政治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16 07:26:4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政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道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懂得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3、能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边示例并思考说明了什么?

  北京大学女学生朱玲得一种奇怪的病,头发脱落,全身痉挛,被送往医院后甚至出现昏迷症状。医生、专家们对此均束手无策。朱玲的一位同学为了挽救生命垂危的她,在Internet上发了一个求救的E—mail(电子邮件),使朱玲得到了全球1000多名医学专家的“网上会诊”,从而被确诊为“砣中毒”,最后经治疗转危为安。人们也由此领略了网络的巨大作用。

  教师:这个事例说明了日益扩大的开放已经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好处。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开放。今天我们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自主知识梳理(学生自己看书完成以下各题,并识记括号里的`。内容,教师抽测)

  1、当今世界是()的世界。中国要富强、要发展、要进步,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的东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的必然选择。

  2、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我国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国家开放,()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4、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三、师生互动,探究疑难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探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而且一天比一天开放

  结合课本47页安华和网友艾比的例子,学生分组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

  学生思考、讨论: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日益扩大的开放已经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一天天变的更加开放

  2、探究: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谈古论今交流:盛唐和圆明园情况对比。

  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会由盛转衰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讨论:加入WTO的利与弊

  【活动过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中国入世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中国入世弊大于利。由正方两方推选代表上台辩论。

  教师小结: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

  观点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

  观点二: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总裁,你会如何应对呢?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归纳: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1)第一种观点看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但不懂得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固步自封,不求创新,其结果必将导致落后于其他国家,更谈不上自创品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2)第二种观点,看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但一味依靠别人,全盘西化,忽视自身的努力,其结果必将是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特色,发展缓慢。因此,我们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总之,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的关系,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三)、如何坚持对外开放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要实现全方位的开放

  2、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3、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四、拓展运用

  在一次思想品德辩论会上,同学们就如何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谈了自己的看法:

  甲说: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就应该全面都向西方学习,完全依靠西方先进的东西进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乙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外开放,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建设现代化。

  丙说:要实行对外开放就是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向西方开放,而不应该吸收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

  你的看法呢?

  小组快速讨论,派代表发言,看哪一组说的好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组代表评价并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预测点拨:要答好该题,必须认真阅读三个同学的说法,体炼出所包含的政治观点。即:(1)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

  五、课堂检测:

  学习检测22页一、请你选择(单项选择1、2;多项选择1、2、3)

  六、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政治教学设计2

  一、试卷设置:

  1、试卷形式:本次考试试卷分为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主观题部分共4小题,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命题范围: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

  二、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1、考试情况

  从卷面批改过程中可以看出选择题部分学生准确率较高,分数达到四十分以上的同学约20人以上,这就无形的保证了一部分及格的人数。但在几个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上学生错误很多,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够牢固,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主观题中,27、29考察的是关于消费者权益及市场交易原则的相关知识,是书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能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许多问题知识点没有切合。26题考查的是财政的作用,大部分同学答得很好。本卷中比较难的是28题,考察的是对外贸易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虽然此题在课上有反复强调过,但同学的掌握情况很不好。除了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之外,也体现出学生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本知识。

  2、原因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双基较差,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把握不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识记不清。尤其和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由于初中实行开卷考试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其结果是识记不准,再现困难。由于目前初中阶段在我省是实行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不少学生不大注意识记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这种现象在这次考试中就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未能准确记忆书本知识,东拼西凑,表述杂乱,缺乏条理性。尤其是简答题的答卷中,由于考生对相关知识缺乏准确的记忆,从而答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百出。

  (2)审题不清或者根本不审题,做题跟着感觉走。现在文科的主观题题目往往是通过创设新情境,从新情境中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因而材料较多。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好好阅读材料,仅仅就设问来解题,常常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3)没有紧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4)死记硬背,不善综合。不能灵活地提取知识、重组知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没有提高自己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这一方面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加强。

  从教师角度看:

  (1)对学生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不要一味地怪我们的学生差,怪了,我们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好,我们不能歧视我们的学生。你心目中已经认定了你的学生不好了,那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与你的学生友好相处,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教育你的学生。如果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爱,他(她)还会相信老师吗?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2)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策略:“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勤反馈,重落实”。我们要立足课堂、正视差异、分类施教,达到减少后进生、推进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的目的,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最简单、最浅显的问题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待进生转化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3)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集体备课,力求老师上课要大同小异,同中求异,上出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适合于我们的`学情。

  (4)要重视教学反思,要有“农民种田”的意识。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有论者认为反思是教师产生教学灵感与教学智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教学实践重新咀嚼和回味来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启迪。因此课后做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增强的必要手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具体的或长期的教学效果的反思,在反思中摸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教学反思中形成实践智慧。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政治教学设计3

  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学生互评 教师引导、点拨。

  2.引导学生了解这门课的知识体系,学会归纳,整理。

  3.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知识准备

  自信的人胆大,自信的人英勇,自信的人坦诚,自信的人开朗,自信的人乐观,自信的人豁达,自信的人谦虚,自信的人热情,自信的人热爱生活,自信的人无所畏惧,自信的人快乐,自信的人容易接受自己的缺点……

  备课组补充

  学习流程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自学内容:P23-26页。

  自学指导:结合下列问题进行学习,把完成的问题在书上圈、点、勾、划出来,把疑难问题写下来。

  1.自负和自卑的危害有哪些?

  2.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3.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学习交流过程:(展示目标,学习交流)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阅读教材23--24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些想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你认为自负者还有哪些心理活动?

  2、阅读教材25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自信对于他取得成功,起了什么作用?

  (2)自卑的人会如何面对困难与失败?

  3、阅读教材26页的表格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自负与自卑的人会如何从事自己的工作?

  (2)回忆一次难忘的成功经历,说说当时的心理状态?

