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同时掌握正确口算除法的方法。
2、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出示口算练习:
20×3 60×4 80×5 30×4 70×8 40×9 400×5 500×7 110×6 200×9 150×3
2、提问:指出150×3 70×8 400×5 你是怎么算的?
3、总结:整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一)生活情境:
1、出示课本情境图:学校要准备开运动会了,在入场仪式上每个班级都要拿着气球入场,最后一起放飞气球,庆祝运动会开始。现在就是小红跟小明代表自己班级去总务处林老师那里领气球。这时,林老师出了一个问题考他们: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2、提问: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80÷20
3、揭题:口算除法(板书)
(二)、自主探究,展示各种算法
1、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汇报: 80÷20=4 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a.由20×4=80,想乘法算除法,得出80÷20=4 b.8÷2=4,则80÷20=4 (引导学生说出80看成8个10,20看成2个10,从而让学生明白8÷2=4与80÷20=4的商的.大小为什么是相等的,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80-20-20-20-20=0,这里有4个20.所以80÷20=4
3、学生展开评价,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4、拓展进行估算:老师那里还有83根彩带,每班也2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a.学生进行估算,83看成80,得出83÷20≈4 b.83÷20=4……3 (对于这种方法肯定,但是不进行引导。因为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变式练习:改成有80根,每班19根呢?分几个班?
5、小结:对于整十除以整十的口算的方法:是看成一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口算。对于除数与被除数不是整十的,要进行估算,把除数与被除数估成整十。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60÷20= 90÷30= 80÷40= 60÷20≈ 90÷30≈ 80÷40≈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这里提供评价:如果全做对的同学可以奖励3颗星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创设情境:运动会开幕式不仅要气球,还要彩旗,为运动会添彩。现在刘老师那里有120面彩旗,每班要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2、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120÷30= 学生会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口算。
a.12÷3= 4 则120÷30= 4 (把120看成12个10,30看成3个10.这里强调让学生进行说一说他的算法过程是怎么想的,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b.30×4=120,则120÷30= 4
3、想一想:122÷30≈ 120÷28≈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四、练习巩固、提高应用
1、要求口算:
90÷30= 150÷30 360÷40= 143÷70≈ 632÷90≈ 240÷77≈
2、解决问题:练习十三第2题
每包有30本书,一共要邮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
3、练习十三第5题:
小红在看故事书,这本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我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要学生说出题目当中隐含的条件:一个月大约30天。这道题目放在课堂上训练,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进行提高训练,同时还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帮忙指导,以便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80÷20=4(个)
答:还有4个班级没有领到气球。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认识亿以内数和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知新,做好铺垫,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复习数级、读数等知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好铺垫,并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迁移类推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关注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先教学整万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非整万数读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总结出读数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学生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万级上的数位有()、()、()、()。
2.读出下面各数。
3612236112366123
师: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分级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突出个级数的读法,有利于把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万级,为本节课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交流怎样看准量角器上的度数。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画角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复习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近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近?(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近)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3、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有问题可以当堂解决。
(三)课堂作业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能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练习
走进大自然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
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
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1、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
2、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1毫升有正确的感知
教学难点:对较小容器容量的估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带有“ml”或“毫升”单位的容器。各小组分别准备:水盆,50ml的量筒,500ml的量筒,1毫升的针筒,滴管,装水的小量杯,装有一升水的自制1升量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一个小汤碗,一个上下粗细接近的玻璃杯。一块小黑板,画上7个小量筒。教师准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200ml左右的茶杯,10ml的小杯。
教学过程:
液体的多少?容器的容量
2、比较引“毫升”
如果把这两个容器内装满液体,这些液体的多少与1升比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毫升”。(ml或ml)
1、感知1毫升。
(1)认识1ml的针筒,抽1ml的水观察
(2)1ml的水注入滴管,数一数有几滴。
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注入滴管时要先排出空气,数时捏橡皮管要满一点)
每小组实验两次。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1ml的水大约是15滴左右。
(3)介绍:边长都是1cm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ml。
(4)抽1ml的水放入手心中观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说说有什么感受。
小结:1ml很少,毫升一般计量比较少的液体。
(5)进行爱惜水的思想教育
2、认识几十、几百毫升
《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事先是听了师傅上过后,自己再另外一个班上同样的内容。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某些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因此准备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烧杯。
首先谈谈满意的地方:
1、教学导入方面:使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思考,使课堂顿时活跃。正值秋游回来,问学生你在旅途中口渴的时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这是一个与切身体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最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实际,有些回答的很夸张,就当即让学生评判一下:到底谁喝得多谁喝得少?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必须要有同样的大小的杯子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后我就说以乐扣杯500ml为例,你能喝这样的几杯?我们就能得出某些同学很能喝水。随机提出问题,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吗?因此我们测量水等液体时要有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引出毫升和升。
