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估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估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一:32×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生说:我们是把32看作30来计算的,因为30×8=240(元),所以32×8≈240(元)。
师说:这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可是结论合理吗?大家好好想一想吧。
组二:32×8≈240(元)
生说:我们的估算方法和上一组是一样的,但是,2×8=16(元) 30×8=240(元)16+240=256(元)
256元>250元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2、也许还有很多估算方法,上面这两组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钱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有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
3、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元),够买门票;
32×8,把32看作30,30×8=240(元),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我们老师要适时的引入大估和小估的问题。师总结:这两个问题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办事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估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
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教学反思:
《数学科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估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估算的意识,并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估数游戏,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了,你能帮老师估一估这些数大约是多少吗?
1、一件上衣399元,大约是多少元?
2、一箱水果重10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3、一艘轮船能载客859人,大约是多少人?还可以估成多少人?
4、小明家离学校734米,大约是多少米?
5、小亮一分钟拍球123个,大约是多少个?
6、学校新买来867本书,大约是多少本?
7、一个暖水壶28元,一个杯子23元,买这两样商品,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师: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估算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估算。(揭示课题:估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估数游戏,唤醒学生对近似数和估算的记忆。同时后两题注重了对估算单位的渗透。)
二、通过购物情境,渗透估算单位
1、师:小朋友们,周末的时候乐乐和妈妈去逛超市,她看上了这两样商品,你能帮忙估一估,大约要花多少钱吗?我们要先算算这两样商品的总价钱,怎样列式呢?
生:219+192
师:要很快知道这两样商品一共多少钱,你是准确计算呢还是估算呢?谁能很快的估一估,大约要花多少钱?把你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2、汇报
(学生说,教师板演)
生1:把219估成200,192也估成200,200+200=400,大约要花400元。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明白:把219看作200,192看作200,200+200=400)
这样做可以吗?谁也是这样做的?你能再说一说怎样想呢?(多找几名学生重复说过程)
师:(指着219+192和200+200=400的算式)这位同学把每个数都看成了200,也就是以“百“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整百数”进行估算。(教师重音突出“以百”为单位)还有不同的吗?
生2:可以把219 估成220,把192估成190,220+190=410,所以大约要花410元。
师:哎?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谁听懂了,看明白了?(指名)请你说说他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询问生2是否和他的想法一致)
还有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指名回答
这样做可以吗?
师:(边指着相应的算式,边说)第一个同学是把这两个数看作整百数,这个同学是把它们看作……(如果学生能接上说最好,如果学生接不上,教师直接说)
师:看来,我们也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几百几十”进行估算。(教师重音突出“以十为单位”)
(预设:生3:还可以把219估成220,192估成200,220+200=420,所以大约要花420元。
生4:老师,还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192估何曾190,219估成220,190+220=410,所以大约要花410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棒,连四舍五入的知识都学会了,你在哪知道的“四舍五入”
生:辅导班
师:老师真佩服你爱学习的精神。
生5:我计算了一下,219+192=411,大约是410元。
师:小朋友们,看这道题目,有必要精确计算吗?我们是不是算出一个大约的范围就可以了呢?)
这一环节去掉,把后面大估的情境放到此处。
(修改理由:这个情境没有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不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小结
师:同学们,看,这么一道小小的估算题目,我们竟然想出这么多的办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可以以“百“为单位,(重点突出)把每个数都看作“整百数”,也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每个数都看作“几百几十”进行估算,(手势配合)这些估算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4、感受估算单位
师:小朋友们,老师在同学们估算的同时悄悄地计算出了精确结果,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板书:411元),看到这个结果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吗?
生:410这个结果最接近411,,只差一个数。
师:对啊,他是怎么估得呢?
生:把每个数都估成几百几十的数,这样误差就比较小了,所以更接近精确值。
师:观察的真仔细,所以说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
(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所以我创设了“购买玩具”的活动,在情境中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的生活经验,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汇报过程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感受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不同单位进行估算的价值。)
5、练习巩固
① 以“百”为单位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这么棒,下面老师要出道题目考考大家!
