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直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直角: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直角: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活用教材,利用"观看乒乓球赛"这一情境为线索,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重新组合了教材,将各部分知识有机的渗透在球赛中。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 、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套实验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9页和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有关排列与组合知识,例1属于排列知识,要让学生体会不重复不遗漏的排列方法,"做一做"属于组合知识,要让学生明白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练习中的题目属于组合知识。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遇到问题反映敏捷,但缺乏成熟的思考。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的实际问题,但他们是想到怎么排就怎么排,还处于一种无序思考的状态。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在活动中体会有顺序地排列组合的好处,掌握排列组合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尝试用3个一位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和3个人的打球活动中体验最简单的排一排、组一组,掌握排列组合的方法。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的习惯。
4、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能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有规律地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以及对"例1"和"做一做"中握手次数的区别。
教学关键: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感知新知,应用新知。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知识,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活跃思维。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3张数字卡片、合作学习卡、小衣服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张数字卡片
八、教学过程
(一)、赛前——复习导入
师:(点击课件:一座宏伟的体育馆,伴有打乒乓球的声音。)这儿正要进行乒乓球比赛,你们想进去看吗?(想)不过,得买门票,儿童票一张5角钱,你们带钱了吗?(略停1、2秒。)如果你能用这些纸币说出5角钱的一种付法,就可免费进去看球赛。(多媒体出示1角、2角、5角三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们知道5角钱可以怎么付?
生汇报5角钱的付法。
师: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有重复或遗漏的吗?好,咱们进去。(点击多媒体课件:体育馆的大门徐徐打开,乒乓球声也由小渐大。)
(设计意图:5角钱怎样付?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这部分知识。课的开始,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将"做一做"中的"买5角钱的拼音本"改为"一张门票5角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5角钱的几种不同组合方式。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模型。)
(二)、赛中——探索新知
1、探讨排列。
(1)、编号码
a、师:运动员来了(点击课件:球声渐小,3个运动员走上前来)。参赛的每个运动员的都有自己的号码。可是这次号码很特别,要用(在黑板贴出 )编出不同的两位数。请同学们帮忙,你们会吗?有没有方法。
生汇报,师板书。
b、师:才两个号码,可运动员有3个,号码不够(在黑板再贴出卡片 )
现在就用三张数字卡片,还摆两位数,你们会吗?(略停1、2秒钟)这样,同桌两人,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先商量一下谁摆数字卡片,谁记数。然后拿出数字卡片和合作学习卡片,比比哪桌合作的又好又快。
C、生合作摆数。
(2)、说号码。
师:你们摆了几个两位数?哪几个?
生汇报,师相机板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
(3)、找规律。
师:怎样摆才能把这6个不同的两位数不重复不遗漏的摆出来呢?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看看哪组的方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学生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排列方法:A、先用2张数字卡片摆出一个两位数,再交换它们的位置;B、分别把1、2、3这三个数字放在十位上,依次排列;C、从小到大排列……)
(5)、小结。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只要运用规律就能把号码不重复不遗漏的摆出来。
(设计意图:例题的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法的设计由导到放,自主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2、观球赛,算场次,感知组合。
(1)、师;比赛开始了,瞧——(点击多媒体课件:演示两名运动员训练打球,一名运动员在旁观看,球声清脆,后声音渐小)如果他们每两个人打一场,那么三个人至少打几场?