2、探究新知过程方面: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们的量感。先让学生们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操作。对于教具的使用,更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ppt呈现生活中用ml为单位的实物,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随后,说说生活中还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受。之后通过毫升引出升,并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将1000毫升的有色液体倒入1升的量杯,让学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毫升=1升来表示。进而更现实化,用500ml的乐扣杯表示1升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两杯水。然后展示教材中几个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下面的液体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
3、巩固练习方面:练习层层递进,由简单到难,逐渐升华。首先是模仿练习,根据所给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断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颠倒,再次巩固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量感。之后是对于难点的突破,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换算的练习。最后是提高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搞促销的问题,让学生们先讨论再思考。
4、课堂总结方面: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了解他们对于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其次谈谈不足的地方:
1、由于学生们对于教具演示过程的好奇,导致在我演示的时候,有很多后面的学生纷纷跑到讲台边上观看,导致纪律有点松散,一下子难以收回。课后我在想,借用投影仪等仪器,会不会效果好点,使全部学生都能看到量筒的刻度线等。因为学生的特点不同,这个班级的学生与师傅上课的班级学生相比,非常的活泼,所以他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看到老师操作的每一步骤。所以我在这点上,考虑欠缺。
2、在对于毫升到升的引导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引导语还是不到位,ppt做得不够好,导致上课过程中,一下子一起跳出两者之间的换算。我再进行实验,效果有点不佳,思路有点混乱。
3、在对于提高题中,时间所剩无几,我对于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还不知道他们掌握的如何。以至于在课后的练习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搞促销的问题还不是很能理解。
本节课是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上课的,因此上下来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对于实验这一块,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颖,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感,也使学生们更加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会简便计算。
2、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学习流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周末你都去哪里玩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安仁的景点吧。(PPT出示)
爱好旅游的李叔叔听说咱们安仁有这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也想早点过来瞧一瞧。这次李叔叔为了旅行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到书店买了一本《安仁自助旅行》的书,回到家就迫不急待地看了起来,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他解决。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生齐:会。
师:好,请同学们先自己列出算式。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组交流,汇报。
A、234—66—34
=168—34
=134(页)
B、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C、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随学生板书:234-66-34 234-(66+34) 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
师:同学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李叔叔旅行中的问题。请你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现在我们把234改成266,再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结: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师:希望同学们在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数据的特点,找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了这么多方法,我们不能总是纸上谈兵,下面进行一次实战演习。
课本第21页“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学以致用。
五、课堂评价,全课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xx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沏茶问题》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新课标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虽然它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但四年级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例如生活中他们会注意怎么做会省时些,只是更多的是无意识的,要实现从经验到数学方法再到实践的跨越有些难度,所以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简单事例出发,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启发,唤起生活中的经验,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懂得在同一时间内,所做的事情越多,效率就越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3、情感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我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2、学习难点:我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六个步骤的卡片
学习过程:
一、快乐的早上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明。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看看他的星期天是怎样渡过的吧!
师:星期天,小明快乐的早餐是泡一包方便面,快乐的工作是扫地。你们猜:聪明的小明会怎样合理安排这两件事情呢?
生:我猜他会在泡方便面的时候去扫地,扫完地了,方便面也可以吃了。
师:能说一说你这样安排的理由吗?
生: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师:(竖起大拇指)你和小明一样聪明。
师:这时,小明妈妈的好朋友李阿姨来了,妈妈让小明去给李阿姨沏杯茶,你们想知道爱动脑筋的小明是如何解决沏茶问题的吗?
生:想~
师:(边说边板书)沏茶里面可是有大学问呢!(板书:沏茶问题)
二、快乐的招待客人
1、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沏茶前都要做些什么准备共工作呢?
多媒体出示沏茶六步骤。
2、小组内交流:
出示探究要求:
(1)小组讨论,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省时间?用流程卡摆一摆。
(2)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3、小组汇报交流
让学生去黑板上摆一摆流程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说出烧水的时候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并算出所用的最少时间是11分钟。
多媒体展示:
洗茶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1分钟)(1分钟)(8分钟)(1分钟)
找茶叶
洗茶杯
4、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像沏茶这样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例如:我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可以去打扫房间)
5、师:想一想: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呢?
沏茶问题并不难,
弄清顺序是关键。
同时干的同时干,
加快速度省时间。
(多媒体出示沏茶问题童谣,并解释:同时干的同时干,在等待的时间里,同时做的事情越多越节省时间。)
三、快乐的午餐
1、师:同学们非常快速的帮助小明解决了沏茶问题,中午到了,小明想要做一顿美味的午餐来招待李阿姨,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做美味午餐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出示:做饭时需要做的事情:
洗菜 洗锅 炒菜 放米和水 切菜 煮饭
3分钟 1分钟 12分钟 2分钟 5分钟 20分钟
2、你能设计出一种最省时的方案吗?
请你用流程图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并计算出所用时间。
3、找学生订正,边说边演示
洗锅 → 放米和水 → 煮饭
(洗菜、切菜、炒菜)
列式是:1+2+20=23分钟。
师:同学们,小明做丰盛的午餐最快需要23分钟,你们做对了吗?请做对的同学用红笔打钩,做错的同学进行修正。
四、快乐的下午,帮助同学,我最棒!
