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3 09:28:3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优秀】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师: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师: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ah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要让学生说清是如何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四、课外延伸:介绍第16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新图形

  拼摆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学得与失:

  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并能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会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如何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附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会的学生跟着哼唱。轻松课前的气氛。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刚刚的歌曲熟悉吗?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卡通形象?(让学生说)老师最喜欢喜羊羊,因为它聪明又乖巧(课件出示喜羊羊图片)那请你猜一猜,下一个会出现谁?第三个呢?接着猜。第四呢?第五个呢?第六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你真聪明,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从最近受学生欢迎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进入了课堂,并且开始初步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卡通形象的排列规律,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师:请你先闭上眼睛,老师带你去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课件出示图片),看,这地方你们认识吗?对了,我们来到了喜羊羊他们生活的地方——青青草原。来到了这个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青青草原被装扮的好漂亮啊!

  师:恩,的确,草原上盆花似锦,彩灯高挂,彩旗招展,好美呀。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上其实也蕴含着数学的许多奥妙。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大,请大家仔细观察。

  一.(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哪些物体?

  生:盆花、彩灯、彩旗;

  师:恩,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那这些物体的摆放有规律吗?谁来说一下盆花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生:一盆蓝花,一盆红花。师:恩,你真聪明。也就是说几盆为一组呢?

  生:两盆花为一组。

  师:恩,你讲的真棒!那我们可以在图中这样表示出来。(教师电脑演示)

  师:那彩灯、彩旗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你能照着样子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吗?(学生自己圈一下,体会每组有几盏彩灯?每组有几面彩旗?)

  二、汇报结果。

  师:那谁来说说看彩灯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应该是几盏为一组?每组的几盏灯分别按怎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呢?

  生:3盏灯为一组,每组的三盏灯分别是按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那彩旗呢?谁来说?

  生:每四面为一组,分别是红色、红色、黄色、黄色。

  师;恩。说的非常棒。

  师:其实啊,像这里的盆花、彩灯、彩旗它们都是每几个为一组,一组一组依次重复排列的。(板书:依次重复排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选择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把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与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活的草原结合起来,把学生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来。其实要让学生说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注意了这么一点:特别是在交流时,应该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老师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为下面的计算法解题策略作一个铺垫。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那首先我们来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

  看到几盆花?

  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请几个

  学生猜一猜)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先把你的解决过程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开始。

  3.全班交流。

  引导:谁愿意把你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适时板书:画图、推想、计算)

  生1:画图的策略:o ● o ● o ● o ● o ● o ● o ● o(o表示蓝花,

  ●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15个,正好是蓝花。)

  生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l、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像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把它叫做推想的方法。

  生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每2盆花为一组)。7表示什么意思呢?(一共有这样的7组)。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是指接下来一组的第一盆,与每组的第一盆颜色相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研究观察物体排列规律以及自主的探索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我在设计时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种方法,并没有急于的进行优化策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自己优化、选择合适的策略。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师:我们再来看看彩灯,用你喜欢的方法思考:“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余数2呢?表示什么意思呢?(接下来一组的第二盏是紫色的灯。)

  师:那根据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很快的说出18盏灯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恩!真棒!你是怎么想的呢?那你们会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试试看。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表扬学生。

  除数为什么是3?(每三盏灯为一组)那这里没有余数怎么办呢?也就是说这个物体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呢?

  如果没有余数呢?(强调: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同;如果没有余数,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物体相同)

  (3)重点比较:通过两题的解答,你认为用哪种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更简便?(计算的方法最简便。)

  师:是的,用计算的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既快又准确。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答。

  (1)师:这里还有彩旗,请大家用计算的方法,求求看。

  (2)总结提炼:这些题为什么都要除以4?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设计意图: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看活动图片:练一练第1题。

  (1)引语:跨过草原,让我们一起进入羊村,来到羊羊学校,看看小羊们都在干些什么吧!