(2)、汇报、解说。
(设计说明:利用具体情境中,激发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再借助数学画,直观形象的掌握组合的知识。)
3、巧比较,深思辨,巩固新知。
师:3个数字卡片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3个运动员每两个人打一场,只有打3场,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6个不同的两位数和3个场次,进行比较,引发学生争辩。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争辩中明白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三)、颁奖——应用拓展
1、巧配衣服,运用新知。
(1)、师:比赛继续进行着,这次活动得到新世纪儿童服装公司的赞助,每个参赛运动员都将获得一套服装,看——(师粘贴几种服装款式:红上衣、黄上衣、蓝裤子、黄裤子)这就是他们的服装款式,你们愿意为他们搭配一套服装吗?(愿意)先想想有几种搭配方式,再动手用学具摆一摆。
(2)、生动手搭配衣服。
(3)、汇报。(多媒体演示搭配方式)
2、握手问题,拓展延伸。
(1)、师:(多媒体课件演示:运动员穿上小朋友们搭配好的服装,在嘹亮的《运动员进行曲》歌声中登上了领奖台。校长向他们献上了鲜花,并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3位运动员也互相握手表示祝贺。画面定格。)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那么4个人至少握几次?小组4个人试一试。
(2)、生小组握手。
(3)、生汇报表演。
生:每两个人握一次手,4个人至少握6次。
(生4人小组表演各种握手方法,师引导借助图式板演:
① ▲ ▲
② ▲ ▲ ▲
③ ▲ ▲ ▲ ▲
▲ ▲
(设计意图:多彩美丽的衣服学具可激发学生对新知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小组四人握手活动,可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两个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可让学生在动手摆衣服、互相握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排列组合知识。接着师在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画来表示4人不同顺序的握手方法,由直观形象的物体过渡到图式的揭示,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赛后——总结揭题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球赛结束,声音渐小,体育馆的大门徐徐关上。)今天,咱们在看球赛中学会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师:是的,在一场球赛中咱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其实这仅仅是数学广角里的一小部分(点击:两扇大门幻化为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数学广角(排列组合)》内容,同时板题:《数学广角》),今后,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仔细动脑思考,一定能愉快地畅游在广阔的数学广角里。
(五)、机动练习
现在请表现最好的三个同学来合影,他们可以怎样排列呢?
九、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直角: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
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
(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
(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
(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
(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们动手操作。
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 4.教画直角。
(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
(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 (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
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们练习。
(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教学后记]
直角:教学设计4
【学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40页
【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基于教材】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后,在这基础上出现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双杠上的角,来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学好这部分知识,能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直角以及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
【基于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角的组成部分、角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实物了解什么样子的角是直角,直角有什么特殊的特征。由于学生的抽象能力比较差,需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初步认识直角和用三角板画直角和量角。
(2)使学生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
【教具学具】
三角尺、两根小棒、活动角、1个圆片
【教学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评价设计】
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选择性评价: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案】
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1达成。
2、通过练习检测目标2的达成。
【学习流程】
(一)复习旧知,:
1、投影出示角
(1)这个图形叫什么?
(2)你了解角的哪些知识?
(二)导入新课
1、变角游戏:
(1)变一个很大的角。
(2)变一个很小的角。
(3)变一个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的角。
(4)抽出直角图形,说明这个角很特殊。
(5)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角和这个角的形状相同?
2、像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它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
教学意图:在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所以我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的导入方法,成功地运用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联系实际为新知识作了铺垫。
(三)、探究新知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要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直观经验。为此,我把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1、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国旗,观察它的表面各有几个角?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直角?
(2)再出示椅子、玩双杠图片,小组合作找一找椅子中的角,玩双杠中的角,它们是直角吗?“”
(3)这些角都叫直角,直角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直角的标记符号用“
”表示。
(4)让学生说一说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同桌互相说)
教学意图:通过找角,比较角的形状、大小、从而发现直角的大小都是相等的,使学生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辨认直角
(1)折直角。
①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同桌讨论交流)
②用手指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③用笔在纸上描出这个直角。
(2)记直角。
①拿出三角板问名称。
②找一找这个三角板上有没有直角?
③学生用手指出三角板中的直角。强调:只有一个直角
④找角游戏
先出示规则后同桌交替进行。
(3)辨认直角。
①讨论:怎样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②抽学生讲解用三角板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③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三角板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④出示41页例4学生用三角板检验每个角是不是直角。
⑤抽学生到大屏幕前演示用三角板检验每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学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3、学画直角
(1)先让学生尝试画直角,并同桌评议所画直角后在探讨方法。
(2)教师示范讲解画直角的方法。
(3)课件示范画直角的方法。
(4)学生在作业本上试画直角。
(5)同座用三角板检验所画的直角。
(6)学生在方格纸上试画直角后同座用三角板检验所画的直角。
教学意图:先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设疑激趣增强学习内动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4、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教学意图: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读课本,质疑问难,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是不是直角?
教学意图:这一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
2、先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
3、下面的说法对吗?
(1)直角不是角。()
(2)黑板上的直角比三角板上的大。()
(3)把一个直放在放大镜下,这个直角就变大了。()
4.用两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直角?
5.根据给出的点和边画一个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6.在下面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它能增加几个直角?
7.一只小鹿要经过直角过河,你能帮帮它吗?
