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设计1
草原散章
1、课程及学生分析:
1.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判断一般的修辞手法,前面的课程中也积累了描绘或评价景色的词汇。在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下,应该可以完成目标明确的阅读任务,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2.课程分析:《草原散章》是本册语文教材三个写景单元中,写边塞风光的对比阅读篇目,在不做对比的情况下,草原风光对同学们来说应该是全新的视角,因此我把它排列在游历祖国山河的第三站,借旅游的情境引导大家步步深入,领略楚楚笔下草原的别样风情。
2、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的朗读优美文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分片段赏析景物的特点,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想象美和自然美,尝试创作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培养健康纯洁高尚的情操。
3、教与学重点:
有选择的阅读文段,自主合作完成景物特点概括,体会运用各种修辞表现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4、教与学难点:
能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画面美、想象美的基础上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美的个性化感受。
5、教与学方法:
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阅读、组织讨论、互动评价等。 2.学习方法:自主浏览阅读、激情朗读、合作交流展示、自主创作等。
6、课时预设:1课时
7、教学过程及环节:一陪你一起看草原1.情景导入:
我们曾跟随徐志摩登上泰山,领略过旭日东升的壮美,也同诗人于坚一道感受了黄果树瀑布扑面而来的雄奇。今天让我陪同大家进入游历祖国美丽河山的第三站,去广袤的大草原上策马扬鞭。
1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草场,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聚居着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这个民族的人民和他们生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作答)2.引入作者作品:
有一位旅行者,她用女子特有的细腻和柔情,把草原描绘成人间天堂。她就是当代女作家楚楚,她笔下关于天堂的画卷名叫《草原散章》。
二、陪你一起读草原
(一)扫清障碍,策马游览
一瞥
昙花
搭讪
黔贵繁衍
孪生贮蓄叨扰心旌摇荡
恣情率性
跃跃欲试肆无忌惮
捉襟见肘
引吭高歌
(二)浏览全貌,美景掠影
1.各位游客,短短的时间里您看到了哪些景致?(带上修饰词)看——胖草、矮云、笑花、薄虹、小水
2.你用这样的词修饰过类似的景物吗?这些词大多数是用来修饰什么的?(人或动物)可见作者把它们当成人或动物来写,从修辞上我们把这样的写法称为——拟人、比喻。能将A物的某方面特征与B物相联系,需要我们调动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想象或联想)那就让我们来阅读楚楚是如何调动想象力去描绘草原景色的。
(三)线路筛选,精致游览1.草原的灵魂——胖草(1)明确阅读任务:
描写角度:形状、气势、颜色、性格特点:分布广、颜色新鲜、纯净、灵醒、自由写法(修辞):想象、比喻、拟人、对比、
情感:向往不受污染,不被人为雕琢的自然美,表达对纯净自然的喜爱和赞美。(2)邀请学生配合朗读。(2—6自然段)(3)简单交流展示成果。(边展示边小结)2.草原的盛装——四选一阅读
(抽签选择,决定游览线路。仿照“胖草”片段阅读方法自主合作完成阅读)(1)自由阅读所选片段。(2)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
2(3)展示合作阅读的成果。
三、陪你一起唱草原
如果说楚楚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把我们带到了天堂,那蒙古人民的长调牧歌就是沟通人间和天堂的桥梁。我们来听听长歌的情韵:1.请男同学读其中一段。听——长歌
2.总结长歌的特点内容:自由、朴素、不修饰、质朴爱情、亲人、家园、(远客)
3.播放演唱腾格尔的《天堂》,感受牧人歌曲中的暖暖深情。(爱草原爱家乡)4.作者在可人的美景和悠扬的长歌中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5.小结思想感情:热爱家园,热爱草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积极乐观
四、陪你一起绘草原(朝戈的油画作品转换)
1.拓展训练:艺术是相通的,美文、牧歌、绘画,都可以抒发我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就让我们用文字、颜色,或者声音来表达你游历草原后的心情。
文字示例:那如眸的小水,让我感受到草原的珍贵,我愿变成水畔的泥土,去贮蓄供花草茁长的养分。
2.游览心得:描绘校园,模仿创作《校园散章》。
温馨提示:(1)捕捉有特点的景物;(2)用片断描写的方式;(3)展开想象,运用修辞;(4)捉住灵魂,寄托情感。
五、板书设计(胖)草----(矮)云----(笑)花----热爱自然(薄)虹----积极乐观(小)水----(长)歌----反复阅读《草原散章》及其一些经典的教学设计之后,我并没有完全被束缚住自己的创新思维。作为一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要做到求实的前提下求新,我想到了片段式散文的核心——情感的重要性。于是我将看似彼此并列的六个意象做了归类调整,以“看”字引导草原的五个景物意象,以“听”引导“长歌”这一人文意象,以歌解情,把课文的第六个片段作为全文的情感落脚点和
3重心所在,使看似各自独立的景物片段与文章的情韵聚合,引领学生体会草原美的同时,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草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句子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蒙汉情深,理解民族团结互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草原风光图、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歌曲,好吗?你们一边听一边想,等听之后告诉我你们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说刚才你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师:刚才歌中唱到的就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俗话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就是内蒙古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板书:草原。)
师:这样神奇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啊?好,现在老师就与你们一起坐上直通内蒙古的火车,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不过这次旅行有一些特别,不是用脚行走,而是用你的感觉去浏览;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你的心去体会,你们懂了吗?好,现在就开动火车,请同学们坐稳,闭上眼睛,开始我们的感觉之旅!
