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8 10:08:2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并会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

  (1)熟读: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2)剖析:对诗句作具体分析,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思想感情

  (3)体情:通过讨论交流,感悟诗中包含哲理的句子,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2)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教师准备:

  庐山的挂图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2、搜集自己喜爱的陆游和苏轼的诗词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刻在树柑上,竹子上,柱子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能会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谁能根据文中的注释,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4、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展示图: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泰山雄奇、华山险峻、黄山变化多端,桂林秀丽……这图上画的正是我国最有名气的上峰之一—庐山。看了这幅图,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2、听录音、画出诗的节奏。

  3、理解诗的前两句

  a、找出这两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b、根据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c、作者眼中的庐山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书?

  d、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4、理解后两句诗

  a、根据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b、与前两句相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三、体会诗境、感悟哲理

  1、集体朗读诗,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2、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3、讨论:你认为怎样说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这样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四、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祖国名山庐山的雄伟风姿,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宋代诗人陆游游一处美丽的小山村做客。在此之前,谁来跟我们谈陆游的有关情况呢?

  师生共同交流对陆游的认识。

  2、解题:“山西村”是什么地方?

  3、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二、读诗、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注意读书节奏。

  2、根据书中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理解“莫笑”“足”“疑”等词的意思。

  三、体会意境、感悟哲理。

  1、理解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当时在什么地方?他有什么感受?

  “莫笑”“足”等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农家的热情好客)

  2、理解后两句、想象意境。

  a、诗人会在哪里?他当时遇到怎样的情景

  b、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好?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理解“疑”和“又”用在这里的好处)

  c、你心目中的山西村是个怎样的地方?

  3、讨论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说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陆游,理解诗意;背诵本诗。

  2、理解主题,学会赏析名句,体味诗词意境。

  3、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村。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乡下做客时,农民殷勤好客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2、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三、细读品味: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四、教师小结: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4. 试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

  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

  《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会诗中深刻哲理。

  2.体会诗歌表达的凝练,用词准确,体会陆游诗歌的风格与特色。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能说说“山”“柳”开头的成语吗?

  当中有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2、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用简笔画描述边板画,指出山、水、柳、花四景物】

  3、知道这么美的景色在什么地方吗?【板书:山西村】这样美丽的景色被谁发现了?板书:陆游

  4、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齐读。

  读准生字:莫腊浑豚疑理解:豚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查找资料

  现在我们和陆游一起游山西村,板书:游山西村

  古诗难读难懂,读古诗不论谁都要做一件事:查找资料

  如果让你查找,和这首古诗必有关系,必须要查的,你认为要查什么?学生交流

  2、关注信息

  筛选信息是学习古诗很重要的一步。这个信息告诉你什么?

  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腊酒味道怎样?

  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

  三、读诗入境,赞民风民情。

  1、了解诗意。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招待客人)

  出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想像动词。大家注意到“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杀、端、举、碰、喝、聊、谈……)

  生:杀鸡宰羊烧菜扛猪敲锣打鼓端酒……

  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

  3、【看图】想象说话:

  莫笑腊酒浑:让你想到什么?

  丰年足鸡豚:你又会想到什么?

  留客:农家人会怎么挽留?

  带着想象再读这两句古诗。

  4、联系背景,体会陆游收到款待以后的独特心境。

  此时,陆游罢官免职在家,面对这样的农家人,他会怎么样?他觉得这群农家人怎样?

  他会怎么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读诗句

  5、指导朗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热情的接待场面、勤劳的村民、农家的幸福快乐)

  四、品词析句,悟人生哲理。

  1、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进行比较,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准确。

  同学们,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有点纳闷,诗人怎么不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为什么以用“明”呢?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心情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片断描写,体会心情。

  ①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我的心里。

  ②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村庄会是什么样的?陆游虽然未见,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绘。)我的心中。

  拿起笔展开想像,写下当中的情景吧

  小结:此时,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的?你能读出这样的对比、变化吗?