出示题目:乐乐学校组织为希望小学捐赠图书的活动。一年级共捐592本,二年级共捐315本,两个年级一共大约捐赠多少本图书?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生:900本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吗?为什么要这样估呢?
(把两个数都估成整百的,这样算起来更快。)
小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以“百”为单位,把每个数估成整百数更方便一些。
②以“十”为单位
师:大家看过抢购商品的游戏吗?你知道怎样才能获胜吗?(在规定时间内,所购商品价钱的总和最接近(强调)给的钱,这样就会获胜。)
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把?今天我们也来一次模拟购物。
师:每个小组内都有一个信封,里面装有各种物品的图片,可以选两个或三个,看哪个小组“购买”的商品不超过600元。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估算?估成整百的?还是几百几十的?
生:几百几十的,一位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最能接近600元。
火车侠:329元电风扇:247元
机器人玩具:205元书包:143元
汇报:
生1:我们组选择329+247,330+250=580
生2:我们组选择329+205,330+200=530
生3:我们组选择247+205+143,250+200+140=590
生4:我们组选择247+143,250+140=390
......
师:小朋友们,光看估算值的话,哪个小组会获胜?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计算出每种情况的精确值)大家说哪个小组获胜了?
祝贺这个小组。请这个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获胜有什么窍门吗?
小结: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以“十”为单位进行估算更合适。
③小猫钓鱼
(349+226 720—112 106+438524—239
419+201 864—243 258+171619—203)
去掉此环节
(修改理由:这只是在单纯的计算,没有符合教学目标中提出的“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的要求”)
师:请你估一估,快速地把小鱼放到相应的筐子里。(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举牌进行判断)
生:349+226,只看百位上的3和2,加起来就是500了,这个数肯定比500大。
师:哦~~原来你是以“百”为单位进行估算的啊!
(后面的几个快速找学生回答)
师:258+171,这个怎么有举牌的,有没举的呢?
生1:百位上的2加1等于3,所以比四百小
生2:不同意,这个只看百位还不行,还要看十位呢!
师:那你是怎么估的呢?
生2:把258估成260,171估成170,260+170=430,比400大,但又比500小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谁能再说说?(找学生说)619—203呢?请举牌!你来说说理由。
小结:在做估算题时,我们有时候可以直接以“百”为单位,估成整百数,但是像这样的题,就要以“十”为单位,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以免判断错误。看来,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啊!
三、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一)大估
1、师:乐乐和妈妈在超市里逛了好长时间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又买了什么东西?
(出示:一个电风扇245元,一个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2、要确认妈妈带的400元钱够不够,是精确计算还是估算一下就可以呢?(估算一下就可以,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求出精确值,只知道大致够不够就可以)
3、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生:245+187
师:仔细想一想,请你把估算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生1:把245估成200,187估成200,200+200=400,所以400元钱够。
生2:不对不对,把245估成250,187估成190,250+190=440,所以400元钱不够
师:唉?怎么一个够一个不够呢?把我都弄糊涂了,到底够不够啊?
生:肯定不够,这里不能估成整百的数,把245估成200,也太小了吧!
师:那应该怎么估呢?
生:要尽量往上估,(也就是往大估),这样才能确保钱够不够呢!
(也就是说往大估钱都够了的话,那400块钱肯定没问题,对吗?)
(预设:生:刚才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已经说过,像这样的情况不能只估成整百数进行判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这里最好是把它估成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位同学都学会活学活用了,老师真佩服你这种爱学习的精神。)
师:嗯。谁能再说说?(生说)在确认钱够不够时,我们要尽量的把花的钱往(大估),这样才会更保险,对吗?
改为:把这一环节去掉,直接用这个情境放到主力情境中
(修改理由:这个情境的创设更能突出估算的必要性,而且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小估
1、师:现在妈妈和乐乐已经买完东西步行回家。超市到家的距离有860米,他们已经走了426米,大约还要走多少米才能到家?
