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特点

时间:2024-02-29 07:26:5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教学设计的特点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特点1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通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常其中一种为母语,而另一种语言为外国语(在本文中设定为英语)进行具体学科的内容教学。通过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达到专业能力提升与专业英语训练相融合的复合教育。双语教学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教育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国外相关论述有:

  Taylor,D.M.TheSocialPsychologyofRacialandCulturalDiversity.InA.G.Reynolds(ed.)Bilingualism,Multicuralism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11;Brinton,D.,Snow,M.A.,Wesche,M.Content-basedSecondLanguageInstruction.NewYork:NewburyHousre,1989;Snow,M.A.,D.Brinton,TheContent-basedClassroom:PerspectivesonIntegratingLanguageandContent.WhitePlains,NY:Longman,1997;Mohan,B,LanguageandContent.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6

  相对于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总体起步较晚。双语教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但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研究目前显现出研究层次较浅,实证研究不足,学科不具体等问题,其中以音乐学科单科环境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及实践尤其匮乏。目前已有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外双语研究的介绍述评,如袁平华、俞理明合著的《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袁平华著的《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双语课程模式探讨,如成晓毅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康淑敏著的《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为例》;语言学研究及其教学研究,如邹天伦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中国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如朱晔著的《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张同利著的《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郑大湖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以及将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作为英语课程的延伸研究,如杜鹃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音乐英语的教学思考》,姚兰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微课实施构想》等。而关于音乐学科双语教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及其实证研究的论证却是寥寥无几。目前已有的相关论著仅有邹天伦(20xx)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郝苗苗著的《音乐英语技术类文献词语翻译问题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汉译本译文商榷》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英语文献的翻译研究,而赵琳著的《ESP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英语教学》(20xx)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涉及音乐院校双语教学研究,但仅仅就广义层面上论证了必要性,以及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通用英语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对教材构建中的学科特性以及课程实践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与论证。总体而言,现有音乐学科双语教育研究薄弱,较深层次的研究进展缓慢;非材料性理论研究占绝对多数,实证研究匮乏;双语教学研究较为笼统,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各环节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国音乐学科双语课程的相关教材相对十分匮乏。目前仅有四部教材,分别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张伯瑜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靖宁、李庆瑞(20xx)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教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李亦雄、耿悦(20xx)编著的《音乐英语》;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缑斌、王中锋、董桂晔、郑玉章编著的《音乐英语》。四部教材均采用涉及音乐题材的相关英文阅读节选,配以生字表和文字性课后习题的形式,教材的编配设计显示出明显的语言学特征,而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体现不足。

  二、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与教学设计

  (一)从教学角度看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

  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表现在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注重听觉体验和聆听过程;音乐本身的进行发展具有必然的内在邏辑;经过高度发展衍生的乐谱文献版本;以及音乐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专业词汇在完备扩充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二)学科特性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以学科特性作为主要依据在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区别于普通英语课程,十分重要。教学中所涉及的英语本身不是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提高课程的综合价值。教学设计应尽量保留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学科的问题。探索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案,建设注重学科特性的音乐双语教学体系,将具备学术与实践上的双重潜在贡献:1.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在音乐学科单科环境的具体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研究层次;2.对音乐双语课程体系的学科特性展开研究、提出建设性方案以突破现有教材较笼统的.语言学局限;3.以单科学科环境为前提,通过实证研究深化音乐双语课程体系,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方案;4.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主体研究积累一手的研究笔记。

  (三)關于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中注重听觉体验

  所有关于音乐的理解的文献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你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关于音乐的书籍就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如果你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聆听音乐更好了。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聆听音乐。[1]聆听音乐是音乐学科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式。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出来,聆听的过程使音乐从抽象客观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主观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感受与认知音乐的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乐谱的阅读与甄别能力

  乐谱是音乐的语言。乐谱包含并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如作品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连断语气,句法走向,同时又涉及调式和声,曲式结构,复调对位,声部配器等复杂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一起成为一部作品,乐谱本身即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音乐学科的专业问题,而不是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乐谱作为主要教程能够更直观的保留和使用音乐语言,以便更有效的促使课程解决本学科的专业问题以及保留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音乐语言既抽象又十分具体,音乐语言在遵循逻辑进行的前提下,在必要情况下也有可能脱离这些规则,以满足戏剧性发展和强烈情感的表达。阅读音乐语言本身的能力是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另外,音乐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别的乐谱版本,主要分为净版(UrtextEdition),手稿版(FacsimileEdition)和译版(InterpretiveEdition)。不同版本的乐谱哪怕在同一首作品上相互间也会有些许差异,各个版本使用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乐谱版本的比较分辨是音乐专业人才有效研读乐谱的重要保障。

  3.在教学中注重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建设专业词汇积累

教学设计的特点2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20xx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20xx年的毛入学率超过24%。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正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xx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当下,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具有德、智、体、美的综合大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类,已经成为各大工科院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贯彻纲要精神,整合本校资源,探索一条具有专业和自身特色的艺工结合之路,构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化可持续发展体系,是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

  1.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早在1970年,马丁特罗就通过对欧美等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规模变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学说。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标准将其分为英才、大众和普及三个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理论,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即表示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20xx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4%,这标志着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数量来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众化阶段比精英化阶段的入学人数有很大提高,这是它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和内涵的发展变化才是我们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高等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培养形式、学术标准、管理决策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模式、教师聘用和招生就业的政策等变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1.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目前已有1300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专业,在校生超过1xx万人,其中尤以各类工科院校的增幅为最大,在高等艺术教育规模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而且发展最快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规模化发展还是内涵化发展是近几年大家一直争议的一个焦点,这其实是一个自然的递进关系,它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艺术设计教育的规模化趋势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的.必由之路。经过近几年的规模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优秀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上差距依然明显。另外,规模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会导致教育质量、学科结构和招生就业等一系列变化,要保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因此,结合艺术设计教育的成绩和经验,反思不足与教训,探索大众化背景下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化发展体系,对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今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2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工科院校虽说有深厚的工科背景和实践教学经验,但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其开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普遍不长,在快速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内涵质量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②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缺乏整体或长远规划,专业方向的增设比较盲目、随意;③原有的工科教学与评估体系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束缚,难以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④教学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或照搬的痕迹明显,缺乏特色,对本身工科的学科优势利用不足;⑤学校对艺术社教育的整体重视程度不够,师生的边缘化感觉比较强烈,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强烈。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学生专业水平相对较差,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不具备市场意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因此,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尽快对其规模化发展体系进行探索与思考,认真研究大众化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工科特色,重新思考和解决规模化发展中的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理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工科特色艺术设计培养模式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3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化发展措施探索

  20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的门槛,随之而来的高校调整带来了设计学科新的发展机遇,工科院校纷纷加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行列,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也很快进入大众化阶段。据报道,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最早在1995年提出了“大美术、大美院”的观点。这种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既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多的可能是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压力下的正常应对措施。所以我们无需多谈规模化的诸多弊端,因为这是国情和时代所共同造就的教育现状。我们要做的是面对它、正视它,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化发展体系。这个时期的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是量变开始引发质变的时期,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人数的增减,而是观念的更新。

