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阁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阁夜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其多侧面、多角度的取材,定景换点、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清新淡雅且富于诗意的语言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与探究。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散文“形散神聚”、“托物言志”等知识。本次的学习,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领会诗化语言及定景换点等笔法,品味诗意诗境。
二、设计思想
以往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安排2课时。但课文较长,时间较紧,兼之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引导失当,很可能导致课堂流程滞涩。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时间也相对地紧缩,所以,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设计的思路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间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上。教学设计应该力图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景换点”的散文笔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讨论比喻等修辞手法所营造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讨论,体会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自由生活及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赞美。
(2)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爿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意追求。
五、教学难点
1、体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学习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理清思路,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法。品味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埘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标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空中楼阁”,本指海市蜃楼,又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提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含有贬义,因为它往往与不切实际、凭空幻想联系在一起。但台湾作家李乐薇在她的文章中,对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她的“空中楼阁”,描绘“空中楼阁”又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初步感知,把握整体
播放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的影音文本,范读课文。
提示:可以设置声音悠扬的背景音乐、满目葱翠的流动画面,播放抑扬顿挫的朗读(或教师自己范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
1、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以本文的“小屋”为素材,你会拍出哪几幅照片?请依据取景点的不同,分别给每幅照片命名。
注意:想想,拍这些照片,你将会分别站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取景呢?试完成下表。
明确:会拍出6幅照片。
小结:“定景换点”,是以景物“小屋”为焦点,作者置其于四周美景之中,兼之以丰富的想象,从远与近、高与低、昼与夜、部分与整体、虚与实等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充分展现“小屋”带来的意境之美。
(三)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描写之美
2、提问:在拍摄的这些照片中,你认为哪幅照片最美?为什么?
提示:请结合具体的文句,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的。
明确:
①可能最喜欢第一幅“山脊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优雅,生动而灵巧。作者主要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美。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把山比作女子描过的眉毛,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小屋在山脊的位置,而且很容易由女子妩媚动人的姣美容颜,联想到小屋的美。
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句,“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写出了山的空阔宁静,“一片风帆”“一只飞雁”写出了小屋的娇小灵动,使人浮想联翩。
②可能最喜欢“破晓时(或入暮时)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浪漫。作者还是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这种美。
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花瓣”的'绽开和收拢,是光线变化中的山影,而“花蕊”是小屋。作者用“花蕊”、“花瓣”来比喻小屋和山的关系,不仅写出了破晓和入暮时小屋的宁静、美丽,更让人赞叹的是作者的用神奇的想象,把抽象的光线写得具体可见,把静止的大山写成了动态,利用视错觉的形成,化静为动;利用参照物的变化,化熟悉为陌生,十分浪漫。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小结:
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对称的句式,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小屋的美。尤其是比喻的运用,特别出彩。不仅喻体新颖奇特,而且形式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凡此种、种,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就品赏的语段,进行朗读体味。
明确:行云流水,诗情画意,是散文写作追求的境界。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浓郁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是散文呈现给读者的精神大餐。我们今天品读本文,就是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而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文章基调是明快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欢快感和陶醉其中的满足感。
4、还有什么其它方面的描写特色,构成这篇文章的美?
明确:还有很多特色。
(1)变换角度描写。如:
①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②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③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2)虚实结合描写。文中对景物进行客观实写,从全景和局部、远景与近景之中写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衬托出小屋之美。而对小屋周围的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等景物的描写,更多地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比较鉴赏,领悟主旨
5、提问:作者所描绘的这么一间小屋,真是上天的恩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么一间像作者所描绘的“小屋”存在呢?
提示: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作者所期待的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能否实现?
