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指名朗读作文。
b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理想》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品味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歌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领会理想内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说起理想,我们总会忍不住心潮澎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有意义、更充实、更精彩)理想让我们嗅到了生活的芬芳,并满怀对未来的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坛泰斗、一生为理想而执著追求的诗人流沙河,一起学习他的一首哲理诗——《理想》。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宋代词人苏东坡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我要求同学们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待会儿请同学来读。
2.推荐一位还是自告奋勇地来?请同学们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或几小节。师生评价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和节奏读出来。
(二)临渊观鱼:
有人说,读诗读出情感就必须懂得诗或懂得诗的情感。下面我要问了:理想在文中化作了哪些具体的形象?
1.石、火、灯、路;珍珠;罗盘、船舶、海天相吻的弧线;闹钟、肥皂、仙草、母亲。
2.你最欣赏的形象是哪一个?找找看。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你的同位交流。
3.你觉得理想还可以是什么呢?比如我,我觉得理想是星星,点缀生命的夜空。你呢?
我觉得理想是雨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
我觉得理想是太阳,让我们感到温暖。
我觉得理想是月亮,总能让我们对它充满遐想。
4.我感到同学们对理想是高度赞美,对吧?那作者对理想也是这样的感情吗?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几个词:误解、寂寥、酸辛、不幸。是不是“理想惹的祸呢?”(生点头,但又表示不解。)
诗人流沙河就曾因诗集《草木篇》而获罪还乡。但12年的遭遇并没有使他消沉,反而更执着地追求理想。
5.文中哪里能看出作者对理想依然执着?
坚贞、绝处逢生、微笑、反抗。
(三)理园飘香:
文中有的诗节如画卷般灵动优美,有的诗句又闪动着哲理的情思,同学们可以试着读一读,品一品。可以自己来,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生准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最有哲理的诗句呢?可以找一句最典型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四)妙手偶得:
1.其实,追求理想,歌颂理想的不只有流沙河,同学们请看: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列夫-托尔斯泰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在这样的比照中,你发现了什么?一点点发现就行。
2.评论家周啸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周啸天《诗词鉴赏》
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好的作品都可以让我们读出自己更多更好的东西,能内化到我们生命里、值得我们吟诵在心的东西。先请同学说一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什么样的情绪里面特别地容易想起这首诗?(3---4名同学回答)
托话余光中的一句诗:多年后∕你的一首《理想》∕轻叩我额头∕当得一弹∕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了……明白的东西都在你们心里,拿起笔,用你自己喜欢的语言把它写下来,诗样的、散文样的都可以。
生配乐写后,师生交流。
(五)小结:
大家化为自己的东西是生命里活着的东西。美好的理想使我们常属于超脱的灵魂。最后,让我们在《理想》的吟诵声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师生选读一小节。
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同学们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那时,请你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理想》,并能从中汲取力量,继续扬帆远航!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遵从了诗歌教学的特有规律,一开始就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旨在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教学过程中,抓住了诗歌“形象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赏析丰富多彩的理想形象来理解诗人对理想的赞美及执着的情怀;难点突破有方法,对于“误解”“寂寥”“酸辛”“不幸”这几个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特殊经历来理解,巧妙化解了难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深刻;好的作品都可以让学生读出自我,所以在拓展运用时,教师层层铺设,努力营造意境,争取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更活,真正读出自我,受到情感的熏陶。
《理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教学设计 篇4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仿写)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3、释词寂寥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1)理想究竟是什么?(2)理清文章脉络(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抄写字词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2、仿写练习:例句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
脉络: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理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
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基础过关
1、给生字注音: 天穹()
女娲()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膝()盖
连翘()花
2、字形我能辨(选择正确的字。)慈(详 祥)
(映 印)像
强(壮 状)
枯(燥 躁)(仰 昂)望
(决 绝)不肯
(健 建)壮
3.词义我能懂。(我会通过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词语。) 厚道()
倘若()
酸涩()
注视()舒展()仰仗()
4、填上合适的字。
不()自主
扶()直上
年过半()
()()无量
()()起舞
气喘()()
5、填上合适的词
()的风筝
()的圆木棍
()工艺品
()的右腿()的感情
()的笑
()的冬季
()的快意
二、读课文
1、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2、读课文8、9两节填空。
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
b.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 飘)上心头。理由:
c.他脸上(浮 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理由:
7、本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请你在文中找出运用下面描写方法的句子。
①外貌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1、出示画面(人们在春天放风筝),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2、听读后质疑,解疑。(出示:为什么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3、体悟情感,指导朗读。
(1)教师读1、2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2)有感情地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感悟。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
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
(三)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段落。
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
(板书:才华横溢)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⑷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
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
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
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板书: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
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的刘老师。
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三、拓展延伸 主题升华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课件出示他文集中的话,学生齐读: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总序》 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还是时刻陪伴着作者的心。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刘老师 深情上课 才华横溢
认真倾听 关爱学生
放风筝 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理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 布置
①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轧出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上蔚蓝的天空,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课文语言优美,层次分明,配有多彩的画面。
教学目的:
1、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多种识字方法识字,从而读准字音,认清字型。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与“小伙伴”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3、结合课文体会“理想的翅膀”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对理想的憧憬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课题“理想的翅膀”的含义。
学情分析:
放风筝学生非常熟悉,在家长的带领下几乎都放过风筝,因此这篇课文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很高,同时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面对课文能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学习热情高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课
1出示课件:播放春天里,满天飞舞的风筝
请你描述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对于春天放风筝极为熟悉,上课伊始展示满天的风筝,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描述放风筝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2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从而启发学生想象更丰富,语言更丰富。
3相机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又可能提出:“理想的翅膀”指什么?理想怎么会插上翅膀〉?(有疑问就提出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一下通过读课文,你能不能说一说理想的翅膀指什么?
2为了将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我们先来巩固一下生字词语吧。
先让学生说说读课文时哪些生字词语有困难,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然后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
3分段指读课文,其他的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一方面反馈学生是否读准字音,一方面让学生带问题读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总结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欣赏
1默读课文3——6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了我和小伙伴的风筝是怎样的及我们各自的理想,放手让学生默读思考,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这一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请你找出来多读几遍,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自由选择,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感悟,顺应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求,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从而将课文读出感情。(例如第五自然段可以抓住风铃,想象风筝上挂着两排风铃,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不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确实令人神往。而且因为这美妙的声音将鸽子也引来了,这是一幅多美的景致啊。运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会风筝高高飞起的美好意境。)同时在读书方式上,力求形式多样。如借助评价引导学生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掀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课堂效果。
3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
4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风筝在天空中飞翔的情景,读出对未来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谈理想:这么多风筝带着我和小伙伴的理想越飞越高,那么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呢?