(学生思考后,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2、汇报:
①把426估成430,860—430=430
②把426估成420,860—420=440
③把426估成400,860—400=460
师:在这种情况下,哪种估算方法更合适?(同桌讨论一下)
生:用第二种和第三种估算方法肯定能到家,但是第一种估算方法剩下430米,走了426米,一共才856米,还没到家呢!
3、师:唉?刚才那个题是把数往大了估,这个又要往小估,到底什么时候往大估什么时候往小估呢?我都糊涂了!
生:要看什么题
师:也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选用方法。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了估算,在估算时,可以以“十”为单位,把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也可以以“百”为单位,把数估成整百的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选用。
估算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20×4= 100×6= 300×7=
50×4= 4000×6= 700×8=
300×4= 600×6= 90×8=
200×7= 100×7= 3000×2=
(二) 新课
1、出示例题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1) 学生自己读题
(2) 列算式
29×8≈
(3)29乘8大约得多少?
(4)挑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29接近30,30乘8得240。所以29乘8大约得240,可以用约等号≈来表示。
29×8≈240(元)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2、试一试
21×6 ≈ 48×5 ≈ 397×3≈ 510×7≈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1)估算39乘5时,因为39接近( ),可以将39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39乘5约等于( )。
(2)估算598乘3时,因为598接近( ),可以将598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598乘3约等于( )。
说一说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2、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27×4≈ 73×5≈ 61×7≈ 319×5≈
302×9≈ 396×4≈ 7×111≈ 6×219≈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挑生举例)
(四)课堂小结
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估算教学设计5
第七课时加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新课
昨天老师去买手机,看中一个,价钱是896元,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新授
老师又在商场转了一转,看到了这些商品。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6)200哪来的?(同桌讨论。指名说。)
7)指导说法: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要几百元?
1)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估计要几百元?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提醒:为了方便你过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时候还记得你买了哪两样东西,最好用笔记下来。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2)同桌说一说。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估算结果,是怎样想的?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3)生独立计算。4)指名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思考:什么情况下是够坐?什么情况下是不够坐?
3)我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400人)大约有400人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比400多一些,可能比400少一些)
4)这里是比400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怎么看出来的?(195和198都比200少一些,所以和比400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估算时要注意什么?
估算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P60—63的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1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2—4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5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7,P63、9、10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12,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2、6,P63、8、11。
估算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29~31页
教材分析:
1、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
2、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计算数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3、内容主要有三类:对大数的估算(包括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对笔算的验算;对事物数量的简单推算等。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2名学生,男29、女23名。其中有一些同学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缺少家庭教育。在家很懒散,学习基础不太好。学生毕竟还小,通过教育,他们还是能够去克服一些不足。多数学生对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少数只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学习,极个别的学生对学习无所谓,不太乐于学习。这主要究其于基础差,丧失自信,再加上缺少家庭教育。
为此,我认为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一)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
(二)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三)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学会对大数的估算(包括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对笔算的验算;对事物数量的简单推算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难,难在培养学生的主动估算的意识和运用估算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播放洋葱视频微课
播放洋葱课件视频
2、观看后提问:观察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3、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三、引导学生理解
1、观看微课视频进一步加深理解
2、观看后提问:观看完微课视频后你对除法估算有什么收获?
