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3-12 07:43: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集锦(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集锦(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 ……

  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余闻之也久(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2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 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 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 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 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风波,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 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仲 永

  神童 凡人 众人

  荒废 利益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第二遍,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哀伤,感伤

  父异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纷纷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扳 环谒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0-08

《伤仲永》教学设计03-10

《伤仲永》教学设计10-07

伤仲永教学设计06-11

伤仲永教学设计05-17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04-11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06-11

《伤仲永》教案优秀10-14

伤仲永教案优秀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