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8 18:28:0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绝句》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绝句》教学设计集锦【15篇】

《绝句》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绝句》教学设计2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愿意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优美,风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六、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绝句》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设计理念】

  1、以的游戏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中吟诵的古诗,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激发学生学习新古诗的兴趣。

  2、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延伸的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走近诗人。

  3、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体现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4、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5、鼓励学生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难点: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昨天的朗诵比赛,陈老师知道了我们四甲班的同学们最拿手的`就是背古诗,很多同学一口气背诵了好几首古诗呢!同学们还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对吗?今天,陈老师就请来一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吗?(CAI出示杜甫图片)

  2、陈老师叫大家课后查找有关杜甫的资料,都找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大诗人。

  3、学生介绍杜甫。

  4、老师小结。(杜甫是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5、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过杜甫写的古诗吗?(《江畔独步寻花》)

  6、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同学们记性真好,肯定平时及时复习了,是吗?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出示图片,学生描述。

  1、杜甫大诗人当年在杜甫草堂内研读诗文,从窗户内往外看,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大家请看。(CAI出示图片)

  2、大家觉得这幅画面怎么样?(很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吗?(早春)

  3、那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图上的内容吗?

  4、指名说。(近处的柳树抽出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去,在枝头快乐地鸣叫声,门前整齐地停靠着木船,远处是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云。远处还有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老师相机板书:黄鹂、白鹭、柳树、船只、雪山、蓝天。说得真美!

  这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十分赞赏地)你说得也很棒!学习能积极联想到相关内容,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相机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5、同学真棒,把这幅画面说得美极了!老师深深地吸引住了。刚才我们用了那么多的词句描绘的画面,而诗人杜甫仅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样的画面描述出来了,大家想不想不读一读呢?

  三、学生自读自悟古诗。

  1、自由读。

  2、小组之间比赛读。

  3、指名读。

  4、齐读。

  5、你们刚才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讲到了黄鹂、白鹭、蓝天、柳树,那杜甫在诗中有没有描写到呢?是哪几句呢?请你找出读一读。

  6、指名读,(CAI出示一、二句古诗)齐读。

  7、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两句诗主要写了什么?(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8、你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描写色彩的词吗?(黄、翠、白、青)老师根据学生说的,CAI将字相机变色。

  9、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我们试着用最美的语言来读出画面的美。

  10、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那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配乐)

  1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你们能不能背下来呢?指名背,齐背。

  12、看看木船、雪山,诗人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把诗句找出来读一读。

  13、指名读,CAI出示后两句。

  14、想一想,这两句诗你都读懂了吗?说说你的是怎么理解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5、生质疑,生解答。

  16、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千秋、含。

  四、拓展活动。

  1、小结。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2、大诗人杜甫还写了两首绝句诗,大家想读一读吗?CAI出示另外两首古诗。

  3、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大量的古诗,吸取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绝句》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绝句》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数字在诗中的独特含义: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2.培养幼儿根据古诗的韵律有表情的朗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图片:黄鹂、白鹭。

  2.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白鹭、黄鹂。

  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

  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二、理解古诗内容

  1.结合图片提问

  (1)小朋友看一看有几个黄鹂鸟呀?(两个黄鹂)

  再看看有多少白鹭呢?

  2.老师朗诵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一个地方的名字;

  千秋雪:一年又一年,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3)“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

  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

  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船。

  三、学习古诗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

  上:飞上;

  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泊:停泊、停靠。

  3.启发幼儿学习用古诗的韵味有表情的朗诵。

  4.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5.幼儿欣赏配音朗诵,学会有表情的跟诵。

  三、结束

  幼儿两人之间相互朗诵,感受古诗韵律。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6

  一,开篇揭题

  同学们从小学古诗,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老师想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诗的意境

  和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你选择其中一幅画,配上一首诗,并能有感情地吟诵。(指

  名学生看图朗诵)

  2,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唐诗——《绝句》(电脑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教学诗句

