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4-04-19 13:27:3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1

  一、准确性

  教学反馈的重要实践意义,就在于通过反馈的调节作用,能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教学反馈首先必须客观真实地表达有关信息,从而表现出应有的准确性。所谓教学反馈的准确性,就是指发出反馈信息者和接受反馈信息者对其信息的理解完全一致,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有关自己教的反馈信息,还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学的反馈信息,在其意义的认知理解上应该是一致的。

  二、针对性

  教学反馈最终是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反馈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所谓教学反馈的针对性,就是指教学反馈总体上要主要围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以及教与学方面的具体特点。教学反馈的针对性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目标与任务,为其提供一些准确无误的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有关学习方法训练的目的及要求,为其提供各种学习策略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任务及要求,为其多提供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发散性方面的反馈信息等。

  三、制导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和有序的连续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需要教与学双方表现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反应。而这一系列的有效行为反应主要是借助于一定的反馈制导性作用实现的,这种制导作用一方面对于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方的行为及其表现起到一定的限制与规避作用。以制止或及时纠正教与学双边的一些行为的偏差,另一方面它强化与引导教与学双边的正确的反应,帮助教与学双方的行为表现保持适当性与有效性,从而使彼此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怎样的合适的教与学的行为,而应尽可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反应,从此以减少直至避免因缺乏这种反馈而出现的一些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反应。

  四、激励性

  心理学家发现,反馈可以作为一种诱因,在很多情况下,可作为个体行为的适当强化,教学反馈具有激发教与学双方新的动机的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情形中教师无论是为学生所提供的反馈,还是自己从学生一方那里获取关于自己教学信息的反馈,并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自己教学的动机作用,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因学生的行为表现较差或不适合自己的要求而给其提供一些讽刺、挖苦等负面的反馈信息。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因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五、适时性

  教学反馈就是要保证教学过程正常有序的展开。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的教学反馈应该表现出应有的适时性,所谓适时性就是要根据不同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的`需要以及学与教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反馈信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即让他们及时知道学习的结果。能明显的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学之初,在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动作技能以及获得新知等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及时准确的为其提供反馈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建立和正确的知识技能的形成与掌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制止一些不良的行为的发生和有效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反应。教师如果不能够做到及时的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六、多样性

  教学往往因其影响因素多样性和教学情境与环节的变化性而使整个活动显得极其复杂,而要想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教学的因素和条件,顺利而有效的完成其活动任务,需要师生双方从多方面多种途径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因此,有效的教学反馈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形式,也无论是从其途径还是具体的方法都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从其反馈内容来讲,有知识性结果的反馈和方法性策略的反馈以及思想鼓励性反馈等,从其反馈的形式来看,有言语的反馈和非言语的反馈以及操作的反馈;从其反馈的时相看,有教师或学生根据根据以往的经验,敏感的预计到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系统有可能产生的偏差,在有关信息尚未发出前就采取预控措施,避免教学系统偏差的发生的前反馈,也有接受到有关信息后调控系统所采取的后反馈。

  七、交互性

  教学不是教与学的简单双边活动,更不是一种彼此独立的活动,而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想最大限度的调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不单只是需要发挥教与学各自的积极作用。也不仅仅只是要发挥教与学的简短双向的交流活动的作用,而是要有效利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在整体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向的交流要正常而高效的进行,所表现的教学反馈应该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这种教学反馈的交互性应该反映在多个层面上。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2、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简单的聚合反应方程式和聚合物结构简式

  3、能从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单体

  教学重难点: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聚合度、单体的概念;

  加聚、缩聚的一般特点

  教学过程:

20xx年xx月xx日

  一、课前自主学习

  1、根据反应,

  填写下表:

  项目

  反应类型

  CH2=CH2

  —CH2—CH2—

  n

  对应名称

  2、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3、一块高分子材料是由若干n值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的 。

  4、两个甘氨酸分子形成二肽的方程式: 。

  5、缩聚反应定义:

  二、课堂互动探究

  1、课本表格列出来了一些单体及它们的分子式,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2、如何书写这些单体的聚合产物的结构简式?

  3、[讨论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能进行加聚反应的单体,加聚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1)、单体必须是含有 键的化合物

  (2)、发生加聚反应的过程中, 副产物产生,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跟单体的化学组成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的

  4、[讨论2]你知道下面两个聚合物由何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吗?

  单体

  下列两个聚合物的单体相同吗?为什么?

