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29 06:59:3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积累豪放派宋词风格作品。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背记默写全诗,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重点难点:

  1、读出这首词的豪放,背诵默写全词。

  2、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西上饶的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有一座朴素而又震撼人心灵的墓冢,800多年前的开禧三年(1207),屡遭排斥打击,闲居数十年病逝的辛弃疾,长眠于此,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是说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后世人云: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弃疾为何会受后人如此赞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的一首豪放词风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读其词解其人,读其人赏其词。

  (设计说明:增加文学色彩,强化历史纵深感。)

  二.读词

  1、指导学生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这首词应该读出什么特点?为什么?联系题目,请男生诵读。

  体会豪放风格。

  2、有感情齐读

  三.读词赏析,并提醒学生记笔记,随堂背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

  一、课型

  新授课

  二、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三、教学重、难点

  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四、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填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 “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他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写得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讲解题目:

  1.师:同学们,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2.读了课题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预设1:我发现这是一首“壮词”

  预设2:辛弃疾和陈同甫是好朋友,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

  3.师:你想了解陈同甫和辛弃疾吗?

  师:陈同甫,名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史书记载:“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师: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了,他退居江西上饶附近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座山峰名叫“鹅湖”。淳熙十五年,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头,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谁知那人已到门前,他就是陈亮,字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鹅湖之会”成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

  小结:可以看出辛弃疾和陈同甫在政治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在这里不再拓展。

  4.师:刚才,有同学说这是一首“壮词”,这个壮在文章的注解中作何解释?(生:雄壮)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的“吟诵壮词”看好要求: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有板有眼读出豪情。

  师预设:还要注意其中两个句子的停顿“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挑”“麾”“弦”“的”这几个字音要读准。

  三、品读文章,展现画面

  其实这首诗词,很多方面投射出豪放、壮美,可以从人物形象,描写场面,作者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去入手,去找寻“壮词”。大家自由朗读诗词,可以在书间标记。围绕“壮词”展开讨论。

  预设1:“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体现了雄壮。画面“看剑报国心迫切”

  师:词人辛弃疾为何喝酒?喝醉酒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灯”,为何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些无言的动作,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系战场,渴望报国)你能试着读出他内心的情感来吗?朗读指导:读出壮士的豪迈之情。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他虽然赋闲在家,但重返战场的雄心壮志不减)

  预设2:“梦里吹角连营”这句体现了雄壮。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多么富有鼓舞人们投入战斗的魅力,这是他一直热爱、向往的军营生活,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醉里”“梦里”所想一切统统变为现实。朗读指导:自豪、豪壮。

  预设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句体现了雄壮。

  师:①这位豪迈爱国的将军,他魂牵梦绕的军营里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跟着他的思绪走进军营看一看——:你能结合想象描述一下军营里面的情况吗?

  (将士们分食烤肉,奏响军歌…)你能猜想将士们此刻的心情吗?八百里分麾下炙,豪壮。五十弦翻塞外声,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更有气势。(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生:看到了将军把大块的烤牛肉分给将士们吃;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补充:“炙”的古义;“翻”能否换成“奏”?)

  “翻”可以是各种乐器一起演奏,而用弹好像就是一种乐器在演奏,就缺少一种气势。

  师:哪两个字最能体现“雄壮”。生:“分”“翻”分吃大块的牛肉,大碗喝酒,奏嘹亮的军乐,充分体现了战士们出征前的雄壮场面。

  预设4:“沙场秋点兵”这句体现了雄壮。

  师:大家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将军,去检阅自己的部队,你看到了什么?

  情景交融的手法,一位将军立马阵前的豪情壮志。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准备出征。

  师:“秋”“点”说明了什么?

  试品味“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生:作者用“秋”字,点明了季节。

  生: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是因为春日融融、不用夏是因为夏酷暑炎热,不用冬因为冬日白雪皑皑,用“秋”增加了一种秋日的苍凉,增添了出征前的气氛。

  师:一种什么气氛?生:苍凉而悲壮的气氛

  “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秋字表现出了季节,塞外秋风萧瑟,气候恶劣,展示了将士的艰苦和自身的坚毅,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秋,主杀戮,《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古时以五行配四时,秋属金,和兵戈有关,又以仁义礼智配四时,秋配义,所以讨伐叛逆乃至处决奸恶这些和兵戈、大义有关的事情。

  军营之中号角声声,催人振奋。将军杀牛宰羊,犒劳三军将士。军乐队齐奏粗犷雄壮的边塞战歌,慷慨激昂。深秋的战场上,将军正在检阅强壮的军队。

  预设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画面“冲锋杀敌凯歌旋”

  师:说说理由。解释“的卢马”。你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万箭齐发的声响像惊雷那样让人胆颤心惊。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士兵终于冲向了战场——这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战斗,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旌旗招展。)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师:想象得不错,让我们用朗读把这激烈的战斗场面演绎出来。

  预设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画面“英雄壮志立功策”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怎样的志向?(收复中原,赢得美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味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词人看到大功告成,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师:同学们,这一句的雄壮体现在叙述的内容是军国大事,表达的感情是作者的雄心壮志,来,我们用朗读把作者的感情演绎出来。

  吟读诗词,把握情感

  预设7历代词评家认为这首词结句,“可怜白发生”犹如晴天霹雳,字字力量千钧。请谈谈你的理解。

  从这个“白发生”里,你觉得作者老了吗?师:我告诉你,49岁。究竟老不老,我们看看他自己写的诗。材料链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老到老了,但是老当益壮,壮志不改啊!这里面,廉颇比谁?