  3.1强化内涵质量建设,突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积淀,是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概念,包括学校现状、地域特点、培养模式、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等和对教育做出的理性思考,反复提炼形成的某种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科背景的院校正逐步朝综合性大学转变,其最初的设计系也已基本扩大为艺术设计学院,多涵盖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设计甚至多媒体动画等系,规模化办学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其中大部分院校限于其原有狭窄的专业背景,普遍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基于此,强化内涵质量建设,突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成为首要完成的任务。工科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应依托多学科资源优势,从学科规划、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多方面着手,走有自身工科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群体中不乏教学质量优良、专业特色突出者,它们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中寻找立足点,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其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后组成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新的办学环境下提出了新的科技与艺术共同发展的“艺术与科学”的学术定位,很快就形成了新的面貌。从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分布来看,工科背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例如麻省大学艺术学院、德州大学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千叶大学工业设计系、韩国科技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等。随着办学规模化的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会变得愈发重要。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应注重在交叉学科的高级设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

  3.2规划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科工科院校从开始艺术设计教育之初,就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体规划,不能过度借鉴甚至照搬艺术院校的学科设置。因此,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要想另寻出路,办出声色,就必须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前全国经济形势和学校背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现有师生等的优劣进行研究,找出一条工科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首先,要找准突破口,不能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在学科设置伊始就要积极走出校门,在社会上进行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国内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情况、办学特色和存在优势。依据调研结果,结合自身的工科特色,避免与大部分院校已有的强势专业冲突,减轻招生与就业的压力,方能快速良性发展。

  其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研究全国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企业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的专业要求。通过了解对比,找出空白和盲点,结合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来设置艺术设计学科方向,凸显自己的特色,培养有工科院校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学生。

  再次,在进行学科规划时,要对本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分析,吸取其它学科优良的、符合本校特色的办学传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通过学科之间渗透、交叉、融合来构建符合工科院校特点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如可以依托机械设计、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依托汉语言文学开设书法专业等。

  3.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快速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得以展开的根本保证。工科院校要想建立一支高品质、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大引进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双师型教师等来校工作的力度;二是必须重点培养,产生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三是积极从国内外招聘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尽快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增强教学科研实力;四是创造条件培养现有教师,使大家意识到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局面,支持现有教师进修或在职或脱产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要充分利用本校其他学科的教师资源,为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课程。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适应教师发展的环境。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能够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和发展环境,排除其后顾之忧。

  3.4构建富有工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我国,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参照美术学院或老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很多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雷同或相似,有浓郁的艺术设计院校特色。这种脱离本校实际的课程设置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既没有把美院的艺术优势发挥出来,也没有发挥工科院校交叉学科的优势特点,从而造成人力、财力的资源浪费。

  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运用自身的工科资源,适当开设一些理工类任选课与公选课,使艺术与人文、管理、机械有机结合,达到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横向课题(即和企业合作的项目)、纵向课题(即政府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部委课题等)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去适应市场,从实际出发,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学生,从而达到真正的有机结合。从而在确保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有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的发展阶段。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各院校应该充分运用自身固有的工科优势与积淀,遵循艺术设计类专业及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严格按照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功能和责任,准确定位、合理建设、加快发展,尽快构建与规模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体系,形成工与艺完美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合格艺术设计人才做出贡献。

教学设计的特点3

  一、学情分析:相对于记叙类文章,说明类文章学生写作难度较大。

  教情分析:本单元是介绍国内外建筑艺术的说明文单元。介绍建筑物首先要准确把握它的特点,这就离不开仔细观察,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其次,在介绍时还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杂乱无章,可以让学生从本单元的课文中体会说明的顺序。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来写。指导学生揣摩语言,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说明。

  2.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说明描写事物。

  三、训练重点(难点):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及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训练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鲁迅问许广平:我们所住的玻璃窗的房子屋顶是什么样的?三天后,许广平复信中说:“那房子的屋顶,大体是平的,暗黑色的。这是保存国粹一样,带有旧式的建筑物。它的内部,则也可以说是神秘的苦闷的象征。靠南有门,但因隔了一间过道的房子,所以显得很暗,左右也不十分光亮。独在前面——北——有一大片玻璃,就好像号筒口。”许广平也出一题问鲁迅:“我的寝室的天花板中央有什么?”鲁迅也很快做出了回答。

  上面的事例说明:对事物的描绘,要注意观察。

  (二)围绕重点,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短文,学习理论知识。交流阅读后所获得的知识,讨论明确:

  观察和描写一座建筑物,要努力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发现并表现它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

  小结:观察是写作的第一基石。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好下笔。……此后要创作,第一需观察。

  ——鲁迅

  重点之一:特点要“明”

  1.温故知新

  (1)《巍巍中山陵》一文抓住中山陵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

  (2)明确:巍巍:地理环境,具体位置,修建过程,群体规模。

  师总结:抓住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描写事物。

  方法一:围绕中心法

  2.牛刀小试

  (1)出示学校图片,讨论:如果要你介绍,你抓住它什么特点,从哪几方面去介绍呢?

  (2)生展示介绍,师生点评。

  重点之二:顺序要“清”

  1.温故知新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纪念碑的?

  (2)交流展示

  明确:游览顺序由远及近观察,观察大碑座四周的雕像,又从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全文来看,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师小结:选好观察点(定点观察或动点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

  方法二:远眺近看法

  方法三:移步换景法

  方法四:总分结构法

  2.牛刀小试

  讨论:现在,请你介绍所在的多功能教室,你将按什么顺序介绍?

  (1)以你所在的位置来介绍(男生)。

  (2)请你把刚才跨入多功能教室,走到座位上所看到的介绍给大家(女生)。

  生展示介绍,师生点评。

  重点之三:语言要“巧”

  看《我的小天地》片段,思:语言有什么特点?

  方法五:用词准确法

  方法六:巧用修辞法

  我的小天地

  我的小天地,是我成长的见证人。它的热情与典雅、童真与成熟,拨动我沉睡的心弦。

  推开刷着白漆的门,有些锈了的把手上写满沧桑。咦,门上怎么会有浅浅的胶布痕迹?原来是小时候有次考试失利的产物哇,浅浅的痕迹上分明印着“努力中,止步”几个大字。

  门开了,一片雪白的世界。墙壁、天花板、衣柜、写字台、床……清一色的白亮,却又丝毫不显单调,几种冷色毫不懈怠地给“白雪公主”做着陪衬。好像雪白的童话,却又是多彩的人生。

  我的小床摆在屋子东南角,着一身十分朴素的淡花衣裳,戴一顶“梦幻蓝帽”,是我梦的摇篮。它可是看着我长大的,说它小得可怜决不夸张,不信你已开口说话了:“我的主人自己稀里糊涂的长大,我可十分留心。眼看,我‘长’的就快没她高啦!”

  旁边的写字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书本,一台电脑斜斜地站在桌子一角。说起原来的那个写字台,原木制,方方正正的,与这台前卫的银兰色电脑实在格格不入,别说“新潮大侠”气愤,连这位“老祖宗”也开始发牢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你这‘大脑壳,小细脖’,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为平民愤,只好忍痛割爱,让“老祖宗”退休啦!于是新写字台走马上任,它披上银白色的“风衣”,顶着银蓝的大脑袋,早早就跑到父母死板的木制台桌前面了。尤其是粉色的台灯,在写字台上另一角上斜放,多像雪中屹立的梅花,令我的房间更加雅致。

  书架有两处“景点”——“书香阁”和“多宝斋”。“书香阁”中各色的图书琳琅满目,吸引眼球,但更“酷”的却是“多宝斋”的小瓷猪,它们凝聚着知心好友们寄予我的祝福,可是为什么送猪……好哇,拐着弯儿骂我!中国地图给书架穿上件花衣,日历穿得却一天比一天单薄……

  风吹起银白的窗帘,阳光洒下一串温馨的耳语,我的小天地,我的好伙伴!