教学意图:以游戏形式由易到难,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8、思考题: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分组比赛)
教学意图:这道练习是新授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直角: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专训
根据条件,解下列直角三角形
在Rt△ABC中,∠C=90°
(1)已知∠A=30°,BC=2;
(2)已知∠B=45°,AB=6;
(3)已知AB=10,BC=5;
(4)已知AC=6,BC=8。
二、复习
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
三、实践探究
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分类:
1、已知一边一角(锐角和直角边、锐角和斜边)
2、已知两边(直角边和斜边、两直角边)
四、例题讲解
例1、在△ABC中,AC=8,∠B=45°,∠A=30°.求AB.
例2、⊙O的半径为10,求⊙O的内接正五边形ABCDE的边长(精确到0.1).
五、练一练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60°,AB=8,AD=6,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求半径为12的圆的内接正八边形的`边长(精确到0.1).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会正确运用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
七、课堂练习
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腰长为1,则底角等于_________.
2.Rt△ABC中,∠C=90°,∠A=60°,a+b=+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3.求半径为20的圆的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和面积.
八、课后作业
1.在菱形钢架ABCD中,AB=2 m,∠BAD=72,焊接这个钢架约需多少钢材(精确到0。1m)
2、思考题(选做):CD切⊙O于点D,连接OC,交⊙O于点B,过点B作弦AB⊥OD,点E为垂足,已知⊙O的半径为10,sin ∠COD=,求:
(1)弦AB的长;
(2)CD的长.
直角:教学设计6
教材与学情: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论原理:
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作为已有信息,通过复习(输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贮存);再通过例题讲解,达到信息处理;通过总结归纳,使信息优化;通过变式练习,使信息强化并能灵活运用;通过布置作业,使信息得到反馈。
教学目标:
⒈认知目标:
⑴懂得常见名词(如仰角、俯角)的意义
⑵能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⑶能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直接解三角形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⒊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信息优化策略:
⑴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中,神经兴奋,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⑵在归纳、变换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⑶重视学法指导,以加速教学效绩信息的顺利体现。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具(一个锐角三角形,可变换图2-图7)
高潮设计:
1、例1、例2图形基本相同,但解法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将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通过旋转、翻折等变换,使学生对问题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输入并贮存信息:
1.提问:如图,在Rt△ABC中,∠C=90°。
⑴三边a、b、c有什么关系?
⑵两锐角∠A、∠B有怎样的关系?
⑶边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提问:解直角三角形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由投影给出,便于学生贮存信息
二、实例讲解,处理信息:
例1.(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同顶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 前进20为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60°,求山高AB。
⑴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⑵分析:求AB可以解Rt△ABD和
Rt△ABC,但两三角形中都不具备直接条件,但由于∠ADB=2∠C,很容易发现AD=CD=20米,故可以解Rt△ABD,求得AB。
⑶解题过程,学生练习。
⑷思考:假如∠ADB=45°,能否直接来解一个三角形呢?请看例2。
例2.(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B。
分析:
⑴在Rt△ABC和Rt△ABD中,都没有两个已知元素,故不能直接解一个三角形来求出AB。
⑵考虑到AB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均不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但CD=BC=BD,启以学生设AB=X,通过 列方程来解,然后板书解题过程。
解:设山高AB=x米
在Rt△ADB中,∠B=90°∠ADB=45°
∵BD=AB=x(米)
在Rt△ABC中,tgC=AB/BC
∴BC=AB/tgC=√3(米)
∵CD=BC-BD
∴√3x-x=20 解得 x=(10√3+10)米
答:山高AB是(10√3+10)米
三、归纳总结,优化信息
例2的图开完全一样,如图,均已知∠1、∠2及CD,例1中 ∠2=2∠1 求AB,则需解Rt△ABD例2中∠2≠2∠1求AB,则利用CD=BC-BD,列方程来解。
四、变式训练,强化信息
(投影)练习1:如图,山上有铁塔CD为m米,从地上一点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塔底D的仰角为β,求山高BD。
练习2:如图,海岸上有A、B两点相距120米,由A、B两点观测海上一保轮船C,得∠CAB=60°∠CBA=75°,求轮船C到海岸AB的距离。
练习3:在塔PQ的正西方向A点测得顶端P的
仰角为30°,在塔的正南方向B点处,测得顶端P的仰角为45°且AB=60米,求塔高PQ。
教师待学生解题完毕后,进行讲评,并利用教具揭示各题实质:
⑴将基本图形4旋转90°,即得图5;将基本图形4中的Rt△ABD翻折180°,即可得图6;将基本图形4中Rt△ABD绕AB旋转90°,即可得图7的立体图形。
⑵引导学生归纳三个练习题的等量关系:
练习1的等量关系是AB=AB;练习2的等量关系是AD+BD=AB;练习3的等量关系是AQ2+BQ2=AB2
五、作业布置,反馈信息
《几何》第三册P57第10题,P58第4题。
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例1已知:………例2已知:………小结:………
求:………求:………
解:………解:………
练习1已知:………练习2已知:………练习3已知:………
求:………求:………求:………
解:………解:………解:………
直角: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
教材分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角——折直角——画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直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直角,对直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小大的比较。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直角,会用直尺画直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角有( )个顶点(1个顶点),( )条边(2条边)。
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尺画直角。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2)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
