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
【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本单元生字、词语,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习作读懂习作要求,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
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读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语言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发展性目标
1、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内容分析】:
第五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户。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收集本单元的资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时划分】:
《《长城》 2课时
《颐和园》 2课时
《秦兵马俑》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共9课时
【问题研讨】
1、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品味语言领悟写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文重点语句、课文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导入。
二、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每段的主要内容。
3、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再读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词,学生多种形式的认读。
2、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交流应该注意的地方。
3、学生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四、积累语言。
1、通过朗读,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词语,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背景。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读准“颐”的字音,注意“颐”的字型,理解“颐”的意思,从而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师:在这样一个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园林里,究竟有哪些景物呢?让我们来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颐和园的景物。
(1)师出示生词: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堤岸 画舫 十七孔桥
学生自读,指生读
师强调“佛香阁”“佛”读音,并介绍佛香阁的相关资料啊:佛香阁里不仅有佛像,而且佛像高无米,全身镀金。让我们再来读这个词。(生齐读)
师:其实,佛香阁、长廊、排云殿,都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在今天的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2)出示(图片):
师介绍长廊的设计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佛香阁和排云殿。
(3)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生词。(生齐读)
(4)由这些景物组成的颐和园究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交流。
师:那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段都在赞美颐和园,作者是用怎么的顺序游览颐和园,谁发现了?
(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同学们看,这么长长的`课文,在老师的板书下变短了,这就是文章的骨架,它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游赏长廊。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颐和园的景色,首先我们来到长廊,它为什么叫长廊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可以拿起笔,把那些重点词语画下来!(学生读、画)
交流长廊的特点:
(1)整体看:
学生交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数字感受长廊的长。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2)看廊内: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从“人物、花草、风景、五彩、几千幅、两幅”等词语理解画的美。
师指生读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长廊里的图画,教师解说,引导学生感受长廊的艺术美。
引导学生背诵,师:这里面有神话,有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在这样的画廊里,触摸到的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能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吗?自己试着背一背。(指生背,齐背)
(3)看廊外:
生交流描写廊外的句子。
师:我们也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看得出,廊外的风景美也吸引了你。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长廊已经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看长廊。出示: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
看廊内:……
看廊外:……
师: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三看长廊,练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画面。
2、游赏万寿山
师:颐和园里的建筑不仅有长廊,还有佛香阁和排云殿。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了哪些特点呢?快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比比谁最先发现。(学生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来体会皇家园林的特点。
学生朗读三自然段,读出皇家园林的气势。
师:同学们看,在这,作者又先看佛香阁,再跟排云殿,把它们练句成段了,多有意思啊!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大的不是万寿山,而是昆明湖。
3、游赏昆明湖
师: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了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上,来到湖心小岛,来到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那你最想去哪游赏?
(1)学生交流后,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朗读。
(2)师重点指导朗读昆明湖的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滑”,更深地理解昆明湖的静。
学生自由朗读句子,指生读、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湖心小岛、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特点。
同学们看,作者从山上向下看昆明湖,从昆明湖畔看,在十七孔桥上看,由远到近为我们展现了昆明湖不同的美景。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很多美好的句子,这些美好的句子和这些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它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具体。
师:颐和园这个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四、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词语。
2、学习《颐和园》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五、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大公园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课件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创设情景,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五、修改习作,誊抄。
第四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 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我的发现”中的句子。
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四句诗。
2、学生展示读,教师相机补充关于四句诗的资料,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练习读,并拭着背诵。
4、指名展示——点评——再背。
三、展示台:
1、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2、交流方法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3、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4、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四、课后延伸:
抄写“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
2、想象秦兵马俑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导入
师:1974年在西安市临潼区发现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秦兵马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指生说说自的想法。
三、检查、交流:
1、白板出示生字:指名朗读。
2、白板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4、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段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细读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交流:
(1)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引导学生换种说法,体会它的规模宏大。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3、学生读第三段,感受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学生交流,朗读相关语句。
(2)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4、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五、总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六、课后延伸:
1、抄写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七、板书:
规模宏大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 “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1)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汇报: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生在全班介绍,学生互动评价。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仅仅因为它的雄伟气魄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学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生读。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整合认识,感悟情感。)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习作片断。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对闹钟的不同介绍,感知自述的形式,并在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写好自述形式的习作。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幻灯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教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
4.教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通过学生说、听、议,组织学生交流感悟,明确本次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形式”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
二、研读例文,学习写法
1.学习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第99页,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外形。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
(学生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
师:小作者看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
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诉、伸出、拿着、敲、唱)
生:交流。
师: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习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学生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
(2)学生交流。(板书:心理)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通过学生细读、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
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齐读书上第100页习作要求。教师强调:今天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
2.开拓选材思路。
(1)师:在我们身边,除了你今天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哪些熟悉的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板书。如:玩具、家用电器、学习用品……
3.指导写作。
在这么多的熟悉事物中,你准备选哪个熟悉的事物写?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之间交流)。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拿出作文纸,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写个自我介绍吧。注意写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也不要说话,一个劲地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从亲身体验中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大胆的写作,让学生从中自由发挥。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的基础。】
四、赏读习作片断
请两位学生分别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围绕习作要求来对照习作,共同评改。
(如果学生是写带来的物品,交流时可出示物品进行指导。)
【通过赏读习作片断,学生参与评价、修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反思
1.例文引路,感知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自述的形式是四年级学生学写习作的一种新形式。对新知识的学习,本课教学没有采用“填鸭式”,而是让学生先兴趣盎然地介绍事先带来的小物品,再听老师对例文《小闹钟》的介绍,然后比较师生的介绍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自述的形式”。教学中通过学生说、听、思,组织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了写作新知识,也克服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
2.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例文是最好的示范”。通过两篇例文的学习来探究内容,了解例文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介绍时用上了哪些好词好句。从而明确自我介绍”时不但要把内容说清楚,还要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例文引路,自由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通过例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写作是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可写的事物很多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事物,明确不同的事物要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来写;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并激发想象。课堂中学生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童趣、童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苏教版中年级段“习作训练”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我们恰当地用好例文,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04-18
第五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11-2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8-07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08-05
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1-2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1-10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3-29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4-26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