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4 09:24:0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2篇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线的泡沫小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

  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 (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

  (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

  (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 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2-2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0-3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04-17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01-02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汇总14篇】01-26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0-27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04-0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10-07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