  【合作展示】

  展示预习部分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以后,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点拨升华】

  1、请同学们总结: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者的基石?相互点评。

  2、材料:美国作家普拉格曼二战中受伤陷入绝境,他说“虽然我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我还在流着血,但是我仍然看到了希望。我有成功的预感。”最后他们获救。后来普拉格曼回忆说“这次的经历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使自己有了不可征服的信心----坚忍不拔,绝不失望。”

  (1)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普拉格曼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

  (2)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达标检测】

  1.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 )

  A.自负者追求的目标太真实,实现不了

  B.自负者的过分谦卑妨碍自己能力的发挥

  C.自负者依据的事实虚假,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D.自负者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人人羡慕的人

  2.“在人生道路上,并不总是强壮的人取胜。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这句话说明( )

  A.树立信心才能增强实力,最终取得成功

  B.自信的人生不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

  C.强壮的人缺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D.实力,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支柱

  作业布置:配练上余下的相关习题做完。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学习流程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自学内容:P23-26页。

  自学指导:结合下列问题进行学习,把完成的`问题在书上圈、点、勾、划出来,把疑难问题写下来。

  1.自负和自卑的危害有哪些?

  2.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3.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学习交流过程:(展示目标,学习交流)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阅读教材23--24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些想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你认为自负者还有哪些心理活动?

  2、阅读教材25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自信对于他取得成功,起了什么作用?

  (2)自卑的人会如何面对困难与失败?

  3、阅读教材26页的表格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自负与自卑的人会如何从事自己的工作?

  (2)回忆一次难忘的成功经历,说说当时的心理状态?

  【合作展示】

  展示预习部分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以后,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点拨升华】

  1、请同学们总结: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者的基石?相互点评。

  2、材料:美国作家普拉格曼二战中受伤陷入绝境,他说“虽然我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我还在流着血,但是我仍然看到了希望。我有成功的预感。”最后他们获救。后来普拉格曼回忆说“这次的经历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使自己有了不可征服的信心----坚忍不拔,绝不失望。”

  (1)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普拉格曼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

  (2)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达标检测】

  1.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 )

  A.自负者追求的目标太真实,实现不了

  B.自负者的过分谦卑妨碍自己能力的发挥

  C.自负者依据的事实虚假,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D.自负者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人人羡慕的人

  2.“在人生道路上,并不总是强壮的人取胜。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这句话说明( )

  A.树立信心才能增强实力,最终取得成功

  B.自信的人生不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

  C.强壮的人缺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D.实力,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支柱

  作业布置:配练上余下的相关习题做完。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学习流程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自学内容:P23-26页。

  自学指导:结合下列问题进行学习,把完成的问题在书上圈、点、勾、划出来,把疑难问题写下来。

  1.自负和自卑的危害有哪些?

  2.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3.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学习交流过程:(展示目标,学习交流)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阅读教材23--24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些想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你认为自负者还有哪些心理活动?

  2、阅读教材25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自信对于他取得成功,起了什么作用?

  (2)自卑的人会如何面对困难与失败?

  3、阅读教材26页的表格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自负与自卑的人会如何从事自己的工作?

  (2)回忆一次难忘的成功经历,说说当时的心理状态?

  【合作展示】

  展示预习部分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以后,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点拨升华】

  1、请同学们总结: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者的基石?相互点评。

  2、材料:美国作家普拉格曼二战中受伤陷入绝境,他说“虽然我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我还在流着血,但是我仍然看到了希望。我有成功的预感。”最后他们获救。后来普拉格曼回忆说“这次的经历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使自己有了不可征服的信心----坚忍不拔,绝不失望。”

  (1)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普拉格曼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

  (2)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达标检测】

  1.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 )

  A.自负者追求的目标太真实,实现不了

  B.自负者的过分谦卑妨碍自己能力的发挥

  C.自负者依据的事实虚假,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D.自负者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人人羡慕的人

  2.“在人生道路上,并不总是强壮的人取胜。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这句话说明( )

  A.树立信心才能增强实力,最终取得成功

  B.自信的人生不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

  C.强壮的人缺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D.实力,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支柱

  作业布置:配练上余下的相关习题做完。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教师复备或点拨

  关键点

  注意问题

  课后反思

政治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主要阐述了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渠道及二者关系,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领悟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生活有较强的兴趣。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以及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感悟到财政的作用,但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理解财政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能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背景,设置情境,教师点拨和总结,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学习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

  3.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分组竞赛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财政的作用和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难点:财政政策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教学导入:XX年,南昌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三甲,你感受到了幸福吗?如果你没有感受到了,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幸福。幸福之旅从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开始。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多媒体播放视频(南昌投入400亿,迎接七城会)

  2、问题设置

  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投资及相关建设能仅靠个人或企业吗?为什么?如果不能,应该由谁来办?政府哪来那么多钱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和思考,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国家财政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板书)略

  环节三新课教学

  突破重点(分三组进行抢答)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一:“十一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图

  情境二:

  为解决南昌市居民跨区看病难等问题,南昌市制定并出台了《南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财政补助120元。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三:嫦娥二号投入9亿

  情境四:从XX年到XX年,南昌将投入亿元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情境五: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国家财政投入的图片。

  问题设置:

  (1)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这些工程建设能否完全靠市场解决呢?为什么?

  (2)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

  情境六:视频(通胀了)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如何理解该作用?请举例说明。

  环节四新课教学

  角色模拟:财政部长向大家介绍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渠道,为增加财政收入提建议

  分组探究:从八一桥、阳明路变化说一说南昌市财政支出

  情境:比一比XX财政收入与支出

  环节五情感升华(从身边事例谈谈对财政作用的感悟)

  情境设置:十二五规划中发挥财政作用关注民生,引导大家从身边事例到大政方针,由浅入深,真心感悟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愿意关注民生、让利于民,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社会主义真是好!合唱:社会主义好

  环节六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感悟:发挥财政的作用,我们的幸福没有终点!