  (一)读

  1,请你试着把这首诗读一读,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利。

  2,检查:两个同学试读,纠正字音。

  谁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3,再来细细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哪些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句打上" "。(二)交流

  1,鸣:叫。

  2,翠柳:碧绿的柳枝。

  3,黄鹂:也叫黄莺,叫的声音很好听。

  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在碧绿的柳枝上鸣叫。

  4,白鹭:也叫鹭鸶,能涉水捕食鱼虾。

  5,上青天:飞上蓝天。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白鹭飞上蓝天。

  (三)质疑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什么意思

  2,老师(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诗人是从什么地方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3,理解"千秋雪"就是千年不化的白雪;"万里船"就是东吴与成都相隔十分遥远,从东吴行船到成都经过了千万里路。

  4,整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山顶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客船。

  三,根据诗的意境,想象作画,巩固理解

  过渡:的确,这短短的一首绝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要是能用彩笔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啊!请你边读诗边画画,把诗中描绘的情景展现出来。

  1,学生作画。

  2,指名学生谈谈为什么这么创作。(展示学生的画,请他对照着画面说出对诗的理解)

  3,其他同学的画课后把它完成,并做成精美的卡片收藏起来。

  4,看图背诵古诗。

  (配乐)过渡:正如这位同学所画的那样,诗人从草堂向外远眺,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蓝天。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山顶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客船。诗人把这动,静,远,近的景物描绘的错落有致,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美好的风景图,一首千古传诵的绝句。

  师生共同配乐背诵《绝句》。

  四,了解作者及写诗的背景

  1,关于这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2,生自由发问:作者是谁 为什么以"绝句"为题 等等。

  3,教师讲解。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对唐诗的研究,不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要通过课外的阅读,丰富知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是诗的国度,让我们一起来继承这流传了一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唐诗。

《绝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谢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透景司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指句读“绝”。

  3、指生说记字方法。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所以这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就是—绝。

  4、扩词:绝技、绝活、绝招。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师生合作,接读。

  5、同桌之间像我们师生合作读那样读。

  6、指名一对同桌读。

  7、男女生接读。

  8、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教师配乐读。

  9、指名一名同学来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

  (2)出示“黄鹂”剪贴画。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教师随机板画柳树,并贴上黄鹂)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怎样记信这个“鸣”字(谜语: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扩词:一鸣惊人、鸣叫、电闪雷鸣。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剪贴画,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教师把一行白鹭贴上。)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标出来(黄、白、青、蓝)。

  (2)在读课文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板画西岭)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出示“今”的卡片,组词。

  加一点:“今”变为“令”,组词。

  现在我们给“令”加偏旁,按学生的汇报板书:岭、铃、羚、领、玲等,口头组词。“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教师边描述边画窗框)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问:船是停着还是行驶着?(师贴船)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3)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绝句》教学设计8

  师:春天到了,草长莺飞,唐朝诗人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被这一幅十分动人的春景图深深的感染,不禁吟出“两个黄鹂鸣翠柳……”真美啊!这是一首很美的写景诗,如果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就一定能学得很好!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量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师:同学们,跟着配乐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声音要轻些,语调要柔和、缓慢。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认真朗读。)

  师:哪几位同学朗读一遍《绝句》,其他同学在静听中努力想象出画面。

  (生1、生2、生3接连朗读。)

  师:头脑中有出现画面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你脑海中的画面上有些什么?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想象到了,在明媚的春天里,两只可爱的黄鹂鸟站在绿色的柳枝上唱歌。

  生:我好像看到了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飘飘悠悠地飞上了蓝天。

  生:我似乎看到杜甫草堂西边的山岭上盖着白雪,景色很壮观。

  生:江边还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驶来的船。

  师:他们都带着感情说出了想象的画面,有活泼可爱的黄鹂,有自由飞翔的白鹭,有雄伟壮丽的雪山,真是太好了!请同学们带着脑海中的美好画面把诗朗读给老师听。

  (学生齐读,感情真挚。)

  师:比前边读得更生动了,老师的脑海里也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读一读,你们脑海中的画一定会出现鲜艳的色彩,还会有啾啾的鸟叫声,那就成功了!