(播放课文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吧,短暂的旅行结束了。那么谁能说说你刚才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三、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勾勒、骏马、鞭子、无限、礼貌、举杯、摔跤、马蹄、渲染、拘束、低吟、迂回、羞涩、天涯、襟飘带舞
四、体会草原风光美
1、教师过渡:
听着这优美的歌声,想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你们的心是不是和我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呢?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请同学们快点打开书,赶快到课文里寻找美丽的`景色吧!
2、你认为草原的哪儿是最美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汇报,师及时讨论点拨理解重点句子:(结合课件)(1)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图]“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那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草原图](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图一]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小丘图]解释“勾勒”与“渲染”、“翠色欲流”草儿绿极了,翠绿翠绿的,好像要流动了,那么富有生机。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仿佛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骏马图](5)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感悟草原人热情
1、过渡:草原的辽阔、美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辽阔的草原上又养育了怎么样的一个民族呢?
2、(思考问题)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2)亲切相见部分: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热情款待部分: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象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尽情联欢部分:你熟悉这些活动吗?(课件演示“套马”等游戏项目。)
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4、总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歌声中,我们要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六、作业超市:
1、搜集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及草原的美景图。
2、假如你是个导游,请为蒙古大草原设计导游词或广告语。
《草原》教学设计4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三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初步体会祖国的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
3、借助相关材料,知道草原及牧民的概况,有意识的培养此方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些天我们跟随春姑娘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落在不同地方状态会不一样的小雨点,去过了可爱的小池塘,美丽的梅花山。今天,我们将要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草原
(1)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an。(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引导用熟字记忆)
(2)介绍草原:在我国的内蒙古以及西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并有一些耐旱的树木,这些地方适合放牧牛羊。
3.春天到了,草原的
早晨会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多拼读几遍)并且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刚才老师看到大家书读得特别起劲!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指名认读生字,读对了,其余学生跟读3遍。有没有生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说。小老师领读,齐读。
(2)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指名说。
羊和洋对比
无和元作比
处和外作比
用“民”组词
(3)(课件出示词语)生字认得不错,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会读吗?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4)这些词语读好了,读课文一定没有问题!
(5)合作读,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文字里描写的画面。
(6)下面老师想听听同学们朗读课文,谁愿意展示一下?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读后评议。
(7) 领读几个长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三、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师:课文读到这里,草原还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全班交流。
2.交流。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的脑海里也仿佛出现了铺满新绿的草原,欢乐的牛羊,牧羊人那婉转、悠扬、欢乐的歌声,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画面一定会深深的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草原的早晨真的很美,来,让我们一起把文章再读一遍。——————师生配乐读文。
四、指导写字。
处 打 动 牧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表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挂图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一、在导入课文时,激发动机——入情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购物娱乐都很方便,但是对于草原确是陌生的。因此课的一开始,我即请孩子们听着优美的歌声,欣赏草原的画面。孩子们被优美的歌声和美丽的草原美景所感染。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察觉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二、在感受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如何让孩子们“动情”呢?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描写。所以我主张“强化语感,淡化分析”。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把握感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饱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音乐、表演的'艺术形式,让他们通过读去品味。例如:我在处理课文欢乐踊跃这一场景时,想方设法用音乐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们体会“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赶的…”这一欢乐的场景。此时此刻的课堂,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交流的草原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的进行抒发。我采用分小组进行赛读、点名诵读、小组选代表表情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的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学完这一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图画。《美丽的草原》,远处,蓝天下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飘荡……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在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草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分享:
《草原》教学设计6
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初步感受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2、能主动参与歌曲的表现。
3、了解并学习蒙古族的基本舞蹈动作,尝试创编歌表演。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教学难点:
能够随音乐即兴创编几个小骑手的动作。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方法:
听唱法和演示法。
课前1分钟:音乐律动《小太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谁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最熟悉的一个民族,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今天宋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几幅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他们在做什么?并猜一猜他们是哪个民族?
