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9 13:57:2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林海》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海》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

《林海》教学设计3

  《林海》是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赞美它对祖国的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合作探究和实践中获得启迪,我采用了“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林海》一课的教学:

  一、出示问题

  首先出示学生预习中经过我筛选学生所提的问题。

  1、课文描写大兴安岭,为何以《林海》为题?

  2、作者进入兴安岭,为何就觉得亲切、舒服?

  3、怎样理解兴安岭“地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基本可以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问题后,由该问题的提出者来读。这样可以鼓励这些问题的提出者今后在学习中继续认真思考,养成动脑的习惯;同时促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在预习中能提高自学效果,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问题学习课文。

  二、解决问题

  首先进入第一个问题。(为何以《林海》为题)。问题提出后,全班只有两个同学举手要解答,说明多数学生并不能解答此问题。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为还没有学习课文所以不可能进行解答。这时我引导学生进入后面两个问题,只有解决后两个问题,学生把握住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后,才能感悟作者以“林海”为题的意图。

  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何兴安岭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觉)。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作者抓住岭、林、花三方面来描写兴安岭的景色的。在处理这三个内容的时候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学层次,使学生把握住岭、林、花的特点,以此来体会作者为何会有亲切、舒服之感。在学习“林”这部分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握林的特点。这部分学完以后,给学生放兴安岭的录像,同时鼓励学生为录像作解说,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解决第三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兴安岭由兴国安邦的意义”。

  第二、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和“海”边上不是还有些别的浪花吗?“海洋”为什么没有引号而“海”边上的海要加上引号。此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进行过认真思考,同时解决这个问题对体会作者的情感很有帮助,问题提得有价值,我鼓励提问题的同学。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实现。

  另外,对于此课教学自认为有几处处理的较恰当:

  一、教学时我比较注意学生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二、教学时抓住本课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学习“岭”这部分时,让学生体会岭温柔的特点时,让学生品读“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学生在读中体会出“点”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真实的录像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岭、林、花的图片烘托了教学气氛;优美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此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不充分

  在学生体会岭林花的特点时体会的不够充分。

  二、不清楚

  在我让学生给录像配音时,我的用意表达的不清楚,造成学生言不对图的现象。

  三、不细致

  给学生准备的录像事先没有编辑筛选,录像有些画面重复,耽误教学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克服这些毛病,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课后感想:

  这是一次校内公开课,自己千方百计想把它上好。但又有所顾虑,因为一贯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真的是自己在备课中没有考虑的,甚至当时不能给学生解答。如果作课时也出现这种问题我该如何应付?我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教学主任,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王主任对我的教学模式很支持,即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敢于面对。此时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反正有领导在后面“撑腰”还怕什么。不过通过这件事却使我在教学中悟出点什么,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纯粹的,不应左右于形势,应求之于真谛。

  课后我征求了主任与听课老师们的意见,令我深受感动,她们在给我鼓励的同时都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所以由衷地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感谢众多老师给我的支持与鼓励。

《林海》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

  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

  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

  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

  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

  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

  (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

  (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林海》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 chà ,也不能读成 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 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⑴ 分析字形结构。

  ⑵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⑴ 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⑵ 岭的样子。

  ⑶ 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⑷ 林就像大海一样。

  ⑸ 花多而美。

  ⑹ 木材用途广泛。

  ⑺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⑴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⑵ 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⑴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⑴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林海》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2)、难点: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三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自读自悟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像,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小组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五、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林

  海

  岭——多

  温柔

  景物特点

  林——像海

  花——多

  美

《林海》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

  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林海》教学设计8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的地方。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气候应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

  师:介绍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特别是冬季漫天的风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景色迷人优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关于林海雪原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同学们补充的资料。(鼓励学生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独特的热带风情,也有万里冰封的北国风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北国风光,去领略它的魅力!

  二、走进冰雪世界,感受快乐

  同学们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大体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东北地区,了解它们独特的风格。

  1.谁能说一说在我们当地你见到的最美的`冬季现象?

  2.在这样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和邻近的同学讨论),是啊!这样的季节是美丽的、迷人的。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可以堆雪人、可以滑冰、可以打雪仗??(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安全)

  3.小组交流。刚才说了我们当地冬季的风景,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的关于北国风光的资料拿出来(如:关于风景的,雪雕的,在雪中娱乐的??)在小组内一起欣赏交流一下。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各自的资料,讨论感受北国风光特有的韵味,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感想。

  5.交流结束,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北国风光的迷人和带给人们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各抒己见,畅谈冬季生活

  1.在这么美丽的冰雪世界中,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谁能先起来说一说我们当地的人们如何过冬的?(穿衣、交通、室内、饮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小组内交流东北人的冬季生活。补充:在东北,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烧得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出示课件