先画一个点→以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另一边画一条线→画成一个直角。
(3)电脑显示画直角。
(4)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巩固应用
1.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
2.练习八的第7、8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直角?哪些地方用到直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尺画角?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直角:教学设计8
(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sinA=cosB= sinB=cosA= tanA= tanB=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已知a、b、c为Rt△ABC的'三边,且斜边c=30
a=15,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 ∵sinA=a/c= 1/2
∴ ∠a=30° ∴ ∠B=60°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
例 2:在Rt△ABC中, ∠B =30°,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4.巩固练习
(1)P74 练习(单班)
(2) P77习题1(双班)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
1 、P84习题1 、2.(单班)
2 、P78习题6(双班)
直角: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直角。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折纸,用直角尺量,用眼观察)引导学生们初步认识直角,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引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2、教师出示一张彩纸和一个练习本,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
(1)彩纸的表面是什么图形?它上面有几个角?
(2)练习本封面是什么形状?它上面有几个角?
3、指名一个学生从几个折的角里挑出和练习本封面一样的角
(4)教师用学生们折出的.直角,与图形中的所有角比一下。生说这些角的有什么特点。
(5)师:像这样的角,就叫做直角。
教师用三角板在黑板上在画出一个大的直角。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直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的是不是直角。(课件出示)
3、折直角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折出一个直角。
(2)用学生折出来的直角与黑板上画的直角比一比,再让学生用折出来的直角跟自己数学书上的角比一比。
4、观察三角板上的角
(1)同桌比较三角板三个角的大小。
(2)指出三角板的哪个角是直角。
(3)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和自己刚才折出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它们的大小是否相等。
5、画直角
(1)学生试画,师巡视指导
(2)全班展示交流如何画直角。
第一步:先画一个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
第二步: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齐图上的点,把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直直的线。
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从这点出发,向上画出这个直角的另一条边。
(3)学生画,可以边说边画
(三)知识运用
【基础练习】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2、做第42、43页的第4、5、6题。
【提高练习】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多少个角?多少个直角?
【拓展练习】下面圆钟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直角吗?你还能说说哪个时刻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直角,请在方形钟上画一画。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画一画
(1)画一个直角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直角: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直角: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边与边、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专训
问题一:有两棵树,一棵高8m,另一棵高2m,两树相距8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多远?
问题二:为测量旗杆AB的高度,在C点测得A点的仰角为60°,点C到点B的距离18。4m,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m)
二、复习
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间的关系:两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你能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释第三问的'结论吗?
三、新授
在Rt△ABC中,∠C为直角,其余5个元素之间有以下关系:
(1)三边之间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边角之间的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如上所述,根据这些关系,你们觉得除直角外,我们还需要知道几个元素才能得到三角形的“六要素”。
解直角三角形,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中至少有一边):
(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一斜边;两直角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角边一锐角;一斜边一锐角)。
要求:这是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归纳和讨论,能让他们深刻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能解出直角三角形,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使学生体会到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
四、例题
例1在Rt△ABC中,∠C=90°,∠A=30°,a=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已知:在Rt△ABC中,∠C=90°,a=104,b=20。49
(1)求c的值(精确到0.01);
(2)求∠A、∠B的大小(精确到0.01°)
例3,⊙O的半径为10,求⊙O的内接正五边形的边长(精确到0.1)
要求:例题讲解要根据解直角三角形定义和方法进行分析,并思考多种方法,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例2由学生独立分析,板练完成,并作自我评价,以掌握方法。通过例题学会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解直角三角形,并能熟练分析问题,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执果索因”的能力。
五、总结
1、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决;
2、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
直角:教学设计12
【探究目标】
1.目的与要求 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角角关系、边边关系、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并熟悉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事物.