  师:对了。辛弃疾是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也是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辛弃疾写这首词是1205年,66岁,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1188年49岁的时候写的。你想,66岁尚不服老,49岁会服老吗?同学们,词读到现在,你知道辛弃疾为何而醉了吗?

  师:国家大事未了,所以喝酒,喝闷酒,这是借酒消愁啊。师:因为醉后可以入梦,而梦醒是“可怜白发生”呀!师:难怪古人要说“但愿长醉不复醒”啊!

  同学们,醉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投影展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师:这些“游人”是谁?

  师:“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就是北宋的都城,北宋都城汴州已经被他们葬送掉了,他们到了杭州,还在干什么?——还在整天寻欢作乐,歌舞升平。这是一个怎样的“醉”?

  生:这是“醉生梦死”的“醉”!这一帮酒囊饭袋,把我们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金人!就是这一批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把我们的诗人辛弃疾,把爱国将领辛弃疾给排挤了,给陷害了!师:同学们,词读到现在,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生:是悲壮!作者满怀爱国热情,欲想战场杀敌,建功立业,怎奈受奸佞排挤,只能白发横生。这短短五个字包含着诗人无奈、悲叹、愤怒。

  师:所以,这首词看似慷慨激昂,豪情万丈,但雄壮只是其表,悲壮才是其里,真正是其言愈壮,其言益悲。这样我们才算真正读透词心。俗话说,知人方能论诗,我们再看投影

  辛弃疾,祖籍山东济南,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就在家乡组织义勇军抗金,不久率部南归。他一生力主抗金,不仅具有爱国热忱,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屡遭朝廷当权者排挤与打击。所以,他的词多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小结

  师:刚才我们把体现“壮”的语句交流了一遍,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

  板书:军营生活:醉里、梦回、分、翻、点

  战斗场面:快、惊

  雄心壮志:了却、赢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

  一、教学重点

  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填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 “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目标展示】

  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新知研习】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4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

  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壮举”导入

  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

  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补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壮词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指名朗读。

  注意多音字在词中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如:挑tiǎo灯的dí卢

  指导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3.齐读。

  三、品读“壮”境

  1.“壮”词是怎样的词?

  书本注释里有:壮词即雄壮的词。

  2.从哪儿读出了“雄壮”?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画面。

  启发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品析词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嗅其味。适时指导朗读,“品”与“读”相结合。

  如:读着“梦回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什么?如果把“连营”换成“众营”,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的字形,下面是一把火,上面是一片肉的样子,可见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调动一下你的嗅觉,有什么感受?

  “弓如霹雳弦惊”,能将箭射出声如霹雳的战士该是怎样的形象?

  “沙场秋点兵”,秋天的沙场是怎样的?

  3.这些都是词人此时眼前真实的情景吗?

  4.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补充材料:

  辛弃疾南渡后,并未受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但每任时间都不长,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作为,任职地点也离抗金前线越来越远。

  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但都未被采纳。

  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

  明确: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5.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结句“可怜白发生”读出陡然下跌之感。学生散读、个别读、齐读。

  四、感悟“悲壮”

  1.此时你还觉得整首词都是“雄壮”的吗?引导学生体悟出“悲壮”。

  2.出示《鹧鸪天》,学生自由朗读。引导读出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的相通之处,再次感悟词人“壮”中有“悲”的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埔?,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可惜少年英雄江湖老,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从写下“万字平戎策”到只能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悲愤,吐之于词,虽远隔数百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这一份悲壮。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破阵子》。

  五、理解身后“名”

  1.辛弃疾想“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希望在历史上留个怎样的名?他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名?

  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人们对他的词有很多赞誉。出示材料: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四库全书总目·稼轩词提要》

  他使豪放词别为一宗,正式成派,被誉为豪放之宗;他使词一洗纤柔、浓艳之风,而多了些须眉之气、豪放之风。

  2.一个“看试手,补天裂”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在铅山含恨去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出示部分网友留言:

  (1)辛公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上炷香,愿您在天国不再愁苦。

  (2)热茶一壶,献与生不逢时者。用英雄来形容他决不过分,他一生落寞,不是无能天真,只是生不逢时。愿君来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围棋。

  3.学生撰写一句或一段留言。交流留言。

  4.出示教师清明节在该网站上的留言。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初。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h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07-11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07-23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07-20

《桥之美》教学设计06-16

拜访陈之佛故居_800字08-10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9篇)07-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12篇)07-08

数学鸡兔同笼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20篇)10-24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