学生谈自己想放的风筝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像课文中那样描述,激发学生对实现理想的向往和憧憬。
2背古诗:出示“语文天地”中的古诗《村居》
学生读一读,大体说一说意思,然后背一背。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村居》
2写一段话: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
板书设计:
理想的翅膀
风筝——越飞越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舞”“翩”“棒”的正确字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指名有感情读课文。
指名把自己所写的小片段读给大家听听。
大家评议推选出好的作品展览。
二识记生字
出示本课生字
指名读一读
1给学生规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生字。
2小组检查记生字的情况。
3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指导范写重点指导:
“舞”中间四条竖
“薇”下半部分中间横不要丢掉
“棒”与“捧”区别
4书写生字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四划出本课中的好词好句
五练习:
插入“语文天地”第二题
出示大写字母
指名读一读
写出相应的小写字母
五作业
1每个生字抄写两遍,组一个词语。
2将划出的好词好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课后记:
《理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你们读读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呢?)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过渡:刘老师的课及对学生的态度,虽然事隔三十年,却使我已经……亲切(生齐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
(2)故意撒手,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想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六、总结
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刘老师。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理想》教学设计 篇9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理想》教学设计 篇10
凯瑟琳 ·奥尼尔
一、教学目标
总目标:让学生明白儿童小说构思的特点,培养鉴赏儿童小说的能力。
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这篇小说贴近学生生活,线索清楚,阅读上不会有大障碍。让学生阅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理解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二、活动流程
1、速读全文。
2、划出字词。注音解释。
正音
1、瘸腿()唬()舷窗()狡黠( )撅()煞有介事()
2、多音多义字
着陆( )一着棋( )着火( )沿着( )
哽咽( )咽喉( )咽气( )
露出马脚( )露馅儿( )
一圈( )猪圈( )
挑衅()挑三拣四( )
解释
声嘶力竭——
大名鼎鼎——
连绵起伏——
煞有介事——
3、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小说以奥伊达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故事,展开情节。
讨论归纳: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小时候奥伊达不用父母取的名字,坚持为自己取名 “奥伊达”。
第二部分,发展,(从“奥伊达上小学的时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
写上小学时,奥伊达不要特权,坚持要父母为自己买电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从“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到“男孩奥伊达的冒险经过”。)
写奥伊达混上去瑞典的飞机,去北极探险,成功,可在父母、同学的眼中,成了未来的探险家。
第四部分,结局,(从“后来,奥伊达上了中学”到结尾。)
写奥伊达在父母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公民,并获得了真正的选择上的自由。
讨论交流二: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提示:儿童小说的特点。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反映儿童成长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儿童小说要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本小说就符合这样的特点。本文用轻喜剧的笔法,塑造了奥伊达这个儿童形象。
4、归纳总结:
奥伊达,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天性的儿童形象。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的具体表现:很小的时候,就坚持自己取名;上小学时,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权,即坚决放弃小孩可以不买票的特权;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极探险,成为未来的一名探险家。
二、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表现:坚持为自己取名,可为什么想出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他并不知道,为了放弃“特权”,他无论如何要父母买电影票,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他想尽办法去北极探险,这种冒险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图还是先有探险家”、去北极探险“主要是觉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总归要比澳大利亚好玩”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双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亲为自己平日干的零活付劳务费的方法。这一系列细节让读者感觉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是那么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真实、自然、有趣。
这几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一个 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独特的。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执著以及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独特的,又反映了儿童们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活动延伸
1、课外阅读一篇儿童小说,体味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
2、抄写字词
3、思考:(1)什么是幽默?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用了那些幽默的方式?
(2)奥依达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样的个性看法?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何看法?
《理想》教学设计 篇11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 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预习
作者邮箱:xxx
《理想》教学设计 篇12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出示范作〈新装修房〉室内、室外各一)
介绍装修方法:
(室内)墙面:用手工纸作墙纸并装饰。(荧光笔画出墙纸、彩色铅笔画出门和窗)白色餐巾纸作出窗帘。
地面:用水彩笔、颜料画出木质地板、布条编织成地毯
(学生根据布置,放上木质家具)
(室外)硬板纸上加画、加废旧材料(作出田野、房子、阳台、栅栏等)
三、你们有更好的点子吗?
讨论――动手做
(充分利用所带的工具制作)
四、学生作业
4~5人合作理想的居住环境。
五、巡回指导
学生有好主意,老师及时传递信息。
第二、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以各班的成功之作出示在展示台上,让学生观察,得以启发。
三、学生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四、巡回指导
1、组织学生换组欣赏。
2、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
3、鼓励学生做得更好。
4、及时出示学生经典之作。
5、帮助制作上有困难的同学,并适当提供给他们材料。
五、小结
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出互评。老师点评后记录成绩。
后记:学生放开手脚去做,部分作品会别具一格。但大多数学生在课的.学习中,无法去做放开的东西,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课堂教学中应给予重视。适时点拨还是很重要的。
《理想》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树立理想十分重要,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出长远规划和具体规划,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使理想实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与举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习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树立确实可行的饿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对理想的规划和理想的实现
[教学难点] 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小松上初一后,在学习上非常懒散,整天就想着玩,还经常不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假期到了,在清华大学上学的表哥来小松家玩,表哥的风度和学识令小松大开眼界,小松也产生了对清华大学的向往。开学后,小松就象变了个人似的努力学习,在第二学期的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到了初三年级后,小松的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前五名了。
设问:
1.为什么小松的学习成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你能否猜测并描述小松第二学期的学习状态?