【探究指导】
教学宫殿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一些相等关系,如图19—46:
角角关系:两锐角互余,即∠A+∠B=90°;
边边关系:勾股定理,即;
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即
解直角三角形,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起来只有下列两种情形:(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和一斜边;两直角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角边和一锐角;斜边和一锐角).这两种情形的共同之处:有一条边.因此,直角三角形可解的条件是:至少已知一条边.
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解直角三角形),就是要舍去实际事物的具体内容,把事物及它们的联系转化为图形(点、线、角等)以及图形之间的大小或位置关系.
借助生活常识以及课本中一些概念(如俯角、仰角、倾斜角、坡度、坡角等)的意义,也有助于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当需要求解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时,应恰当地作高,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再求解.
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如没有特殊要求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例1 在△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c=10,∠B=45°,求a,b,∠A;
(2),求c,∠A,∠B
思路与技巧 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1)可以先求a或b,也可以先求∠A,依据都是直角三角形中的各元素间的关系,但求解时为了使计算简便、准确,一般尽量选择正、余弦,尽量使用乘法,尽量选用含有已知量的关系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
解答 (1)∠A=90°—45°=45°
(2)
所以
例2 如图19—47,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求AC,AB,∠A,∠B(精确到1′).
思路与技巧 在Rt△ABC中,仅已知一条直角边BC的长,不能直接求解.注意到BC和CD在同一个Rt△BCD中,因此可先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在Rt△BCD中
用计算器求得 ∠B=54°44′
于是∠A=90°—∠B=35°16′
在Rt△ABC中,
例3 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某港口A的正东方向400km处,正在向正西北方向转移,距台风中心300km的范围内将受其影响,问港口A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思路与技巧 如图19—48,就是要求出A到台风移动路线BC的距离是否大于300km,Rt△ABC中,∠ACB=90°,∠ABC=45°,AB=400km,是AC可求.
解答 在Rt△ABC中,
由于
所以AC=AB·sin∠ABC=400×sin45°
所以港口A将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例4 如图19—49,两幢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56.5m,从较高的建筑物的顶部看较低的建筑物的底部的俯角是42°,从较低的建筑物的顶部看较高建筑物顶部的仰角是22°,求这两幢建筑物的高度(精确到0.1m).
思路与技巧 如图19—49,AB、CD表示两幢建筑物,AB⊥BD,CD⊥BD,BD=56.5m,根据俯角、仰角的意义,∠DAE=42°,∠ACF=22°,于是Rt△ABD、Rt△ACF都可解.
解答 在Rt△ABD中,
∠ADB=∠DAE=42°
BD=56。5(m)
AB=BD·tan∠ADB
=56。5×tan42°
≈50。9(m)
在Rt△ACF中,
AF=CF·tan∠ACF
=56。5×tan22°
≈22。8(m)
所以CD=AB—AF
=28。1(m)
答:两幢建筑物的高度分别为50。9m,28。1m.
例5 如图19—50,沿水库拦水坝的背水坡,将坝顶加宽2m,坡度由原来的1:2改为1:2.5,已知坝高6m,坝长50m求:
(1)加宽部分横断面AFEB的面积;
(2)完成这一工程需要多少土方?
思路与技巧 只须求出梯形AFEB的下底EB的长,作AG⊥BC,FH⊥EB,垂足分别为G、H,根据坡度的意义,可以求出坡AB、坡EF的水平长度.
解答 (1)作AG⊥BC,FH⊥EB,垂足分别为G、H,由题意得
HG=AF=2(m).AG=FH=6(m)
在Rt△ABG中,因为
所以BG=2×6=12(m)
在Rt△FEH中,因为
所以EH=2.5×6=15(m)
所以EB=EH+HG—BG=15+2—12=5(m)
所以
答:加宽部分横断面AFEB的面积为,完成这一工程需要1050方土.
例6 海上有两条船,甲船在乙船的正南方向,甲船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沿北偏东60°方向航行,乙船沿正东方向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航行,问两船会不会相撞?为什么?
思路与技巧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19—51,可知甲、乙两船的路线可能会成为直角三角形中60°所对的直角边和斜边,两船同时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所走路程的比如果正好等于60°的正弦就会相撞,否则不会.
解答 如图19—51,因为乙船的速度为每小时20海里,甲船的速度为每小时40海里,所以乙船与甲船所走路程的比为1:2.