二、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我是草原小骑手》,学生认真欣赏。
提问:①刚刚我们欣赏完这首蒙古族歌曲,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当中的小骑手,在骑马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请同学们举手说一说歌曲当中哪里体现出小骑手的自豪感。
下面宋老师也来当一回蒙古族人给同学们唱一唱这首歌曲。
2、教师范唱歌曲第1段,学生倾听。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打节拍边朗读整首歌词。
4、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用“啦”模唱歌曲第1段旋律。
5、教师教唱歌曲第1段:教师唱一句,学生跟随唱一句。
6、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演唱歌曲第1段。
7、教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1段。
8、教师弹琴,学生随琴尝试填词演唱歌曲第2段和第3段。
9、教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全曲。
三、歌表演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同老师一起手拉手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四、创编舞蹈1、教师引导,请个别同学到前面来创编小骑手的'几个舞蹈动作。
2、播放音乐:教师与同学一同来创编蒙古族舞蹈《我是草原小骑手》共同体会他们愉快的心情。
五、教师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也感受到了,在草原上骑马、射箭、摔跤时的心情,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有机会同学们可以亲自来体验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美丽的内蒙古欢迎你。
《草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塣,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草原》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人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哪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们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导游。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的独特风情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谊厚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指导学生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
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的人,所以他动情地写下了“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说说。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要求同学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它能够关心人们了解天气的改变,能够关心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留意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预备
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索题独立阅读思索,然后进行小组争论。
教学过程:
一、用图导课。
1、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2、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查字典。
三、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四、正音。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精准。
五、仔细阅读课文,独立思索下列问题。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认真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3、假如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六、组织小组针对思索题进行争论。
《草原》教学设计10
一、播放关于草原的课件,教师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三、教学“景色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四、教学“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五、小导游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草原》教学设计11
一、 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高老师要当一回导游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赛马》,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课件展示:蒙族服饰)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赶上了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为了庆祝草原上的庄稼丰收而举办的,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
二、表演
1、导入
来了这么久了,怎么都没见到草原的小朋友啊?想不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挤奶图
(原来,这里的小朋友说我们赶路也累了,就去挤牛奶给我们喝了!哇,这里的小朋友真能干,你们知道怎么挤牛奶吗?
挤牛奶有一定的窍门,想不想学会以后和蒙古族小朋友一起挤牛奶啊?)
3、学习挤奶、硬肩、硬腕、笑肩动作(轻声播放《挤牛奶音乐》)
4、跟随老师听音乐表演
5、小结:
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把挤牛奶给学会了,你们知道吗?草原上的人们把这种用来表现挤牛奶的舞蹈叫作“挤奶舞”。
三、《草原就是我的家》(想象体验,创造表演)
1、听(范唱)
师:同学们,你们听蒙古的`小朋友唱起了他们最喜爱的歌曲,听一听他们是怎样歌唱草原的。(想草原)你们听到了什么?来谁来说说?(学生再说草原)
2、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下面我们一起学唱这首蒙古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来一起读一读歌名。(生齐读)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师:下面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歌的歌词。
4、师生一起读歌词,并为歌词加上动作
师:那好,你们跟这老师来读一读,我们再为歌词加上动作,(教师带读一边加动作,学生模仿)嗯,同学们读得真棒!
6、播放录音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哼唱
7、随着琴声小声唱la
8、学唱歌曲(唱草原)
学生跟音乐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9、用动作表演歌曲(跳草原)
10、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 创编歌词
1、师:同学们,蒙古的小朋友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现在我们把这首歌的歌词稍稍改动一下,来赞美我们自己校园好吗?