  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生活习惯、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展开。

  3、学生汇报资料

  (1)冬季生活习惯:

  冬天农村的生活。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温暖如春。因为东北人的屋子里都有暖汽,火炕,火墙等取暖设备,时刻散发着热量。在外边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们,一进到屋子里,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用不了几分钟就全身发热了。一家人围坐在火锅旁边,都选用重庆的麻辣火锅底料,涮着羔羊肉,喝几杯当地的老白干,头上冒出热汗珠,述说着明年春天的生产计划。

  东北人过冬天大多喜欢到农村去吃地道的土炕火盆,也就是坐在烧得烫屁股的炕上,吃着一个铁坑里放着炭上面坐着的大黑铁盆里的菜。

  滑冰车,吃冰糖葫芦,吃雪糕,看树挂,看冰雕。冷了就进屋吃小鸡炖蘑菇,喝烈酒,吃野味。

  (2)饮食:

  每年的十月末十一月初,东北地区的居民就开始准备过冬的蔬菜了,这是东北过冬前的一件大事。它甚至有着过节一样的气氛,大型厂矿还专门给职工放蔬菜假呢。

  现在东北的冬天虽然是什么新鲜的蔬菜都能吃到了,也有好多家庭不再大量购菜了,但是这个习俗仍保留下来。而且秋菜购买的声势还是很大的,每家买上几百斤蔬菜也是正常的。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的主要菜,所以很多人家都开始购买大白菜,准备绩酸菜,在绩酸菜之前,白菜需要在阳光下晾晒。所以楼前楼后到处是大白菜.(还有些人家做辣白菜,酸菜白肉血肠炖宽粉是东北的名吃)

  青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也是东北人冬天常见菜,主要是把萝卜切成花或条用盐侵后晾晒,晾干后,加作料可以蒸吃,或凉拌,味道好极了!(也可以做酸辣萝卜)(牛肉,羊肉炖萝卜味道也不错,还可以包萝卜虾皮饺子),倭瓜或南瓜,也是北方人喜欢储藏的菜。

  (3)娱乐

  二人转(可适当拓展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植根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

  四、课外拓展

  1.出示图片,介绍东北人民利用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并利用这一时机,举行贸易洽谈,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2.“我眼中的东北”(小组内交流),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

  小结:东北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不只有迷人的北国风光,勤劳而又聪慧的人民,更有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这部分内容我们下一节课来一起探讨。

  3.你还知道东北地区人们的那些生活特点?

  板书设计:

  北国风光

  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中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的特点:冬天寒冷漫长,纬度高。

  东北平原的文化:雪雕、冰雕、滑雪、猪肉炖粉条、酸菜、秧歌。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地理知识的认知主要定位于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包含省份、地形特点,深度把握上则是让学生能从地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大致位置,能在地形图上知道这个地区有大面积的山脉和平原就可以了,因为太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并不明白,因此点到为止,刚刚好。

  我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生活特点作为重点,借助图片与课件让学生对东北的特点有所了解。

《林海》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林海》教学设计10

  一、教材说明

  《林海》是老舍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林海》是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组阅读训练的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并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温故求新

  开课就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用导语过渡到本课时内容:眼前的景物证实了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让人感到亲切舒服。现在老舍置身与兴安岭,看到了山岭、树林、野花,他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请看课后思考·练习1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相信学生,扶持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的要求自学,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勾画批注。然后在六人小组里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读的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听的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补充。还用你既然那么喜欢大兴安岭的山岭,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出对它的喜爱来。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等话语鼓励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3、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通过分男女生读、自由朗读、齐读、变序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中,逐步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导语通过学习,你收获一定不小,现在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那么请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特点明显,是采用了比较、比喻、拟人等多种描写手法,才使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感情表达真实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我把课后出现的两个句子用小黑板抄写下来,并将与之比较的句子同时出示,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体会到比喻、拟人等写法可以是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5、鼓励探索,培养求知

  课文中有一些空白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空白,我在课前要求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知识空白点,并通过上网、查找工具书等收集有关资料。如云横秦岭中关于秦岭,大兴安岭林场的综合利用的方式等的资料。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内容时就让学生补充。

  五、精设板书

  为了体现《林海》这一课的特点,我在板书的设计上颇费心思。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先抓住作者三个亲切舒服这条思路,贯穿全文,构成体系。再引导学生把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思路凝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上线条表现出来。使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显而易见,作者的真情实感凸现出来。

  总之,我以新的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将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中探索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林海》一课的学习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表达真情实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林海》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新词。

  2、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4、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兴安岭的名字不会陌生,因为已经学过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从小安岭引入到大兴安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涨。还有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也写过写景的习作,掌握了一些习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往深层次探索学习。