又
所以不会发生相撞.
例7 某市为改变城市交通状况,在大街拓宽工程中,要伐掉一棵树AB.在地面上事先划定以B为圆心,半径与AB等长的圆形危险区,现在某工人站在离B点3m远的D点测得树的顶部A点的仰角为60°,树的底部B的仰角为30°,如图19—52,问距离B点8m远的保护物是否在危险区内?
思路与技巧 本题的实质是要计算大树的高度,如果大于8m,说明保护物在危险区内,否则不在.由于大树不在哪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根据条件,过C作CE⊥AB,则可把AB放在Rt△ACE和Rt△BCE中进行求解.
解答 过C作CE⊥AB,垂足为E。
由题意可知,CE=DB=3m
在Rt△CEB中,
在Rt△ACE中,
所以AB=AE+BE=5。196+1。732=6。928(m)<8(m)
所以距离B点8m远的保护物不在危险区域内.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解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吗?
探究准备 锐角△ABC(已知b,a和∠C).钝角△ABC(已知∠A,c,∠B)(∠A,∠B,∠C的对边为a,b,c)如图19—53.
探究过程 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边关系、角角关系、边角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它们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成立,因此要想用它们来解斜三角形,必须把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一般是作高,如图19—53甲可以作AD⊥BC于D,这样构造了两个直
角三角形Rt△ABD和Rt△ACD,Rt△ACD中,CD=cos∠C,AD=sin∠C,因为BC=a,所以BD=—cos∠C,在Rt△ABD中,,得出∠B,进而求出∠A=180°—∠B—∠C,
同样方法,图19—53乙中,可以过C作CD⊥AB于D,先解Rt△ACD.再解Rt△CDB.
探究评析 “化斜为直”是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斜三角形的根本方法,其做法是通过作斜三角形的一条高,把斜三角形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再根据条件分别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做文章.
例8 如图19—54,公路上A、B两处相距lkm,测得城镇C在A处的北偏东35°方向,在B处的北偏西40°方向.求城镇C到A处、B处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思路与技巧 弄清楚两个方向角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根据题意∠1=35°,∠2=40°,AB=lkm,发现△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通过“化斜为直”转化,作CD⊥AB于D,如图19—55,则∠ACD=∠l=35°,∠BCD=∠2=40°,但是Rt△ACD与Rt△BCD都无法直接求解,因而可利用CD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以及AD+DB=AB=lkm的条件,设法列方程求解.
解答 作CD⊥AB,垂足为D,设CD=x
则在Rt△ACD中,
AD=x·tan∠ACD=x·tan35°
在Rt△CDB中,
BD=x·tan∠BCD=x·tan40°
因为AD+BD=AB=1
所以x(tan35°+tan40°)=1
x=1÷(tan35°+tan40°)≈0.6496(km)
于是
答:城镇C到A处的距离约是0.793km,到B处的距离约是0.848km.
直角: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直角,能区分直角、锐角与钝角。
2.在比、量直角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的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及与他们合作的意识,在判断直角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态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块大三角尺,一块钉子板。
学具:每生一张长方形纸,两张不规则纸,每人一副三角尺,一张点子图,小棒若干根(至少3根)。
教学过程:
一、从具体到抽象直观认识直角
1.观察正方形纸、纸工袋、三角板,找出上面的角,向旁边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
2.根据学生的回答,画下几个角:
3.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些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不同?
4.你能从教室里找出更多的直角吗?
[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概念的引入和建立是从现实的生活空间出发,从学生周围的实物出发,从三维物体上剥离出平面上的直角;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直角的表象后,再要求学生回到教室三维空间里找出更多的直角,在这样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在现实生活空间与数学几何空间的反复转换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会得到有效的建立。]
(二)活动中深化理解直角概念
1.我们已经认识了直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折纸游戏。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直角吗?
(1)师生共同折纸(红色)。
(2)学生独立操作(绿色)。
(3)把折出的两个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4)把折出的两个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直角后,引导学生用纸折一个直角。按照皮亚杰的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表象、几何模型,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里,学生在“做”直角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刻的体验,这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本质。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有几个?
3.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面、黑板面上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指出:我们一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作标准)
4.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上的有直角?
