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的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教法与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那种平等对话的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的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语文课堂标准》也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与感悟后,在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才会相互启发,才会出现智慧碰撞。我觉得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才能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感悟解读文本。
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这样一个核心,教学中,我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加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等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
在“想一想”中,让他们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谈一谈”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今后独立运用语言做好了准备。“读一读”中使学生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用一用”中内化课文语言,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知识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为本课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问难、引出“奇观”。
1、谈话引出课题。回忆: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出“天下奇观”)
2、比较“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理解词语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便于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为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首先来摸清学生的困惑,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处处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
(二)合作交流、感悟奇观
1、围绕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希奇观?”这一问题,先独立在书上勾画出有关语句。
2、与组内同学交流,联系书中语句、自己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来谈感受。
(三)反馈交流、领略奇观
重点结合3、4段,谈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1)读一读。读出你喜欢的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
(2)谈一谈。学生结合对所读的句子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谈钱塘江大潮“奇”在哪。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而促使学生不断的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最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本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演一演。对于课文中的“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这些生词,其意思学生懂了,并感受到了大潮来时的与众不同,这并没有达到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先创设出具体的情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及生活经验把当时的场面表演出来。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大潮来时的情景,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4)感情朗读。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大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丰富多彩。同时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为让学生直观感受画面,在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情景,学生读文时,脑海中再现当时那壮观的画面,感情诵读自然达成了。
(四)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的用一用。先采用比赛的形式,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很快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然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填空,启发学生用上今天学过的词语,把它补充完整,使这段话表达的更清楚、更通顺。
四、总结迁移,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本文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运用丰富的语言,向人们再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壮丽景色。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继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了综合性的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准备召开“钱塘江大潮”知识交流会。
【《观潮》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10-07
观潮教学设计01-15
《观潮》教学设计模板10-06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0-07
《观潮》优秀的教学设计10-29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11-02
观潮教案教学设计10-06
《观潮》的教学设计模板10-09
有关《观潮》的教学设计10-09
关于《观潮》的教学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