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优美的舞蹈、甜美的歌声来表现了大草原的美。如果你们想更加了解了蒙古的民族风情。有机会,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亲自感受大草原的美,到蒙古包做客。
《草原》教学设计12
授课类型:
听赏
授课年级:
五年级(上)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典范。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
教学目标:
1、认识单簧管、圆号、英国管和长笛四种乐器,以及其音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不同的乐器在表现音乐情绪、描绘音乐画面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乐曲意境的理解。
3、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4、使学生对标题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对交响音画有初步印象。?
5、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
教学重点:
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认识乐器,熟悉乐器的音色,从而了解作曲家描绘的音乐画面。
教具准备:
PPT、黑板、钢琴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新课导入
师:“孩子们,李老师认识这样一位音乐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唯一的一部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却成为了后人们学习的典范。一位评论家曾风趣地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音乐家的名作《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草原》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单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辽阔、悠扬,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天堂》是一首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两段体构成,并有前奏和尾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并有创新。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进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课堂表现力不如低段的学生,对真善美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该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强、对教材的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见解,表现真实。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进发与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地用歌声抒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表现自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绪情感
2、通过演唱、聆听、舞蹈等环节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进而喜欢蒙古族音乐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渗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律动(筷子舞》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人青春期,从心理上分析大都羞涩于个人在肢体上的表现。教师在课的一开始设计律动表演《筷子舞》,更多的是激起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三)新课学习
1、情境模拟,自然导人
(1)教师讲解并模拟蒙古族的祝酒场面,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互动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人文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现场气氛是次要的,而学生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本环节时没有采用视频观看,而采用的是教师的范唱和动作模拟。
(2)教师由“祝酒场面”的表演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师:蒙古族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离不开马,“骏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宝。那同学们知不知道第二大宝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对,是大草原。
(3)揭示课题《来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赏,由表及里
(1)初听作品,感受旋律美。
师: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前请大家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根据老师朗诵的歌词,在脑海中想象你心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歌曲的歌词和意境自制了视频。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唯美的音画,就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大草原的想象。所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地聆听歌曲,通过草原、彩蝶、骏马、牧羊姑娘等词语在学生脑海中勾勒自己心中的草原形象,为后期观看视频埋下伏笔。
师生交流。
(2)复听作品,体会音画美。
①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视频。②在学生被视频陶醉之时,和乐哼唱,并画出旋律线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预设学生回答: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师小结: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广,节奏工整,结构长,情绪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3)再听作品,用情抒发美。
①出示课件,介绍德德玛,感受她对家乡及歌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之情。②表现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师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赏,择机释情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着至高无上、快乐、纯洁。这个人就是对本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腾格尔。这首具有浓郁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创作和演唱的。那么我们来聆听感受这个“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
(1)欣赏歌曲,引出问题:①捕捉表情:陶醉而投人。②体会情绪:悠长并深情。③对比风格:激情对粗犷。④归纳主体:热爱并赞美。
(2)演绎歌曲,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高潮部分的学唱,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人情人境,情到深处,放飞心灵,宣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绎。
4、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1)教师讲解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定义及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本课的两首蒙古族歌曲在创作上哪首采用了“长调”风格,哪首采用了“短调”风格。
(3)聆听长调,师生交流。
师:“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赏的两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创作上虽然都采用了“长调”风格,但是它们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长调”。诗人席慕容曾亲临大草原现场聆听了“长调”。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你在大草原上听到长调的歌声,风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动,马能掉下眼泪,女人能停止挤奶,男人能拉住组绳。”可见长调带给人们的视听震撼有多么强烈。
(4)结合实际,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①20xx年,国家正式将这种包括长调在内的“原生态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说明国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崭新而深刻的认识。借助媒体展示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增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②师生讨论模仿“长调”的特点:颤音。明确:这种歌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巧。
5、课堂小结,给予希望
今天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老师希望从你们身上能够看到这种宝贵文化的传播,将来把它放扬光大。
课例点评