  环节七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国家财政

  .含义

  2.本质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二)财政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

  (1)含义

  (2)渠道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财政支出

  (1)含义

  (2)具体用途

  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1)关系

  (2)要求

  七、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导入和教学过程中的多数事例是与南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我们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停留重视知识忽视技能,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教书,忽视育人。这一课设计的师生齐唱“社会主义好”,注重了我们以往忽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设计地这么用心。

政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觉悟:使学生懂得,我国经济是市场经济,并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教学方法

  阅读法 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1. 课堂活动:阅读——讨论——比较——练习

  2. 课外活动:结合实例,讨论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地宏观调控,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2000年春节前夕,武汉连降大雪,受市场供求的影响,一些个体经营者把罐装液化石油气由以前的48元/15千克涨到60元/15千克,而且还有上涨趋势。市民顿感困难。国有企业武汉煤气公司却坚持不涨价,有效地平息了物价上涨势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分忧解困。

  教师导入:要搞清武汉煤气公司这一行为的正确性,需要学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显示)

  1.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多媒体展示)

  展示课件:

  广东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1991—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7。8%,高出全国5。85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几年来一直居各省市区的前列。199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74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111元1257元。

  教师提问:材料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分析: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数字,表明充分发展市场经济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具有生机和活力,生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越大。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市场经济之路。

  展示课件:

  自从1979年到1999年底,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6000家境外投资企业,投资金额约为70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农业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旅游餐饮、资讯服务等。特别是我国的海尔集团,1999年在美国建立了电冰箱生产基地,由此带动了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

  教师提问:材料中的情景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材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市场经济,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当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我国也只有走市场经济之路,才能同国际市场接轨,公平的参与国际竞争,真正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引导过渡: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那么它具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多媒体显示)

  展示课件:

  资本主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种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邓小平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从邓小平的论断中明白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既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就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如股份制,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资金、技术、劳动力进入市场等,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教师提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哪些特殊特征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9页至第61页的内容,并对此问题做出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显示)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居于支配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既要实行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原因是: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只有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的地位才能得到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也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所在。

  教师提问:不同地方,不同产业公有制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是从全国来说的,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产业,由于经济发展和经营特点的不同而会有所差别。另外,在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使自己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多媒体显示)

  展示课件:

  材料一:1994年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

  ①对于贫困户和扶贫经济实体使用扶贫信用贷款,要从实际出发,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可以适度放宽。

  ②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用贷款资金在贫困地区有选择的扶持一些效益好、能还贷的项目。

  ③对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兴办的企业,其所得税可在3年内予以征后反还或部分反还。

  ④各级政府要把扶贫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用于扶贫开发。

  ⑤国家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时要考虑贫困地区的特殊性,保证用于贫困开发。

  材料二:到2000年底,除丧失劳动能力的民政救济对象和极少数需要移民开发的人口之外,全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我国政府确定的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标,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教师提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第一,效率优先。由于经济条件和主观努力程度的差距,使收入上的差距成为自然。坚持“效率优先”就是承认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兼顾公平。如果收入悬殊,而且任意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必须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多媒体展示)

  展示课件:

  1997年是亚洲金融市场的多事之秋。继7月2日泰国铢出现暴跌之后,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也发生连锁反应,接着韩国、日本也出现了金融危机,不但如此,这一危机还像一场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世界各大股票市场产生动荡。

  在这场使东南亚等国家损失巨大的金融危机中,我国至今未受大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都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它具有的特征是: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政治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二)、出示课题(投影):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

  (三)、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初步培养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挫折的能力。

  3、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从挫折中学习和探索智慧。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10分钟左右)

  (一)、出示自学提纲(投影):

  第一目

  1、挫折对人生的态度

  2、理解接受挫折的馈赠

  第二目

  3、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二)、自学、批注,画出知识结构图。

  (三)、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20分钟左右)

  (一)、组内互探。

  (二)、师生互探,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区别对待(投影):

  《死里逃生的驴子》

  一天,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农夫没办法将驴子救出,只得找了几个人帮忙铲土把驴子埋掉。一开始,驴子悲哀地鸣叫着,但很快就没有了声音。农夫过去一看,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每一铲土下去,驴子都迅速地把它抖掉,并且都垫到了脚下。很快,驴子便跑出了枯井。

  听了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对于身陷枯井的驴来说,如果它只是悲哀地等待,那么每一铲土都是埋没它的致命东西。但是,聪明的驴却及时地抖掉了每一铲土,甚至成功地利用了它们!一些挫折可能让人致命,却也可能成为成功的垫石!挫折带来的不同的后果完全取决于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高峰的人。”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吗?

  (一)阅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1、挫折的两面性。

  2、阅读教材第65页和66页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发生在我国的真实故事──化名小丹的残疾姑娘如何战胜一次次的挫折而走向成功的事例,另一个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多次经历挫折之后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

  问: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3、怎样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4、你是怎样理解“蚌病成珠”的?

  挫折是不是越多越好?

  (二)阅读《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1、活动(教材P67)

  ①主题: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

  ②活动内容:把你们认为能战胜挫折的好方法写下来,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③活动要求:四人一小组,推选出一名作记录员,一名发言并作传递员

  ④说说你眼中的强者,如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是如何战胜挫折的?