  ①

  ②

  由加聚聚合物推单体的方法:

  凡链节的主链只有两个碳原子的高聚物, ;

  凡链节主链有多个碳原子,且链节无双键的高聚物, ;

  凡链节主链中只有碳原子,并存在碳碳双键结构的高聚物, 。

  5、缩聚反应的类型(1)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的缩聚

  举例:如乙二酸与乙二醇的缩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羟基酸的酯化缩聚

  举例:如羟基乙酸的缩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基酸的缩聚

  举例:甘氨酸的缩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讨论3]缩聚反应特点:

  ①缩聚反应单体往往是 (如:-OH -COOH -NH2 -X 活泼氢原子等)

  ②缩聚反应生成聚合物的同时,

  ③所得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

  7、[讨论4]缩聚反应书写方法:

  ①缩聚物结构式要在方括号外侧 ,而加聚物的端基 ,通常用“—”表示。

  ②书写缩聚反应方程式时,除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结构式的下脚标要 外,也要注意 。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的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8、缩聚产物单体的判断:

  【学与问】教材P103,你能看出下列聚合物是由什么单体缩聚而成呢?仔细想想,判断缩聚物单体的方法是什么?

  随堂训练:

  1、人造象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是

  ,它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则合成人造

  ,它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则合成人造

  象牙的单体是( ) A.、(CH3)2O B、HCHO C、CH3CHO D、CH3OCH3

  2、某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表示为,则合成该高分

  子化合物的单体是

  3、下列化合物中

  a.

  b.

  c.

  d.

  e.

  f.

  (1)可发生加聚反应的一个化合物是 ,加聚物的结构式为 。

  (2)可发生缩聚反应的一个化合物是 ,缩聚物的结构式为 。

  (3)可发生缩聚反应的两个化合物是 和 ,缩聚物的结构式为 。

  4、一次性使用聚苯乙烯等材料带来的“白色污染”是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最近研制的一种可降解塑料,结构简式为,具有良好的生物适应性,能在自然界降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界中可通过 (填序号)反应降解为该聚合物的单体。

  A.加成 B.消去 C.水解 D.氧化

  (2)该聚合物的单体的结构简式为_ ,该单体中具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 。

  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63,生命中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3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系统的有序性,不仅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这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表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中,不仅要贯穿课堂教学之中,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之中,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③最优化:

  最优化系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而不是系统的要素“样样都好”。

  最优化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工作方案。

  最优化的实现,还要依赖于不断完善的改进工作来达到。

  3,教育效能观

  教育产出

  教育效率

  教育投入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与教学内容(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和智力,把蕴含于知识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品质,逐步完成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教育、教养和发展的任务。

  2,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种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强调学习过程学生内因的作用,忽视外因的作用;

  一种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观,在我国至今仍相当普遍)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则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当前,应当注意屏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及“唯师至上”、“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智”的教学理念。正确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师教的设计,也注重学生学的设计。

  3,教学过程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的统一;

  心理学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动,另一部分是认识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人的意向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动机、意志、兴趣、爱好;非智力因素构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条件。

  有学者研究证明:①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②越是低年级,相关系数越大;③智力水平中,下等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教学设计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调动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学过程是知识、技能、情意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

  内化即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内化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贮存的过程。知识的内化即外部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认知结构(方式:同化、顺应);技能的内化即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智力操作。情意的内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的内化。教学过程忽视情意的内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外显即把内部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即信息的提取、运用和迁移。教学过程的外显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情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忽视外显的教学,就无法获得反馈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调控。内化与外显的关系是:内化是外显的基础,外显是内化的反映。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认识轻意向”、“重主导轻主体”、“重内化轻外显”的偏向。

  注: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1,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2,要从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

  3,要从教师自身条件的实际出发。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整体优化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学过程各要素达到有机的配合,才能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最后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关系之间构成的“合力”。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理。善于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最大合力,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3,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原理

  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有序不但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

  教学有序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要体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上。不仅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中,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反馈控制原理

  为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的措施。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前置反馈、即时反馈、延时反馈)进行。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八个基本要素,如下图所示:

  1,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要点:

  ①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②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情感、动机、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水平,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③分析社会背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补救措施。

  2,教学内容分析

  分析要点:

  ①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

  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可操作性和适切性三大特征

  ⑵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

  ①对象和行为的表述;