  (学生带着老师的鼓励再次朗读。)

  师:自己以为已经成功的同学请举手,啊,这么多人举手,你们真不简单!很善于想象。请用:“我仿佛……”开头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真想到杜甫的`草堂去看一看。

  生:我仿佛听见了黄鹂婉转的歌声,它就向音乐老师唱得歌那么好听。

  生:我仿佛看到杜甫被春天美丽的景色迷住了,正坐在窗前细细欣赏,嘴里不住地说:“春天真美啊!真美啊……

  师:同学们真行,只读了这么几遍就把诗理解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抢答赛,看谁对课文知识掌握得好,老师说词语,你们说意思。

  师:请说出“鸣”是什么意思?

  生:叫的意思。

  师:“翠柳”呢?

  生:新绿的柳枝。

  师:“青天”?

  生:蔚蓝的天空。

  ……

  师:看来你们从预习到今天的听课,理解掌握得都很不错,可见你们对《绝句》这首诗的喜欢。杜甫这首诗的确是写得太精彩了,诗中运用了工整的对仗手法,如“鸣对上”等。你们试着找一找诗中的对仗。

  生:“翠柳对青天。”

  生:“窗对门。”

  生:“西岭对东吴。”

  ……

  师:古人看到美景,便以诗描绘,同学们擅长用语言表达的,就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并写在练习本上;擅长用彩笔描绘的,就把这美景画下来,老师将选择好的向全班展示。

《绝句》教学设计9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

  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⑴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①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②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⑵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⑶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①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②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③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⑴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⑵ 指导朗读:

  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1、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绝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三首诗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

  2、从品味语言入手,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本课所选的三首绝句,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从军行》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在高中以前已经有过接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因此,教学本课的三首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层次的记诵和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发展,在诵读和比较中品味语言,领会这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巧,感悟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进而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比较阅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推进:

  一是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以孟诗为例)。

  二是不同题材诗歌风格的比较(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

  三是三首诗不同表现技巧的比较(细节刻划、融情于景、以小见大)。以比较显差异,以差异促感悟,在比较中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歌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2、难点:归纳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立足于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诗歌的阅读尤其如此。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语言的品味,从而使他们获得对鉴赏诗歌的某些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如何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把三首诗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具体意象从诗句中剥离出来(“意象”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已有接触,在此直接引入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是可以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品味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诗歌的不同风格,不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紧密象紧密相关。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诗入手,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明确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春晓》、《过人故人庄》等诗,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最后总结下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三首诗的表现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过程中,最后略作总结,以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联系旧知。

  (三)设疑激趣。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连绵起伏、群峰耸立的诗歌天地中,唐诗无疑是最为雄伟壮观的一座山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绝句三首》就是从这座山峰上采撷来的精美的花朵。这三位诗人分属于盛唐和晚唐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比如,你能说出孟浩然和王昌龄分别属于哪个诗歌流派吗?

  2、请把三首诗迅速阅读一遍,从题材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诗?

  (1)学生回答,明确: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

  王昌龄:边塞诗派

  (2)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孟诗:送别诗

  王诗:边塞诗

  杜诗:咏史诗

  (3)唤起激情: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读此篇章,教师应该感染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之情、向往之情。

  (4)关于诗歌流派和诗体的提问,既是考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也是本课教学的必要环节。为下面环节中的不同诗体风格的比较留下铺垫。

  以《送朱大入秦》为例,探究解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怎样来鉴赏一首诗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来作一次探讨。

  ①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首诗,疏通诗意。思考:“脱”应怎样理解?(解下,拿出)

  ②意象分析:

  抓住一个细节。启发思考:联系“宝剑直千金”一句看,“脱”字一词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可联系课文注释并补充“季札挂剑”的典故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细节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前人对孟的评价: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③与《过故人庄》(或《春晓》)一诗的风格比较。思考:两首所流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一显恬淡洒脱之风,一具慷慨激昂之气,颇有几分盛唐豪气。)