  2、人们战胜困难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哪些?并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

  3、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几则材料并分析,问:他们运用了自我疏导的哪一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自我疏导的方法吗?请你说一说。

  (三)、小结: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归纳)

  (四)、朗读或默记知识点(诗歌朗诵及歌曲欣赏)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3分钟左右)

  (一)、教师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学生做作业。要求当堂完成。

  (二)、课下预习下一节课。讨论补充记录

政治教学设计7

  【教学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进而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融合了徐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学讲方式”以及我校提出的“做学教”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理念,在遵循本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恰当而灵活的教学方法而设计本框教学。

  【教学流程】

  ★猜猜看——导入课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自主先学——独立思考任务单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单

  ★交流展示——明确呈现任务单

  ★拓展提升——经典回放与学以致用展示

  ★延伸思考——真题再现

  ★总结归纳——呈现知识树

  在“自主先学”环节,根据本框教学内容和需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即:1.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关系;2.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3.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4.文化创新要克服的错误。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读教材,把握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框架,标记重要的概念、原理,列举出已知内容和疑难问题。在“小组讨论”和“交流展示”环节,出现课堂上的第一个小高潮,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并通过投影、小黑板、展板等形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重点展示对本组讨论问题的认识、理解,并提出尚存疑问。学生听取各小组交流展示,巩固对已知内容的理解;思考、发现小组展示中存在的疏漏,提出质疑、补充回答;参与疑难问题的解决。教师肯定学生正确认识,发现展示中疏漏之处,提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并将知识成果通过PPT呈现给学生。最终达到把教材知识看准吃透的目标。PPT展示如下:

  在“质疑拓展”环节,首先为学生播放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在此基础上请各小组讨论并展示:中外文化创新成功事例,并说明其理由。此环节是课堂最热闹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古今中外他们认为最好的事例展示给全班。这往往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进行发散型思维,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检测反馈”环节,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布置或展示适当题型和数量的课堂检测试题,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及时矫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结反思”环节,学生以多种形式概括、小结学习内容,自主构建本节课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之间联系,并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评价学生小结反思情况,并对本课学习在内容、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性指导。PPT展示如下:

  ★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简明清晰,环环相扣,充分遵循“学讲方式”教学理念,体现学讲精神和高考要求。立足于教材,紧密结合考纲,讲和练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2、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恰当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中,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解读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做到了充实、有序、有效。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节课的好坏,可以直接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学生对问题的提出、讨论,以及整个课堂中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表现等。一节好课能够带动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教材的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带动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设置的视频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有了深入课堂的强烈愿望。在本节课结束前,本课内容和整本书的总结归纳,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感觉到这节课很完整,有头有尾。

  二、不足之处:

  1、本人在授课过程中节奏和语速还有些偏快,还需加以注意。

  2、课件制作还不够精细、美观,需继续改进。

  3、最好让学生完成整理归纳所学内容,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

  总之,每一次认真深入上好一节课,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

  窦老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过程机智灵活,凸显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能依据课标和教材要求确定;尊重学生,把握学生水平实际,在设计问题、引导讨论、提升总结环节上始终关注学生发展,遵循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原则。能围绕课时主题问题,通过“情境串”+“问题串”方式,由浅入深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移步换景,逐一解决问题,收水到渠成之效。

  教学气氛活跃,课堂轻松灵动,师生和谐,教师具很强的亲和力,教学效果良好!

政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一原理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并能结合典型事例,对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了解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理解、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由于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项改革措施,对我国的改革事业抱有正确的态度。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节结构:

  本节共两框。既是对二、三、四课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方法论要求的系统和升华,因此,本节特别是第二框题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框《事物发展的趋势》,在论述了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之后,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阐述原理的基础上,教材又从“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

  第二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首先运用中外哲学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观点,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两者的分歧,并强调了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并从个人成长过程和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两方面举例分析。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掌握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①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二、三、四课所学原理的概括和总结,学好这个问题,可以使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更加系统,得到升华。

  ②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来说,只有首先划清两者的界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应用。

  它们的分歧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政治教学设计9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2、能力目标:增强对情绪的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人类情绪的含义及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

  基本类型,体会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情绪的丰富多样性

  2、难点:认识负面事情不是决定我们坏心情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看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学情分析】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生活圈子在进一步扩大,接触的人和事不断增多,但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自我意识太强,对情绪产生的认识不够,缺乏控制情绪的意识和方法,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学生需要了解一些情绪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认识到个人情绪的表达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教学方法】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绪的多样性以及从中带来的快乐。如用歌曲、游戏等情景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情绪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用探究、合作的方法和学生共同探讨调节情绪的良方,提升对快乐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游戏,增强体验(学习什么是情绪)

  带领学生做《西天取经》的游戏。教师告诉四名游戏参与者,在教室内的空地里有若干条横拉的纸质绳子,高的代表山洞要钻过去,低的代表河流要跨过去,游戏者事先可以熟悉和丈量绳子之间的距离。游戏开始后,游戏者必须蒙目前进。与此同时,教师规定观众只能加油或大笑,不得泄露天机,并暗示拉绳子的学生撤掉全部的绳子,可是蒙目的游戏者仍煞有介事地量步子、前进,还在不断地钻……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游戏时自己的心情。

  (教师在游戏中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表情,并注意引导他们表达。通过该活动让学生理解情绪就是人的内心感受。)

  二、赛一赛、猜一猜(学习情绪的种类和情绪的多种表达方式)

  屏幕显示喜、怒、哀、惧四幅图并配上相应的声音。

  师: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而最基本的有喜、怒、哀、惧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成很多复杂的不同情绪。

  1、赛一赛

  把学生分成喜、怒、哀、惧四组,在同一时间内让每一组的同学以接力赛的形式写出表现该种情绪的词语,同一组的同学所写词语不能有相同的,看哪一组写得又多又准。

  (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很复杂的)

  2、猜一猜

  以组为单位,每一组学生在自己座位上用动作和表情来表演本组所代表的情绪类别,其他三组同学认真观察他们的表现并猜一猜他们表演的是在何种情形下产生的哪种情绪(如:某某同学似乎是考试出乎意料地考了100分,欣喜若狂)。

  三、情绪剧场(体验中学生的情绪特点,认识负面事情不是决定我们坏心精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看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教师和学生一起编故事。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将问题抛出,由学生自行选择。在教室中间划出两个大圈,选A的同学站在一个圈,选B的站在另一个圈(类似浙江电视台的《人生AB剧》这一节目)。

  故事参考:

  1、一天,在上学的路上,我与好朋友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我们互不理睬,我很难过。我这样想( )

  A、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烦死了。

  B、这次吵架是谁的错呢?