  (三)总结归纳,要领指津

  1.注意观察的方法

  A.定点观察法:指观察者在固定的位置上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

  B.动点观察法:观察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不时变换观察的方位。

  C.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或说明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2.注意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等。

  B.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或者从前到后,或者从上而上,或者由外到内,或者从点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

  C.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3.在描写建筑物时,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l)细观察。写好建筑物的形状,重点在于对建筑物进行细致观察,可以按以下顺序去观察。①可以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去观察。②还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先写出给人的总的整体印象,再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地具体描述,这样既给人整体印象,又给人以具体细致的认识,使读者对建筑物的了解更深刻,更全面。

  (2)抓特征。建筑物的外观就是建筑物所展现给大家的外部面貌,包括造型、大小、高低、颜色等,然而每座建筑在这几方面都有各自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在描写时,就要抓住这些不同的地方进行重点描写,区别出他们的形状、大小、高低、布局、装饰等。把它们一部分一部分有顺序地写出来,写作中抓住了特点,才能显出其个性,才不会使人感觉桥都是一样的桥,房都是一样的房。

  (3)写具体。写建筑物如果是对建筑物的概况特征做简单的介绍,那么写出的建筑物是不会形象、生动的,要把建筑物写得生动传神,就必须写具体,即建筑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结构。给人的印象等都要细致入微地写下来。

  (4)谈感受,观看一座雄伟的或精巧的或布置有特点的建筑,会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或留下一番感慨,把这些写出来,会给文章增加更多的感情色彩,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作文要求从几方面去写,写作时要一方面一方面地写,不要一会儿写这方面,一会儿又写那方面,这样条理就不清楚了。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1.写一篇介绍一座建筑物的说明文,仔细观察并准确描写出该建筑物的特点。题目自拟。

  2.仔细观看课本P103页上的图画,根据画面,编定故事,说明寓意,题目自拟。此两题任选一题来做。

  审题指导

  1.学会审题定中心,选材定结构,描写重细节,说明重准确。

  2.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

  构思点拨

  第一题:

  1.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巍巍中山陵》,准确把握“巍巍”的特点,紧紧围绕这一特征,描写准确而又特色鲜明。

  特点大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外在的形态、内部的布局

  观察点可以固定在一处,也可以适当变换。观察点的转移要有一定的顺序。

  2.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来写作。

  第二题:

  记叙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征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要注意文章的线索。

  1.仔细观察画面,提出一个供大家选择的重点讨论题。

  两只鸟儿的上部有两个叹号,分别揭示了两只鸟儿的内心世界,蕴涵着丰富的意思,请加以挖掘!

  框内:两只一样大小的幼鸟同时从鸟窝中飞出,一只飞向树林,一只飞向鸟笼;

  框外:鸟儿相见,笼中鸟仍然瘦小,林中鸟长大强壮。

  范文赏析我的另一个“家”

  上地实验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地环岛西南角,它内部建筑美观实用,布局紧凑,环境优美,现代化设施配备齐全。

  上地实验学校占地面积约35144平方米,约有203名教职员工。40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000人。

  步入学校大门,左边就是初一年级所在的二号教学楼,共4层。它的外形美观、大方。内部是初一年级十六个班教室,每班有一台多媒体讲台,一台电视,一个监控器和二台制冷空调。特别在二至四层厕所设有二次利用水处理器,用上层洗手水冲下层厕所。将现代化设施与环保相融合。

  校门的右手边则是充满神秘感的实验楼,它占地约2184平方米,配备有2间物理实验室,1间化学实验室及2间生物教室。是同学们向往的地方。

  沿着甬路直走,便到了喷泉,它呈圆形,直径10米,深0.6米,以循环利用的方法由水渠喷水。喷泉被四块草坪环拱着,草坪里有嫩绿的小草,有墨绿的松柏,有娇滴滴的小花,也有刚毅的假山,草坪四周是一圈小卫士般的地灯,傍晚时分,五颜六色的地灯便像彩带一般围绕着草坪。

  由喷泉再向北,便是朴素、典雅的一号教学楼了。它共五层,其中第五层是2间音乐教室,在一层有美术教室、劳技教室、阶梯教室各一间,顺着宽大的台阶来到第二层,通道东面有一条空中走廊。

  顺着空中走廊可以直接到达一号教学楼东侧的办公楼,它占地面积约2181平方米,设有德育处、会议室、广播室等,并有两套可独立工作的广播系统。

  从办公楼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操场的南门,走过那道门,眼前豁然开朗,离我们最近的是四条暗红色的.跑道,跑道总长400米,周围设有下水孔。穿过跑道,走进操场,可以感觉操场的地面是有些弹性的,因为这是塑胶多功能操场。操场西面是领操台,领操台两侧是长长的看台。

  沿着操场向北走,出了操场北门,右边就是宿舍楼,共六层,每层15个房间,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内设制冷双向空调。

  顺着甬道向西走,在左手边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门,通向地下室,那儿就是书的海洋--图书馆。里边有各类书籍:故事、科幻、诗歌应有尽有。

  从图书馆继续向西走,便是建筑面积3290.66平方米的体育馆,它造型新颖、充满活力,极富现代艺术魅力,是学校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耗资800万。它还与食堂连为一体。地下一层为食堂,可供初一十六个班800名学生同时就餐。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我的另一个“家”。

  要点指津:

  题目:很用心思,用“家”来代学校,别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自豪的感觉。

  开头:第一段为开头,扣住题目,简洁明了,交代了以下内容:学校的位置,学校的特征:“美观实用”、“布局紧凑”、“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说明某一个事物,首要任务就是抓住它的特征,然后才能围绕这个特征加以说明,可见开头抓住学校的特征是一定不能缺少的。

  中间:第2段到第11段,这10个小段是文章的主体段落,它落实了这次作文的主要意图。先采用了定点观察法:进入学校大门,就把门口作为一个观察点,左边,右边,分别介绍了二号教学楼和实验楼。然后采用了动点观察法:“沿着甬路直走,便到了喷泉”,“由喷泉向北,便是朴素、典雅的一号教学楼了”,“顺着空中走廊可以直接到达一号教学楼东侧的办公楼”,凡此种种,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均用了较为准确的文字。按参观顺序,以动点观察的方法一一介绍了学校的各种布局设施。

  结尾:本文结构首尾呼应,文章的结尾:“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我的另一个‘家’”。一个“这”字收束了上文,干净利落地,又充满感情地结束了全文。

  五、设计文题

  (二),明确要求

  请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注意写景的方法)

  参考题目:校园的秋天春到溱湖花园秋晨

  佳作欣赏花园秋晨

  清晨,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偶尔从园里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我不觉向小花园走去。

  花园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像一层薄纱,把花草树木都笼罩住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有点儿清凉,有点湿润,仿佛早晨的一切都融化在这空气里了。初升的太阳在园里洒下了一层金辉,树叶上、花瓣上,晶莹欲滴的露珠闪闪熠熠。我不禁被这动人的景色所吸引,颇有兴致地打量起这个早已熟悉的小花园来。