3、教师引导再次深入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一)闯关练习
(二)观看洋葱学院视频再次理解和总结
1、观看后提问:你对今天这堂课的理解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这堂课所学知识。
2、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估算作为一个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在新修订的教材中,估算已然成为计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低年级开始对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十来岁的孩子精算长于估算,不愿意也不习惯估算,更不知道怎样灵活选择估算方法才合理。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但愿意估算,还会估算,而且会合理估算。
估算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例4
二、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用品图片、游乐园图片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估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部分,要强化估算的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内容。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特点:
(1)注重知识迁移,从“估数”到“估算”。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学生进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课一开始就由猜价游戏(估数)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轻松学习“估算”作铺垫。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因此,我为学生安排了4个喜闻乐见的小花絮(教学片段),用“当亮亮的理财小顾问”这一系列情境贯穿起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星期六早上,妈妈带亮亮去购物。他们在联华超市挑选了一些生活用品。亮亮想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价格的游戏:
出示图片: 1盒 1盒 1个
月饼 茶杯 闹钟
28元 43元 24元
师:猜一猜上面每样物品大约多少钱?(估数游戏)(依次出示三样物品,每出示一种,师生之间展开“区间套”的猜数游戏)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估算去超市购物的钱数
师:妈妈说:“我只带了100元钱,够吗?”亮亮想:“买这三样物品,大约要多少钱呢?”你们能帮亮亮估算一下吗?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师:100元钱够吗?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的估算方法告诉大家?(分别请几组方法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是这样想的,三样加起来是95元,比100元小,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生2:我把月饼的价格先看作是30元,茶杯的价格先当作是40元,闹钟的价格先当作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买这三样用品够了。(先估后加)
生3:用100元先买月饼后大约剩70元,买茶杯后大约还剩30元,还能买闹钟。(先估后减)
生……
师:小朋友有各自的估算方法,这样估算合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营业员的收款单吧!
(出示收款单:95元)
(其实生1用先加后估的方法,已经算出精确数了,出示收款单只是进一步检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备选方案】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生1:我是这样想的28+43+24是95元,比100元少,所以100元够了。(先加后估)
(若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出现的都是直接算精确价格的情况)
师:你们算得很准确,是列竖式算的吧!小精灵有一种不用列竖式的方法,想知道吗?(此时,只能告之一种估算方法,边讲边板书。)
28+43+24=95
↓ ↓ ↓
30+40+20<100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小精灵估算方法你们喜欢吗?你还能想出其它估算的办法吗?
(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生:……(先估后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这么多种方法。
2、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
师:亮亮和妈妈出了超市,亮亮说:“妈妈,我们去新华书店吧!看看有什么好书!”亮亮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小朋友,我们也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同桌两人一起估算,反馈学生估算结果,着重说说估算的思路。)
3、估算水彩笔的枝数
师:亮亮和妈妈买好书,高高兴兴回到家。爸爸说:“亮亮,我给你买了一盒水彩笔!”亮亮说:“我原来就有20多枝呢!”(出示P32图片)
师:现在亮亮大约有多少枝水彩笔?
(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估算方法,不局限于一种。)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下午,爸爸妈妈带亮亮来到游乐园,看到那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亮亮高兴地又蹦又跳,真想把每个项目都玩一次。可爸爸说:“我们给你50元,你自己选择吧!”
游乐项目价格表
项目名称
价格(每人每次)
太空船
7元
激流勇进
14元
过山车
22元
碰碰车
6元
登月火箭
19元
1、小组活动。
师:亮亮选哪些项目好呢?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好吗?
要求(1)独立设计,确是游玩项目。
(2)估算出总钱数,并说说估算的过程。
游玩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
选择项目(打√)
价格
太空船
激流勇进
过山车
碰碰车
登月火箭
估计总价
约 元
2、汇报交流
呈现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
3、检验。
同桌交换设计方案,你认为同桌小朋友的方案符合要求吗?(利用所学的笔算知识,精确计算,检验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今天我们跟着亮亮去购物、游玩,我们还当了他的“理财小顾问”呢!
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由猜物品的价格,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估数,采用逼近“区间套”的逐步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走进数学。
这个估数游戏就像一场热身赛,为让学生从“估数”十分自然地进入本课主题——“估算”
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发现、探索,当学生无法进行估算时,我才进行讲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极其集中,思维也极其活跃。这时的接受学习显得非常有效。
本题能很好的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有金额的比较,学生发现现金不够,原来买书方案需作调整,这种情况生活中十分常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
亮亮原来就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29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
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注动性得妻了发挥,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创造”,有的学生认为也应该也爸爸、妈妈选择游玩项目,小朋友的阵阵掌声把课推向高潮。
五、教学片段实录
花絮一: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学生思考后反馈:
生1:我先算三本书一共要多少钱:27+12+19=58(元)
55元比58元少,所以不够。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成语故事》先当成30元,《小学生写日记》当作10元,《数学家的故事》当作20元,三本书大约要60元,亮亮只有55元,肯定不够!
