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1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w w w.xxjx Sj.c N 小。学教学设。计。网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本教材第七册《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
希望能帮助到您
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希望能帮助到您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希望能帮助到您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希望能帮助到您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希望能帮助到您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希望能帮助到您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3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希望能帮助到您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4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方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方程” 二。教材分析
方程表示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三。学情分析
方程相对学生来言,比较抽象,也较为难理解。所以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和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来帮主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找数量的相等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借助教具天平来理解方程的概念。
2.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演示。
学法:观察、比较、分析。七。教学准备
天平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请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重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翘起来;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材第88页情境图
(1)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明情况:天平的左边有一颗樱桃和5克的砝码,右边有10克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呢?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3)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指名学士汇报。
X+5=10 同学们思考一下,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教材第88页月饼图
(1)你能从图中看到什么?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3)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y=380(4)思考:4y表示什么意思? 3.教材第88页水瓶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0xx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杯子,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xx毫升
(3)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独立试着写一写,小组内讨论汇报结果。2z+200=20xx(4)思考:2z表示什么意思?
4.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内交流。
总结:像x+5=10,4y=38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方程一定是等式,那么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理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应用
教材第81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知道列方程是要找数量的相等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方程?怎么样列方程了吗? 九。方程
X+5=10 4y=380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十。教后反思
图式结合,可以让学生能掌握看图并用方程表示的方法,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5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 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 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3-23
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5-28
美术上册教学设计03-10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05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教学设计优秀12-1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5-08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