  花园的四周种满了四季常绿的冬青,翠绿翠绿的,给花园镶上了一道绿边,又恰似给花园扎上了一条绿色绸缎的蝴蝶结。绿得嫩,绿得翠,绿得浓……好似一条绿色的小河,潺潺流淌。

  在花园的南面,种着好多黄扬。那是绿色的瓜子黄杨。顾名思义,就是叶子像瓜子的黄扬。也正是因为这个,人们常常把它和冬青混为一体。经过园丁的精心修剪,这些黄杨显得十分美观、整齐,有球形的,也有圆锥形的。

  在花园的东边,放着四盆睡莲。那是几个褐色的大瓷缸,缸壁上雕刻着龙凤呈祥、翩翩浮莲的精美图案。缸里盛着一坛明净如镜的清水,一朵朵嫩绿色的睡莲轻盈而又悠然地漂浮在水面上,很是可爱!瞧,那些莲叶既像小孩张开的手掌,娇滴滴的;又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静静地躺着。这时,一条红色的小金鱼,悠闲地摇摆着尾巴,向水面游来;与此同时,顺着莲叶,一颗晶莹的露珠刚巧落在了水面上,圆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好看极了。这可惊动了小金鱼,它扭转身子,头也不回地向水深处游去了……

  在花园的西边儿,种着数十颗柏树。它苍劲的躯干和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使人肃然起敬。忽然,在一片浓绿之中,一大片常春藤闯入我的眼帘。那枝条细长而柔软,攀附着花架爬得高高的。虽已是秋天了,它的叶子却茂密地遮住了花园的一角,保护着它下面的花和草。

  花园的正中是一块小草坪。草坪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花坛,花坛的四周摆着两排月季。月季开得真旺,淡红的花瓣随风微微颤动,好像每片花瓣都各有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看见了一株黄色月季。听爸爸说过,黄色月季是非常名贵的。俗语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一见,果然不假,那嫩黄色的花瓣,沐浴着阳光,闪耀着象牙般的光泽,在绿叶花丛中,亭亭玉立,高傲地昂着头,似乎不屑光顾别人一眼。

教学设计的特点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练习】

教学设计的特点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

  2.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或对照学生模特儿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脸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中的传统及创新。

  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中国人物画资料图片、书籍、课件、生宣纸、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调色盘、画毡或报纸。

  四、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一)游戏激趣——眼力大考察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张有特点的人物画,人物画的技法和脸部特点各不相同。

  A.漫画《成龙》;B.中国画《齐白石》;C.中国画《阿Q像》;D.水彩《李咏》。并提问:

  ——这些人物的脸都很有特点,请你说说每个人物的脸部特点,每张画都用了什么绘画方法。

  2.学生观察总结后回答:成龙脸形很方,眼睛小鼻子特大;齐白石爷爷很慈祥,眉毛、胡子都是白色的,而且很长;阿Q很瘦弱,留着清朝的大辫子。

  3.教师小结:不是只有漫画可以表现有特点的人脸,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也可以画出生动的人物。

  (二)出示课题——有特点的人脸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中国画——写意人物画

  1.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和大写意三类。

  学生发表有关课下收集的人物写意画知识。

  2.出示王子武的《齐白石》、蒋兆和的《阿Q像》和程十发的《观鱼图》,体会画家作品风格的不同。思考问题:

  ——从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述:中国画家在对传统技法学习的基础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笔墨技法,无论在传统题材还是现实主义题材领域中,皆创造出鲜明、强烈的个人风格。

  3.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课本中人物的脸分别属于什么基本形?

  ——他们的五官都有哪些特点?

  ——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他们的表情,如果你来画应该怎么表现?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课本中的人脸大致属于国字脸、甲字脸、申字脸等;他们的五官均有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他们的表情可以用喜、怒、哀、乐四个字来分别概括。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一)学生练习

  教师提示:写意人物画用笔墨来表现人物的形体结构和面貌,另外还讲究笔墨的形式美。学习写意画时,一定要同时掌握用笔、用墨的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先让学生说一说记得哪些,并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做练习,教师补充。

  教师分析学生的练习,边演示边讲解中国画中锋、侧锋用笔的技法要领。在用笔时不论是落笔、运笔还是收笔,都要使笔和纸保持一定的摩擦力,而且还应有用笔的变化。写意人物画用笔大多讲究色与墨的结合。

  2.中国画有浓淡的区别,也有干湿的区别,试着画一下。

  笔靠墨色去体现,墨色必须随着笔法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有墨无笔、有笔无墨都是不好的。以墨为主、色为辅,以墨作为基础,用色来补充,丰富画面。

  中锋、侧锋用笔,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色破墨、墨破色,勾、皴、点、染。

  3.学生进行练习。

  (二)教师示范

  1.先用中锋蘸淡墨勾人物轮廓和五官。

  2.教师讲解并示范一幅写意人物画的全过程。在示范过程中,可以请学生画一部分。

  学生观看图片,说出自己对中国人物画的不同感受。

  (三)继续研究

  教师设问:请说一说你熟悉的人或者有特点的名家名人。

  学生举手回答,畅所欲言。

  (四)作业要求

  1.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并提出作业要求:

  ——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用中国画工具画一幅人脸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点。(播放音乐,创设氛围)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构思,互相启发。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教师在巡视时,应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辅导。加强个别指导,及时表扬、展示绘画技法好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3.作品展评

  评价要求:

  (1)欣赏同学们的作品,介绍自己创作的作品。

  (2)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

  (3)学生先自评再进行互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课下搜集更多的有关中国写意人物的知识或作品,将自己的感受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五、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的特点6

  关键词:学生特点;MBA新生;入学教育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xx)21-0139-03

  MBA新生入学教育作为MBA学生工作多年后重新进入校园生活的第一堂课,是培养环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入学教育设计的科学与否,对MBA学生实现从社会人到校园人的转变,在多重角色下尽快调整心态,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全面了解学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尽快融入新的团队,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MBA学生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与合理安排,切实组织好MBA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一、MBA学生特点及入学教育必要性分析

  1.MBA学生特点。MBA既是一种职业教育,同时又是高等教育下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根据对北京地区多所MBA培养院校特别是中央财经大学MBA学生的分析,其主要特点如下:①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丰富。中央财经大学20xx~20xx级MBA平均入学工作年限为7.1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其中有的在工作单位承担管理工作,并且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②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中央财经大学20xx~20xx级MBA平均入学年龄为29.8岁,以28至32岁之间的学生居多,年龄较大的为40岁。③多重角色,压力繁重。MBA学生较忙,大多已经成家,需要同时兼顾家庭、工作和学习生活,大部分学生辗转于三者之间,精力有限,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因工作、家庭的原因,不能保证正常时间的学习生活。④学生来源多样化。他们在专业背景、学历背景、行业背景、生源地、工作职位、工作岗位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并且差异较大。就行业背景来说,中央财经大学20xx级MBA新生中,有42%的学生来源于金融行业,其余58%的学生广泛来源于IT/电信业、咨询业等其他近20个行业。⑤结构复杂多样化,需求多样化。80%的MBA学生为在职人员,20%左右的为全日制MBA学生。其中全日制学生又分为全日制班、国际班。在职MBA学生读书目的多为提升专业能力、获取学历学位、积累人脉资源等,全日制学生读书目的多为转换职业,实现职业发展的提升。