生3:55元买《成语故事》后剩下大约25元,再买《小学生写日记》剩下只有10元左右了,不够买《数学家的故事》。
生4:肯定不够的!老师,你看《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已经快要50元了!
师:幸亏估算了一下,要不然……(话未说完)
生5不禁大叫起来:我有办法!亮亮少买1本书就行了。(估算后,发现现金不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割舍的.决定——少买1本书。)
师:你们打算不买哪本?
生6:《小学生写日记》和《数学家的故事》大约要30元,《成语故事》就不能买了。
生7:买《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也行,大约要50元。
生8急得叫出声来:随便哪两本都行。
生9:要是亮亮这三本书都想买呢?我觉得亮亮还是向妈妈借点钱好些。妈妈那儿还剩5元钱呢,借来就够了!
(真精彩,竟然能链接到上一个购物情境,能够向纵深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教师一问“你觉得55元,够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金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亮亮带的现金不够。此时,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烁,学生将原来的购书方案自行调整,有的孩子说少买1本书;有的孩子说向妈妈借点钱。这两种调整方案均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课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的,一个说:“我去超市买东西时,有时搬进来太多常常要拿掉一部分。以后买东西时,我要先估算一下。”另一个说:“出去游玩也要先估算一下,要不然钱花光了,回不了家就遭了”……在这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同时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之前,就听到几位同事的抱怨声:“学生怎么只喜欢算精确数,估算都不会!”甚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说:“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大约’两个字,就应该知道要估算……”一时间,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了估算而估算。
其实,所谓估算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近似值。为什么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么薄弱呢?经过分析,我觉得跟以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估算这个教学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另外,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笔算(精确计算)的内容,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审视估算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和一些听课老师和专家的交流,使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需生活化
估算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怎样估算,这与问题的情境有关。如果把估算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技能来训练,缺乏生活气息的估算,尤如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本课教学时,将估算内容融入到购物、游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学习,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兴趣。
2、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他们刚刚迈进二年级,哪会有那么多种估算方法?我在开始设计课时,很怀疑。通过上课,学生给我十分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购物情境片段中,学生想出很多估算方法,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可能这些方法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通过两个题目自主操练之后,学生渐入佳境,想出的方法更有个性了。充分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估算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直接经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已有知识(乘法计算)和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悟自得。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活泼的、自主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乘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设计练习,如秋游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并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交流估算的策略,总结估算的方法,在实践应用中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前,教师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因为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供速度和时间,让学生进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复习;然后把计时单位逐步改小,顺利进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
(评析: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师:同学们!你们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吗?(出示动画图片)你们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相机出示动画:每排有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多媒体教室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问: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列式22×18。
师:同学们会口算吗?
(大部分学生说不会算。)
出示: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需要两个条件:每排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算式和“求有多少座位”是一样的。)
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与“有350名同学听课,能坐下吗?”算式一样,要求不完全相同。
通过与学生交流,得出解决第一个问题要算出结果,而解决第二个问题只要根据条件进行估算就能回答。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明确:因为求得的结果不需要是准确数,所以可以用估算来解决,从而揭示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师:22×18你打算怎样去估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用什么方法)
概括学生的估算方法,可能有如下三种:
方法一:18≈20xx≈20xx×20=400能坐下。
方法二:18≈20xx×20=440能坐下。
方法三:22≈20xx×20=360能坐下。
小结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教师让学生4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对照板书汇报结果。
师:你发现了什么?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把因数看大,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结果存在误差。
师:我们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不同的结果,那么,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效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第(3)种情况估小了还够坐,说明这种方法相对而言更简便一些。
(评析:在此环节中,既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估算方法,也允许讨论交流,在“说”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能圆满完成估算。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估算过程的理解,也让学生在“说”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四、组织练习,检验效果
1口算(教科书第62页第10题)。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夺红旗(教科书第62页第9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解决问题(教科书60~62页的第4、7、8、11、12题)。先独立解决,再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五、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9元,王老师买了12本。王老师大约用了多少钱?