  ②标准和约束条件的表述。

  注意:①教学目标要逐级分解(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

  ②要区别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不同。

  4,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思考、策划和谋略。

  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①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②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③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④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⑤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⑥提问教学策略;

  ⑦创设情景教学策略;

  ⑧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教学策略的设计具体包括:

  ①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③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5,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

  ②教学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③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

  ④教学内容的难点也要明确,并要设计好解决、检查难点的方法;

  ⑤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既要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排列,又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来排列。

  ⑥ 精心设计练习的量和质,以及练习的方式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选择

  一般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①集体授课;

  ②小组学习;

  ③个别化教学。

  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练法、讲演法、练习法、实验法、图示法、比较法、启发法、提问法、类比法、程序法、掌握学习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

  7,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

  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传统教学媒体有:书本、语言、黑板和图片;现代教学媒体有:录音、录象、投影、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合理运用组合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要求是:

  ①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必须有机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②媒体的运用必须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8,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使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到达度。

  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4

  1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史教授:不仅仅如此,判断统计方法的好坏也是依赖传统数学的。

  问:您能不能结合中小学统计课程、教学,谈得更具体一些?

  史教授:可以假如我们得到了数据。由于数据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的实质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压缩”。根据问题的不同,压缩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平均身高,称之为总体均值。我们可以计算样本的平均数,然后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均值。样本平均数就是对于数据的一种压缩方法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计算中位数,或者计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平均数。那么,哪一个方法要好一些呢?虽然我刚才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使用条件,但这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对于数据压缩也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失去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信息,满足这个条件的压缩后的值被称为充分统计量。这个原则的数学表达需要借助条件概率,涉及很深的数学。因此,统计学需要哲学的思考,也需要严格的数学推理。事实上,对于总体均值,上面三个压缩后的量中只有样本平均数是充分统计量。直观地想,样本平均数以局部的特征估计总体的特征,可能要好一些。这是因为,虽然样本平均数依赖样本的选取也是随机的,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当我们反复取样本计算时,样本平均数应当在总体均值附近摆动。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其他的准则来判别方法的好坏,只要这个准则是合理的。比如,我们可以验证,样本平均数是使“与所有数据差的平方的和达到最小”的数;样本中位数是使“与所有数据差的绝对值的和达到最小”的数。这两个准则都是有道理的。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过程与方法:了解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人类是可以通过有机合成不断合成原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从而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

  4、重点: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结构;掌握加聚反应历程;能够正确书写加聚反应方程式。

  5、难点:加聚反应历程。

  二、教学过程:

  1、导课:

  视频展示生活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制造人造血管的高分子化合物。

  2、新课:

  (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

  教师展示基本概念:相对分子质量达几万甚至几千万,通常称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有时,又称高聚物;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聚乙烯等。

  学生思考:已知化合物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如图:该物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吗?

  讨论: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判断不属于高分子。

  (2)、高分子的结构

  高分子化合物通常结构并不复杂,往往由简单的结构单元重复连接而成。

  例:聚乙烯

  聚乙烯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所有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M=28×n

  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链节的相对质量×n

  (3)、高分子简命名:在单体名称前加一“聚”字。

  例如:

  单体:乙烯高分子:聚乙烯

  思考:试写出高分子聚四氟乙烯单体的'结构式。

  (4)、合成方法

  加聚反应:小分子通过加成反应聚合成高分子的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实质:加成反应

  对象:含碳碳双键、叁键的有机物

  反应历程:flash动画展示乙烯加聚历程

  加聚反应特点:只有单体中双键或叁键上的碳才能成为聚合物链节的主链碳,其与碳链均作为支链。

  例如:丙烯的加聚反应

  flash动画展示丙烯加聚历程

  (5)、练习:基础题

  1、下列化合物不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淀粉B.油脂C.纤维素D.蛋白质

  2、思考与交流

  单体名称

  单体结构简式

  聚合物

  乙烯

  CH2=CH2

  丙烯

  CH2=CHCH3

  氯乙烯

  CH2=CHCl

  丙烯腈

  CH2=CHCN

  丙烯酸

  CH2=CHCOOH

  乙炔

  HC≡CH

  练习:提升题

  1.下列关于乙烯和聚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者都能使溴水褪色,性质相同B.两者都是纯净物

