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03 10:59:5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蜜蜂引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物体排列。

  2、懂得根据需要拿取材料,用一个拿一个。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贴有红花、黄花排列规律的长条型纸若干;

  2、红、黄、蓝笑脸花若干;

  3、红、黄、绿苹果娃娃若干;

  4、铃铛、小熊图案若干;

  5、棉签、浆糊、吸管、穿珠若干,绳人手一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放音乐《蜜蜂做工》,师幼扮演小蜜蜂听音乐边唱边在花丛中飞舞,路上碰见小白兔(愁眉苦脸的)师:咦!小白兔,我们一起去跟她打个招呼。小白兔,你好!小白兔(配班老师)声音轻轻地向小朋友打个招呼。小白兔,你怎么不高兴啊?

  小白兔说:我新开了一个超市,可是里面缺了项链和手链,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师:你们愿意帮助小兔吗?你们都愿意啊,真有爱心!那我们找个空位置坐下来看看小兔需要的项链和手链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项链图案(一一、一二、间隔规律)

  1、出示长纸条:项链上有什么?有些什么颜色的五角星?这些五角星是怎样排列的?

  2、我们一起说一说项链上的五角星是怎样排列的。原来五角星是红色、绿色一个隔着一个排队的。

  3、出示贴有没贴完的项链图案。你们看这条项链上是什么图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这条项链还没做完,我们一起来帮它做完。看看后面应该排什么颜色的笑脸花了?(请一幼儿示范)

  4、贴完后完整地说一说。

  三、幼儿操作

  1、师:我们先把这个本领学会了再去帮助小兔做项链,好吗?请你选一张小纸条,看看你的纸条是有什么图案排列出来的,并且说一说,接下来应该放什么图案,然后再贴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帮助幼儿读读花环规律正确地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3、评价。一起读一读花环的'排列规律,错的纠正。

  你们的本领真的学会了,可以去帮小兔穿项链了,记住哦!先想一想你要用什么颜色的吸管一个隔着一个设计项链,然后在去拿,用一个拿一个!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并练习书写“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积累“附近、谈天”等词语,并练习运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5.练习看图说话。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学生状况分析

  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希望今后该班的小朋友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四、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书课题)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蜜蜂引路》。

  师: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蜂”“引”。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

  生:(空写“蜂”“引”两个生字。)

  师:“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和我一起写。

  生:竖――折――折――勾――(空写)

  师:这两个字记住了,其他生字记得怎么样呢?我想考考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好,你来。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

  师: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列宁――附近――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派人――谈天――

  生:(听写生字)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么样。

  生:全对了!

  师:她哪一个字写得好?

  生:“列、派”。

  师:是的,这两个字写的不错,还有“谈天”的“谈”字也不错,她注意到把上边的“火”字最后一笔写成点,你注意到了吗?

  生:注意到了。

  师: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看看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要改过来。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蜜蜂、检查”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形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2.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探究昆虫世界的奥秘。今天我们的探究对象是蜜蜂。(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多种形式认读。(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2)学习生字。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亲自捉了二十只左右的蜜蜂,做了记号,放在纸袋里,带到四公里之外放飞,结果至少有十五只蜜蜂飞了回来。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蜜蜂能飞回来,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6)辨析:实验与试验的区别。(试验指为了解某物的性能或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实验是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

  3.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我想做个实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

  5.过渡:作者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实验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共同学习。

  三、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你认为这些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些字。(教师重点指导:“蜜蜂”不要写成“密峰”;注意“辨”与“辩、瓣、辫”的区别。)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大家默读课文,说一说: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实验?这次实验是怎样进行的?结果如何?(自由举手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做实验的句子。(捉蜜蜂、放纸袋、做记号、四公里外、放蜜蜂)

  2.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实验过程,同桌互相补充。

  3.质疑探究。

  (1)法布尔为什么在放飞的蜜蜂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证实飞回来的蜜蜂是他放出去的)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法布尔还让自己的女儿在蜂窝旁边等着,这样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

  (2)从法布尔的做法中你想到了什么?(做实验应该考虑细致周到,这样才会得到科学的结论)

  (3)法布尔来到陌生的地方放飞蜜蜂时,看见它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怎样推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

  (4)放飞了蜜蜂后,“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互相讨论)

  (5)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4.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实验步骤任意去掉一个行吗?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细读感悟,探究结果

  1.学习第3—4自然段。思考:实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不能)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我”想,它们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2)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两只)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三刻钟,一刻钟是十五分钟)

  (3)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如果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3—4自然段。

  2.学习第5—7自然段。思考:第二天,法布尔在检查蜂窝的时候,又发现了什么?(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至少有十五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了家。

  (1)蜜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飞回来的呢?(出示相关句子,教师总结:逆风而飞,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