明确: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说它现实,是因为将小屋建于山上,很常见;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的确难以实现,但正因为难得,才弥足珍贵。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怀,其实在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教师归纳: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想在这句名言的后面,接上这样的话语:生活中也许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境。佛家说过,境由心造。还是作者在文中总结的好:“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这,应当引导我们学会生活、学习、工作。古人说过:“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夕阳、芳草,本来都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如果投入感情去观赏体会,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可能是一篇佳作。
阁夜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创意及实现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本课作为选修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读篇目,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到诗歌教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这一首”上,因为学生在各种快餐阅读的影响下,天生少了一种“慢阅读”“细品味”阅读情趣。其次,朗读是诗歌鉴赏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单元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的,那样一堂课可能在朗朗书声之外,没有立起来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第三,教师在本课的立意追求上不断努力,通过阅读了金圣叹、莫砺锋、冯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后,终于从题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课的“课眼”——“夜”。本诗每一联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为召唤,带领学生朗读细细品味每一联的诗情,最后又从那一夜走出,勾连起杜甫的其他描写“夜”的诗歌,溯流至中国诗歌“夜”意象的源头——《诗经?君子于役》。课堂设计基本实现。
二、语文能力及提高
1、朗读能力。有人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读,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咏功夫兴味长,毫无疑问,没有吟咏诗韵的朗朗书声,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坐实朗读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据每一联的情感,在朗读上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处理。在教学上,为了授之以渔,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要诀,教师归纳了重音处理的四个办法——重读、轻读、长读、复读。在本课的末尾,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诗情,很杜甫地吟咏一番,博得同学由衷的掌声。
2、语文习惯。公开教学固然要展示教师个人的美丽,但是学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钟,便不能成为教师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开课上教师算得上精彩的话,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学生的精彩里。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置之不理。所以课上,老师注重学生写的习惯的养成。不但在课始时安排了调版,而且要求学生在书上做笔记,期望养成学生语文课动笔的习惯。
3、语言品味。语文学习毫无疑问应该走在“语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学习语言中的精粹——诗歌。教师在每一联中都挖掘出语言品味的节点,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发现惊喜,在深入探究的时候感到兴奋。比如第一联采用“体验法”,用教师的个人经历讲述,让学生体会“寒”字的情感内涵。第二联采用“比较法”,“悲壮”与“雄壮”,“飘摇”、“招摇”与“动摇”,学生自能发现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联采用“还原法”,体会诗人身在阁上,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第四联采用“调序法”,让学生体会诗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声长叹。
三、教学不足
教学语言。作为诗歌的教学,课堂应该有诗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营造诗境。教师的语言显得口语化,而且琐细,有诗歌意味的教学语言少。课后,我县林汇波和庄旭美两位教研员提出了课堂没有主问题设计,主体部分上得比较平淡。经过几天来的思考,如果有了这样一组脉络句:“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对自己说了什么”,也许,学生的整体把握会更好。
阁夜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的吟咏诗句,品味本诗的意境。
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复杂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杜甫诗风。 教学条件与方法
多媒体、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解疑 课时:1 前置作业:
1、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2、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3、逐句分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生共同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首是《阁夜》
1.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阁夜”,即夔州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产生了多种复杂的感情。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根据课本中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认真诵读诗歌。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__—__—X—__”,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诗韵
1、分析文本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解析:“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孤寂苦闷)
明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季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更加冷寂了。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飘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地寒冷融为一体了。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 (忧国)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繁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 (忧民)这两句是作者听到“鼓角声”之后传来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无数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听到这样的鼓角声,有意味着战争的场景又要出现,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作者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
2、全班一起诵读,背诵
三、课堂探究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有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感慨最深?(知人论世)
明确: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凉;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诗人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看到这样的现实,对个人命运悲叹的同时,对国家、人民的悲叹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课堂小结
《阁夜》的主旨: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五、课外作业
完成《全优设计》的《恨别》
阁夜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 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 解题
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写景、写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岁暮:年终。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时间。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动搖:星宿动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 、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阁夜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而杜甫以其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圣”。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二、 知人论世:
解题:
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三、 赏析诗歌:
1、 一读,读准字音:景( jng ) 霁( j )
注意韵脚:宵,摇,樵,寥。押平声韵,读时,拖长字音。
2、 二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3、三读,把握诗意:
首联:催,说明时光飞逝,寒,不仅写雪后初晴天气的寒冷,还写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冬季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自己浪迹天涯,客居他乡,雪后初晴的夜里更冷。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的这种对人生的悲慨就更深沉了。
颔联:“鼓角”暗示的是战争,“声悲壮”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星河”、“影”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五更时听到鼓角的声音很悲壮,三峡上,星辰的影子随波摇动。