  2、到了教室,老师把上次考试的卷子发下来,我一看,54分!我这样想( )

  A、我完了。

  B、有时失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小小挫折好比打预防针。

  3、因为成绩不理想,放学了,老师把我留下来补课。我这样想( )

  A、别人都走了,就留我一个,真烦。

  B、老师对我真好。

  4、为了向好朋友道歉,我打算趁他生日买一个礼物送他,可是,到了商店我发现钱不见了。我想( )

  A、太倒霉了。 B、花钱买个教训。

  ……

  引导学生领悟:人的烦恼不起于事件,而起于他对事物的看法。

  四、课堂小辩论(学习喜怒哀惧,不忘关心他人)

  题目:喜、怒、哀、惧是个人情感,是否应考虑他人的感受?

  正方:喜怒哀惧虽然是个人情感,但还是应该考虑周围人的感受。

  反方:喜怒哀惧是个人的事情,何必管周围的人,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组织: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两组,以抽签方式确定本组的论题,讨论几分钟后两组轮流发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发言的组扣分,最后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归纳总结本组的发言,教师根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参与发言人数多为标准确定胜负(评判标准最好在辩论前告知学生)。

  【板书设计】

  1、情绪的基本类型

  2、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3、负面事情不是决定我们坏心情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看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4、个人情绪的表达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注意事项】

  1、教师在选取事例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教师在课前可进行情绪剧场的剧本大征集。

  3、辩论题可在课前先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9训练五

政治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的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三自一导”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常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建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关知识。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看看本框第一个标题“从商鞅‘徕民’政策说起”中出现了什么?重点了解“徕民”政策的内容及该政策得以推广实施的社会历史状况。

  生:(阅读教材,即“自求索”。)

  师:什么是“徕民”政策?

  生:“徕”就是招政的意思,“徕民”就是把邻近秦国的三晋的民众招致到秦国去充当劳动力。

  师:“徕民”政策在当时的确得到了推广与实施,这与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状况分不开呢?

  生:与当时秦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分不开。

  师:通过对以上史实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是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什么样的客观规律?

  生:(小声议论后答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对比,看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什么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板书)

  师:(出示投影)这里,我将两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一番对比。请同学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比较农民与奴隶在社会处境和劳动积极性上的差异。

  生甲: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土地。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一无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地主阶级。而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农民把收获的产品以地租形式交纳给地主后,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点产品归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成果,他们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

  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一段配乐朗颂。要求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作简要记录。(配乐朗颂开始……古曲声中,结合教材内容,又涉及到课外知识的一段材料,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封建气息中,让学生似乎亲临到封建生产中。)

  师:(朗颂完毕,配乐音量渐小,然后关闭)以上材料中讲述了什么问题?

  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表现。(板书)

  师:根据记录,请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城市、行会。(板书)

  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104~114页,进一步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生:(自读教材)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段配乐朗颂,又了解了书上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在通读全篇教材的基础上,各就指定专题看书、讨论、质疑、解疑,各组长作好自学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学成果。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最短、质量最高。

  (教师到各组了解并给予适当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地看书、讨论、提问、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专题的内容,五分钟左右各组基本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成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提出问题,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大家共同评价。按五个小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第一组组长:我们小组自学讨论的专题是关于“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大家在学习、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后,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1.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个方面:第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第二,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2.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生乙: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生:(第一组组长肯定上述答题正确。)

  师:第一小组同学把握了本专题最核心的内容,做到了去粗取精,这也正是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至于该内容提到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杰出成果,诸如曲辕犁、都江堰等,这是历史课上学过的,我们不再重复。下面请第二组提问。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学习的专题是“手工业的发展”,共提出三个问题:

  1.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什么?

  生甲:冶铁。

  2.就世界范围来说,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生乙:冶铁技术的发展。

  3.手工业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丙: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第三组组长评判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二组成绩,请第三小组发言)

  第三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专题是封建社会“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回答我组提出的两个问题。

  1.商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生甲: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

  2.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是我们特别应注意到的?你能举例吗?

  生乙: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丝绸之路”的开拓等。

  生:(第三组组长认为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三小组,请第四组质疑)。

  第四小组组长:我们组同学就“城市的发展”一专题,提出问题:

  1.封建城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生甲:商业和交换活动的发展。

  2.封建城市是什么的中心?

  生乙: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生:(第四组同学评判认为,答案不全面,要求补充回答)

  生丙: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

  第四组组长:两位同学的回答合起来是第二题的完整答案,希望大家以后看书时,要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完整性。

  (对第四组全体同学的认真负责态度报以掌声)

  师:第四组同学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对同学们提出较高要求,这充分反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看第五小组的问题。

  第五小组组长:我组同学认为在“封建行会的形成”这一内容中,应掌握以下问题:

  1.封建行会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生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行会的定义是什么?

  生乙:城市中同行的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组成的封建组织。

  3.组织行会的目的是什么?

  生丙: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手工业之间的竞争。

  4.行会的主要成员是什么?他与帮工和学徒之间主要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丁:作坊主;封建性的师徒关系。

  5.行会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戊: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传授生产技术,避免同行的竞争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巩固和发展。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觉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封建社会末期,行会制度对手工业生产的过严规定和限制竞争的做法,束缚了手工业者的主动性,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师:这位同学补充恰当,今后分析问题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两分法,既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那么,究竟如何正确评价行会的作用呢?