  2.必要性分析。纵观各个高校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校规校纪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对研究生新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行为、学术科研学习、道德行为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其如何尽快适应研究生学习给予了指导和建议。除了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入学教育外,MBA教育项目有必要科学设计自己的入学教育体系:第一,MBA学生特点的要求。MBA学生生源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决定了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从需求方面全面进行科学设计。第二,MBA培养目标的要求。MBA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实践性、高端性决定了入学教育设计上必须注重管理启蒙教育。第三,商学院MBA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就全球范围来讲,MBA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中,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从培养的开始环节——学教育开始,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

  二、MBA新生入学教育的科学设计

  MBA研究生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入学教育的内容安排和环节设计上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入学教育,除了让MBA学生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入学教育之外,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应安排校情教育、培养导向教育、管理方法与管理思维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融合教育。基于以上理念,紧紧围绕MBA培养使命和目标,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内,中央财经大学安排了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MBA入学导向教育系列活动,在内容上注重引导和启发,并充分体现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爱校、荣校教育,并引入往届MBA学生参与,充分体现MBA“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1.校情、院情教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资源和学科优势,这些是开展MBA教育的校情,是支撑MBA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对多元化的MBA学生来说,学院要善于利用本校的'历史和特色去感化学生,培养MBA学生“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的”的使命感。为了使MBA学生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培养方案的规定范围内顺利开展学习,如期完成学业和论文答辩,对MBA新生进行学校、学院规章制度的宣传和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外,专门就相关制度汇集成《MBA学生手册》发给每位学生,同时专门组织新生培养方案解读、规章制度解读等相关的活动,为MBA新生学习生活做好导航。

  2.培养导向教育。导向教育即为引导教育,对于MBA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导向教育的明确,有利于促进MBA办学质量提升,凝练办学特色,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培养要求进行有目的安排学习和参与学校的活动。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项目通过奖学金评选、学生思想政治与管理工作、案例教学、学生培养等环节的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MBA项目,引导学生多为同学和校友服务,引导积极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案例撰写和论文写作等。导向教育在MBA特色办学,质量保证和可持续改进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管理思维与管理方法教育。MBA教育是面向实践的管理教育,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MBA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思维和掌握相关的管理方法,这是成为一名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对中财20xx级MBA新生的入学教育安排中,为新生安排了“管理决策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工商管理案例研究——实务到理论的跨越”、“国学与现代管理实践”等3个关于管理工具与分析方法的专题报告;在拓展培训中,安排沙盘模拟课程“六方财阀”,课程强调管理思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营管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MBA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针对全日制MBA学生和有职业转换需求的在职MBA进行的专门安排。根据对中财20xx级全日制MBA新生的统计,约有80%的同学有职业转化的需求,这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规划、定位以及行业认知不清晰,存在着较大的疑惑。对于MBA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入学时开始,在入学教育周通过安排专家报告、职业测评、职业发展中心导航等工作,帮助MBA学生明确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要在学校的安排下,分阶段、进阶式确定发展方向、实现自我认知、进行职业探索实践、达成职业发展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在新生入学第一周,邀请具有MBA教育背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为MBA新生做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让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随后MBA职业发展老师对职业发展工作进行宣讲,告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工作安排和能够提供的资源以及服务等。

  5.团队融合教育。团队融合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间相互熟悉和建立信任、感情的过程。团队精神是MBA能力素质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MBA来源的多样化和分散化特征,以及他们快速认识和资源共享的需求,要求入学教育必须强化团队教育。在中央财经大学对20xx级MBA新生安排的入学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安排了移动高尔夫、不倒森林、集体跳绳、贴面传球、动感颠球、七巧板、密电疑云、暗战、盲人方阵等经典项目,通过启发式教学手段,从团队合作、管理沟通、战略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MBA入学教育比较有特色的方面,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还安排了院长谈治学、MBA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师生见面会、主题班会、新生联欢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MBA新生对未来2-3年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明确了努力方向,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明确,更能够高效地安排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洪昀,吕晓清.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沿海企业与科技,20xx,(xx).

  [2]牟承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xx,(增刊2).

教学设计的特点7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的限制,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少、教学实践项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践环节教学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是,教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一、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学科相关性较强

  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但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呈现出与其他学科密切交叉的局面,从而呈现出较强的学科相关性。利用景观设计学的这一特征和优势,高校可以实现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并针对专业特点,对景观设计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结合学院的教学学科优势,将生态学、城市设计等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2.注重应用性

  目前,城市公园设计、居住环境、河道景观等的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学的研究范畴。虽然,景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学科本身发展尚不成熟,且属于一门新型的学科,在市场上的地位尚不牢固。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学与其他发展相对成熟的应用型学科进行交叉,如城乡规划学科、建筑设计学科等。

  3.设计理念多元化

  景观设计学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种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学科的关联性与实用性方面,还存在于对景观的设计理念方面。在景观设计学中,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尊重历史等理念都属于景观设计理念的范畴。因此,在景观设计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景观设计学的内容与相关的知识进行融合,适应景观设计理念多元化的特点。

  二、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少

  景观设计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重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但由于高校的教学实践经费有限,导致高校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足。

  2.实践教学项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对景观设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学生掌握的技能应当符合社会景观设计的发展需要,是最新的实用性技能。但是,目前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往往以理论教学代替了实践技能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景观设计经验。另外,景观设计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艺术才能,但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学生将记忆转化为工艺品的能力有限。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导致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项目与社会的实践发展需要严重脱节,偏离了高校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景观设计学与绘画等艺术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要设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由于高校的景观设计教学过度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且在实践环节,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等都是陈旧的,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兴趣不足,难以启发他们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三、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内容

  多元化与实用性是景观设计学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时,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根据多元化的需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另外,根据景观设计学与多学科知识相交叉的特点,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对各个类型的景观设计课题有所涉及,尽量涵盖城市设计、河道湿地环境设计等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以上多种景观设计课题类型当中选取一两种进行详细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技巧与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设计课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及解决其他类型景观设计中的问题,从而让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教学意义的景观施工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进行实践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感受景观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中,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发现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在真实的景观设计场地中,学生会对景观设计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形成景观设计所必须的形象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场地中,也可以通过分组调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分组调研的初始阶段,学生可以对景观实践场地的地形、环境等内容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补充,如有错误可进行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学习,分组调研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调研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调研任务,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以校园假山的景观设计为例,学生需要对景观灯、小品建筑、树木、座椅、小品建筑等内容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对植物的季节色彩变化进行分析,以合理设计假山的自然景观。根据校园的文化特色,进行文化标志以及小品建筑的设计等。

  3.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景观设计学的学科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具备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平面景观设计以及效果图等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Auto、CAD等绘图软件。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前期的调研实践活动,对景观设计用地以及周边的环境背景等进行综合考虑,随后设计出假山的景观规划图。首先,学生要对场地进行观察,内容包括周边环境、地形、交通、植物分布等,并对以上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做出基地分析图,完成对景观设计的初步构想。以小组的形式对景观设计的构想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每组学生都制定出具体的平面设计方案。随后,对平面设计方案展开综合研究和讨论,其他学生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再次,对平面设计方案进行修改,随后完成景观分析图、植物配置图、配套设施图等。最后,由小组共同决定,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多层次的分组讨论,对景观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融合了学生多方面的修改意见。在实际景观设计的方案制定中,学生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项目合作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的特点8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心理特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x06-5962(20xx)04(b)-0062-01

  初中学生处在人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具有一些该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特点。而初中科学是一门知识面很广的综合性学科,如何让他们能更快和更好地适应该科的学习呢?近些年来,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收到了一定实效。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在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的几点做法。

  1根据学生好问心理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十分好问,思维十分活跃,遇到一些不懂的东西总是要问个究竟,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如何激发出学生心中的问题呢,我想大多数演示出来的实验现象,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例,且朴素唯物、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能提供给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然而,大多数时候学生们自发的观察往往流于肤浅,随意且缺乏逻辑性的思考则一般都较为幼稚和散乱,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问题通常显得不够成熟,放任自流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科学道理的思路去观察现象、发现和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符合逻辑地提出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听好课的目的。

  案例:我问:“同学们,当一颗子弹从你身旁飞过,你能用手把它抓住吗?”