  【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以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结合为重点,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展开想象中入情、在体会感知中悟情、在诵读中升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大兴安岭的资料,知道有哪些树种和矿产资源。下载一些图片、文字,为丰富课堂做准备。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老舍先生写的哪些文章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随时纠错。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⑴“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⑵“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⑶ “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⑷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⑸“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三、理清课文内容,疏通课文脉络。

  1、再次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2、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初入大兴安岭的印象。“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第二段(2—7) 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

  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按照不同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2至第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四、梳理学生的问题,走进文本。

  五、布置作业,同时指导“椽木”“酿酒”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在期待中进入文本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朗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文本。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引导学生抓住“高不可攀”“奇峰怪石”“脚落在”“手摸到”这些词语来谈。

  (2)分析: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3)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一段。

  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而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出示下面的句子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大而美)从哪感受到这里的林大而美?你画了哪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下面的句子。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出示

  在你的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C、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D、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4)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它的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又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起来。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4)练习背诵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 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出示下面的句子。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齐读这一段。

  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3、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林海》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

  (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当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评析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全人"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了立体化。创新的层次定位很准确。简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深入研究品味重点片段的前提。欣赏录像是前一个环节的延伸,又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可以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巧妙地"点火扇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读提示独具匠心。一个"品"字的运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体特征。提示的内容颇具启发性和层次性。根据学生的有效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创新教学的显著特征。

  此环节由学生提出讨论学习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参与很巧妙,绝无喧宾夺主之嫌。师生平等地参与比赛是崭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体现,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教材无非是例子。"把师生精心选择的重点片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按照段落顺序串讲课文的格局,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巧妙创新。这是新的教材观的体现。

  此环节可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板书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诵读训练方式新颖独特,行之有效。究其实质,是因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这是不无道理的。创造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师生同台竞相创造是课堂创新教学的至高境界。该环节巧妙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精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总评:

  这个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体现了语文。

  1、教学目标立体化。创新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而"人",是大写的"人",丰满的"人",立体的"人"。所以,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立体化,必须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有意训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得到主动提高。这堂课,贯穿全过程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三局比赛。这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他们竞争合作与民主平等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语言文字,能够从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2、教学内容生活化。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子的功能。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切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整堂课,学生不是呆板地学课文,而是转换角度,围绕林海的美与教师展开比赛。这种转化,并非雕虫小技,而是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过程。

  3、教学过程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化,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并创造美,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素质,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这堂课,时时处处都在围绕"美"组织教学,完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育化。

  4、教学方法主体化。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学着眼,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精心安排了有条理、有层次、有情趣的自读自悟、辩论发言、诵读比赛和诗文创作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方法的主体化。

《林海》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 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 进行科学研究

《林海》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1、出示“花海”、“人海”,这两个词形容什么的呢?那你能猜猜“林海”是什么意思吗?

  2、师: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

  3、出示课题《林海》(板书)

  打开课文152页。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

  有个别难认的字可以参照黑板上的提示(酿造椽柱高不可攀盛气凌人)

  2、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个方面的景物?(岭、林、花、木、人)

  三、精读课文,欣赏大兴安岭的美

  1、你最喜欢大兴安岭的什么景物,找到相关片段仔细读一读,并说说你从哪句话读出了它的美?

  2、生反馈:你觉得哪里最美,哪句话让你觉得写得最美?师相机引导

  重点引导:

  (一)、“岭”

  ①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大兴安岭很温柔。)

  B、我想把这句话改一改,你们帮我看看好不好?

  ppt: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②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B、重点理解“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大兴安岭面积很大,各条岭各具形态。)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③多少种绿的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树的`种类很多)

  (二)“林”

  ①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A、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树是怎么样个美法?(银白色,青色相结合)

  B、景物如画,已经很美了,作者写得更美,你再来读读这句。欣赏比喻的手法。

  C、朗读指导

  (三)、“花”

  ①我是爱花之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我这么爱花却还是叫不出这些花地名字,可见这里花地种类是非常多的。)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A、作者笔下的兴安岭简直是位曼妙的少女啊!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她?续说: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

  B、是啊,多美啊!老舍用了寥寥数语就把静态的大兴安岭写活了。

  (四)与人密切相关

  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这是一种有生活气息的美,是一种亲切的、舒服的美。)

  四、总结:

  大兴安岭的美不仅仅限于这种自然的美感,她的美并不空洞,她的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难怪作者游览大兴安岭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出示ppt第一段文字)齐读

  “我总以为走进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

《林海》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林海》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林海》教学设计04-08

林海教学设计04-09

关于《林海》教学设计10-06

林海教学设计18篇05-04

《林海》教学设计一等奖六上11-20

《林海》 教案03-16

《林海》教案08-28

林海的教案01-12

《林海》的教案01-25

林海教案5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