  生:应从两方面评价:既看到其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它曾促进过手工业的发展,又看到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它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请思考:以上各种表现,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看书第114页本框题最后一段课文后,集体回答。)

  生:(齐读)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显著提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本课的难点,即要求大家能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提示,结合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结果,迅速复习本框内容,最后,我们将在知识竞赛中检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多。

  生:自由复习本节课内容。

  (推选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配合教师组织一场男女生知识对抗赛。竞赛结束后,宣布竞赛结果,给获胜方以精神奖励,并给负方布置任务,整节课在全体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政治教学设计11

  课标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里的“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里的“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自信者的心理品质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而自卑者、自负者又是怎样远离成功的;认识到不同的自信心水平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走向成功的愿望,初步形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知道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有助于树立自信,能对自己做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自信的心理品质,迈开走向成功的步伐。

  3.知识目标:能准确地分清自信与自负、自卑;明确三者与成功的关系:自信有助于成功,自负和自卑则使人远离成功,为树立自信和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奠定认识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致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心理障碍。而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狂妄、偏激、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及作出恰当的评价,增强自己的自信。学生只有树立了自信之后才会获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教学重点

  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教学难点

  自负、自卑与失败之间的必然联系。

  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导读单中的问题,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述能力。

  教学过程思路引领:

  1、自负与自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2、自负者与自卑者的这种心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请说明原因。

  3、自信者又有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教学流程预设:

  预习课:

  1、教材研读(15分钟)

  学生自己研读教材,边读边以问题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概括。

  2、师生共同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5分钟)

  自信者拥有的有助于成功的心理品质

  3、学生群学,达成思想上的统一。(10分钟)

  4、展示疑惑,,明确要反馈的内容。(10分钟)

  5、整理预习笔记。(5分钟)

  展示课:

  1、课前检测(10分钟)

  2、展示交流与汇报(15分钟)

  围绕重点内容和预习有难度的问题展示、汇报;简单的和已解决问题可以不展示。

  3、反馈与交流(15分钟)

  (1)围绕“思路引领”中的问题进行板面自由汇报。

  (2)分组合作交流重点内容。

  4、达标测评(5分钟)

  内容见知识点试卷。

  ●重难点预设

  环节二、三的展示建议:

  在预习环节二“心灵对对碰”和预习环节三“深入探究”时,不要有机地将其两环节分开,两环节可以共同研讨学习和展示,只不过环节三要比二探究的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什么是自信?

  2、列举自信者与自负者、自卑者的一些表现,从中找出三者的区别有哪些?

  教师点评追问:三者的区别很明显,只有自信才会有助于成功。请同学们想一想自负与自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它们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二、心灵对对碰

  做一做:

  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深入挖掘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心理活动,并与自信者的心理进行对比,寻找三者的异同点。(要注意挖掘生活实际材料,合理利用书中的事例材料,最好能用多种方式表现出三者的心理活动。)

  提示:要与上节课所学内容有所区别,上节课分析的是“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关注二者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本节要关注的是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心理活动。

  三、深入探究

  想一想:

  各组选择有对比性的典型事例,全班交流,从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1、自负者与自卑者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什么?

  提示:自负者与自卑者失败的原因应该结合两课学习的内容来分析,要用全面分析的方法思考问题。

  总结: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永远都会使他们远离成功。

  2、自信者又有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四、课堂盘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学习感受呢,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穿插巩固与达标测评

  【要点归纳】

  1、成功的基石——自信

  2、自负与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3、自负与自卑远离成功的原因——

  (1)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感到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

  (2)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更强化了自卑感。

  4、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1)乐观(2)好奇(3)专注

  板书设计

  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和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2、为什么自负和自卑远离成功?

  3、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政治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价值追求。“承担责任”的话题不仅是思想品德学科重要的知识,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由于教学对象及其使用的教材版本不确定,因而在本节内容的安排上,本人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明确作为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应该承担的不同责任,然后通过现实对比理解承担责任的意义,并初步知道自己怎样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学情分析】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由于“责任”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等还没有明确认识,一些学生的“责任”的概念模糊。通过课堂教学准确认知责任,理解责任的概念,是学生全面、准确掌握知识的客观需要。另外,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看,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不能够正确认识责任与身份的关系,在思想和行为上推诿责任,不愿或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具备负责任的情感和态度,自觉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也是学生心理、品德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做一个负责任公民产生认同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提高负责任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及对社会的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以勇于负责任为荣,以逃避责任为耻,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整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归纳、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及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他人、集体及社会负责,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课程标准依据】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之“自尊自强”以及第三部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之“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编写而成,具体内容标准为:

  1、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负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3、体验行为和后果的关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学重难点】

  负责任的意义和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法、角色体验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成长带来责任 少年的责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故事启迪:通过多媒体展示《乌鸦兄弟》因不能及时承担修窝的责任最终冻死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负责任的危害,从而初步感悟到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设计意图:以创设情景引领课堂,想在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情景的意图,从而迅速地进入课堂的主题。从而导入新课: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再板书课题:1.3自我负责(板书)

  一、成长带来责任(板书)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身份(角色)

  【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你来判断: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身份以及相应的责任。然后得出:

  2、每一种社会身份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责任与身份有关。)

  角色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自己置于家庭、学校、集体、社会环境之中,谈谈自己对每种角色所应承担责任的认识。学生说后教师总结并屏示结论:负起我们的责任。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自身,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知自己身上相应的责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责任的'来源: 法律规定、道德规则、传统习俗、分配、职业的要求等。

  责任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随着我们成长、成熟,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将越来越重。

  二、少年的责任(板书)

  榜样的力量:播放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的故事

  师问: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视频,感悟到负责任的重大意义,明白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才能得到尊重和肯定。,从而在同龄人榜样的激励下决定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引出下一个环节: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学生:……

  教师:点评、总结并板书:

  1.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努力学习,塑造自我

  2.我们应该对他人负责----关心爱护帮助他人

  3.我们应该对集体负责----为集体增添荣誉和力量

  4.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以良好的行为创造美好社会

  课堂总结:心灵寄语

  人的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社会后果,有责任感的人,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不推诿,不逃避,能够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错事.

  第二课时:做有责任感的人

  导入新课:

  品读故事:我国加入WTO以后,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三、做有责任感的人(板书)

  【明确强化、实践探究】

  聚焦社会:让学生列举社会上或身边的负责和不负责的事例并分析其影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感悟不负责任的的危害和负责任的意义。)

  学生:……

  教师:点评、总结,并屏示不负责任的危害和负责任的意义。

  放眼世界:屏示外国人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上台来在屏幕上点击并介绍相关国家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国外对责任重视和要求,找到自己的差距,下决心增强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培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出下一个环节: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培养责任感)?]