[评: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中寻找到判断直角的方法,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和折出来的直角去比一比,从而有效地建立直角的几何模型。]
(三)比较中学习锐角、钝角。
1.想一想,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2.观察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比直角大,哪一个比直角小?(出示三个钟面)
(2)比直角小,这样的角叫锐角。齐读并书空“锐”字。
(3)比直角大,这样的角叫钝角。齐读并学书“钝”字。
[评:锐角、钝角是从学生熟悉的.钟面上时针、分针组成的角的引入的剥离的,学生有生活经验为支撑,比较容易理解。]
3.抢答是什么角。
(1)锐角(变式出现)你联想到了什么?
(2)钝角(3)直角(4)钝角(5)锐角(6)直角
4.如果要求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你想怎样排?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能有下面的想法:
生①:直角、钝角、锐角。理由是:①直角是我们今天学和主要的一种角,钝角、锐角都要与它比,所以直角排在第一个;②钝角比直角大,所以紧挨着直角排;③锐角比它们都小,所以排在最后。
生②:锐角、直角、钝角。理由是: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生③:锐角、直角、钝角。理由是: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5.照左图的样子标邮其它各图形中的直角。(“想想做做”第5题。)图形中还有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
6.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都直角?
[评:在认识这三种角后,这里安排了一组有序的变式练习,练习按照背景逐步复杂化的原则,先变换位置,再变换形状,最后在四边形和更复杂的图形中去辨认,目的使学生在概念和背景之间建立实质联系,从而进一步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觉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2.游戏:
(1)你能用3根小棒搭出2个直角吗?
(2)你能用3根小棒搭出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吗?你还能在其中发现钝角吗?
(3)看老师搭的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评:最后进行一组操作性开放练习,使学生在边操作、边判断、边思考中建立空间观念,特别是在学生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从点状的开放上升到有序的高层次思维的程度。]
[总评:按照课程标准的安排,角的认识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中教学。第一学段重在直观感受体验;第二学段定位在建立角的概念;第三学段拓展到视角、平面角,并研究其性质。邵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课程和教材的定位和安排,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了,引导学生在二维与三维的转换中,在折、画、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思考,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这样,几何教学才能实现从感知几何、形式几何、计算几何到经验几何、实验几何和探索几何的角度的转变。]
直角: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直角的一些知识。
2、找到生活中的直角角,并正确判断。
3、能用尺子正确的画出直角。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正确画出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学会了画角,下面,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子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小组活动说说你们这些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从里面找到角吗?(出示例3)
2、折一折
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直角。
同学们折的真好,可我们折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3、比一比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另一条边重合。
在你的周围哪有直角。
1.说一说
判断一下,这些角是直角吗?
观察这些直角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的大小都一样
下面我们来画直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5、画一画
学生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课后习题4)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4、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4、在钉子板上做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5、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数看。
6、孩子们拿出你们的画笔,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角。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修改意见:
直角: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之上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从生活中感受直角,从动手操作中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自由画角,导入新课
(一)学生自由画角
1.选取不同大小的角向全体学生展示。
2.选择其中一个角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揭示课题
同学们画的这些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变的,你猜出是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由画角,一方面复习了画角的知识,巩固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为沟通直角与角的联系及新课教学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描一描,初步感知直角。
1.课件出示例3。
2.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 观察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指出: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直角标志)。它是一种特殊的角。
(二)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直角。
1. 在教材第38页主题图中找直角。
2.在我们的生活中找直角。
3.在一副三角尺上找直角。
(三)判一判,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1.用活动角做一个直角。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定
2.用三角尺判定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四)折一折,进一步认识直角。
1.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直角。
2.用三角尺验证是不是直角。
(五)画一画,学会用三角尺画直角。(例4)
1.小组合作,尝试画直角。
2.师生交流,确定工具。(三角尺)
3.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设计“找三角尺中的直角”这一环节既是对直角认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的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奠定基础。接着,“判一判、折一折和画一画”等环节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角。】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44页练习八的第6题
1.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2.学生独立判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提示借助三角尺比一比。
(二)教材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2.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汇报时强调直角要画出直角标志。
(三)教材第44页练习八的第7题
1.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开始)。
2.提醒学生画上直角标志。
(四)教材第54页练习八的第14题
先数正方体一个面有多少个直角,再数正方体表面有多少个直角、长方体表面有多少个直角,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最后一道题意在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既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又能体会立体图形表面上角的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感受数学美。】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直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06-08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0-07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8篇06-12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8篇)06-12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9篇06-08
认识直角教学反思02-24
《斜边直角边》的教学反思10-06
认识直角教学反思优秀11-03
认识直角教学反思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