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6 11:31:3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简述: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本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影响。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的排列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四、原始教学设计:(要点简述)

  原设计方案先创设情境:过二十多天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了,“六一”儿童节,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课件展示主题图,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②观察彩花的规律③观察灯笼的规律④小朋友的规律。然后摆一摆: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

  五、教学反思:

  原本的教学方法仍是以教知识为主,虽然让学生上“摆一摆动动手,并未体现学生要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学习中尚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二期课改的精神相违背。

  六、教学改进设计:

  (一)突破口设计: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和分类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找规律这一内容。因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所以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和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了。因此,在教学导入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游戏,感知规律。带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在游戏中感悟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

  (二)教学思路设计:

  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层次上差别较大,所以在整堂课中,仍旧贯穿执行“分层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思想,学生从中体验较之以往不同的学习方法。关键是,学习内容必须由浅入深,自主探究必须让学生可操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孩子们,今天温老师要带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

  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摸摸鼻子摸摸耳朵,摸摸鼻子摸摸耳朵……(边说边做)

  哎呀,温老师忘了后面该怎么做了,谁能帮帮我?孩子们真棒,再来下一个。

  2.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是怎么想到后面的动作的呢?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

  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只要你做个爱观察的孩子,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布置会场,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2.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1)课件逐步出示彩旗图,这里的彩旗需要大家帮帮忙,谁会想办法,红旗后面挂什么颜色的旗子?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a.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都猜是黄色?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出现黄旗)。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b.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为一组,所以红旗后面是黄旗。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表扬一下自己。我们来看看彩花还需不需要我们帮忙。

  (2)课件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该怎么分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谁能说一说?谁还能说?

  三、欣赏规律美,寻找生活中规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这样不仅显得整齐,而且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请你仔细找一找。

  生1:教室的座位是按一排桌子一排椅子又一排桌子一排椅子的规律排列的。

  生2:小朋友的毛衣图案是按一条红一条黄又一条红一条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女同学辫子上的皮筋颜色是按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又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的规律排的。

  生4:斑马身上的图案是一条黑一条白又一条黑一条白的。是有规律的。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课件演示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欣赏规律,感受规律。

  四、实践操作,用规律创造美

  学生实践活动:按规律摆一摆,规律创造美

  师:我们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的图片摆出规律创造美!(想怎么摆就怎么摆,但必须按规律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数个,动手在纸板上有规律地排列,然后交流)

  1、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汇报,展示作品。

 五、拓展延伸 猜一猜,后面应摆什么图形?

  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七、改进体会:

  在本节课上,情景的创设使我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抓住,为课的后续推进创造了条件,较之前一节课“老师强制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方式,效果明显提高,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让学生在“蚂蚁做操”的情境中抽象出点子图,借助这一直观模型来解释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引而不替,突出主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适当地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表格、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蚂蚁做操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同桌间说一说在情境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

  师:根据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尽量把问题表述完整:每行有12只小蚂蚁,有4行,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2.让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口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口算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要用竖式计算乘法。(板书课题:蚂蚁做操)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口算方法的同时,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圈画点子图。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圈算,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说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要重点理解教材中呈现的第三种圈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圈的,又是怎样算的',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借助点子图直观地理解这种口算方法: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3)总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是笔算乘法,也就是乘法的竖式计算。(板书)

  (4)尝试用竖式计算,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演完整的竖式过程。随机提问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5)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在表格和点子图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个计算过程。

  2.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师出示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引导学生想: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

  3.师小结竖式计算的过程。

  (1)书写格式: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第二个乘数4,相同数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个乘数的左边,然后画一条横线。

  (2)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3)学生自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课件出示:213×3。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方法,再指名汇报。

  (注意:对于口算的学生要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要说清楚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圈画点子图、研究笔算算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

  《盲人摸象》的动画片,边看边想,有什么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对,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千万不能象盲人一样,只看到一部分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经验。

  1.观察教室照片。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2)拍的是同一个教室(板书:相同的物体)

  为什么拍出来的样子会不一样呢?(板书:不同的样子)

  (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下面的两张照片哪张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哪里拍摄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4)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

  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3.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两个相对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

  三、观察实物,亲身体验。

  师:请把小熊放在桌子中间,熊的脸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

  (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熊的正面

  生2:我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

  生3:我看到了熊的后面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小熊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出示:

  (做法同上)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左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2: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右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小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熊的样子是不同的。)

  四、应用拓展

  (一)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反馈,集体校对。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板书:不同的角度)

  教师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后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从不同位置去观察,在思考问题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角的度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具进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对角的具体量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教学流程

  1.导入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授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④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练习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5.作业

  向家长介绍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四、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2、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三角形(板书)。

  3、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学生反馈)师:老师也找到了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

  4、师边放边讲解。这些图形都有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特性

  1、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那么多的广泛应用,那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课件)

  2、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要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图形的形状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师出示学具,请你拉一拉,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稳定性)

  3、篱笆图,哪个比较牢固,为什么?

  4、椅子摇晃。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师:你是运用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现在你知道我们的鸟巢体育馆为什么用那么多的钢管搭成了三角形?

