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
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
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与象共舞》)
2.结合以前学的课文,谁能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 (表演节目、驮运东西、按摩、洗车......)
3.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大象的另一篇文______________
(板书:最后一头战象)
4.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__________ (板书:沈石溪)
PPT: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沈石溪作品:《圣火》、《第七条猎狗》、
《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
T:非常好,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他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那说明他在写动物小说这个方面非常有成就,是这个领域的_______(大王)。
T: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头战象)
T:课题是最后一头战象,那什么样的大象叫战象呢?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S:能帮助人们战斗的大象就是战象。
T: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战象的小知识。请看大屏幕。
PPT: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T:同学们,看了这个小知识,你们觉得战象历不厉害?
预设:S:厉害~
T:那同学们读了课题,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谁来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预设:S: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T:哦~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就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这篇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T: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听清要求了吗?好,开始朗读课文。
S: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二.朗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快速朗读全文
2、小组合作正音、识字(师巡回指导)
T:都读完了吗?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PPT:累积字词: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三.再次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T:刚刚我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最后一头战象_________(嘎羧)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给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事?
预设:S:嘎羧与乡亲们告别......
T:那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PPT:哦~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原来嘎羧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残酷的战斗,幸运的是它____________(存活下来了)。存活下来的战象受到了人们的________(尊敬与爱护),寨子里的人们待它像___________(家人和朋友一样),但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___________(死神的将临)。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它首先___________(重披象鞍)(做披象鞍动作,对披上了自己的象鞍)然后它和村民们_________(告别)来到了曾经的战场打洛江畔_________(凭吊战场、重回战场),最后它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
T:非常好,从归纳中我们知道了课文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的`是战后被救的嘎羧与村民们__________(和谐相处)直到死神______(降临),第二部分描写的是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几件事情。现在呢,我们就来给课文列列小标题,一件事一个小标题,现在老师先来示范一下,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那嘎羧做的其它几件事情就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来归纳。和周围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S:同学讨论
板书: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T:那你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分段吗?
T: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S:1~4为一自然段/5~11为一自然段/12~16为一自然段/17~23为一自然段
T:恩,有不同意见吗?
T:同学们,嘎羧可是一头战象啊,我们看到它做的这些事情之吗后,你们是不是感觉到特别惊讶,而其中的一些事又让你特别感动?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特别感动,边读边画,开始。
S:同学边读边画......
T:好,同学们都读出感动了吗?和自己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开始。
T:谁愿意来读读让你感动的段落、句子?
S:......
T:通过这些感动的段落,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的形象吗?
用句型: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的战象。
预设:S:战功显赫、浑身是伤、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为国捐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
T:是啊,这是一头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有着勇猛杀敌、战功赫赫的辉煌与荣光,有着英勇负伤,失去战友的痛伤和哀伤的战象。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头战象,所以村民们从不___________(叫它搬运东西),还要由波农丁_______(饲养)渡过了自由自在的________晚年岁月。那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归纳为_________(英雄垂暮)(板书)。
T:同学们,嘎羧虽然老了,但是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战争不在了,但是嘎羧作为一名战士的雄心仍在啊,多么感人哪,嘎羧肯定还有很多地方让同学们感动那么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本《最后一头战象》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
教学难点
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语设计
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导入,有的放矢。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题解
注意将语文学习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搜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至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三)研习课文
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理解,又使他们能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按照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这三个层次。现在,让我们一起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同学们,我们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好不好?评点法,就是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划出来,用几个字或三言两语加以评论。我们围绕着以下两个问题来评点课文,看看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人。具体方法: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在空白处写上批注。
用评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其用意有两点:
1.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评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知识客体进行选择、分析和创造,从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2.重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评点,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和评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习阅读。
教师出示问题:
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
②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学生评点,教师巡视指导。)
现在,我们来交流评点的内容。
①有关语句:
A.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B.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批注:贪玩。
②有关语句:
“……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
字也说不上来。”
批注:不爱学习。
③有关语句:
A.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
B.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
批注:经常迟到。
④有关语句:
A.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感到“有趣多了”。
B.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批注:不懂事。
⑤有关语句:
A.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B. “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批注:能管得住自己。
2.分析“最后一课”这部分
我们继续用评点法来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②当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③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体现了“课程基本理论”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评点,小组交流,推选一人在全班发言。一学生发言后,请同学们给他补充、更正。教师做必要的提示。)
学生交流后明确: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A.有关语句:
往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批注:教室里的气氛和往常不一样。
B.有关语句:
往常,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批注:听课的人和往常不一样。
C.有关语句:
往常,“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今天,“我”迟到了,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责骂“我”,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批注:老师的态度和往常不一样。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②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总的感受是“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
A.有关语句: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个别词语如“威风凛凛、炯炯有神、浴血拼搏、排山倒海、震耳欲聋”。
3.学会快速浏览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
【教时】一课时
【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动物小说,文章比较长,故事生动感人。在设计本课时,先提示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着重让学生继续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话复述故事。让学生自学,质疑,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了解大象。
1、师:还记得以前学过一篇写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师:(出示大象图片)请看大象图片,大象是人们的好朋友,能为人们做很多事情。你听说过大象还能为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指名读战象的介绍。(出示幻灯片)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经过战争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
(板书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指名读)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你们很会思考,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回顾以前学过写大象的文章,勾起对大象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学会生词,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不会读的词语多读几篇。
2、学习生字词,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小组开火车读词语,集体读,同桌相互读)
师:迅速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名说词语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快速浏览课文,掌握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关于战象嘎羧的哪些事情?
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2、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英雄垂暮(1-4) 重披战甲(5-11) 重回战场(12-16) 自掘坟墓 (17-23)
3、根据标题,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教会学生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悟。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读书感悟。
3、完成练习:我心中的“战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品尝到读书的快乐,学会质疑,学会相互交流读书感受,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后,初步领悟大象的品格。]
五、课后作业
1、复述故事。
2、阅读沈石溪的作品。
板书设计: 23 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重回战场 自掘坟墓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心比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0-09
《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12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1-16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16
荷花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01
《炮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16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18
《回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18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