  学生:“不能。”

  我再问:“真的不可能吗?在历史上就发生过人用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的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xx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蠕动,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虫,敏捷地把它抓过来,另他大吃一惊的是,他抓住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吗?请大家猜猜看。”

  学生议论着。

  我说:“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这时引出课题,进入新课,恰到好处。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经过这样一番精心设计,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使课题的引入丰富多彩,开好了头,就能上好课。

  2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迅速但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比较强烈,对知识有一种本能的渴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同样的,在课堂里学生若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大感兴趣,那么听讲的效率无疑是较高的。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出其不意、耐人寻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探究的兴趣。

  案例:讲完《二氧化碳性质》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回忆好后,接着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两只高低不同燃烧着的蜡烛倒扣在一个大烧杯下,哪只蜡烛先熄灭呢?,少数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不同的结论让同学们的热烈地争论起来。学生们一致要求进行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果出来了,高的蜡烛先熄灭,为避免偶然性又重复两次实验,结果一样。学生一片茫然,为什么呢?

  通过实验的现象大大出乎原先的预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就更加印象深刻更不容易遗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好动心理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期,情绪不太稳定,普遍比较好动。学生好动的特点一般都不太讨人喜欢。而实际上,好动是一种思维积极,活跃的外在表现。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学好科学,除了重视观察和思考之外,一个较为基本的因素,就是要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这个方面,学生好动的特点刚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因为学生好动,上科学实验课,他们比较喜欢,只要教师能较好地进行指导和规范,实验课确实是一个能够培养学习兴趣和促进学习进步的园地。除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时间允许和学生基本上已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加插一些简单易于操作和现象较为明显的随堂小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较直观的.印象。

  案例:覆杯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筷子提米(证明静摩擦力的存在),快速从竖直放置的钢笔帽下抽出纸条(惯性现象)等。如果单纯局限于课堂之内,效益并不见得有多大,作为一门一切源于实际的朴素的学科的学习,还有必要将其学习的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的现实环境之中,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去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不断地由实际联系到理论和由理论联系到实际,充分体会科学知识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所以教育不能强求一律,搞“一刀切”。在实践中应该根据每一个人,每一类人,每一个年龄阶层的人的心理特点和具体情况,有区别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方法来进行教育。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观察和实验,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习惯,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尽量灵活一点,“花样”尽量多一些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引导他们去发现、思考和探索科学的真谛。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喜欢上科学课,这是上好科学课的真谛!

教学设计的特点9

  关键词:民族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截至20xx年,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近年来,虽然人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在就业问题上,环境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从地方高校来看,为了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就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支持地方发展建设。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引入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从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培养特点的角度重新思考熟知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以拥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一、目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环境设计一线用人需求的调查,设计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拥有实践性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实践性设计能力包括基础设计能力与满足甲方特殊需求的特色性设计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仅仅能完成基础性环境设计,而不能完成特色性方案设计,这导致其进入工作单位后只能成为设计辅助人员,而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这凸显出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理论基础和基础创意启发,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培养。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忽视民族特色性设计能力的问题。由于环境设计是应用型、综合型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贴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设计能力的人才。2.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雷同目前,一些院校的环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固有的艺术类教育方式。环境设计类学科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在完成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导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设计基础、融入民族文化,突出环境设计的教学特点,破除雷同的教学模式。3.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设计创造力。环境设计是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但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片面、零散的知识,没有突出的设计主题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4.环境设计教学内容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教学内容与地方实践性设计项目要求脱节,使其成为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仅仅调整局部教学模式和方案,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广西地区环境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为了满足地方性环境设计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主体转换等方面展开。1.在环境设计教学上融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理念中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拓宽视角,从更高的设计层面看待环境设计专业,从观念上打破以往课堂上仅关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弊端,而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环境设计的整体教学,力求从过去强调课堂基础设计能力的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不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设计项目中,学习与了解项目文化背景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针对性实际需求,并运用到环境设计教学。2.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修订与之对应的特色教学方案环境设计专业要调整和修订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民族学、社会学等类型的教学课程,同时,在传统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融合性专业设计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室内设计与广西传统民居室内装饰的关系、景观设计与特色城市风貌的关系等衔接内容),让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阔。在具体的设计教学模块中,如园林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小型空间设计等,以民族文化设计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相融合来安排。教学方案的修订,从内容优化与结构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让学生从单一基础能力人才向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转化。3.采用科教协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传授教学与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横向设计项目亦是如此。环境设计教学采用科教协同教学模式,本身就有贴合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上,教师要突破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究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为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地方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具体项目的民族文化背景分析、讲解、分工、项目小组合作设计等步骤,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在项目中的意义,主动适应地方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目的。4.课程教学形式上结合传带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本身具备模块化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常选用虚拟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课程虚拟课题设置会出现课题设计细节不够完善、项目设计场所环境背景信息不足、学生设计成果细节不够、完成度不高等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研究精神与学习兴致也有所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设计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此时,可以将高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选取毕业设计课题,依据其具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模块化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5.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增强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丰富的专业,其包含环境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学、民俗学等内容。单纯四年的本科教育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将其融入专业课题模块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提前指明研究与学习方向,做好特色体系培养的衔接工作。6.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机制以民族文化设计为导向,将其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为主体,结合传带型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对设计成果共同完成评分,达到评分更客观、更公正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如,具体评分构成为: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评分占40%,小组公开答辩成绩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价值在于改变以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仅关注本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教育、人才缺乏特点、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往环境设计教学仅仅从基本设计能力的浅层入手,无民族文化设计思维的设计教育理念。建立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效果,突出地方院校专业特点,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适应当前地方环境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设计上加强民族文化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探究意识;有利于明确学科特点和建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推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将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育内容体系的始终。运用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育创新理论,探索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与地方建设融合发展、树立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学设计的特点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教学设计的特点11

  接下来笔者以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如何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以“光的折射”为例

  “从具体到抽象”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阶段,一次飞跃;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抽象的物理概念及规律晦涩难懂,具体而形象的教学内容则更容易被其所接受.以下是在“光的折射”教学过程中利用上述认知特点所进行的部分教学设计.

  1.1体验观察、形成认知表象

  活动:(1)利用光的折射演示器,使激光束沿不同方向由空气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偏折?

  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光的反射定律”进行类比,能在学生已有认知及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之间构建更为便捷的.桥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归纳出光的折射特点.

  1.3联系生活,实现认知迁移

  活动①画出池水变浅的光路图;②观看“海市蜃楼”、“三日同辉”视频.

