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
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要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观点,首先得把对方的观点亮出来,这个工作我们把它叫做“竖靶子”。驳论的过程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
2、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靶子树起来之后,怎样打靶子,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来加以论证的。
方法步骤:齐读或分两大组读2-9段。学生独立思考,明确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由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PPT 4: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四、探究方法,为我所用。
①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如果删去2、3两段,怎样?
“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其二,读者由此看到了错误结论的由来是因为断章取义。既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错误的,结论自然也无成立的可能。实际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批驳的方向——驳论证。
②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说他们的效果。
对5、6两段,例子一中一外,一正一反,一态度一方法,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的语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
五、拓展训练:PPT 5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辩:要是读书而不用心,像小和尚念经,其义何来?因为任何意义的理解,是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开卷有益”辩:而我觉得,要想得益,必须考察所开之卷。因为,卷有万千,却良莠不齐。
③“咬文嚼字”辩:而我觉得,不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因为,咬文嚼字,会让我们因小失大。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结束语:新解成语——驳论方式——引用对比
6、作业:PPT 6
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②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2
13短文两篇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点拨法、讨论法、质疑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狡黠(xiá)咀嚼(jǔjué)诘难(jiénàn)滞碍(zhì)
豁然(huò)相似(sì)曲解(qū)蒸馏(liú)
吹毛求疵(cī)
(2)词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思考问题。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1):亮敌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
第二部分(3~4):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作批驳
第三部分(5~8):阐明“不求甚解”方法可取——驳论点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下结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谈读书》中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3.《谈读书》介绍了哪几种读书方法?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选读、浏览、通读、精读、代读(摘要读)。
4.《谈读书》一文提出读书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塑造人不同的性格,读书还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5.《不求甚解》一文开始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交流点拨】对一般人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分析,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6.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交流点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交流点拨】《谈读书》语言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习,方能有所收获。
2.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②班门弄斧;③滥竽充数。
【交流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层次,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去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积极性都很高,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两篇文章语言差别较大,学生也能自主发现和分析,让我学得本课上得比较成功。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其他】
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板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2、陶渊明在谈到自己读书的快乐体验时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这种读书的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马南写的一篇谈读书的文章,看一看作者对“不求甚解”一词的全新阐释是什么。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
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
⑴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一词的含义的?
明确: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⑵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小结文章立意和写法特点(略)。
三、拓展训练(可选做)
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
⑵“班门弄斧”辩
⑶“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就大有文章可做。“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辨析并作小结。
2、圈画并熟读文中举例论证的相关句子,说说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例如:文中列举了列宁指导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和诸葛亮读书所用的方法,并加以具体的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实质意义。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典型,确凿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4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5
单元学习目标
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
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
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难点: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提示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抠kōu
词语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观其大略因小失大开卷有益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⑴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⑵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3、研读课文:
⑴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⑵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课件:名人的读书观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5、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 “见风使舵”新解
⑵ “班门弄斧”辩
⑶ “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⑴“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⑵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⑶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⑴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⑵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 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8
1、导入新课
师:(放《孙悟空大闹天宫》电视剧的一个片断)同学们曾经喜欢看《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吗?(连问三个学生)
生1:曾经喜欢看,但现在我更喜欢看一些情感丰富的作品。
生2:这个电视剧可以说百看不厌,我现在还喜欢。
生3:我小时候喜欢过。
师:喜欢看是应该的。我们来听唐僧念的一段佛经:(投影)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无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请一个学生读一遍)
师:读懂了吗?
生1:有些读不懂。
生2:曲折的情节,神奇的想像。
生3: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憨厚可爱都值得欣赏。
生4:还有唐僧的.可怜兮兮。
师:这些正是《西游记》的精华。只要我们略过我们不想看且不必要看的部分,我们仍然能够把整本《西游记》读得津津有味。这中间包含着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不求甚解”。(板书)
师:“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人查过字典?
生: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师:这个词在这篇课文中是“原指”的意思还是“现指”的意思?
(学生有的说是“原指”,有的说是“现指”)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阅读文章,为文章标上段落号,并找到这个词最早的出处。
师:请同学们读出自己找到的句子。
(学生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重其前提
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好(hǎo)读书还是好(hào)读书?
生:应当是好(hào)读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下文不是有吗?
师:那请你读一读好吗?
生:“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 那末,无论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师:你读的这一段话说的是喜不喜欢读书的问题,于是你推断“好读书”中的“好”字读hào,是吧。这一段是强调“好读书”很重要,文章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同学能根据本段内容作出解释吗?
生:因为“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 那末,无论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师:你找得很准确。这几句话都是从反面来说的,用的是“如果不……,就……”。有没有同学能从正面来说,即用“只有喜欢读书,才……”(投影)句式来说呢?
(学生思考了大约2分钟)
生1:只有喜欢读书,才能用心去理解书中的道理,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去理解一篇文章,才能谈“甚解”,才能谈是否读每一篇文章都要全面深刻理解。
师:还有没有人补充?
生2:只有喜欢读书,才能谈读书的方法。所以作者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3、学其方法
师:我真心希望大家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你如果喜欢读书,读书就成了一种享受,而且多读一点书,就多一分学识,多一分学识就多一份力量。那我们该怎么读书呢?这一段作者明确地认为读书的要诀是什么呢?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9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 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能力方法目标:
1、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2、用文章作者的 观点来解释、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世界观目标: 联系文章中的观点,反思自己对读书的方法和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
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二)讨论明白:
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2、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对于“不求甚解”的观点吗? 没有,作者是说“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也就是说不完全对。
2、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的什么特点?举例证明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3、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4、从本文题目来看,“不求甚解“不能表明作者的态度,请你为本文的标题加上合适的词语或者短语,使作者的意思或情感更加明白。 如《不求甚解新解》《不求甚解辨》《不求甚解正义》等或者是《正确理解不求甚解》
5、《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说“不求甚解”,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可以把握本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四)拓展: 辩论 甲方:“不求甚解就是囫囵吞枣,该贬” 乙方:“不求甚解”就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着眼整体,该扬。
(五)、你觉得对待问题一般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对待重大问题,关键性问题要求甚解,一技微末节的事则不必认真,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上。
小结:(六)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08-30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04-16
不求甚解的意思11-14
不求甚解造句10-02
不求甚解教案02-14
不求甚解的反义词10-02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经典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