  3、引导学生归纳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帮助梳理一下鉴赏的思路流程,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乃至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加运用,以提高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1)学生齐读《送朱大入秦》,对照注释疏通大意。质疑。

  学生思考讨论“脱”字一词的含义。

  (2)交流、讨论“解剑相赠”这一细节对表现诗人情感的作用。

  (3)讨论、比较:此诗与《过故人庄》一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学生自读后,齐背这首诗,简要归纳一下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联系旧知、纵向比较。

  ①诗意的解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词句上。这一教学环节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眼,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诗的内蕴。

  ②学生讨论和辨析的关键词是一个“脱”字,抓住了它就打开了解读这首诗的大门。

  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理解。由内及外,由点到面,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书外的世界,这是老师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始终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④如果对诗人自身不同风格的讨论进展顺利,教师还可引入唐诗中一送别名句以供学生鉴赏比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⑤方法的归纳不必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关键是让学生能有所领悟。

  4、巩固与实践:指导学生鉴赏《从军行》。

  关于《从军行》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加以研讨。

  (1)抓住诗中最能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雪山、玉门关、黄沙、楼兰,概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的特点。

  (2)分析景情关系,体会此融情于景的写法特点。

  (3)联系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学生简要说说边塞诗有哪些特点。

  比如:内容多写军旅边塞生活,风格或雄浑悲壮,或慷慨激昂等,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不必求全求精。

  5、学生朗读《从军行》,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讨论,使明确:奇丽壮阔,苍凉雄浑。

  (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5)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纳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这两首诗的学习应该充分利用在第一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在语言的品味和诗意的解读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

  因此,关于预设中学生讨论的问题亦可适当简化,《从军行》重点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景情关系,进而归纳一下边塞诗的基本特点;《过华清宫绝句》则重点让学生把握此诗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从军行》的学习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过华清宫绝句》一诗则主要交给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讨论,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拓展。

  6、练习与迁移:师生共同鉴赏《过华清宫绝句》。关于《过华清宫绝句》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1)作为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所咏的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事?

  (2)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一句?

  (3)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4)这首咏史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可引入: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何谓“蒙太奇”手法?此即为一例。自读《过华清宫绝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句品味和分析上。

  ①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②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活动预设”中的问题(1)(2)。

  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3)(4)。

  ④师生共同评价,归纳本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点。对于本课来说,这一环节既是对上一环节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关键的地方,教师必须加以有效的点拨,适当的调控。比如,关于《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亦可作适当的资料补充,引入前人的评价,关于“蒙太奇”手法的介绍等,以丰富和加深学生作者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感悟。

  7、归纳总结。

  (1)三首诗在表现表现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送》:注重细节刻划。

  《从》:融情于景。

  《过》:以小见大。

  (2)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①指定学生发言,总结诗歌鉴赏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②教师总结:

  a.从语言入手。

  b.抓住意象。

  c.剖析手法。

  d.联系比较

  (3)提问:从表现手法上看,三首诗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4)学生根据本课学习,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学生总结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可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诗歌鉴赏对于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定难度的,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本课的学习旨在告诉学生鉴赏诗歌应该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让学生知道从品味语言入手,抓住诗歌的核心意象来解读诗意就可以了,至于更高层次的一些要求,比如知人论世、意境和手法赏析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落实。

  8、布置作业。

  (1)搜集或上网查阅有关孟浩然、王昌龄、杜牧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评价材料,整理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资料,写在语文课堂笔记本上。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学生完成作业作业1是为了弥补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不足,因为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流畅与连贯,教学中省去了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来作一次归纳。

  9、思路点拨:

  如果班级学生程度较好,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把三首绝句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疏通三首诗的大意,明确各自不同的题材。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这三首绝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具有表现力?请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为三组,分别针对一首诗加以讨论,或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为例,较的难的诗,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2)这三首绝句的题材不同,在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吗?学生在讨论以上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和拓展,与学生一起总结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外布置学生从三首绝句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课上交流。