  读出对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不怕失败坚持到底)

  4、联系背景,体会道理。

  六、适度拓展,赏诗人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七、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

  千百年过去了,这经典名句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当我们______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谁没有困难,生活中谁没有挫折,谁没有失败,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陆游

  资料

  山重水复疑无路,想象

  柳暗花明又一村。道理

  名师名言:

  给孩子上一堂课,想孩子一辈子。——林莘

  “留”下你的笑靥如夏花

  ——听林莘老师《游山西村》所感

  林志芳

  都说“见过林莘的,决忘不了她的笑”。这次在“千课万人”的讲台上,那笑依然明媚,一如夏花。

  这次她带来的是古诗教学《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本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可惜进入教材时,编者只截了前两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开头似是平淡,细品却意蕴丰富。怎么让学生去体会当时主人盛情留客的热情,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农家丰收后欢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脍炙人口的名联,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如何让学生去品味那“有如弹丸脱手”的语言,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参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呢?且看林莘。

  第一联:着一个“留”字,意境全出。

  入诗朗读之后,林老师用一句“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自然地引出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接着就抓住一个“留”,借助插图,巧妙引导学生想象。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大家注意到“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杀、端、举、碰、喝、聊、谈……)

  师: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

  接下来,林老师又牢牢抓住“莫笑、腊酒浑”,“丰年、足鸡豚”,“留客”等关键字词通过角色扮演、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

  “留”字的教学就像一个巧妙的支点,由此,课堂变活,诗歌变活。画面还原了,情境再现了。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要找准这“一个”?

  第二联:对比赏词,品悟诗理。

  这一联的教学,仍然是从品词入手。

  师:同学们,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有点纳闷,诗人怎么不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为什么以用“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品评之后,是拓展写话,学生在充分的进入情境之后在联系陆游当时的境遇,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这诗中言说的不仅仅是游山西村的经历,记录的不仅仅是宾客言欢的故事,它更含着诗人的心境,蕴着深刻的哲理。

  课末的拓展诵读,将杜甫、王维、李白的诗与这一联相比照,既是对诗人情怀的升华解读,又是对这一名句的内化巩固。

  两联赏过之后,黑板上除了形象的板画、经典的诗句,还留下了三个关键词:“资料”、“想象”、“道理”。这三个关键词无疑浓缩着目标与方法,是我们探究教者的智慧与理念的路。

  先说“资料”,林老师带着学生赏读古诗,始终不忘提醒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既得传统诗学“知人论世”的精髓,又为古诗的鉴赏注入了现代因素。

  再言“想象”,这实在是诗歌鉴赏不二的法则,古诗本就是诗人曾经鲜活的生命呈现,传递的是他们彼时的欢笑或者叹息。只有想象,才能使文字由冰冷的符号还原为鲜活的画面、生动的故事。

  至于“道理”。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唐诗多言事抒情而宋诗多以事说理。教者对诗中哲理的解读品悟,应该是对《游山西村》这一文本真正“秘妙”的自觉皈依。

  总之,在《游山西村》一课,“得言”“得意”“得味”“得法”,不啻为古诗教学的优秀范例。

  曾经很多次看林莘的课,总觉得目不暇及。我也曾经抱着《二十四诗品》,试图想为林莘的课堂教学风格做点概括,却发现那光彩流溢的课堂很难被确切的描述。后来,勉强找到八个字:“纤脓适度,绮丽自然”。大概是这样吧?——不肥不瘦、不偏不倚,绮丽精彩、自然大气。

  见到林莘总是慨叹,叹得最多的是她永远神采奕奕,永远笑靥如花。想来,无论《鲸》《为人民服务》还是《凡卡》《东施效颦》再到今天的《游山西村》,她从来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一直在变,一直在走、一直在挑战、一直在创新。若问她那课堂为何如此灿烂、若问她那生命为何如此灿烂,根由就在此罢。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生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6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游山西村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记录旅游见闻的诗,这节课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看看作者又写了哪些见闻。

  2、同样,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和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过和同情人民苦难。这首诗是诗人罢官闲居,住在绍兴市的三山乡时写的。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二、自学,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莫(不要)、浑(浑浊不清)、足(充足、备足)、豚(猪)疑(以为,怀疑)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案《游山西村教案》。

  三、难点点拨

  1、师点拨: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特别是哪个字看出"丰盛"(足)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2、第三、四句写什么?(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这"又一村"指什么?(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3、正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民风如此淳朴,使作者深受感动。

  四、拓展思考

  1、三、四两句连起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但同时,也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陷入困境,看起来已经绝望了,而忽然又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加了信心。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2、完成《课堂作业》

  3、选做题:

  (1)选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游记。

  (2)针对两首古诗中的名句,选择一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8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游山西村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范文10-07

人教版《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通用6篇)10-07

游山西村诗意10-06

游山西村作文05-13

《游山西村》教案09-19

《游山西村》教案06-19

游山西村教案01-05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精选3篇)10-07

游山西村教案10篇07-26

游山西村作文(通用50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