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6 13:17:0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天狗》教学设计3篇(经典)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狗》教学设计3篇(经典)

《天狗》教学设计1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精读篇目。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认识诗中“生命的律动”。诗歌是最不能缺少自我的文体,它是极能张扬个性的样式。“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郭沫若语)读诗,就要读出诗中的一个个“我”来,感受诗人跳动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欣赏。

  对于学生而言,要理解这首诗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中大胆的夸张、拟人的手法乃至于泛神论的思想都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障碍,这种障碍不利于学生阅读鉴赏兴趣的激发。此课拟通过有效的导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激发其鉴赏兴趣,结合时代背景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理解作品的内容,认识其价值和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质疑和交流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通过本诗的`学习鉴赏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学生大声自由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内容和情感)

  三、 由全体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朗诵并作评价。(教师据此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四、教师范读。

  五、学生默读作品,进一步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自主质疑。

  六、师生交流。(通过生生互助、师生互助解决前一阶段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可提醒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1.作者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

  ①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见板书)

  ②联系作品创作背景深入理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旧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呼唤“新人”。

  2.“一切好诗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注意本诗“绝对的自由”,作者的情感的自然宣泄而不加节制。

  3.“生命的律动”——一首诗就是一颗跳动着的心脏留下的一段“心电图曲线”。我们能从中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的跃动的脉搏,鲜活的“自我”。

  4.一首诗和一个时代——神奇的比喻,夸张的形象,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八、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加深理解。(可让一生独立诵读)

  九、课堂小结;推荐学生课下自读郭沫若《炉中煤》,把握诗中“生命的律动”。(强化单元教学目标,拓展学生对诗人创作风格的认识。)

《天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理解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2、在诵读中品味、分析,逐层深入,感受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3、培养审美能力;学习作品中所展现的个性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图片展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诗是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中的第一篇文章,它可以让我们读出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内涵,本诗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导入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对“天狗食日月”这一民间传说“考据”的基础上,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请同学发言,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备选材料(备选材料可摘其精要制作幻灯片):

  (1)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懂得日食、月食是天体运行形成的道理,所以对这些不能解释的天文现象给予了很多奇特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了很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我国民间就流传着“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传说。

  (2)郭沫若《月蚀》: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象遇着甚么灾难的一样。全村的'寺院都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食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

  (3)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也叫“天狗”等等。

  这些都是古代人们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情况下的一些举动,郭沫若说“我是一条天狗”,那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了解日食、月食真相的人,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我们来一起了解这首诗。

  【作家介绍及背景简介】

  正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其人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1914年,他怀着报国济民改革社会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接受了西方及日本进步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

《天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本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现代诗歌鉴赏

  2、诗中“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你年老时,想追忆青葱的岁月,你便会低吟“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哪儿去了?我们年青时候的甘美哪儿去了?我们年青时候的.光华哪儿去了?我们年青时候的欢爱哪儿去了?”当你在心情沉郁的时候,你便会质问“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象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当你面临离别之时,你不得不浅吟低唱“轻轻的我走了,正好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你的一切思绪,你的一切欢乐愁苦,中国现代诗歌能够给你以心灵的解读,生命的律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现代诗歌的论坛,去寻求一份心灵的寄托,追逐诗意的生活和远方的田野。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三、写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郭沫若的《天狗》最初发表于1920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这首诗在国内发表的时候,郭沫若还在日本留学,诗人一边学习西方文化,一边把自己对世界与自我的全新理解和感悟写成文字,源源不断地邮寄给他的知己宗白华,宗白华异常赏识郭沫若的创作才华,他曾回忆自己在《时事新报》从事编辑生涯时,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阅读“每天寄来的一封封字迹劲秀,稿纸明洁,行列整齐而内容丰满壮丽的沫若的诗!”

【《天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天狗》教学设计01-16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04-19

(精选)教学设计08-18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03-09

《树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