  (2)出示喜羊羊,瞧,喜羊羊正在勤奋刻苦,研究黑白棋子呢!看,他摆的棋子有规律吗?请你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发现的规律。指名说说规律。(每三颗为一组,两颗白子,一颗黑子)

  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口头汇报,并说说怎样想的)

  (3)第100枚呢?(学生动手做一做,指名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1)引语:美羊羊的手工制作多棒呀,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条彩色手链呢,瞧,多漂亮呀!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串下去,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2)学生口答。

  3.画图形:

  练一练第3题。

  师:出示戴着眼镜的慢羊羊结合想想做做3,同学们,聪明的你能出色的完成慢羊羊村长交给你的这个任务吗?

  (1)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看来啊同学们还学得真棒,慢羊羊难不倒我们。准备奖励我们一下。可是懒羊羊不服气了,这有什么难的,我还会自己设计按规律摆放的图形了!出示思考题,学生思考。你觉得懒羊羊摆放的图形有规律吗?如果按照这样摆下去,第17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

  (2)学生讨论,反馈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指导。小结:所以我们在找规律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清是从哪一个图形开始找起的。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主要是基础性练习,同时也有开放性、拓展性练习,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最后一题拓展,更加强调了有时物体摆放的规律并不一定要从第一个找起,有时是从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开始才有规律的。所以找规律一定要仔细、认真。

  六、全课小结,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

  1.同学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在那么多解决找规律问题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也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草原上春夏秋冬,月圆月缺的变化……)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红绿灯的交替变化)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内容的回顾和小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通过对自然规律、生活中规律的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老师给你们留了个作业:

  自己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并把规律圈出来。然后求出第28个是什么图形。发送邮箱:。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本章知识点: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的倍数特征

  4、奇数、偶数的概念

  5、5的倍数特征

  6、3的倍数特征

  7、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别

  复习提纲: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是8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师:你又能描述一下5吗?

  (5是奇数,是10的质因数)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习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第二步:发放复习提纲,布置复习任务

  1、发放提纲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复习,回顾旧知识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第四步: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1、合作交流学习

  2、师巡视指导

  第五步:展示交流,师适时补充点拔

  1、展示汇报

  2、师适时点拔,补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整理,我们一起看看板书)

  第六步:知识巩固、拓展训练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质数 合数 偶数 奇数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

  (4)质数没有因数,合数有无数个因数。( )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我的手机号码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A——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B——最小的奇数的3倍( )

  C——5的最小倍数( )

  D——比最小的质数大5( )

  E——8的最大因数( )

  F——3的最小倍数( )

  G——最小的偶数( )

  H——最小的偶数( )

  I——2和5之间的奇数( )

  J——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

  K——比最小的合数小1( )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_________

  第七步: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

  因数与倍数

  a×b=c(a≠0,b≠0),

  数的意义 a和b就是c的因数,

  c就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和倍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 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质数和合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学生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地解释。

  教学重点:

  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教师做自我介绍。(生自由介绍)

  你们学校五年级有几个班啊?咱班被选中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嗯,很难得!

  这次讲课活动啊,共有55位数学老师参加,那老师被抽到给你们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五十五分之一)是啊,在可能性这么小的情况下,老师有幸为你们上课,这个机会更难得!所以老师觉得,我和你们真的很有缘分,你们觉得呢?那么,就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这份缘分,好好的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吗?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啊,你知道马上就要到什么节日了吗?(生:圣诞节)圣诞节这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啊?(收到礼物)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想要吗?只可惜,老师准备的礼物不够,那我们不如玩个幸运摸奖游戏,试试你的`运气,怎么样?摸到红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准备的礼物哦,谁愿意来试一下?(生摸球)

  老师这个盒子里放入了1个红球、两个白球、三个红球,通过游戏想一想,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怎么想的?

  师: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知道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像这样好玩又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三、探究新知

  设计活动一

  (1)刚才只有x位同得到了礼物,可是老师很想把这些礼物都送给大家,那么怎样往盒子里放球,会使你们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陆续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与小伙伴们交流,看你们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方案?开始吧!

