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1 11:35:1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热容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将水烧开所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东北暖气里面为什么用水,除了水比较方便,还有什么特点。

  (二)概念探究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烧杯分别盛相同的水和实用油,有温度计和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探究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引导问题:如何比较热量的吸收多少?

  【进行实验】

  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老师巡视)

  【分析探讨】

  根据实验记录,猜想原因。

  【总结归纳】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引导提问:怎么表示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呢?

  引出比热容概念

  强调比热容符合用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0C)

  (三)巩固提高

  实例分析

  (1)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

  (2)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3)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四)小结作业

  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作业:生活还有什么跟比热容有关系的现象?

  板书:

  三、生活中的比热容

  答辩问题

  (1)你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解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你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你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导入重要吗?

  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要用生活实例引入,更体现了课程标准。

  (4)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引导学生思考,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角度去说。

  (4)你为什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从现实需求、兴趣、乐趣角度去说,尤其在答的时候要结合实例,这样更有说服力。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制定实验探究方案;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去大海边玩。同学们想去吗?听去过海边的人讲,海水很凉,砂石很热,你想知道原因吗?

  (创设物理情景,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问题:生活经验检查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学生得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X越多XXXXX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XXXX和XXXX、两支XXXXXXXXX、XXXXXXXX。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3、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4、动画播放实验过程数据记录表

  展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5、分析论证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小结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6、交流与合作:提出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观察表格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

  表一采用“相同体积比较质量”,即用相同体积比质量,从而引入密度这一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从热学角度比较物质的这种特性呢?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谈谈你对比热的理解:

  质量为m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Q的热量?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XXXXX热量;

  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了热量XXXXXXXX 。

  6、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对比热容含义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的难点。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归纳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这一实际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情景引入合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从生活经验入手,联系烧水的过程,让学生猜想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说出猜想的依据。水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升高的温度这一因素,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充分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设计本次实验为下面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对比试验做好铺垫,分散了难点。

  (三)比热容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一种物质吸热的基础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选择哪两种物质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变量,选择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等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注意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4、分析和论证

  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的概念: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热量计算,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特别明确⊿t、t、t0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五)、练习巩固:

  题目见随堂练。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六)、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in、2in、3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展示问题2:2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8.4×103。

  展示问题3:2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4.2×105。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t-t0)。

  4.Q放=c(t0-t)。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10-06

比热容教学设计05-04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范文10-05

关于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10-06

《比热容》教学反思10-0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04-19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03-09

争吵教学设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