首先,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将“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为主线贯穿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成功”,课堂的开场环节“筷子舞”热烈奔放,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期间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教师良好的个人专业素质,为整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本课教学中难点突破自然,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从听、唱、跳、演等环节上自然地将重点一一化解。本课教学所选的两首欣赏歌曲均表达了一种隽永、深长、令人回味的深刻情感,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表现力上不如低段学生,比较矜持、害羞,故在表演环节上显得学生配合不够,但是音乐中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正需要一种深刻的沉静,反而弥补了学生的不足。
第四,课堂总结环节设计得别出心裁。该教师打破了一贯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惯例,用一句话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效果显着。
第五,授课教师教态良好,个人整体素质较高,专业能力强,调动学生能力强,语言流利、措辞严谨。
第六,从国家课程教育改革来看,教师设置情境由旧知牵引新知,过渡自然、流畅,充分体现教改理念。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师生有一种共同的心灵感悟,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使音乐知识融人心灵深处。
《草原》教学设计14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设计情境,揭示课题。
点击交通工具:网络大巴
2.教师激趣:老师在网上为小朋友们预购了门票,(点击:门票 )门票上的这些生字你认识吗?(复习课文生字,指名读,齐读)
3.现在就让我们坐上网络大巴跟随春姑娘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景
1.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像)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学生轻声读课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小朋友在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
4.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⑵相机出示课文图片、文字。
⑶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草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都是绿色,这真是什么样的草原?(点击“铺满新绿”,学生齐读)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响亮的声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⑸指导朗读第一句。
⑹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起来,此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并回答)
⑺宁静的大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⑻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让学生随画入境,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学生对于“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草原醒来”这几个词句,就能轻松地理解了。]
5.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看课文录像,再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理解第一句。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点击“涌出”)
⑶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生回答,师点击:跨上、追赶)
⑷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中运用图片录像,创设直观情境,再抓住“涌出”、“跨上”、“追赶”这几个动态词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
6.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插图投影)在大草原上,放眼看远处,你看到了什么?(一群群羊儿就像蓝天下的白云在飘动)
⑵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⑷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书上用了一个词,是什么?(生回答,师点击:回荡)
⑸我相信,这么美的歌声,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让我们放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讲解“回荡”一词时,通过读书,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创设的歌曲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这样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多媒体软件导学,不仅让师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收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2.用喜爱之情集体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走进校园……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2.(再播放音乐)学生上台合作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就叫《草原的早晨》。
3.集体评议。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教学的目的,在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并让学生合作一幅画《草原的早晨》,这样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往能力,把课堂进一步推向高潮。
《草原》教学设计15
【年级】
五年级第一学期
【教时】
第一课时
【课型】
音乐欣赏课
【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纵情歌唱的一节欣赏课,乐曲用优美的旋律把草原上的美景描写的淋漓尽致。乐曲演奏了2个不同的主题,在优美
中又具有活泼和欢快。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乐曲《草原牧歌》。《草原牧歌》是一首由台湾著名音乐人黄仁清创作的流行歌曲,乐曲情绪轻快明朗、旋律自然流畅、节奏活泼跳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讴歌,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遵循听赏领先的理念,辅以节奏创编、小乐器伴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且让学生跟唱歌曲、了解作者,深入体会乐曲所表达的人间真情,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内容】
听《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歌曲活泼跳跃的情绪,体验人间美好的感情,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知识与技能:能初步跟唱歌曲,运用节奏创编、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学手段促进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3、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乐曲、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听、唱、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欣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活泼跳跃的情绪,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伴随着《剪羊毛》的歌声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在音乐中问好)。
二、复习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全体齐唱
欣赏乐曲《草原牧歌》:
(一)引出课题《草原牧歌》
(二)欣赏器乐合奏《草原牧歌》
1、初听:
(1)请学生听辨有哪些乐器演奏的,听辨乐曲分几个部分。
(2)音乐知识:木吉他、大提琴、双簧管、小提琴。
2、教师分别用直吹笛和钢琴演奏2个主题旋律。
3、第二遍听赏:听完后请学生谈谈总体感受,找出乐曲的2个主题旋律,并谈谈2个主题旋律各自的情绪。
4、请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根据小乐器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节奏型来为乐曲伴奏。
5、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播放乐曲作背景音乐
6、各小组反馈讨论结果。(小组长汇报设计的节奏型,老师帮助写出节奏谱,并引导小组同学敲出节奏)
播放乐曲录音,跟上音乐拍一遍。
(三)欣赏歌曲版《原野牧歌》
1、初听:
出示歌词。
2、复听:
简略介绍词曲作者(黄仁清:台湾)及歌手(陈美龄:香港)。
3、再听:
学生轻声跟唱歌曲。
四、拓展: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9-18
《草原》的教学设计10-07
《草原》教学设计01-31
草原教学设计04-05
《草原》的教学设计05-26
《草原》教学设计10-09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10-07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03-13
关于《草原》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