  (2)学生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对蜜蜂的赞叹)

  3.学习第8自然段。默读课文。

  (1)法布尔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法布尔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小结: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蜜蜂并不熟悉,而且它们被闷在纸袋里走了四公里路,也根本看不到周围的景物。

  (2)思考:蜜蜂能辨认方向,靠的是什么呢?(生讨论,师总结:法布尔还不知道原因,所以说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3)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实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学习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你认为将来这个“无法解释的本能”会有科学的解释吗?(师小结:相信法布尔和其他科学家一定会不断地去研究、观察,解开其中的秘密的。)

  2.谁能说说从今天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做事严谨,实事求是)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来解开谜团吧。

  [教学板书]

  14.蜜蜂

  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步骤:把二十只左右的蜜蜂闷在纸袋里带出四公里做上记号放出,让小女儿在蜂房旁等着。

  实验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归纳实验的几个步骤,从实验步骤的重要性来引导学生推论法布尔是一个细心、严谨的人。我在让学生了解了实验步骤后,又创设了一个开放型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独特思考,给出了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答案。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它会给人指路吗?然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技能:

  1、 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㈡过程与方法:

  利用快乐识字法、自主识字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边看图边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插图指导朗读。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文,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四、教具准备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②、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③、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蜜蜂有关知识)

  二、图文结合,朗读理解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理解“附近”一词的意思。(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些(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用以下句式理解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3)指导朗读。

  3.讲读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默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时候?(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3)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4)列宁在观察什么呢?他是怎样观察的?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图和第二句话。

  (5)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6)你们想这所房子会是谁的?为什么?

  (7)只要找到小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请第三句话,这句话说明什么?

  (8)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哪个词能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9)指导朗读。

  4、讲读第4自然段

  (1) 出示课件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读得真有感情,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在本课里,列宁的向导是谁?

  (6)大家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7)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三、拓展读。

  (1)课件出示有关列宁的故事、蜜蜂的知识

  (2)课件出示故事:《惊弓之鸟》、《聪明的小皇帝》、《蜜蜂和蝴蝶》。

  四、拓展写。

  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写它或者它的某一器官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3、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板书:

  14、蜜蜂

  辨认方向能力强?!

  遇到问题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6

课题:

  蜜蜂引路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认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及1个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列宁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研读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二、研读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三、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仔细观察蜜蜂——找到养蜂人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课前准备: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a.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结果怎样?。

  c.同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细细品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b、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c、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提供的半成品材料,进行色彩装饰以及粘贴。

  2、能结合小蜜蜂的外部特征,运用毛根、活动眼睛等物件,设计出可爱的造型。

  3、培养良好的手工习惯,能耐心有序地完成作品。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纸杯、卡纸、黄色毛根、活动眼睛。

  2、自行准备:胶棒、水彩笔或油画棒。

  3、教师准备:小蜜蜂成品、小蜜蜂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呢?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它?引导幼儿说出蜜蜂的外部特征。

  二、教师出示成品,幼儿进行欣赏并讨论制作方法

  (1)师:小这只小蜜蜂可爱吗?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蜜蜂有什么异同点?

  欣赏杯身的装饰,思考涂哪种颜色比较美观。

  师:我们的杯身漂亮吗?你想怎样装饰杯身呢?(将杯底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师:这是小蜜蜂的翅膀,蜜蜂的翅膀长在哪里呢?

  师;我们的小蜜蜂有了翅膀,再将小眼睛,固定在纸杯上方,并用水彩笔画出小蜜蜂的`鼻子和嘴巴。

  师;毛根是怎样固定在小蜜蜂的头顶部呢?

  三、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将制作好的成品,与小伙伴们进行分享

  幼儿与小伙伴将自己制作的成品进行互换,感受互相分享成果的乐趣。活动建议

  小结

  这节课培养了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小蜜蜂制作中有很多精细的动作,例如小蜜蜂的翅膀需要先折出一条细细的边,需要孩子手和脑高度配合,协调一致,才可以完成。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2、能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蜜蜂、莫斯科”的小资料。

  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

  3、出示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碰到过困难吗?(板书:碰到困难)

  2、是些什么困难呀?你是怎样克服的?说说看。(板书:克服困难)

  3、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板书:引路)

  4、谁了解蜜蜂?蜜蜂有哪些作用?(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

  5、当你迷路时,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板书:蜜蜂;形成课题:蜜蜂引路)

  二、紧扣课题,启发提问

  1、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

  1)蜜蜂给谁引路?

  2)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

  4)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

  2、小朋友真了不起,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习惯!那么,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大家说好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非常认真!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不过,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要不要?(要)那好,这绝招就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

  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想;

  3)对读;

  4)讨论读等。

  (三)学生自由读,生生互动。

  四、精读课文,展示读书成果

  (一)出示问题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追问: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养蜂人找到了吗?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

  (二)出示问题2),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句子:“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莫斯科”的小资料。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

  2、讲解“附近”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读准“附近”的读音,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

  1)你的座位附近有哪些同学?你住的地方附近有些什么?

