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且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纸屑若干,盛有水的烧杯,钟罩,抽气机,闹铃,气球。
学生准备:音叉、纸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铃铛、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学生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师明确教学的研究目标: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声音传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活动:敲打桌子
思考: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演示:击鼓
问题: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击音叉
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作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收体),中间为传声物体(课桌)。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实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体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①听到铃声;②听到人的说话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速以及估测
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回声
问题:
1、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多媒体播放“天坛的声学建筑”
多媒体展示音乐厅、琴房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学生回想音乐教室墙壁的构造,阅读课文,了解声音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声速及相关的应用。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解声速的含义。
2、课本P38-39:作业1-6题。
【教学板书】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 ℃)中声速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教学反思】
这节的知识点相对其他章节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强,并且通过音叉、鼓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对“化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质问题时,还要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说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要恰当地铺设台阶,适时引导,让学生觉得实验过程是他们自己设计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0-31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12-27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2-27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0-2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2-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通用20篇)02-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02-2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04-17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