  我想对你说: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以情导行,激起学生要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决心并思考如何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师板书: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

  教师:点评、总结并屏示: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 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2. 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3. 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4. 对因为自己的错误或无意中的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要敢于承担责任,同时应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情感升华、引申探究】

  收获共享: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或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脉络的梳理、归纳总结能力)

  牢记我的责任:让学生齐声朗诵,牢记自己的责任,激励每位同学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齐声朗读我们的责任,升华情感,让学生铭记自己的责任,做个负责任的人,强化本课目标)

  歌曲欣赏: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欣赏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明只有负责任的人才会赢得自尊自信,才能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课后实践:自我反思

  (设计目的:通过这一环节,培养锻炼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找出差距和不足,采取相应措施补缺补差,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板书设计:

  1.3自我负责

  一、成长带来责任

  二、少年的责任

  三、做有责任感的人

政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友谊的积极作用,也需要很多朋友,懂的朋友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友谊。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锻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辩证的认识和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友谊的快乐,认识、理解人对友谊的需要。

  教学重点

  体会友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友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思考并说出所知道的一些关于珍惜友谊的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洲》——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孔子)

  二、教授新课。

  完成课本P54页,感受友谊请填写卡片:

  (1)你拥有来自:同学、朋友、兄弟姐妹、父母、老师的友谊。

  (2)你们这样相互表达友谊:聊天、写信、学习上互助、生活上互帮、一起玩耍。

  (3)你对友谊的感受是: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情绪激扬、信心倍增。

  (4)你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友谊:宽容、谅解、理解、信任、真诚。

  1、友谊的重要性。(板书)

  (1)每个人都需要友谊。(板书)

  联系“世界上没有真正独立而生存的人”进行讲解,并让学生明白:友谊是把人与人的感情通过共同的活动联系起来的纽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人愿意过百善俱全而独缺朋友的生活。

  友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板书)

  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友谊是承载与实现爱的重要方式。没有友谊的.社会就像沙漠。一个长期得不到友谊的人,性格就会孤僻,甚至心理异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对中学生在择友、交友方面做专门调查时,在“你有知心朋友吗?”这一栏的回答中,有28%的同学回答没有知心朋友,这些同学也并不是不想有朋友,而主要是因为个性缺陷和接触时间短等方面的缘故,暂时没有找到。另据报道,在我国,每年有1.43万未成年人因抑郁而自杀。

  从上述材料中你发现什么了问题?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个长期得不到友谊的人,性格就会变得孤僻,甚至心理异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敞开心扉积极交往。

  2、友谊的作用。(板书)

  (1)友谊使我们分享快乐,共同面对困难。(板书)

  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人分享快乐,一份快乐可以变成多份快乐,以及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应学会与朋友共同克服,充分发挥友谊的力量。友谊使我们分享快乐,共同面对困难。人生有快乐幸福,也不免有挫折困难。当我们享受快乐幸福时,真挚的友谊会让快乐与幸福插上翅膀,使一个人的快乐变成许多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幸福成为大家共同的幸福。当我们遇到挫折与困难时,真诚的友谊就会把朋友凝聚在一起,相互安慰与鼓励,排除烦恼,化解忧愁,共同克服困难。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意思是:一个篱笆墙,需要有几根木桩帮它夯实或支撑,篱笆才能立得结实牢固;一个坚强勇敢的好汉,需要有人帮助他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它的含义是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毕竟有限,必须有人帮助他才能取得成功。

  英国的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友谊使人进步。(板书)

  三、课堂小结:

  (1)每个人都需要友谊。

  (2)友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3)友谊使我们分享快乐,共同面对困难。

  (4)友谊使人进步。

  四、作业:

  为什么我们需要友谊?

政治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树立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观念,体验尊重他人的快乐。

  2.在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尊重他人。

  3.懂得什么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懂得什么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难点】

  树立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观念,体验尊重他人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叔本华的名言:

  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

  运用这句话导入今天的新课《尊重从我做起》。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活动一:看图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想一想: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前后桌组成小组讨论,讨论完后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人与人需要相互尊重,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

  2.缺乏尊重的危害

  活动二:故事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故事:

  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想一想:结合上述案例,思考一下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彼此缺乏最起码的尊重,那么,交往就会产生严重障碍,失去平等、诚信、友善的交往氛围。

  3.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活动三:说一说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旁正确引导。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

  (1)尊重的人说:

  请原谅

  对不起

  这是个有趣的见解

  谢谢

  冒犯了,真抱歉

  我明白你的感受不同

  我并不是有意要打断的

  我并不想侵犯你的`隐私

  借用一下,行吗?

  (2)尊重的人做:

  等别人说完后再开口

  为女士或老人开门

  不顶嘴、不发牢骚、不说无理的话

  爱护环境

  听话时,不打断别人说话

  真心诚意倾听别人意见

  注意到别人需要隐私

  小心爱护别人的物品

  能耐心体贴得对待老人和残疾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清楚的知道了人人平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位同学能够把这些真正地去落实到行动中去,只有我们人人这样去做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播放《爱的奉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缺乏尊重的危害;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课下写一篇小论文《如何尊重他人》。

  五、板书设计

  尊重从我做起

  1.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2.缺乏尊重的危害

  3.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政治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强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知道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知道对待生活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明白人在天分上有高低之分,但发展和成功却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顽强的意志,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品演绎,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下,逐步认识到自强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从名人到自己身边的“小名人”,他们都是怎样走向自强的?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如何在日常生活逐步走向自强。

  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习“心灵导航”,从理性的层面理解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要学会自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明白个体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体会自立自强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进一步培养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养成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如何培养自立精神。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活动法、讨论法、解析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关于学生个人,名人自强的故事,并作好小品的表演准备。

  教学过程:

  知道对待生活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明白人要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精神。

  一、声情并茂,采用flash,达到视听的效果(本环节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说出自强的含义):

  师: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多媒体展示),现在的人也说自强,他们是怎么说自强的呢?