  (2)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4)生分组汇报。

  设计活动二

  (1)为我班学生设计节目表演活动方案。师出示要求,生读题。

  (2)学生同位合作填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汇总。

  (4)观察这些方案,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活动三

  (1)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凡是参加活动的30名同学都可以得到一份纪念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我准备了食品、学习用品和小型玩具三种纪念品,要使同学们得到学习用品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二,该如何设计呢?你能帮我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吗?

  (2)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汇总,那对于这些方案,你又有什么发现?

  那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共同点,对这些方案进行总结一下?

  四、巩固应用

  现在很多商场超市在节日期间,都想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促销活动。

  1、下面是老师的调查情况(出示课件)学生读题。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3、汇报想法,实物投影总结活动情况。

  4、看看另外一个商场的促销活动吧!(课件)学生读题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体会?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87—8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故事导入

  2、从平行四边形的地中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7页表格)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如果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引导解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同桌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5)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6)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S=ah

  三、巩固应用,分层提高

  1、教学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6×4=24(m2),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2、练一练

  (1)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判断题

  (3)选择题

  (4)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扩展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证明老财主没有偏心。

  五、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83页。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要点分析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识强塞给学生。

  五、教学策略设计

  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青岛版教材创设了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情境,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绘制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既体现了新理念,又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设计尝试,遗憾的是学生面对一个长95米,宽60米的足球场,没有意识到在纸上长要画多长,宽要画多长,按多少“比”在来画。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有3人用1∶1000来画的,有13人画出长的比是1∶500,宽的比是1∶300,两个比不同,导致学生画出的形状与原来足球场的形状不同。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任意长和任意宽,组成一个长方形,标上实际距离。这种情况是不是学生缺乏一种体验,一种按倍数缩小并缩小相同倍数的体验,因此学生不能自动生成。以上的教学实践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尝试第二次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准备:尺子、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教师准备:一幅孙楠同学的照片、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学习内容:

  第9页的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中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情预判: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有点困惑,这一点要加强教学。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出示二个板块的挂图,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板块一】学习例4: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你是怎样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板块二】学习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小组交流: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你是如何想的。

  3、判断。

  (1)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三角形面积大。……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三角形的2倍。………

  (4)底和高都是0.2厘米的三角形,面积是0.2平方厘米……。

  4.完成课本第17页第6题。

  5、拓展练习

  量出你的三角板(两个任选一个)的底和高,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6、课外延伸:阅读第16页“你知道吗”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大特点:

  1.自主探索,经历高的产生过程,初步感知高。

  直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限高”的情境,让学生指一指、画一画“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明确如果把桥洞的形状看成是梯形,我们找到的这条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样让学生经历高的产生过程,对高的感知更为深刻。接着再让学生在图形中辨认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图形中对应的高与底,明确高的含义。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高的含义。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高,并在小组内交流怎样画更准确,进一步理解高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硬纸板做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三角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课件出示),你们知道这些标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什么是“限高”,在哪见过,有什么作用。从而形成对高的初步认识,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出示教材51页情境图,理解“限高”的含义。

  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的?图中“限高4.5m”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要限高吗?

  引导学生明确:这个桥洞是梯形的。“限高4.5m”的意思是通过的车辆的高度应低于4.5m。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避免桥洞受损等作用。

  2.课件出示问题一。

  (1)认识梯形的高。

  师:请大家看图,你认为桥洞的高(即梯形的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指的是一条垂直线段的长度。

  (2)画梯形的高。

  师:请大家在教材中的梯形上再画一条高,画完之后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高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指正)

  3.解决问题二。

  (1)呈现标有梯形底和高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明确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梯形中平行的两条边是梯形的底,其中较短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较长的底是梯形的下底,高指的'是上底和下底间的垂直线段。

  (2)补充变式图形。

  师:下面这两个图形是梯形吗?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上底和下底。

  (学生看图,集体交流)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呈现标有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哪条线段?