  10、练习举隅:

  (1)《从军行》一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请问:从这一句诗反映了当时的戍边将士怎样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请结合本课学习的有关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这首诗共写了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绝句》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杜甫的《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六月西湖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语言浅白,表达了诗人喜爱和赞美西湖美景的情感;《绝句》则通过朴实自然的语言,动静结合,远近交错,声色相衬,描绘了诗人所居的草堂周围明媚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想象画面说话的兴趣。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4、课后练习“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才能达成,需要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再表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该目标的任务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是确保目标达成的保障。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2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二年级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就应该视作达成教学目标,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读读指定的两个诗句,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夏日西湖景色的美好和春景的明媚艳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3、能正确认读“晓”等11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行”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4、能正确读写“湖”等8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能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晓”等11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行”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3、正确读写“湖”等8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能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读读指定的两个诗句,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夏日西湖景色的美好和春景的明媚艳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晓”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湖”等8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晓”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一、激趣导入,板题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激趣导入,板题释题。

  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二首》,谁能背一背里面的古诗《村居》或《咏柳》?(指名分别背诵这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和景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好吗?请看老师板题。

  板书题目:15古诗二首

  全班齐读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你知道我们要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要学习两首古诗。)你是从课题的哪个词知道的?(预设:二首)对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两首古诗。

  (二)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导语:那么,这两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和多音字“行”。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3、学习多音字“的”。(注:多音字的内容板书在副板书位置。)

  (1)导语:除了要读准这些会认的字外,这一课还有一个多音字要读准。(出示“行”,注本课的读音音节并组词“一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读准它在本课中的读音。

  (2)反馈指导。

  指名读。

  (3)出示任务:“行”字,我们还学过那个什么读音呢?读这个音可以组什么词语呢?

  (4)反馈指导。

  预设:读xínɡ;组词:行走、步行、行李。

  (5)小结:“行”这个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思,要联系具体的词语读准确,千万不要读错了。

  (二)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会认读的字学习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平舌音的:慈;边音的:鹂、岭;后鼻韵母的:竟、映、鸣。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一首指名两、三人)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三)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预设:晓净慈寺毕竟映绝句黄鹂鸣含西岭泊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双音节词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慈、慈、慈,净慈寺的慈”;单音节词直呼读词,方式如:“晓,晓、晓、晓”齐读,自由读。

  3、“晓、慈、毕、竟、映、绝、鸣、含、岭、泊”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一、两遍。

  ③如诗歌中的单音节词所组词语是诗歌中的本义的,则要告知学生,例如:晓(拂晓),鸣(鸣叫)。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两首诗歌。

  (一)尝试质疑。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在诗歌里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

  预设:

  晓:早晨。毕竟:终究、到底的意思。四时:泛指其他的时节。接天:水天相接的地方。无穷:没有边界,没有尽头的意思。

  绝句:四句一首的诗歌叫绝句,它是诗歌的一种体裁。窗含:被包含在窗框之中的意思。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这里泛指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千秋”“万里”:在我国,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只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千秋:只时间很久很久。万里:指路程十分遥远。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和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要思考,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提出来想办法弄清楚、弄明白。善于思考,学会提问,你的阅读能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强。让我们打开课本71页,开始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的意思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导语:对了。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早晨,从净慈寺出门送别好朋友林子方的意思。诗人在送别好朋友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杨万里。

  (2)简介杨万里(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在诗歌里描绘的是什么时候西湖的景色?看到西湖的景色,他发出什么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读诗歌了解了解吧。

  出示任务:朗读诗歌,想一想:诗人在诗歌里描绘的是什么时候西湖的景色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有关词语。看到西湖的景色,他发出什么感叹?用横线画出有关诗句。

  个体操作思考。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形成答案;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注:学生答案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回答、说话要求相同,不再注明。)