  (生思考,言语中尽是疑惑)

  师:或许你们看完下面这则flash,会有所启发。(多媒体播放flash《男儿当自强》)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生:男儿当自强!

  师:古代和现代都在说“君子”、“男儿”当自强,可是,我们现在在场的除了男生之外,还有女生,那女生该不该自强呢?

  生:该!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男儿当自强”,而是“人生当自强”。

  师:我们从古至今在说自强,从小到大也说自强,可是,你们知道“自强”的含义吗?如若不大明白,你们可以适当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走到生中间引导)

  (生经过讨论后,能比较正确的阐释“自强”的含义:自强,意味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意味着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二、小品演绎,妙趣横生(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下,逐步认识到自强的重要性):

  (学生演绎三则小品,每演绎完一个小品,都要求在场的学生进行评价)

  小品一:甲乙丙三人一起做作业,丙先把作业做好了,约甲乙二人一起去打篮球。但甲乙二人作业都还未完成,于是丙将作业借给了甲乙吵。面对着“做作业就不能打篮球”和“抄作业后就可以打篮球”的考验,甲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学生们的评价:假如不能在难题面前坚持到底,对自己的学习是会有所影响的。)

  小品二:甲乙二人要一起去上海打工,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听到了这番对话:上海人好精明,连问路都要收问路费。甲乙听到这番话后,反应截然不同。甲认为上海遍地是黄金,连问路费都可以收,是个挣钱的好地方,决定迎难而上;乙认为上海人太精明,怕被榨光血汗钱,选择回家种田。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设想一下甲乙两人的将来会怎么样。学生们兴致很高,但他们的设想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甲将来会是一个成功的.人,乙却一辈子只能在家务农。因此,他们能够清楚的明白,在困难面前是否能够知难而进,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和人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小品三:一位以强国自居的外交家与我国的一位外交家会晤。当两人握手后,那位以强国自居的外交家立即掏出手帕擦了擦自己的手,然后将手帕叠好揣进了自己的衣兜。我国外交家看了以后……

  (本小品采用故事续编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位外交家,你会怎么做?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学生说要忍住,要表现出强国的风范;有的学生说,这样有损中国的形象,建议跑到洗手间用肥皂洗手;有的学生又争辩说那样的话人家外交家又看不到,应该“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深”;还有的学生说那样还不够,我们可以擦完手之后,把纸巾扔到垃圾桶……)

  (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么一点:一个国家不自强,就会有损国家的荣誉。)

  师总结:所以,大家应该清楚的看到:自强师做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大动力!因此,自强重不重要?(生回答)我们应不应该培养自强精神?(生回答)

  三、贴切实际,案例分析:从名人到自己身边的“小名人”,他们都是怎样走向自强的?(本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如何在日常生活逐步走向自强)

  1、多媒体播放名人画像:爱迪生、霍金、桑兰、杨利伟、中国女排,每播放一张画像,要求学生评价这些人是不是“自强不息”的人,为什么他们是自强不息的呢?)

  (学生在评价时,都肯定这些人是自强不息的人,并分析了原因。爱迪生:为了能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试验了上千次,也失败了上千次,但最终由于他的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获得了成功;霍金:为了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科学,他比医生预计的时间多活了41年,现在成为了世界上的科学巨人;桑兰: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她成了残疾人。可是她身残志不残,抓紧时间学习,虽然拿不到跳马金牌了,可是她想拿学习上的金牌,而且她成功了;杨利伟,为了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在北京航空基地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最终,他成功登上了太空;中国女排,为了拿金牌,在去年的那场奥运决赛局,表现出了坚强的毅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最终她们为中国拿到了久违了20年的奥运冠军。)

  学生在分析时,对一些人物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我加了适当的引导。

  2、多媒体播放学生身边的“小名人”的相片:本班的副班长,语文科代表,数学科代表,学习委员。要求学生评价,自己身边的这些人,是不是也是“自强不息”的人。为什么?

  (相片播放出来后,引起了一场轰动。学生们对自己的本班同学出现在多媒体上表现出了好奇,也开始在讨论这些人是不是自强不息的人。学生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小名人”都能够在学习上奋发图强,迎难而上。)

  师:我们来现场采访一下这些“小名人”,看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奋发图强”呢?

  (采访了4位同学,他们都说他们的奋发图强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比如“将来能过得好一点”、“当个科学家”、“当个文学家”等)

  3、分析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分析了名人和我们身边的“小名人”,在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成就了他们成为一名“自强不息”的人,同学们,现在让你们来当一次分析家,分析一下:他们都有那些共性呢?

  (生开始讨论,师走到学生中间引导他们接近答案,3分钟后,要求生上来回答。学生的回答是很准确的:他们说道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志存高远”;这些人碰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勇往直前”;这些人还能够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这些分析的结果,其实就是“如何走向自强”的答案,也是本课的重点和中心。)

  师:现在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了,“自强不息”是不是名人的专利?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身边的同学也做到了“自强不息”。

  师:所以,他们可以做到,你们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

  师:那你们会怎么做?

  (生陷入沉思中)

  师:怎样培养自强精神。

  1、志存高远。

  2、用语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我们这节课时间有限,很可惜,可能不能你们在课堂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不过,老师确实很想知道你们会怎么做。所以,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任务。

  四、课外延伸(作业):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如何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坐起,逐步走向自立自强的讲稿,在同学中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一、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1、自强的含义。

  2、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3、自强不息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二、培养自强精神。

  1、志存高远。

  2、用语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政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05-22

初一政治教学设计06-27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13篇05-22

政治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08-29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9篇)06-03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9篇06-02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范文09-13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学设计07-05

政治教学总结05-22

政治科组教学总结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