颈联:郊野之外百姓的哭声传来了战争的消息,渔夫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尾联:运用典故,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一代名人最终成为一抔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漫漫长夜里,我寂寞无聊难耐。
4、四读,品味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5、五读,品味语言: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我最喜欢颔联。此联上句从听觉角度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与星河波澜壮阔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这句通过声音来写战争,视听结合,上下句对仗,用典故,暗示天人感应,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6、对读:
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四、课堂小结: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到五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国家历史到百姓生活再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全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声音来写战争,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更加痛切地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作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通过自己的笔为民请命,为百姓代言,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或许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阁夜 杜甫
首联:时光飞逝 客居天涯
颔联:声音写战争 星河动摇 听觉、 视觉、对仗
颈联:百姓哭声 渔樵歌声 听觉
尾联:卧龙跃马 寂寥无奈 用典(原意、用意)
阁夜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凉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2、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3、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天涯/霜雪/霁寒宵。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二、具体分析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岁暮:年终。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来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分析】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大雪初霁,皑皑白雪在月光的辉映下,使山城夔州的冬夜更显凄清寂静。“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又着一“催”字,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诗人心中所引发的强烈感受。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两句借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叙写,传达出垂老飘零的深沉悲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点到五点这一段时间。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动摇:星宿动摇,是境内有战争发生的征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分析】颔联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悲壮的鼓角声,既暗示着紧张的战时气氛,也是诗人此时悲凉慷慨心境的外化;摇动的星河倒影,既象征着动荡不宁的时局,也是诗人纷乱心绪的显现。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分析】颈联写诗人拂晓前所闻,由景物转到了人事。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使诗人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更使诗人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哭”而曰“千家”,正可见死者之多,灾难之重。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但自己现在是天涯羁旅、衣食不给之客,又怎么有能力去涤荡乾坤,救民水火呢?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分析】尾联就眼前的古迹生发感慨。武侯祠和白帝庙在夔州并存,使诗人产生无限感慨:忠臣若诸葛亮,逆贼如公孙述,无论贤愚忠逆,今已同归于尽。且天底下尚有那么多处境不如自己的流离困苦的民众,我之世路乖隔、音信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且随它去吧!表面上,这两句是自我宽慰之辞,语含颓放。实则是愤激无奈之语。诗人拈出“卧龙”,其内蕴是想同诸葛亮一样,整顿乾坤,使国家复兴,即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篇终的寓悲愤于挑达,突出了理想人生境界与凄凉现实处境的强烈反差,抒情深婉含蓄,味之不尽。全诗写阁夜的闻见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三、写作特点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阁夜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说学生
古典诗词是高中学生首次接触,认知难度大,文字障碍多。文学鉴赏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学生不仅要理解诗词内容,还要从文学角度欣赏诗词,使之逐步形成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理解诗词的习惯,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鉴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生疏字量大,语句组合样式新颖,内容含量大,空白点多,理解相对困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多次的感情经验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恰当的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达到对诗词的深度理解与重点掌握。
说教法
学习这五首诗,可用读、背、想的方法加以消化理解。首先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要比较详细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背景。其次要反复诵读,成诵是鉴赏的起步;应先熟练背诵这五首诗,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是鉴赏的重点。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要从赏析的角度进行品味,边读边提出问题,用心思考,达到真正领悟的目的。此外,还可借助高二时所学的律诗知识,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有关方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教师有重点的示范诵读,指导学生吟诵鉴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二课时,可先由学生找出有关名句,启发体会杜诗的艺术风格;再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理解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最后由教师提供对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学生整理学习所得,写出评论。
教学要点:
学生由对诗中的分析、讨论进而深入到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读感知,初步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2、通过吟诵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背诵这五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甫,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沉郁顿挫,被后人所推崇、所仿效;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杜甫忧国爱民,为后人所敬仰、所传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五首律诗就是其沉郁风格的代表作。
2、整体把握这五首诗的大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生活平稳,充满情趣。这首诗是定居成都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下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挚、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颔联概括出写昭君的终生憾事。颈联讽刺了元帝的昏庸,哀叹昭君的不幸,感慨地写出昭君抱恨的原因和遗恨之深。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之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心与祖国同在,此恨绵绵化作“胡语”传之千载。作者写昭君时,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诗人的个性气质和怨愤之情。诗完全是借助对古迹的凭吊、对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际的悲叹,抒写自己的怀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阁夜》:这首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是一个背山临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中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家国之乱,忧心如焚,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诗的首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颔联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涛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颈联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讯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先阅读正文前的指导语,总体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五首诗的内容特点。然后,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
(2)通过吟诵进行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3)诵读提示:
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阁夜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
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知识链接
1、诗人回顾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1)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3、题解、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深感寂寞悲哀。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点拨。
1、初读要求:
(1)正音:①景:jǐng日光;②霁:jì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押ao韵,偶句押韵;
(3)节拍:2—2—1—22—2—1—2。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天涯/霜雪/霁/寒宵。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再读诗歌,感知诗歌格律。注意:诗歌的对仗和平仄。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严谨的对仗,如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去、入三声。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本诗前
2两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有感情自由朗读,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
明确: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学习目标二:探究品味,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阅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分析讨论。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万般感慨集于笔端,又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出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精致。这两句创造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同时蕴含着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背诵本诗。
【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记录
四、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1、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句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这句描写时光短促,景象的凄凉,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无成的悲凉心情。
①④句采用对比手法,描写美丽的大好河山与战乱频繁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现战乱的悲
3惨景象,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五更鼓角声悲壮”这句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写鼓角之声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的的不太平。
⑦句“卧龙”采用借代的修辞,“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的典故,说明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谁能收拾战乱的残局?公孙述是贤是愚作者不加评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们让人联想到战乱的现实,表达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又无奈的矛盾痛苦心情。
⑧句直抒伤时感事的无奈情怀,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2、归纳答语言风格题的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比较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
1、《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
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2、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六、拓展训练20xx年高考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4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明确: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明确:(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阁夜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阁夜”,即西阁之夜。
3、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5、诗歌归类: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作者写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描写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具体研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诗句。
岁暮、阴阳、景、天涯、霁
2、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写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场景。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感情。
3、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明确:“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寒”,蕴含了作者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确: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思考:
①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明确:鼓角声;悲壮;震动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气象雄浑。
②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明确:国家战事紧张。侧面烘托。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明确: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因为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考:
1、卧龙、跃马指谁?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明确:诸葛亮、公孙述。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2、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五、探究讨论: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六、作业
写一篇短文,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200字。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明确: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阁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课堂练习
明确:中学语文在线
意境:相同:恢弘、雄阔
不同:《旅》疏朗、壮阔;《阁》悲壮、萧瑟。
章法:《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生发。
《阁》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景中寓情。
阁夜教学设计 篇10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选修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大诗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叠在学生的阅读经验里,形成了“套板”,常规的介绍不易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快餐阅读时代,常见有理解不深不细的流弊,这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来讲可能会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对文学精品来讲无异于暴殄天珍。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b
本诗归属“因声求气”单元,编者意图通过吟诵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走回诗人的情感世界。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时期,此时杜甫的艺术造诣已臻至善。诗人在本诗中一如既往地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但细品之下,我们自会发现他博大心灵的一声叹息:杜甫诗歌中罕见的无奈之情。
三、教学目的确立
1、文本层面。通过朗读,触摸文本,理解诗歌意思,能做到口诵心惟。
2、文心层面。通过品味,沟通诗人,走回诗人内心,能做到论世知人。
3、文化层面。通过探究,勾连经典,探寻诗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选择
1、用好常规武器,突出“三读”:诵读以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细读以发现文本密码,独辟阅读蹊径;赏读以把脉诗人心境,提高阅读能力。
2、彰显教学创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个“夜”字,使整堂课纲举目张。
3、符合选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唤醒记忆,抓点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夔州是诗人一生的倒数第二个驿站,颓唐的老境,贫寒的经济,沧桑的阅历,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终日展不开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几天,一场雪刚刚停息,当夜幕如大氅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蜗居天涯的老诗人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学生朗读(男女各一)教师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四)逐联解读文本,指导朗读技巧
那一夜,诗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诗人听到了看到了
悲壮鼓角、动摇星河。
那一夜,诗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诗人对自己说
算了吧,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孤零如我,老迈如我!