  2)现在你们知道“附近”是什么意思吗?(离得很近)

  3)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老师知道“莫斯科”的位置,(随即在黑板上贴图)。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b、课文还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附近”这个词语,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

  2)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然后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3)看贴图,练说话。

  请看黑板上的贴图,用上“附近”这个词说一句话。

  c、辨析“常常”和“往常”

  1)游戏激趣,引发争论。

  小朋友,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常常”这个词语硬说“往常”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而“往常”又死不想认。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

  学生辩论。

  2)出示句子,启发辩析。

  a、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3)练习巩固。

  设置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①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④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d、扫清障碍,回归问题2。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2。

  2)师生小结: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情服从学情:如果学生会提到“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人“这句时,随机讲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列宁敲门时会怎样想呢?(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的吧)引读“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1)“果然”是什么意思?

  2)生活当中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果然”这个词呢?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

  1)教师点拨;“惊讶”一词的'意思。先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惊讶的表情;再问“惊讶”的意思;最后指导朗读对话:谁读得越惊讶,笑着说越自然就可以上台来演。

  2)学生练读

  3)分角色练读

  4)演一演

  a、看插图,想场景:列宁和养蜂人可能还会说些什么?

  b、模拟表演:一生演列宁站在教室门外;一生演养蜂人、

  3、品读列宁的话,问”向导”是什么意思?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四)出示问题3,精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a请问,你们读懂了什么?

  b师生小结;列宁之所以能找到以前自己从未到过的养蜂人的家里,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c生字教学与说话教学整合训练、

  1)出示训练题1)我一边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一边认真思考,发现了()这个生字的特点是()。

  2)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出示句子“他仔细观察——————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一边指黑板上的贴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而()往往住在蜂房附近,只要我(),就能找到()。

  2)出示问题4,用上“果然”一词回答。

  五、拓展延伸

  1、蜜蜂为什么会引路?这跟列宁有什么关系?小朋友们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学了课文,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说来听听。

  2、师生小结: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脑筋把事情办好的?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见教参116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试验、证实、阻力”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在默读中圈画关键词,了解作者试验的过程,体会作者试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学重点:

  学会在默读中圈画关键词,了解作者试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试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出示蜜蜂图片)你们了解蜜蜂吗?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蜜蜂的相关资料。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他十分痴迷于昆虫的世界,他一生深入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最终成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试验证实阻力推测

  包括沿途陌生超长

  a、小老师带读

  b、同学互相提醒难度的字音。

  c、全班齐读

  再出示:闷了好久几乎尽管

  a、小老师带读

  b、提醒这三个都是多音字。

  c、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所有词语。

  3、通过区分,理解“试验”

  a、区分“实验“和”试验“

  抓住“实”和“试”的不同理解“实验“是用来证明它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重在证实。“试验“用来检测过程、状况等,重在尝试。

  出示:选词填空。

  试验实验

  1.这节化学课,我们做了燃烧钠的()。

  2.经过无数次(),爱迪生终于发明出了。

  4、指导写“试验”

  a、出示“试验“,学生仔细观察;师范写(一边写一边说笔画、占位、结构)

  b、生练写“论、阻、证、括、误“几个生字。(都是左窄右宽)

  5、六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a、出示第一自然段: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b、指生读

  c、把听说去掉,行不行?(不行,听说体现了作者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并不确定。)

  d、师总结:你看作者用词是多么严谨啊!板书写作严谨

  6、理清文章脉络

  a.师引导:第一自然段写了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做了这个试验,这是做试验的——原因。(板书1原因)

  b.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出示第六自然段,全班齐读。

  板书6 结论

  c.那么2到5自然段是试验的什么?

  板书2—5过程和结果

  d.引导学生看板书

  1:原因

  2—5:过程和结果

  6:结论

  三、学习默读,感悟过程

  1、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2、默读这段话,一边默读一边圈画出每句的关键词语,想一想作者具体做了那几件事?

  a、学生反馈,师相机板书。

  捉蜜蜂

  放纸袋

  做记号

  b、讨论:本来应该是先做记号再放纸袋,为什么做记号放在后面写?(重要的步骤可以单独拎出来写)

  c、讨论“女儿守蜂窝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是什么关系?

