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劳动号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民歌欣赏和讨论了解民歌体裁的分类,增加对民歌学习的兴趣;初步了解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特点。
2、欣赏《哈腰挂》和《崔咚崔》,能够了解劳动号子的种类。
3、教学重点:重点学习体验劳动号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验感受《哈腰挂》四一与四二的变拍子。
2、用《崔咚崔》的旋律创编歌词。
教学拓展:分组体验《打夯歌》中的劳动感觉。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1、《哈腰挂》
《哈腰挂》,使用四二、四一变换节拍,节奏鲜明,属于单乐段结构。曲调起伏较小,仅在五度音内进行,多为依字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结合密切。表现了北方森林伐木工人粗犷、质朴、坚毅的性格。
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领唱与和腔交替进行。领唱者随机应变,为一小节两拍,有一定的歌唱性,唱的多为实词而且多是有实际行动指令性动作的,如“哈腰挂”、“蹲腿哈腰”“挂钩就挂好”。领腔起到绝对的指挥作用,鼓动情绪和提醒大伙注意安全。和腔是一小节一拍,仅是一个短单音,用齐唱,唱的是虚词,如“嘿”。和腔音乐材料重复使用,与领唱形成了上呼下应的关系,如“哈腰挂”(领),“嘿”(合),“蹲腿哈腰”(领),嘿(合),“搂钩就挂好”(领),嘿(合)。在实际劳动演唱中,领腔与和腔,必须严格地配合,二者不能有丝毫差错,因为在八人步调完全一致的集体劳动中,稍有错乱,就无法进行,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此曲的律动型(xxx)?,类似三足鼎立的节奏型,给人稳健感的同时,又使歌者有变换脚步重心的机会。由于时间紧劳动强度大,领唱者的词与腔,都具有很大的即兴性,除了相对稳定的音调框架和节奏型之外,它随时都在变化,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哈腰挂》背景介绍
“哈腰挂”属于搬运号子类的抬木号子,是伐木工人在装车,归楞(原木归垛)、运木时所唱的号子,又称“吆号子”。在中国东北部黑龙江和内蒙古境内的原始森林区中,人们自古以来伐木、运木、垒木等老大那个为生。由于此类劳动全部是群体性的劳动,因此各种劳动号子十分繁盛。在搬运劳动过程中一般八人分为一组,木头两侧各站四人,边走边唱。当领唱者唱出第一句唱词“哈妖挂”时就是预备劳动的号令,让大家一起哈腰,用挂钩挂在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后边走边唱,领唱者随机应变,“和”的部分多用齐唱。领唱者并不抬木头,而是专门用歌声来统领别人抬,他唱完一句(上声部),大家便挪动一下脚步,同时应和一声(下声部)。由于领唱者张口就唱“哈腰挂”,因此将此类劳动号子名为“哈腰挂”。
2、《崔咚崔》
《崔咚崔》是一首四二拍的劳动歌曲,为一段体的结构,宫调式。1——4小节为A句,5——8小节为B句,9——23小节可视为B句的后缀。
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很独特,全曲主要有“1、3、5”这三个音构成,故被称为:“三声腔”。它具有明快、跳跃、富有棱角的歌腔。它的基本结构形态是“1——3——5”三度音列,然后转位方式构成“3——5——1、1——5——3、5——3——1”等等音型,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楚宫”。歌曲的旋律进行也很有特点,第1小节先是四度跳进,继而出现五度大跳,使号子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且性格十分活泼。3和5的六度大跳频繁出现,进一步加强了这首民歌的特色。
整首歌曲采用领唱、齐唱的方式,开始部分的领齐周期是一小节对一小节,较为紧张热烈,这是在打麦时唱的,第9小节以后,是B句的长长的后缀句,实际上这是两次之间的间歇,人们借用这个机会完整地唱出“崔咚崔呀金梭,崔咚崔呀银梭,金梭银梭海棠梭,……”这一长串的衬腔后缀,不仅表现出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谐譃的生活态度,还体现出了劳动号子的一般性规律:凡是用力的时候,其音调随之变的短促而简单,凡是不用力或休息时,号子的歌唱性才得以发挥,优美的歌腔也随之而起,既有力又十分热情。
《崔咚崔》背景介绍
这首湖北潜江劳动号子是鄂中地区打麦劳动中传唱的号子,也叫“打麦歌”、“打麦号子”“打谷号子”。链枷,是一种脱粒工具,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长约二尺、宽约三四寸、用竹片和藤条编起来、并有一定重量的“板“状物,它的宽面的一端用金属杆连着一根木把,打麦人利用金属轴甩动前面的竹板,每转动180度后落在麦场上,使麦粒与麦壳分离。农民打麦多采用集体性劳动,一般是面对面分作两排,随着均匀的打麦节奏和链枷的上下起伏,唱着不同的号子。这类号子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速度则可以灵活变化,因此分为”慢号子“(高腔)、“中号子”(打麦歌),紧号子三种。开始打麦时多唱慢、中号子,临近休息或结束时唱紧号子。如果是整天打麦,则把慢号子安排在下午。链枷号子在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所传唱,但以湖北的这首《崔咚崔》流行最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歌剧欣赏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片段提出问题:是否熟悉这个旋律,是哪首歌曲
2、通过听辩,了解民歌旋律特点及分类。
A、了解什么是民歌?
B、认识民歌的分类。
C、欣赏民歌,感受特点与作用。
三、新课学习:劳动号子
1、问题:什么是劳动号子?
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类型在下面的欣赏中进行辨别。
1、欣赏《哈腰挂》
思考1:干什么活的时候唱的?
思考2:用什么形式演唱?
思考3:节拍有什么特点?
思考4:这首是什么号子?
2欣赏电影《锦上添花》中抬木头的片段
思考:为什么同一组人唱着号子抬木头,第一次抬不走,第二次换了一首劳动号子,就轻松地抬走了?劳动号子在劳动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3、欣赏:《崔咚崔》
思考:这是一首体现什么劳动的号子?
请同学们一起学唱《崔咚崔》中的齐唱部分。
4、音乐活动:体验《打夯歌》
请同学们分组,每组找一名学生当夯手,其他同学围成圈抬夯。(假如抬夯找不到感觉,那么就改为抬桌子)
思考:同学们手中的
5、请学生总结什么是劳动号子并对于号子进行分类总结
四、课堂小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民歌、唱了民歌,观看了影片中的民歌,创编了民歌,亲身体验了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希望同学们不仅只是在音乐课堂上认识、学习民歌,希望大家在课下也能抽时间多积累一些民歌,能够让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歌在你们中间传唱。
【《劳动号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会劳动教学设计04-02
劳动实践教学设计04-02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10-07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10-07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06-23
爱劳动教学设计08-19
劳动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25
劳动节教学设计04-02
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