选择答案:A.把12看成1010×19=190(元)
B把19看成20xx×20=240(元)
同桌互议,然后汇报。
难点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情景的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评析:这部分练习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习惯和意识,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六、课后实践,巩固知识
内容A:我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元。我这样估算......。
内容B:我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说一说: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受?
(总评: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本课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动口、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设计中还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估算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是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加减法估算、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结果符合问题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使估算结果合乎实际情况。
关键: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郯子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估算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转化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上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的学习情景,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对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多次经历过估算,对于估算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估算。
2、难点: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青岛人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想知道青岛的小学生在做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我为奥运种棵树”几个字。
生2:育才小学有18个班,平均每班发223包树种。
生3:光明小学有12个班,平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2:我想知道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3:我想知道哪个学校发的树种多?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习估算的方法。
(1)解决问题“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探究估算的方法。
A、引入课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列式?(223×18)
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算223×18?
生1:我想列竖式计算。
生2:我想估算。
生3:我想口算。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求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算,好吗?
B、独立探究
师:下面我们就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
C、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
生1:我是把223看作200,把18看作20,200×20=4000,所以223×18≈4000。
生2:我把223看作220,把18看做20,220×20=4400,所以223×18≈4400。
生3:我把223看作200,18不变,200×18=3600,所以223×18≈3600。
D、验证,总结方法
师:好了,同学们想到了3种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分别是4000、4400、3600,育才小学究竟发了多少包树种呢?赶快用计算机计算下吧。
师:精确的结果是多少?(4104包)
师:精确的结果是4104包,我们估算的结果都在4104包左右,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都是合理的。同学们看,这几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把因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的?
生1:都是把因数看作整十、整百数。
生2:都是把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
师:是,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因数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同学们,这两种方法相比,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生:都看作整十整百数简便,这样口算起来更快。
师:所以,在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选用这种方法。
E、估一估:
151×19713×49
(2)解决问题“光明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
A、交流估算方法
师:下面独立解决“光明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准备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
生1:我把340看作300,把12看作10,300×10=3000,所以340×12≈3000。
生2:我把340看作350,把12看作10,350×10=3500,所以340×12≈3500。
生3:340是整十数,可以不变,把12看作10,340×10=3400,所以340×12≈3400。
B、引导对估算结果作出判断。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第一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000,不用计算器,猜猜看,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发的包数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生:我认为少了,因为把340看作300,变小了,把12看作10又变小了,两个因数都看小了,积肯定就小了。
师:说得多清楚!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同学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4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为什么?
生:我认为还是估小了。因为340不变,另一个因数12看作10变小了,所以,估算的结果还是小了。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同学的方法,结果是35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呢?
生:我认为估小了。
师:为什么呢?
生:你看,本来是12个340,看成了10个340,少了680。
师:这位同学说,本来是12个340,看成了10个340,少了680,所以估算的结果就一定小了,大家同意吗?
(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言)
C、验证,总结估算规律
师:3500还是估小了,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吧。结果是多少?(4080)
估算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60页内容。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伴随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学生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探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
[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的结果:
a:a种方法计算得很准确,但计算比较麻烦。
b:本来就是在准备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b种方法计算很简便,但钱带少了有可能会不够。 c:本来就是在准备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c种方法计算也比较简便,由于把104估计得大些,那带的钱是肯定够用的,使得准备更充分。
……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分,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例子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探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能)试一试!
[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法给与肯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给与适当的引导,得出正确的方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表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己的理由。)
……
[教师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探讨解决另一种问题所应当用相对应的估算方法。]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己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探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了解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用处。 [了解到估算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师:乘法估算到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基本练习,书上61页的第1题。
师: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用到的估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回答时要说明是怎样估计的。
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 )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3、为供水商人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解决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估计得真好。你能为我们学校的供水商人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
供水商人:“全校一个月大约喝多少桶纯净水?”
