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总结: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叙述解题思路及答案,集体订正。
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10筐,下午卖11筐,还剩多少筐?
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 ×1.2
1.4- +0.5 11.3-8.6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让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思考中,在师生交流中,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依据教材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校数学科得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教研主题,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难点是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讲诉清楚明白。
教学学情:
《课程标准》中指出: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以前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在教材或老师为他们提供的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童话情境中、生活实际中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达到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表达,自己动脑的学习方式来教会他们学习《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按照:“复习旧知,知识迁移;创设情景,寻找方法;拓展延伸,发展能力”三个环节进行的。
一、复习旧知知识迁移。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完成建房子的口算练习每一块砖上有一道乘法算式,使学生明白要想把房子建的又结实又漂亮,就得算对得数还要说出用的那一句。其次进行了看图写算式的练习在汇报过程中对乘法的意义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学生很认真的去完成每一道口算题,在汇报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情景,寻找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请来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这一情景,引导学生看图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说明白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列式计算,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那一种比较简便,从而找到更便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猴摘桃”,“小兔采蘑菇”以及“河边休息”一系列图文应用题的完成,进一步掌握方法。
这一过程问题之间有连续性,而且就有童话意境,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己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并且这个指导处是在关键处、难点处、学困处。这个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解决问题效果好。
三、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其实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小动物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运用的,出示图文应用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并依据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效果
本节课创设童话情景,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中来,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创造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完整的表述出来。无论是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得以提高。但是自己也有许多地方处理的还不够妥当,尤其要注意每个环节要做到扎实有效,不光是要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知识的落实,尤其要注意细节的处理,这些都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自己和优秀教师之间存在着不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多观察,多学习,遇到问题多请教,多研讨,把课堂当做锻炼自己的一个平台,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课本p32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了20页,?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
(3).一段布长10米,,还剩多少米?
(4).商店有80个水瓶,,还剩多少个?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例5情境图,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组成完整的'应用题,读一读: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3)集体交流。
4、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男生人数美术小组总人数
14-5=9人14+9=23人
5、观察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14-5+14=23人
7、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先说说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再列式计算。
2、练习六1,学生独立完成
3、补充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复合应用题教学设计11-20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11-19
《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04-26
《简单的推理》教学设计03-10
《分数应用题复习》教案设计08-26
简单排列教学设计06-10
《简单的推理》教学设计4篇04-28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03-24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09-14
简单排列教学设计7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