  C.两者的物质状态相同D.两者的组成元素相同

  2、请写出下列聚合物的单体

  聚合物:单体:CH2=CH-CH=CH2

  聚合物:单体:CH2=CH-CH3

  (6)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对高分子基本概念、结构、命名进行了了解;而是体会了不饱和键锻裂形成高分子的过程,这一加聚历程是我们本次课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6

  ⑴确立切实可行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课堂教学目标,给教学目标科学的定位。

  例如在语文课上,要学生掌握哪些词语,辨识哪些生字,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等,同时渗透怎样的情感教育,这些内容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好。这些目标还必须有科学的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落实。

  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一节讲实效的好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自然,不突兀、不拖沓,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能用力均匀,要尽量避免低效、无效环节的出现,从而保证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做到省时、有力、有效。教师应用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讨论题和课堂练习题,课堂反馈练习还要注重实效,选取典型的、难易适中的试题进行精讲精练,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来保证教学实效的提高。

  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童话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谜语的导入,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领悟新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学重点。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虑要如何设置课堂疑问让学生发展提高、如何创设课堂高潮、安排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等等。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科学而又灵活地解决,那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⑷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行合作、质疑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应该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做到“授之以渔”,这样一来,学生在每节课上的收获在今后的学习阶段会有延续性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⑸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

  一节课40分钟,如果课堂结构松弛拖沓,进程缓慢,知识容量少而设计乏味,也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容量,做到恰到好处,环节衔接紧密,张弛有度,这样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取得也有很大帮助。

  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有几年的时间,实践证明,合理地应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易于解决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课文范读、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欣赏等,增大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习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实效的取得。

  ⑺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缺点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学取得真正的、更大的、长期的实效。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7

  一、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基本方法

  1.朗读法:以读代讲、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理解、陶冶情感;

  2.讲授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解疑,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3.练习法:实践,及时巩固深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背诵法:积累语言;

  5.表演法:动作表演、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体验;

  6.谈话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讨论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8.电教法:(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情境教学法: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

  入课文,发展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分角色表演) 读写结合法: 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交融、同步发展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1、识字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

  2、具体教学方法

  字音教学:形声字——拼音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 字形教学:

  (1)笔画分析法。笔画分析法就是用数笔画的方式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独体字的教学。

  (2)部件分析法。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字义教学(高年级):直观法(实物、教具,如“袖”“仰”)

  联系法(生活实际、上下文,如“吏”)

  选择法(让学生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例:“疾”在

  字典里的意思,根据文本选择一个)

  构字法(造字规律,如:“伞”、“笔”“掳”等字)

  比较法(同义词、反义词)

  运用法(组词、造句:也、把)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结构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课时安排

  4、教具准备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1)导入(2)整体感知(3)重点品读(4)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5)总结(4、5可对调)(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

  四、教材分析(文本解读)

  1、内容: 体的把握、内容的梳理、文意的理解、语言的品味

  2、文体: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学段目标要求的是记叙文、诗歌、说明文

  3、内容的梳理: 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思想感情、文章主题、表达方法

  4、语言的品味:语音、字形、字义、句子(语文文字的运用)

  5、文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或感染

  根据所提供的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对有关教学案例进行评析(教材内容及教学案例主要取自第三学段)

  五、具体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 关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1、依据:常规的:根据阶段目标、单元导读等;考试的:根据阶段目标、教材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2、内容:包括生字词要求、朗读要求以及结合教材文本得出的目标(具体用词方面可以是:理解、掌握、学会)

  3、策略:【(1)教学目标的`描述无需和三维目标一一对应,需要有效整合(比如一个目标求里可以包括阶段目标和知识技能、或者是方法和情感等,即将三维目标拆开来写)

  (2)要熟悉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尤其是阅读目标)、实施建议(提高学生的什么素养,抓住语文教育的什么特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熟悉小学高年级教材、单元要求及学科知识的要求

  (4)参考教材设计前的文本分析题,可将之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关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1、内容:语文教学重点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必须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带有规律性的语文知识

  2、确定标准:

  (1)最基本的,即基本性知识

  (2)最核心的,在一篇课文中居于重要地位的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思想感情、文章主题、表达方法等,如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一句话的真实含义。

  (3)最主要的,主要章节、段落、主要人物、主要线索、重要词语等。

  (4)最有用的,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

  (5)最关键的,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吗,能牵一发动全身的“那一发”,要做重点处理。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相关文章:

傣族基本脚位教学设计01-03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07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0-12

《分数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1-19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6-18

《公民基本义务》教学设计01-11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04-21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04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24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