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2-04 07:53:1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必备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必备4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提问。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三、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以及这个人物所体现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课本描写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胡屠户。

  二、正课

  1.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l)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三、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2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

  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

  (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播放多媒体:艺术字“中举”)

  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

  提问: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播放多媒体: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

  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有例为证:(插入多媒体: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大家齐读一遍。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插入多媒体:范进中举)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板书: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二、组织问题

  插入多媒体:你有不理解的内容吗?我们一起来解决吧!你有自认为不错的感受吗?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交流吧!你发现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了吗?告诉我们,大家一起吸收吧!

  阅读是以疑为契机的。所谓的`创造性其实就是于无疑处有疑。好,各位同学现在请根据题板上的提示,快速流览全文,将你要讨论的内容整理好,也可与前后左右的同伴讨论,我们来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也好。时间两分钟。

  三、自主讨论

  用这种方式,来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点进入老师的引导学习内容。当然,这一环节风险极大,学生的课堂反应有不可预测性,但这又正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反馈,因此老师必须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时间十到十五分钟。

  (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插入多媒体图片和朗读)

  四、人物小结讨论

  交流应是平等的,因此,我当然也可以向大家提问,是不是?我的问题是:范进本人到底讨不讨人喜欢?范进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回应)

  有没有立论的依据?

  (借此综合小结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评价,同时要结合分角色朗读和多媒体:中举前后的比较图表)

  瞧,中举前,矮人三分,中举后,高人一等,难怪范进会疯,难怪范进会将自己二十到五十四岁的青春都投在了科举这支所谓的集优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残,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疯”中展现出来。难怪有人因科举而感叹道:“贵为乡邻畏,贱受乡人怜”,为了这一种变化,为了追名逐利,连自我和人格都丧失了。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有他的遭遇和他的个性因素作用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的作用。最能够展现当时社会特点的人物有没有?

  对,我们就来看看胡屠户的表演

  (出示多媒体,老师提示,学生诵读)

  能不能评价一下这个人物?

  于是,我们感叹?封建科举就是这样摆布着一个个社会,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它造就了一大批死读书,读死书的废物,它影响着各式各样的人。来听听两个与科举有关的故事吧。(多媒体:项羽拿破轮论、和“良人的的有奇才”,学生读)

  这位考生敢于做这篇文章倒也真有点“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的气概。而接洽这一制度也的确成为一个破轮,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向前滚动了。面对这们的科举,古人感慨良多,一齐来读一读。(多媒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五、结束

  以教学相长为结束语的重点,体现思想交流的优势,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组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 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 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答(C)

  3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答(C)

  4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 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 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答(B)

  5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 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 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提示: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揣摩·运用”四、五。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4

  一、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能力目标

  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科举制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教学重点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2、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

  2、探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人格的解构。

  教学方法

  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赏读法

  学法指导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儒林外史》及其创作背景,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与课文联系起来思考。

  课时安排 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资料介绍相关内容,互相补充。

  学生概括,互相补充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从文中找出人物前后变化,分析众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人物刻画的方法以及精彩之处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

  学生将片段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发现艺术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二)相关资料

  学生介绍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补充。

  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科举制、八股文。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听读课文,正音正字。

  2、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和周围的人们,包括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个人的变化。

  3、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1、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喜——经济状况好转、社会地位提高

  悲——35年挣扎的悲哀,受科举摧残至深

  总结人物形象,范进是一个迂腐而又虚伪世故,被科举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

  (多媒体显示,补充“周进”片段)

  ※不仅范进中科举之毒,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被科举所戕害。

  2、我看众生相

  (1)小说中,范进喜极而疯,仅仅是读书人的范进“失常”吗?他周围的人是否都是“常态”呢?

  分析众生相

  胡屠户:前倨后恭

  众乡邻:漠不关心——热情帮忙

  张乡绅:不识范进——送银赠房

  (2)补充“周进中举后”片段

  ※不仅是范进周围的人变化大,而是整个社会太功利,反映的是社会的悲哀。

  小结:病态的科举制度,病态的读书人,病态的众生相,病态的社会。

  (三)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赏析讽刺艺术。

  1、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刻画最为精彩?

  2、小结:文中作者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学生列举)

  对比,夸张,细节——讽刺艺术

  (四)拓展延伸,感受名著魅力,充分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显示“严监生将死”片段。

  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动作、神态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啬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里一个不朽的形象。

  和《范进中举》一样,“严监生片段”主要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文章为我们展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期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事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六)布置作业

  1.请设计一个场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并且用到本文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3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文章,感受名著魅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的教学设计范文10-31

《范进中举》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10-27

《范进中举》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10-27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10-06

《范进中举》的教案设计10-07

范进中举续写10-05

《范进中举》教案范文10-07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10-07

读《范进中举》有感10-07

范进中举读书心得(精选16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