  设计意图生活中很多现象是学生所熟知的,也有很多现象学生常常遇到但未注意观察与思考,通过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能够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特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实现知识与规律的内化.

  2关注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以“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为例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会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物理学习亦是如此,教学设计中让知识呈阶梯状的分布,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下是在“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利用上述认知特点所进行的部分教学设计.

  2.1建构认知图示,初步掌握仪器使用

  活动(1)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2)尝试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3)尝试测量简单电路中灯泡两端的电压.

  2.2深入探究物理规律,提升认知技能

  活动1:探究串联电池组总电压与每个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测量三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与每节干电池电压进行比较;

  学生归纳:串联电池组总电压等于各电池电压之和.

  活动2:探究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

  学生活动:(1)讨论电路中能测量的不同电压;讨论如何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2)实验测量,比较各电压之间的关系.

  归纳: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电压.

  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然后联系电池的串联,电路的串并联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提炼,进而得到更为复杂、更为抽象的物理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层次和递进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技能的达成度的也更高.

  3关注学生从现象到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以“磁体与磁场”为例

  生活中大量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若能从现象中提炼出简洁的物理模型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与规律.以下是在“磁体与磁场”教学过程中利用上述认知规律所进行的部分教学设计.

  3.1参与活动,感知现象

  活动1让小磁针动起来.

  学生可能采用的方式: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

  讨论:用手拨--是(看得见的)手使小磁针动,且手与小磁针接触;

  用嘴吹--是(可感知的)空气使小磁针动,嘴与小磁针间存在着空气;

  用磁体靠近小磁针--能使小磁针动,说明磁体与磁针间也存在着物质.

  活动2用小磁针判定条形磁体的N、S极.

  方法:用一只小磁针判定,依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方法:再用一只小磁针验证,发现:小磁针指向不同.

  设计意图考虑到初二学生的特点,将探究的问题游戏化,用游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借助实验,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感知磁场的存在和了解磁场的方向性.

  (1)让多只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投影).让学生用曲线画出小磁针排队路线.

  (2)让更多、更小的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投影).让学生补画曲线.

  (3)将透明薄玻璃板置于条形磁体之上,在板上均匀撒上铁屑,铁屑被磁化成更多更小的小磁针,轻轻敲击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让学生整体感知磁场的平面特性.

  活动4设计实验,描绘马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分布.

  活动5利用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空间排队,让学生了解磁场的空间性.

教学设计的特点12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幅简单的漫画,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生物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总结、研究和探索。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正如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这种方法适合于不同年龄时期的教学对象。因此,在很多章节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如在讲“物质代谢”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马和牛都吃草,肉味却不同,人不吃很多脂肪也会胖起来。患了肠炎几天就会瘦下去,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当我们学过“物质代谢”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导入课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讲“十字花科”植物时,教师安排学生提前栽种白菜花。上课时学生每人手中一朵,教师引导观察花瓣的数量、排列,引出课题。如此,亲自的体验,切身的感受,使学生获得了准确的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推断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记忆深刻,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生物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对一些极其简单的生物学知识,也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获得正确的知识,纠正错误认识,采用传统的误识或不科学的做法作专题讨论来导向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比如在讲“鱼纲”一节时,教师首先列出众多被称为鱼的动物,如鲤鱼、鱿鱼、鲍鱼、鳄鱼、鲸鱼、鲨鱼让同学们讨论究竟哪个是鱼,说出道理。同学们发言非常涌跃,说法不一,但都不十分完满。教师不做裁决,而是把问题引到课题上来,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鱼有哪些主要特征,判断出哪个是鱼。

教学设计的特点13

  关键词:纹样,成因,设计教学

  [摘要]现在的设计教学在运用传统纹样时,多会出现生搬硬套、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其主要是对传统纹样的作用认识模糊,它在设计教学中主要有本民族语言的运用、古为今用、文化多元性的运用等功用。

  纹样是以线为主要特质进行表现的一种图案元素,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大量地接触、运用到纹样,但在现在的设计类教学,特别是应用类的设计教学过程,很容易直接地参照西方的构成学去建立我们的体系,以至于所学生在进行设计时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现代,狭隘地从抽象角度出发去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虽然是看起来很现代,但细看下,总觉得会很陌生,是一种没有“根”的设计。而且纹样在其中的运用则仅是为了装饰或在与主题结合时显得很唐突,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呢?先要从纹样的成因看起。

  纹样的形成最开始见于原始的各种陶器上,其制作时是用手或绳、木等进行加工,各种纹样也就在制作的过程中因工具的接触直接形成了,这是我们所见到见到的原始纹样,后通过对其的联想与加工,从中也就演变出各式的原始几何纹样。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纹样也就被赋予了阶级性,各阶层的纹样运用都有着限制,特别是在礼器、服饰中的纹样运用就特别受到影响。在社会不断地交替变更中,纹样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被演变着。再由于各个社会圈子中的人在不断地进行着沟通与交流,如因宗教、民族、氏族等,各种元素地互动活动也必将使纹样有着本土与外来的交融,所以我们也会看到纹样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如一个文化共同圈)会有着其他的元素纹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纹样的成因特点具有偶然性、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及各种文化进行融合等特点。

  知道了纹样的成因特点后,可更好地利用其,使它能更好地在设计教学时丰富设计的内涵,使学生在进行设计时,能有本有源,也能更合理地安排设计中的各个要素。

  一、着力本民族语言的运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本民族语言是指在该民族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环境和民俗等各种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独有的、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和表达习惯。我国做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没有被中断过的国家,其民族民言从未消失过。在设计中强调本民族语言,可激发出多样沟通与对话的可能性与丰富性。这里所提供的“对话”是一种巴赫金式的“众声喧哗”的,可以产生极其丰富话语交流。在艺术设计中本民族语言不是一个僵化的立场,它只有在多种话语的对比与多元共生中才可能获得发展。

  真正的本民族语言,除了历史经历外,还包括属于我们民族的认识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民俗性的东西。它能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拾起那些被我们压抑或遗忘于无意识深处的“记忆”,把他们拿出来重新置于新公众的阅读世界。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设计中总是试图寻找一种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读解的共有的认识特性。这样寻找的目标是试图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的本土性,又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内涵意义和某种启示性的东西。

  艺术没有民族,但艺术家有民族,一个设计家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母语进行表达,并发展其民族母语本身,他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也就会认同和屈从于某种压抑性、强加性的语言实践。而他只能做设计的奴隶而不能做设计的主人,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母语,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得以发展,这也可在国际艺术设计的大舞台上提供我们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

  二、强调古为今用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现出螺旋状,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一种回头看、回头用的过程。在设计中,往往会出现江郎才尽的感觉,这也许是自身元素库不丰富的原因,实际上,回头看下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无限的宝藏。将传统纹样结合到现代的设计教学中,其主旨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当代性和国际化的现代设计。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让学生对传统纹样进行简单的拷贝或者直接的挪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的传统纹样,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具备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纹样的能力,让传统的纹样成为他们设计中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并且在具体的设计中能够合理地运用,从而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

  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教学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纹样的表象,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它们背后的“意”。因为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因而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其中的吉祥纹样广泛利用象征、寓意、比拟、表号、谐意、文字等方法,以表达它的思想含义。这些具有吉利感情色彩的装饰纹样都是一个时代的情感缩写,代表着皇权民生。