  第一问:诗人在诗歌里描绘的是六月时西湖的景色的。有关词语:六月中。

  第二问:看到西湖的景色,他发出了这个时候西湖的景色与其他时候的景色不同的感叹。有关诗句:风光不与四时同。

  (3)小结:诗歌一开始,诗人就发出感叹: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啊,景色风光就是与其他时候的不同。

  (4)导语:究竟诗人杨万里在送别好朋友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让他发出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读诗歌了解了解吧。(PPT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观察课文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

  (5)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荷叶在湖面上铺展伸向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碧绿的;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格外的红艳。

  3、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结合图画,我们读懂了这两行诗句的意思。这两行诗句描绘的是诗人送别友人的时候,看到的西湖荷叶茂密、荷花盛开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读这两行诗句看到的画面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个体操作练习,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先有感情朗读诗句,再说看到的画面。)

  预设:

  又大又圆的荷叶密密层层在湖面铺展开去,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之处,一望无边都是青翠碧绿的。无数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盛开着,显得与众不同的鲜红娇艳。

  (3)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4、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全诗。

  (1)提问:西湖六月的景色确实太美了,难怪诗人会发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叹。那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指名回答。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喜爱和赞美西湖美景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当当诗人,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诵读这首诗吧。

  (2)自由诵读,指名诵读。

  (3)导语: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把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出来哦。

  (4)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

  4、小结: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图文结合、结合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了解诗句意思,了解整首诗歌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接着,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学习《绝句》,好吗?

  (三)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和背诵《绝句》。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好的。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我们知道什么是绝句了。这首绝句是杜甫闲居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写的四首绝句中的一首。究竟诗人闲居在家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能让他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位诗人吧。

  (2)简介杜甫(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绝句》的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那么,诗人闲居在家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PPT出示《绝句》插图)提问:图画上,诗人正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诗人正在家里坐在窗前看窗外的景色。)

  出示任务:朗读《绝句》,观察课文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第一、二行诗句猜的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蓝蓝的天空。

  第三、四行诗句猜的意思:透过窗户望到了西岭千年不化的白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将要远去东吴的船只。

  3、体会诗人情感,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绝句》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诗歌前两句是描绘了诗人看到的由黄鹂、翠柳、白鹭和青天构成的由近到远的、色彩明丽的景色。后两句写了诗人透过窗户远眺西岭壮美的雪山,以及门外江面上停泊的船只,由远到近,构成另一个清新广阔的景色。

  提问:诗人写自己在家里看到的如此色彩明丽、清新广阔的景色,想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呢?(指名回答。预设:诗人想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导语:那么,你能根据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人描绘的第一个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行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2)反馈指导。

  两只黄鹂在不远处翠绿的柳树上欢乐地鸣叫着,一行白鹭在蓝天上飞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4、背诵全诗。

  (1)导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东吴船,看到如此绝美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悦舒畅啊。让我们一起来当当诗人,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诵读这首诗吧。

  (2)自由诵读,指名诵读。

  (3)导语: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把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出来哦。

  (4)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

  (四)小结:(两首诗歌的学习方法,见第一首的小结。)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识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左右结构:湖、绝、岭;上下结构:莲、穷、荷、含、吴。