  生反馈,师引导学生知道“守蜂窝”和“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是同时进行的。

  板书:女儿守蜂窝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3、用上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来说说作者试验的过程吗?指生说,不看板书内容,同桌练说,指生说。

  4、再次默读课文第二段,讨论: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哪一个步骤可以去掉。

  5、通过学生提出去掉哪一步,另一位学生反驳不能去掉,并说明原因,一步一步,学生明白哪一步都不能去掉。

  6、师总结:看来这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去掉,否则的话就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看来,作者做试验是多么严谨啊!板书:做事严谨

  7、指生读,全班齐读。

  四、小练笔

  1、刚刚我们学习了作者试验的过程,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这样有趣的试验呢?用几句话写写你的观察过程,最好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五、教师总结,巩固复习

  今天我们了解了法布尔的试验过程,了解了法布尔不仅写作严谨,而且做实验也很严谨。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试验的结果。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过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3、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jǐn)

  尽力(jìn)

  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

  纳闷(mèn)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⑴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⑵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

  四、书写指导

  归类识字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

  过程

  结论

  听说

  准备

  不是……而是……

  无论……总……

  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本单元组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训练项目是用词准确。

  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想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读多说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读有了一定成效后,再写字上的时间就太仓促了,练习写字的环节只能放到课下来进行。在第二课时里,学生发散思维后说得多了,但是读得不够,本来设计读是想在了解内容的读上有所提高,但是发现自己还是顾此失彼,第二课时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一定的深度。在设计课时可能还有点明白,一到了课堂上就又犯糊涂了。品味词语时,从课文里走出来,回不去了,我说自己就像一只迷路的蜜蜂。最后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后的自读全文)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形式,因为通过再读,学生的发现很少。

  在品评词语的时候,老师有“牵”的痕迹,在走教案的路子,没有真切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虽然在设计课的时候努力去做到关注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感受,但在实际操作“找句子”这一环节时,应该总结出写作方法,结果又有绕进课文内容的嫌疑。自己的语言很匮乏,一问一答的课堂呈现形式单调无激情。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预想得还不够多,操作层面上仍需不断努力,使自己有进步。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难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蜜蜂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 、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 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蜜”和“蜜”:无论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用手分辨就是“辨”,言语辩论就是“辩”。

  “检”和“捡”:用木尺比着检查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2、笔顺讲解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的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3、小组合作 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浏览课文 初步感知

  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3、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三、品读课文 深入探究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5自然段,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叫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1)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2)“那二十只左右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这两句话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准确的表达)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法布尔的严谨)

  四、联系前文 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五、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 善于思考

  做试验 认真严谨

  得出结论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袋、证”等14个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证实”等词语。

  2、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来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 、猜谜:“一生勤劳忙,专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香甜胜过糖。”

  2 、指名说谜底(蜜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蜜蜂。(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蜂”的读音,注意是后鼻音。)这篇课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3 、关于蜜蜂,同学们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 、学习课后“资料袋”内容。

  5 、教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的有关资料)蜜蜂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也有的住在墙洞里。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蜜蜂写了—件什么事?

  二、预习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合作交流

  1 、(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生字及词语,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读。(试验、证实、闷了、几乎、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尽管、逆风而飞、沿途、陌生、超常、解释)

  2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名读,齐读。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作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并得出了结论。)

  4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是按想做个试验——试验的过程——得出结论的顺序写的。)

  四、品读体验

  1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你从第1自然段中体会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并过渡: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法布尔正因为有严谨的科学作风,不轻信,不盲从别人的结论,他要验证“听说”的事,决定亲自试验一下(这是“我”做试验的原因)。那么,法布尔又是怎样做试验的呢?

  2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捉自家的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这一系列做法,体现了作者考虑周密,做事严谨。)

  第二课时

  继续合作交流;

  1、作者做试验的20只蜜蜂回到家了吗?试验的结果怎样?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回到家的蜜蜂有多少只?它们大概用了多长时间回到家的?

  2、议一议:对作者整个试验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理解“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体会作者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品质。)

  小结: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被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品质所感动,同时也一定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蜜蜂怎么会有这种能力?让我们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3、学习第6自然段。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作者这样的结论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好,说明了同学们善于思考问题。有疑问并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了他是一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四、巩固延伸

  1、师:同学们,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因此,在当时他不能解释蜜蜂的这种本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已经把这个奥秘解开了,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资料。

  (课件出示以下资料: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蜜蜂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表述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蜜源。)

  2、师:蜜蜂怎么“舞蹈”请参看课后“资料袋”。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不会迷路?它们凭借什么来判断方向、认识路线呢?

  ①指名交流。

  ②教师小结。(课件出示以下内容)鸽子、狗等动物不会迷路,即使把它带到很远的地方,它都能利用自己的认路本领回到自己家中。

  3、总结: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自然界还有许多奥秘,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你们就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因此,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留心观察的人。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04-10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06-22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篇04-10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篇06-22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篇)06-22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04-15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04-15

蜜蜂引路教案02-26

《蜜蜂引路》教案09-11

课文《蜜蜂引路》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