  学生发言后师指出:平行四边形两条平行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两条平行线就是高对应的底。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指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或对边延长线的垂直线段是这个三角形的高,这条边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有三组对应的底和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

  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

  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

  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认识倒数

  1、打开书52页,看书上的数形图,让学生观察每个同样颜色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试一试

  让学生写出每个数的倒数。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教后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概念的环节,学生抓住“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几个字,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这时,我及时将这种写法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是一个推导过程,所以不能用等号连接,用箭头表示就可以了。

  于是,我又设计了“找朋友”这样一个游戏项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叙述“谁是谁的倒数”,学生对于倒数概念中的“互为”两个字的含义理解的更为深刻,同时不同类型数字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求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材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1、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兴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师: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纸箱,教师边说边从纸箱中拿出2个量杯、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等物品。)

  生1:一个大纸箱和一个小纸箱,三个玻璃杯。

  生2: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

  师:你认为纸箱和量杯哪一个比较大?

  生:纸箱大,量杯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体,并指出谁大谁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说红薯和土豆比,谁大?

  生1:红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谁说得对呢?你们能想出办法让大家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量杯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量杯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量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4、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乌鸦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乌鸦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出示课件)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课后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在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这一单元后,让同学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认识我们身边浪费水的现象,从而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2、通过动手操作和分析,认识水环境的污染,认识到节约用水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养成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计算和分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节水措施。

  教学准备:

  学具:计算器、三角板、铅笔;课前同学收集有关水资源知识;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在关注着哪里?

  (生齐答:伊拉克战争。)

  师:美、英等国为什么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要向伊拉克发动战争呢?

  (生答:想占领伊拉克的石油。)

  师:关于战争,联合国的有关组织曾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播放声画)

  紧接着师导入:石油争完了,再过几年或几十年,人类将面临着争水的战争,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美国人真可恶

  我们中国缺水吗?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吗,为何还要打仗呢?)

  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师抓住刚才同学提出的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吗,为何还要打仗呢?这个问题,你们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吗?先分组讨论一下,然后你们能根据课前你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说明吗?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观察)

  2、生分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引导得出:我们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深圳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我们大家都要节约用水。

  3、师: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水龙头或水管坏了,水一滴一滴地往外流(多媒体出示),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生1:不论他,一滴一滴地滴也滴不了多少

  生2:修好他,或换一个

  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呢?(少数同学同意第一个说的。)你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说服第一种说法的同学吗?先自由地讨论一下。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寻求“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画图、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画图等方式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通过图表等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彩笔、圆形和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个星期天,学校有一些事情要通知一些老师到校完成。校长让我和刘老师每人打电话通知7位老师到学校。(板书课题:打电话)通知一位老师大约需要1分钟。我和刘老师赶紧拿出电话,正准备通知呢,刘老师却说:“我们玩个比赛吧!谁用的时间少就算谁赢。”……

  【设计意图:本课要教学的打电话,属于经过抽象的“理想模式”。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避免非数学因素的干扰。这里,直接提出打电话,规避学生对通知方式(邮件、短信、广播)的讨论;借助学生对教师传递信息可靠性的信任,规避学生对信息传递中的保真度的怀疑。同时借助比赛引导学生感受节省时间的必要性。】

  二、探究方案。

  1、整理信息。

  师:你从我刚才的介绍里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A、每人通知7位老师到校。B、通知一位老师要1分钟。C、我完成通知的时间越少越好。

  【设计意图:将杂乱的'情境进行“化简”,从中提取信息,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这里一方面对此进行训练;另一方面通过整理,让学生清晰要做什么,怎么做,为后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2、初步感知。

  A、逐一打。用图片的形式出示我自己逐一打的方案。

  师:这样打电话行吗?为什么?

  B、讨论。

  师:要想赢过刘老师,完成通知的时间当然是越少越好。同学们帮帮我吧,有什么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话说清楚,或通过简单表演的形式让其他学生明白他们的意思。

  【设计意图:展开讨论,激发思考,在交流中体会节省时间的方法,减缓教学坡度,为后面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2、开放探究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我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能认识你们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就同学们帮我设计一个方案,看一看最少需要几分钟?好吗?

