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秋虫音乐会》教学设计及评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虫音乐会》教学设计及评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指导思想: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听觉、视觉、动觉…… )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突破学科边界,以大艺术教育观统领各个教学细节,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质。
一、欣赏美
教学设计:[播放背景音乐:克莱德曼的《秋的私语》,教师展示一幅图画。]
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幅画,大家说说画上都画了些什么? [学生描述画中景物。]
教师:宋朝有位著名诗人――苏轼,他曾写过一首诗,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的意境与我们欣赏的这幅画是不是吻合。 [投影:苏轼的诗《赠刘景文》。 ]
教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简述诗的大意后,教师带领学生诵读。 ]
教师:请大家想想,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得知苏轼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季节?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秋季。 ]
教师: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而秋天树叶枯黄,花儿凋谢,为什么作者偏爱秋季呢?苏轼的诗和这幅画虽然很美,但我们只能欣赏到静止的画面却听不到秋季的声响。大家是否记得我们上一节课学唱的歌曲呢?
[学生回答上一节所学歌曲的歌名。 ]
教师:这首歌把秋天的喧闹和小动物们的欢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歌的录音。
[播放《秋虫音乐会》的录音。 ]
设计意图:基础教育中学科分工过细、音乐课过于受音乐属性限制,这一点已被各国教育界所认同。确立大艺术教育观,实现艺术学科、人文学科互渗互补,淡化学科边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新世纪艺术教育的主流。该教学环节力求突破学科边界,融绘画、音乐、文学于一体,从视觉到听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由此而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美。该环节既是本课的导入,又是审美活动的初始环节。
二、表现美
教学设计:
教师:这些小朋友唱得多好啊!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唱之前大家先想一想,用什么情绪来演唱?
[学生演唱《秋虫音乐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适时对力度、速度、情绪等方面提出要求。 ]
教师:老师准备了几件打击乐器,还有几只哨子。我想,用这些东西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很有趣。大家先听一听,它们分别像哪种动物的叫声?
[学生讨论回答:哨子――蟋蟀;圆舞板――青蛙;碰铃――金铃子;沙球――纺织娘。 ]
教师:现在我们来有节奏地演奏这些扪?击乐器(哨子) 。
[教师指导打击乐练习。 ]
教师:如果我们一边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效果会怎样?让我们来试一试。
师生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 ]
教师:打击乐器的加入为我们的演唱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但是我觉得这还不够表达小动物们的欢乐心情。要是我们边唱边自由地表演动作是不是能更好地表达欢乐的心情呢?
师生边唱边即兴表演,教师对大胆表演、动作设计有创意的同学给予鼓励。 ]
设计意图:表现美是审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变被动为主动,变旁观为参与,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通过表现美可以强化对美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演唱、打击乐器伴奏、表演动作等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动觉感受。同时,学生的音准、节奏、协调性也由此得到强化。
三、感情美
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唱得更好!这么优美动听的歌,作曲家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投影谱例]
教师:当一部分人唱第一声部,另一部分人同时唱第二声部时,会产生一种丰满的混合声响。
教师在钢琴上弹出三个和弦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描述一下,你听了这三个不同的音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第(1) 、 (3)好听(和谐);第(2)不好听(不和谐)]
教师:作曲家能准确地把握各种音混合在一起时的音响效果,巧妙地运用和谐与不和谐形成对比,从而创作出动听的音乐。这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它叫作“和声学”。下面请大家看另一组谱例:[投影谱例]
教师:请大家仔细分析这四个乐句,然后告诉我,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出“重复法”。 ]
教师:我觉得同学们的观察力都非常敏锐,你们已经发现了作曲的一个重要奥秘――重复法。重复法是最常用的作曲手法之一,它不仅在音乐创作中经常用到,在美术与文学创作中经常用到。如装饰图案、诗歌等。 [投影展示运用重复法创作的美术、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
设计意图:感悟美是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它使审美认识由表象感受上升到理性领悟。在这个环节中,从和声与旋律这两个音乐基本要素人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创作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的奥秘,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为学生艺术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姊妹学科知识的渗透,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深化了对音乐创作手法的理解。此外,该环节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四、创造美
教学设计:
教师:让我们再唱一遍《秋虫音乐会》,请大家一边唱,一边体会重复法的运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学生演唱]
教师:我觉得这首歌唱到这儿意犹未尽,秋虫们快乐的心情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如果能在歌曲的结尾处再补充几句就更好了。好,现在让我们来当一回小作曲家。同学们是不是想自己创作几个乐句作为歌曲的补充呢?老师先写第一句。 [教师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用重复法来创作。注意不要改变5 ― 6 ― 7 ― 2 ― 1这几个音的顺序,但可以改变节奏。大家先讨论一下,然后把自己创作的乐句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教师收集学生作品,挑选合适的作品投影、修改、点评、整理板书,并进行视唱。 ]
教师:最后让我们再来唱一遍《秋虫音乐会》,大家可以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演奏打击乐,但一定不要忘记最后要唱出我们自己创作的部分。 [学生按教师要求演唱、演奏、表演,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
拓展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搜集表现“秋”的音乐、美术、文学作品,下一节课带来交流。
设计意图:创造美是审美过程的最高境界,通过创造美可以加深和巩固对美的理解,把握美的实质。创造的过程是再学习的过程,创造的结果成为他人和自己审美的新起点。缺少创造美这一环节,我们的审美教育只能停留在浅表层次,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这一环节,试图让学生适用“重复法”这一常用的作曲手法,在教师所给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节奏重组,创作出新的乐句。这一创作要求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学生只需“跳一跳即可摘到果子”。让学生参与创作活动,使之品尝成功的喜悦,可以持久地维持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以及对艺术的热爱。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演唱自己作品时的热情中得到验证。
以上四个环节仅依据各教学过程的主要审美特征而划分。需要说明的是,审美活动并不是拘泥于这四个环节,各个环节也不一定依上述顺序排列。事实上,每个教学过程都有可能再细分为若干审美环节。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这几个环节常常是交叉进行,螺旋式上升的。从这一节课看是如此,从学校艺术教育的大过程来看也是如此。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在这大大小小的螺旋之中得以逐步提升的,审美教育的大目标也正是在曲折迂回的教学实践之中得以实现的。
【《秋虫音乐会》教学设计及评析】相关文章:
《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01-16
《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设计01-16
心如秋虫散文10-06
《快乐的音乐会》教学反思08-17
《春天音乐会》教学反思03-31
《快乐的音乐会》教学反思11-17
《绝句》教案评析09-26
《快乐的音乐会》教学反思8篇03-29
《小鼓手》教案及评析08-25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