(五)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自己。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悲伤。“夜”是杜甫诗歌常见的意向,让我们来回忆《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夜”的悲伤传统肇始已久,让我们回到《诗经?君子于役》《雨霖铃》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
(六)作业:写一篇关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板书
夜伤夜
伤感、敏感、悲悯、无奈
朗读:重读、轻读、长读、轮读。
《阁夜》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学生:杜甫。
教师: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讨论。有人说出可能是老师。
教师:出示横批“年年有余”,而且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这是嵌名联。
评点:在借班上课中,用这种中国式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自我,自然且有语文味。
二、朗读
学生(男):朗读。读错了夷、樵、寥等字。老师:纠正学生读音。
学生(女):朗读。语速快。
老师:要能够把自己放进诗歌的意境,投入朗读一遍。范读。学生:掌声。
评点:通过点名朗读,可以了解学生,同时纠正读音。教师范读比录音朗读好,原生态的声音容易营造场,容易把学生带入诗境。
三、诗歌品读
教师:公元766年的这一个夜晚,比以往时候来的学生:快!
教师:这又是在一年将尽时候,不像今天,我们的面前365个日子排班战队,等我们去撕下来。所以,要读好哪个字学生:催!
教师:这是一个早早降临的夜晚,虽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学生:寒!
教师:这种寒冷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吗?学生(数人)回答不到点子。
教师:讲述下雪的故事。再问学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注意“天涯”一词。学生:沉默。
教师:解释。范读。突出两个重音“催”“寒”。
评点:“天涯”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李叔同《送别》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来佐证,更有诗意美。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
教师:我们来看下一联。在这样的晚上,杜甫听到了什么?学生:五更鼓角。
教师:五更是什么时候。学生:3点,5点
教师:古代有不同的标示时间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可能杜甫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可能杜甫的梦很轻很轻。这样的声音可以用“雄壮”或“豪壮”来形容吗?学生:不能。看注释,因为这里的鼓角声是动乱的意思。
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b乱之后的情景种。种,让学生体会杜甫雄壮不起来的情感。教师:看到三峡星河这样壮丽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会用哪个词?学生:招摇。
教师:如果是周迅呢?学生:飘摇。
教师:美丽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诗人心中的确是动摇之感。可见诗人对战争的敏感。
评点:学生对“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师原本准备了颜真卿的一首诗,能够很好解释五更之早,却没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师:我们再来看下一联。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诗歌造诣登峰造极,他常常故意编排出不同的语序,给人别致的美感。这两句诗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怎样?学生:思考。调整出正确语序。
教师:这两句诗歌一是写眼前,一是写想象,你觉得各是哪一句?学生:无语良久。
教师:自语。这两句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学生:无语。教师:虚实结合。
评点:这里是本课最拽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联是本诗解读较为多元的,但是教师横来一个“虚实”手法,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这一个内容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想起来要增加的知识。看来,上课还是做减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师可以改成这样问同学,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悠闲的,他为什么会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悲伤的,他惯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诗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办法,不要添枝加叶。
四、探究
教师:夜晚的意象在杜甫诗歌中十分多见。介绍张悦的话。老人,长夜,这样的组合,天然地给我们带来悲凉、低回的滋味。学生:背起《旅夜书怀》
教师:介绍《倦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欣欣然。为这样的发现而喜。
教师:夜晚在诗歌中是一个母意象。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关夜晚的诗歌学生:柳永等
教师:出示《君子于役》
教师:请学生课后听齐秦《夜夜夜夜》
【阁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阁夜》教学设计05-03
《阁夜》教学设计9篇05-03
《阁夜》教案02-16
《滕王阁序》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10-25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02-08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01-3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03-03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03-21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模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