  呈现合作要求:

  (1)同桌合作,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

  (2)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作业纸上。

  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听取学生对方案的解说,并发现典型设计。

  【设计意图:删繁为简,尽量减少对学生合作的要求(要求也是束缚)。因为还缺乏对打电话的理性认识,在设计方案时,学生的意见分歧会比较多,所以采用人数较少的同桌合作来开展。】

  3、对比分析

  A、展示部分方案,带领学生读一读。

  学生设计的方案按照表达形式来分,可能有如下几种:一是纯文字表达的;二是图文结合记录的;三是借助符号来表示的。

  教师展示若干份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采用不同形式表达的方案。

  师:你喜欢哪个方案,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优化方案,选取用借助符号来表达的方案,实现数学化。

  【设计意图:在展示与评价方案中,引导学生体会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表达的简洁,感知数学的简洁美。】

  B、选取一个方案解析,优化形成最优方案。

  师:请这个方案的设计师上前来解释一下。符号分别代表什么?你能将这个方案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方案你看懂了吗?我一个一个通知需要7分钟,可是他的方案只要×分钟,时间怎么变少了?

  【设计意图:时间怎么变少了?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节省时间的方法,从而发现“同时打能节省时间”。】

  师:那就用这个方案和刘老师进行比赛,好吗?

  师: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怎样修改?

  引导学生优化形成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整理,将每一分钟所通知的人放在一起(如上图)。

  师:还有用的时间更少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同时打”进一步优化方案。对最优方案进行整理,将同一分钟通知的人放在一起,清晰表象,梳理思路。“还有用时更少的方案吗?”引导学生反思最优方案,并用“不空闲”的标准对方案进行评价。】

  C、反思“不空闲”,形成全面认识。

  师:想一想,如果要通知8人,需要几分钟?

  师:第1分钟通知了一人,第二分钟通知了2人,第三分钟通知了4人。要通知第8位老师,明明只多了一人,为什么就要一分钟呢?

  【设计意图:这里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最后一分钟,即使“有空闲”,也是最省时间的方案,形成对“不空闲”这一标准的全面认识;二是初步体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4、整理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打电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用时最省的方案。现在让我们一边回顾,一边填写表格。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我自己吗?

  师:第4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会是多少呢?猜一猜吧!为什么是16人?

  师:那第5分钟呢?第6分钟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第9分钟已经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第20分钟呢?第n分钟呢?

  师:已经通知的人数是什么意思,不包括谁?怎样计算?

  师:第n分钟呢?

  三、应用规律。

  1、结合填写的表格,师生一起讨论解答如下的问题。

  A、照这样,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人?

  B、照这样,要通知50人至少需要几分钟?

  C、照这样,通知33个人与通知多少个人所用的最少时间是一样的?

  2、师:找到了这个最优方案,现在我可以通知了吧?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梯度安排,逐步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会出现什么情况”的追问,让学生感受到,按照最优方案进行通知,还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要通知的对象,感受“预案”的必要性。】

  四、总结全课。

  1、回顾优化过程,感悟优化思想。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通过对方案的思考,我们知道需要“同时打,不空闲”才能实现“最节省时间”的目标。后来我们通过修改方案,找到了最优方案。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追问自己,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体验。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想和大家说说吗?

  五、数学欣赏。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打电话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倍地增长。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成倍增长的事情还有很多。

  课件播放:你知道吗:拉面、阿米巴原虫、纸的折叠。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

  二、探究活动

  师:为增强体质,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月亮湾小学准备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习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会怎样设计?

  1、确定主题。

  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方案?

  (4)向大家征集活动主题,确定一个最受欢迎的。

  三、知识的运用

  1、分组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设计象征性长跑的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象征性长跑方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

  长跑,教学,日常生活,数学好玩,活动方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2-19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20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07

五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10-0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6-0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