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7 09:51:1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 + O2点燃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 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  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元素。

  2、元素符号。

  3、单质和化合物。

  4、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

  (2)怎样正确区分和运用原子与元素,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决方法

  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材图示2—8的放大图或幻灯片,写有常见的24种元素序号、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写有元素符号和名称相对应的卡片,写有习题的幻灯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以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例指出在这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师讲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4、教师展示写有常见24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汉字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38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5、将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制成卡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记忆,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目的:通过游戏,变枯燥记忆为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讨论并填写“原子和元素的比较表”。

  8、学生把已学过的纯净物做实例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归纳出物质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初三年级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10-06

《天窗》的课程教学设计10-07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05-02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10-01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范文10-0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2-31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01-24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01-06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范文10-20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