  2、指导“湖”“绝”“岭”的书写。

  (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观察并说说“湖”“绝”“岭”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提示:“湖”三点水偏左;“古”字瘦长,主体在竖中线左边;竖压竖中线起笔,第一横过竖中线收笔,横折在横中线下方起笔到竖中线转折,折压竖中线;“月”的撇穿插打“古”的下方收笔。“绝”字右比左上下都要伸出;“色”竖弯钩在竖中线左边起笔,舒展。“岭”字山字旁竖折的折要斜;“令”的撇穿插到山字旁竖折对着的位置收笔,点压横中线。范写“湖”和“岭”。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莲”“穷”“荷”“含”“吴”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莲”“穷”“荷”“含”“吴”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小结:“莲”“荷”“吴”下窄下宽;“穷”“含”上宽下窄。)分别提示:“莲”字的“车”撇折压竖中线起笔,过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转折,压横中线收笔;走之底的点起笔与“车”的短横齐平,捺舒展托住“车”。“穷”字的穴宝盖点压竖中线起笔;“力”的撇压竖中线起笔,穿插进穴宝盖,横折钩的横在横中线下方起笔运笔。“荷”字下面的单人旁靠左,“可”的横河“口”都过竖中线,“可”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方。“含”字的“人”撇和捺要舒展,撇富哦横中线收笔,捺压横中线收笔;下面点压竖中线收笔,横撇的横压横中线,撇在竖中线收笔。“吴”字上部的“口”略扁;“天”的第一横在横中线上方起笔运笔,撇压竖中线起笔,舒展,捺舒展,收笔与撇齐平。范写“莲”“穷”“荷”字。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七、会写字书写练习。(略)

  八、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口头组词和会写的字字形比较板书(略)

  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六月中黄鹂翠柳

  不与同白鹭青天

  无穷碧千秋雪

  别样红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只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括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迸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和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同学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同学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同学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身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同学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协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绝句》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鹭等六个字,会写绝鸣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习古诗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能用一些四个字的词语来描述吗?

  学生自由发言,积累词语。

  我从你们可爱的小嘴巴里听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多好呀!唐代诗人杜甫也特别喜欢春天,他还把他看到的春景写成了一首诗呢:

  师范读诗句。这首诗的名字叫:绝句。析题:绝句是古诗的一种题材,并不代表诗句的意思。相机指导写:绝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随机识字。

  3、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朋友再轻轻地、用心地去读一读诗句,看看在读的时候,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结合课件,相机理解每一句诗意,指导朗读。

  (预设一:我好像听到了在黄鹂叫)

  你怎么知道黄鹂在叫呢?理解“鸣”,相机指导写“鸣”。想听听她的歌声吗?黄鹂在歌唱什么呢?你喜欢这样的黄鹂吗?那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还有谁也想读?齐读。

  (预设二:我好像看到了白鹭)

  哦?白鹭在干吗呢?你看,他们排着多整齐的队伍,在蔚蓝的天空中快活的飞翔,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想不想做其中的一只小白鹭呢,那你把这句诗读一读!

  (预设三:我还看到了雪)

  真的'吗?雪在哪?你看,这千年不化的积雪给春天又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谁来读?这句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能质疑:“窗含”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理解。

  (预设四:我看到了船)

  看到船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指导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你们看到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雪﹑船,这多像一幅美美的画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要是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男女生赛读.

  你们读得这么好,让我感觉这么快乐,奖励你们去画中游一游吧!

  (课件)欣赏动画.

  我给你们配上美美的音乐,就当自己是大诗人杜甫,再来一次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理了吗?谁把前面两句记住了?有没有全部都记住了的?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一首生机勃勃的诗,看看,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哪句诗呢?(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最后一幅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可以去查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自己学着写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

《绝句》教学设计14

  一、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四、课前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步入与古人同行。还是老样子,进行背诵古诗擂台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设境激趣

  2、板书课题

  3、背景简介

  课前,刘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杜甫大诗人的资料,谁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他一生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那时,一场战乱刚过,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师简介安史之乱)杜甫写的这首诗就是反映当时太平环境下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

  1、点明学法

  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师生齐说五步骤。)

  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

  2、读通古诗

  (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评议。)

  3、小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

  四、感受意境。

  1、选择方式,感受诗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3、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4、描述意境

  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学生说)

  五、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

  师: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些美表现出来吗?

  (先自己读一读--读给小伙伴们听--指名读)

  2、录音范读

  3、感情朗读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六、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2、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3、默写古诗

《绝句》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要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 尺,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教后小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

  第二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

  教后小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绝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设计10-07

《绝句》教学设计01-23

《绝句》教学设计02-04

绝句教学设计02-07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12-16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05-04

《绝句》教学设计15篇03-12

《绝句》教学设计20篇05-23

《绝句》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23

《绝句》教学设计(15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