  继承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拘泥,在设计中如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推陈出新,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也会使我们的设计成为大批没有时代精神的古董拷贝品。虽然完全背离传统更是不可取的,但一味地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简单的模仿和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本土个性,此两者我们在设计及设计教学中都应注意。

  三、加强文化多元性的运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装饰纹样虽然说在每个不同的时代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它也是在不断地与其它时代、与其它民族进行着融合后让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装饰纹样。纹样的变化会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并进行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有着外来文化与外族文化两种方式。外来文化主要包括宗教的传入,如我国六朝时代的莲花纹、南北朝时期还有圣树纹等。由于与其它民族联系的加强及外族统治等原因,我国古代的装饰纹样与外族文化有了不断地融合机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小几何纹、惹草纹等。

  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装饰纹样的借鉴与运用随处可见,特别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性的装饰纹样更是丰富,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正在不断调整着自身。在设计教学中运用纹样时,往往是要在设计思维中确立符合或融合本国元素的东西的,如丢弃了自己的东西,便没有了自己中国的特色,这不仅会使以后的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会缺乏市场竞争力。事实上,国外企业正在大肆挖掘与运用中国的文化元素,把中国的装饰纹样元素充分运用到产品当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设计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绝不可只停留在对纹样的表面模仿上,而要从纹样的成因特点出发,充分认识到传统纹样运用的设计文化,在现代的设计中,赋予它新的内涵,以求得能有富于时代性的创新,使其不仅具备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与艺术的文化内涵,更具有现代设计的韵味和情感。使得传统的纹样能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发挥出新鲜的活力,并能使纹样在设计教学中得以充分、合理且有效的运用。

教学设计的特点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的脸型特点,五官和表情特点,学习人物正面比例关系“三庭五眼”,突出特点抓住神情进行人物脸部的表现。初步学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进行人物画的个性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示范,认识到人的脸型的差异,教师示范讲解学习人物正面比例关系“三庭五眼”,示范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在表现人脸的技法;通过尝试联系,表现出有特点的人脸。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充分展现每个人有个性的造型表现力;喜爱中国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五官特征,表现人脸的基本特征。(脸型、五官、表情)

  教学难点:用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具:中国人物画资料、课件、范画、示范用具。

  学生用具:国画用具一套,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眼力拼拼拼:

  出示几张著名人物的面部特写让学生猜:岳云鹏、成龙。

  请学生说说这几位人物的脸部特点:脸型、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

  提问:之所以这么形象的表象,是画者抓住了人物的什么?师进行总结:人物的面部特点。

  2、欣赏人物

  出示其中几位人物的画像,说说这些画像人物的脸型、五官有什么不同。(提问,师小结:要抓住人物脸部特点来表现。)

  3、引入课题

  《有特点的人脸》教学设计板书课题《有特点的人脸》

  之所以画的那么生动是因为画者抓住了人脸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特点的人脸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真的观察。让学生在与漫画的对比中,对中国写意人物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其艺术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去表现有特点的人脸呢?你认为那些方面都可以表现人脸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1、以马三立为模特,分析人物的脸部特点。

  中国画家在对传统技法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汉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脸部基本型的'理论,这些汉字分别为:田、国、申、目、由、甲等。请学生仔细观察你属于哪种基本形?在班级里找一找,你的好友脸型接近什么呢?从而进行真实的人像刻画。

  分析人的脸型,用课件进行人物脸型展示。

  五官的特征: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

  发型的特征、皮肤的特征、其他装饰(眼睛,耳环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经验,了解传统文化,。和班级里的同学脸型一一对应,让他们学以致用,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吸引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学习下面的内容。】分析人的五官及比例。

  2、讲解人物脸部正面的五官比例:“三庭五眼”

  “三庭”: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五眼”:左外耳孔—左眼角=左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右眼长=右眼角—右外耳孔

  “三庭五眼”仅是作画的参考标准,提示学生在作画时应接近这一标准。

  3、布置学生观察同学脸型特点,互动:

  分组研究,选派代表回答,主要从脸型、五官、神态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五官所表现的感情,喜、怒、哀、乐。

  提问:你总结一下能从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特点呢?

  4、探讨如何表现有特点的人脸: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总结:(脸形、五官、表情)

  不是只有漫画可以表现有特点的人脸,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也可以画出生动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写意人物。

  出示课件

  展示人物画的步骤:(温故墨分五色及中锋侧锋用笔)

  (1)用中锋蘸淡墨勾出人物轮廓和五官。

  (2)用侧锋重墨画出人物的头发。

  (3)用淡赭石加水染出肤色。

  强调:1.写意人物画讲究色与墨的结合: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2.强调线条的表现力。

  3.抓住脸型特点,突出五官神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具体绘画步骤,注意墨色的浓淡及用笔的灵活,控制好画面的水分,掌握脸部的比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忆写意人物画的创作过程,加深印象,克服教学难点。】

  三、学生尝试表现,教师指导。

  1.提出作业内容与提示:

  参照有特点的人脸,运用写意国画用具画一幅人脸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脸部特点。

  2.要求:

  (1)线条流畅,构图饱满。

  (2)突出脸型及五官特点。

  3.步骤提示:

  (1)清墨渴笔起造型。

  (2)笔墨描绘。

  (3)调整局部,整理画面。

  4.辅导要点:抓人脸的特点;纠正用笔用墨的技法(水分的控制)。

  四、评价反馈: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评价要点:

  (1)选出描绘最生动的作品。

  (2)笔墨技法运用的如何?

  2、提出改进意见。

  3、评一评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

  五、课后拓展:学习身边的中国画大师人物画,多练笔。

教学设计的特点1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明朝时期的古典小说、戏剧和《永乐大典》的编纂与特点。

  通过比较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方面的共同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文化史的知识时要结合政治、经济的特点,加深对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是受时代影响的认识。

  通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牡丹亭》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上一节课中的《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回答略)三部书都总结了前人成果,都有大量插图。那么,明朝的小说、戏剧、书法、绘画是不是同样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呢?它们又是怎样反映明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灿如群星的古典小说(板书)

  明朝文学中,以古典小说的成就最为显著,成为明朝文学的主流。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有不少故事至今还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我们的同学也一定知道、甚至读过这几部书。(出示小黑板)请一位同学上来填写出每部书的作者和你最喜欢的主人公。(表格附本教案后)

  (判断答案并订正错别字)

  (根据表格小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强调所揭示的思想)但是,我们在阅读这几部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把愚忠愚孝、江湖义气学来,更不能迷信神佛。

  至今,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人民仍然喜爱这几部书的精彩故事,孙悟空这个形象连欧美人民也很喜爱。

  二、繁荣的戏剧(板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城乡人民需要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戏剧在明朝有了很大发展。明朝戏剧家中最著名的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是他最负盛名的剧作。《牡丹亭》全剧长55,描写了壮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是南安太守的女儿,不满封建礼教,游园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后思念成疾而死;托梦给柳梦梅。柳梦梅精心调护,杜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终于结为夫妻。汤显祖通过这部戏,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提问)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并将原遮着的《牡丹亭》一栏露出。)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都有反封建的内容。

  小结

  明朝的古典小说、戏剧等在继承前人传承之上,有所发展。其中不少小说、戏剧都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这是由于明朝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明朝有哪些特点呢?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

【教学设计的特点】相关文章:

《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设计04-13

基因突变特点的教学设计范文01-26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04-19

(精选)教学设计08-18

梅花的特点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