“我们班一个月大约喝11桶纯净水。”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还要知道全校有多少个班。
填出条件后,再请学生解决。并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说明理由。(答案相同)
4、解决燕鸥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燕鸥吗?这里有一段有关它的介绍。
看课件。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请同学为燕鸥解决问题,并请1—2位展示。
5、估计数字
[使学生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会写作文吗?老师常常看到有的同学写作文,写几句话,就数一下字数。是为了什么呀?
看来同学们常常都会估计文章的字数,那请你估计下面这篇文章的字数。
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估计好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找到合适的方法。
(2)师:会打字吗?如果给你15分钟的时间,你能把这篇文章打出来吗?
首先要了解学生自己每分钟打字的个数,再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及小结。评价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以及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估算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9估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准确数:221+239=460>441估算:221+239>441 221+239>441 220 240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196+226<441 200 226 196+226<441 200 230 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估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4、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出示口答:下面的`这些数是最接近哪个整十数。
49最接近( ) 82最接近( ) 68最接近( )
11最接近( ) 73最接近( ) 26最接近( )
2、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答师整理:(1)什么是估算?(2)学习怎样进行估算?
二、互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学习交流:
自主解答例题4,可能出现以下答案:
(1)把28看作30,43看作40进行估算100-30-40=30
(2)先算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了70元,30+40=70,100-70=30
2、全班展示成果,提出质疑:
(1)还可以怎样算呢?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运用估算的方法各小组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第1~3题
2、小组内再展示交流。
四、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1、全班展示错例。
2、分析总结错因,巩固提高。
估算教学设计15
目标:
增强自主的探索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考考你:
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投影)
40×20 30×50
47×23 34×58
50×30 40×60
60×30
68×35
70×40
学生独立指名回答,并出示学生的结论。(投影出示)
2.揭示课题: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确定积在什么范围内,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1.多媒体出示:
六年级(1)班订《学习报》,每份29元,全班42人,每人订一份,一共用多少钱?
2.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如果我们不列算式,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大约等于多少吗?
4.你是怎么想的?谁能告诉老师和你同学?(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指名回答)
5.同学们都说得好!那么计算的.结果:比800大或小?比1500呢?比1200呢?
6.800、1500、1200这几个估算的结果都对吗?为什么呢?
7.那么哪个估算的结果更加准确一些呢?你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呢?(指名学生板演)
8.现在知道哪个估算的结果更准确一些了吗?是哪个数啊?
9.为什么呢?指名回答?(小黑板出示学生的总结)
(多媒体出示习题)
1.填空。
24×53的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28×46 62×25
58×19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教科书P33—34“想想做做”的第1、3、5题和第4题的最后三题。
1.分小组完成计算;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2.总结归纳。
3.学生齐读得出的发现。
1.学生集体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列出算式:29×42
3.学生:可以。
4.可能出现①、学生甲:29×42如果把29看作20,把42看作40,20×40=800;②、学生乙:29×42如果把29看作30,把42看作50,30×50=1500;③、学生丙:29×42如果把29看作30,把42看作40,30×40=1200。
5.比800大;比1500小;在1200左右。
6.学生:都是对的。
7.列竖式计算得出准确的结果。
29
×42
58
116
1218
8.学生:知道了;是1200更准确一些。
9.学生总结发现: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更准确一些。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学生一边回顾一边说。(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知道了估算的方法。)
(旧知引新知)
学生通过“考考你”这个教学环节,参与计算,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归纳得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接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通过创设情景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自己的回答、学生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去探索和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估算的方法。
6.让学生知道:
估算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7.通过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动手去算一算,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这节课运用掌握,及时地巩固。
8.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9.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并及时总结归纳。
学以致用,通过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深化学习的成功。
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认识。
【估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3-22
《除法估算》教学设计06-12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6-21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6-21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2篇03-22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1篇06-18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1篇)06-18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9篇06-21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集合11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