1、师:招待完李阿姨,小明下午去找同学小红玩了,哎呀,小红生病了。
小红:“我感冒了,吃完药后要赶快休息”小红请小明帮忙安排时间,看看怎样最快吃完药去休息呢?
我们来帮小红安排以上事情,最少要用( )时间。请画出事件流程图。
五、课堂小结
我们和小明同学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看看小明还有什么问题吧?
1、同学们,你们和我一起 学习开心吗?
2、你有什么收获呢?和我一起分享吧!
师:听到同学们的回答,就知道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特别扎实,爱迪生曾说过: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老师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六、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
洗茶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1分钟)(1分钟)(8分钟)(1分钟)
找茶叶
洗茶杯
1+1+8+1=11(分钟)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你了解天鹅的哪些信息呢?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你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索新知
谈话: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0.5千克-200克=
谈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计算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让学生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怎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呢?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
①把千克改写成克: ② 把克改写成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
就是把10.5扩大到它的1000倍,将小 就是把200缩小到它的 ,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10.5千克=10500克 200克=0.2千克
10500-200=10300克 10.5-0.2=10.3千克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教师总结改写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适时小结,帮学生进一步理顺了单名数化单名数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一条线、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2、谁能具体描述一下这根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线)
3、那现在这根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直了)
4、对,这根弯曲的线在老师手中变直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线都是像这样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索桥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找一找图片中有没有我们认识的朋友“线”呢?
生:连接索桥的钢缆是线。
师:这些钢缆大约有多长,能把它测量出来吗?(能)
师:不管是几米,它都有一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
(1)画一画线段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线段?(学生自由谈)
(4)摸一摸(桌子、书本的边沿,感受下线段的特征)
2、认识射线(电脑出示激光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怎样画的呢?
(1)画一画(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射线?(学生举例说,对的给予肯定)
3、认识直线
(电脑出示海上日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海上日出”,闭上眼感受下海的无边无际,你能从图上找到我们的朋友—线吗?(能,一条海平线)
师: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直直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3)直线可以度量吗?(不可以)
(4)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直线?(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存在真正的直线的)
4、线的读法
(1)直线
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如果用一个小写字母l表示直线,它还可以读作:直线l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AB
(4)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5)你会读了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
5、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讨论:前后桌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完成下表)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准备:三角尺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三角板、礼物盒(内含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作业单(每人2份)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一、联系旧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份礼物(出示盒子,摇一下)咦!里面有东西!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答。师:那让我们来摸摸他里面的东西,好不好?生答。师:老师需要一位小助手蒙眼睛,谁愿意帮帮老师?准备就绪,宣布活动规则:将你摸到的东西大声地说出来并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大家能够根据他们的性质准确的认出他们,三角形大家也能够认出来,但是今天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学习三角形,看看三角形有哪些特性?(板书课题)
二、情境导入
师:大家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生答。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出示一组图片,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课件出示图片)。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三角形形状的东西一直陪伴着大家,你们知道吗?生答:红领巾。师:没错,是红领巾(课件出示)今天老师就把同学们的.红领巾画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哪些特点(黑板上画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的三角形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个三角形,你能看到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摆成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那什么叫三角形呢?(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
师:请你们帮助老师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练习题)
3、学习三角形的命名
师:通常我们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用字母分别怎么表示?指名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以前我们学过怎么画平形四边形的高还记得吗?请一生上台给平行四边形作高。
师:三角形也是有高的,我们来学习一下。(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画法)
5、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要求学生在作业单上画出三角形制定底边上的高。指名学生展示,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分析强调直角三角形搞得画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几条高?(3条)
四、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1题。
2、自选作业单上一个图形,画出它的三条高。(有能力的同学请把三个都画出来。)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梯形的特征;二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它们的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线”与“垂线”的'知识。学习这一单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完全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难点: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
1、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
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
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
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
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
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巩固新知。
联系实际出示挂图
(1)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
(2)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
板书设计: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回设计师,看看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来下面两道题目。
(1)、梅山小学环保小组想开辟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你能计算花圃的面积吗?
(2)一个宽40米的长方形操场,面积是20xx平方米,你能计算出操场的长为多少米?
找学生读题目,并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1)、8×6=48(平方米)答: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2)、20xx÷40=50(米)答:操场的长为50米。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
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
(课件出示:18÷3=6米6×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追问:18÷3求的是什么?
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1、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2、小结:
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下图是李镇小学的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画图,解答。
师:你觉得这道题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师:“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是什么意思?
师:长增加或者宽增加该怎样理解呢?
师:你们画对了吗?现在要求试验田的面积怎么办?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48÷6求的是什么?48÷4呢?
师:真不错,让我们再来看第二题。
2、完成想想做做2、
出示: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经过了上面几题的学习,我们对画图解题的方法都已经掌握,下面这一题,就要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看看那大家可以得出几种方法。课件展示答案。
课件展示我们班同学真棒!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略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1-06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
《连加》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精】06-15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6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05-06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