3.这一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在学习、未来职业、道德、人生甚至家庭生活方面都有追求的目标,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理想。
理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谁能举例说明理想的作用?
通过例举事例证明大家对理想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理想是……,如果没有理想……
(板书)一、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1、 树立人生理想
你的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理想呢?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事例)日本有一个叫做山田本一的马拉松选手曾两次获得过世界马拉松大赛的冠军,当记者问起他成功的经验时,这位内向的选手并没有明确说出答案。但十年后,人们在他的自传中找到了答案,他在自转中是这么说的:起初,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后来,我每次比赛前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做为目标画下来,比赛开始后,我先朝第一个冲,冲过第一个目标后,又朝第二个目标努力。就这样,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设问)当山田本一把自己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那面旗帜时,他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而当他把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后,他轻松的就跑完了全程。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山田本一的做法对于你树立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还要尽可能具体,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一步步付出努力,理想就不会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设问)当山田本一发现原来的方式不能够助他成功的时候,他马上进行了调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在理解树立和实现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调整,以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正如每个初三年级的同学都希望能提高成绩,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在每个阶段实际情况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理想》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树立理想十分重要,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出长远规划和具体规划,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使理想实现。
教学重点
对理想的规划和理想的实现
教学难点
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教学辅助手段
投影仪及自制投影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小松上初一后,在学习上非常懒散,整天就想着玩,还经常不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假期到了,在清华大学上学的表哥来小松家玩,表哥的风度和学识令小松大开眼界,小松也产生了对清华大学的向往。开学后,小松就象变了个人似的努力学习,在第二学期的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到了初三年级后,小松的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前五名了。
设问:
1.为什么小松的学习成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你能否猜测并描述小松第二学期的学习状态?
3.这一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在学习、未来职业、道德、人生甚至家庭生活方面都有追求的目标,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理想。
理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谁能举例说明理想的作用?
通过例举事例证明大家对理想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理想是……,如果没有理想……
(板书)一、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1、 树立人生理想
你的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理想呢?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事例)日本有一个叫做山田本一的马拉松选手曾两次获得过世界马拉松大赛的冠军,当记者问起他成功的经验时,这位内向的选手并没有明确说出答案。但十年后,人们在他的自传中找到了答案,他在自转中是这么说的:起初,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后来,我每次比赛前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做为目标画下来,比赛开始后,我先朝第一个冲,冲过第一个目标后,又朝第二个目标努力。就这样,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设问)当山田本一把自己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那面旗帜时,他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而当他把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后,他轻松的就跑完了全程。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山田本一的做法对于你树立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还要尽可能具体,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一步步付出努力,理想就不会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设问)当山田本一发现原来的方式不能够助他成功的时候,他马上进行了调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在理解树立和实现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调整,以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正如每个初三年级的同学都希望能提高成绩,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在每个阶段实际情况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板书)2、如何实现理想?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设问:理想的实现还需要什么条件,让我们通过下一个小故事来总结。
(事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从今天起,每人每天把胳膊尽量往后甩,要甩够300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有哪些同学做到了?有90%的同学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有哪些同学还在坚持?这时有80%的同学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又问:有哪些同学还在坚持?这时,只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板书)(2)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教师总结:
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不仅需要我们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更要全力以赴,不屈不挠,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理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0-07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01-26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05-10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范文10-08
《理想》教学设计(精选20篇)08-29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5篇10-07
《理想》教案设计10-07
我的理想设计师作文10-07
理想的学案设计与教后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