  6、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呢?(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师: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A.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能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试着画一画。选择几个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师: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三角形,又能在纸上画出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汇报)

  3、师:大家说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别着急,我们先来判断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课件出示)

  4、那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现在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呢?科学家是这样下定义的。出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哪些词语很重要? “线段”“围成”什么意思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B、三角形的特点

  师:在三角形中,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汇报)

  指黑板上其中一个三角形找边、角、顶点,并标出。在刚才你画的三角形上标出来。

  C、三角形用字母表示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师示范。让学生给自己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D、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课件出示:斜拉桥。

  师:在这座斜拉桥上你看到了什么?

  要想知道这座斜拉桥从桥面到顶端的高度你准备怎么测量?先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都想到了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示范)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指黑板上锐角三角形,如果给他做高怎样画?

  教师示范做高。

  生在自己的三角形里做高。

  师:什么叫对边?顶点B、C的对边是哪条呢?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和底吗?指生上台画,其余自做。反馈。三角形有几条高?

  那么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里你会做高吗?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直角三角形的其中2条边刚好是2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延长对边。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对三角形又有什么了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针对每个例题的学习都安排了相关的操作活动,以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1.鼓励学生用分数表达操作结果,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通过动手折一折,使学生在巩固四分之一的基础上,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尝试、合作探讨,借鉴前面的学习经验用分数来表达操作结果,加深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

  2.关注经历和体验,启发多角度思考。

  在比较几分之一时,学生积累了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的经验,随着对简单分数的逐步熟悉,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  (  )  (  )

  (2)比较分数的大小。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实践探究

  1.教学教材92页例4:认识四分之几。

  (1)学生把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3)再说一说没有涂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说出理由)

  (4)师小结:这些正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教材92页例5:认识十分之几。

  (1)课件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7份呢?(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对折,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加深对分数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

  (4)课件出示教材92页“做一做”1题,指名回答。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书写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了解加号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强调把两部分和起来用加法。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戏(对暗号)

  5的组成师:我说1,

  生:我对4,1和4合起来是5。

  4、3的组成。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课件)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

  ※1、学生观察,说一说意思(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一共有几条小鱼?(3条)

  ※2、3条又是怎么来的?(边做手势边说,2条小鱼,又游来1条,合起来是3条。)

  集体做两次指名说自己说同组说。

  3、你能列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教师讲解:

  像这样把两条鱼和1条鱼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几条鱼?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

  5、说明加号的写法和读法“+”

  举小手写“—+”

  ※6、说明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提问:2和1分别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学生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出示课件(小猴图)

  1、观察说图意(手势: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起来求共是多少叫做整体)

  2、列式计算

  3、说算法

  4、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看课件直接说图意列式,说算式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一)摆小棒(看谁的小手最灵活,和老师一起摆。)

  1、左2右1列一个加法算式

  2+1=3说算式的意思。

  2、左2右2列一个加法算式

  2+2=4说算式的意思。

  3、自己摆,列一个加法算式,说算式的意思。

  (二)课间休息摘苹果游戏。(看谁会举手,趴桌休息。)

  (三)学生独立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51页第一题,看图说清图意(颜色、方位。)部分+部分=整

  体

  2、2+___=5+2+4

  3+____=5+3=4

  3、综合练习(课件展示一幅综合图)

  学生看图说话、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加法

  2+1=3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3、4、5的组成,直接介绍我们要认识新的朋友“加法”。课件中通过两只小花猫在洗脸,(学生用手表示两只小花猫洗脸的动作),课件演示又跑来一只小黑猫和它们一起玩,(学生用手表示一只小黑猫跑来的动作),现在两只手合起来,一共几只猫?(三名学生说图意,其他学生跟着做动作。)学生对于做动作很感兴趣,能够认真听别人答题,还能让自己跟着练习。

  你用什么方法表示把两只小猫与一只小猫和起来呢?(1、手势。2、圈起来。3、括起来。4、用加号。)介绍在2与1中间用加号“+”和起来=3。说说“+”的写法。追问,看看数学家问什么把加号这样写?(横是一部分,竖是另一部分,加号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说说每部分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要知道已知放在等号前面,求得问题放在等号后面。练一练中把加法算是的意义进行扩展1、一部分+又来的一部分=整体2、静止的两部分合起来=整体。

  注意点:一年级新生对于理解图意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边说图意,边用手势表示合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其他学生也做同样的动作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过程。但是学生一同跟做动作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厌烦。学生练习说图意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分析练习的开始。一两道题详细分析之后(说图意、列式,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符号的意思,说整个算式的意思。),学生掌握较好就可以说图意、列式,说整个算式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有条理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算练习

  二、新授

  1、出示图,引导生观察,自己说说图意,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2、生边说师边板书:3+2=5

  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

  4、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相同,位置不同相加的结果相同)

  师: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在相加,得数不变。

  5、练习,看谁说的快,说说为什么这么快。

  (1+3=4+1=2+3=1+2=3+1=1+4=3+2=2+1=____)

  6、摆一摆

  左边摆1个图片,右边摆2个图片,请你求出一共有几个图片?

  生动手操作,列式:1+33+1

  7、说一说

  出示图片,同桌相互说图意后独立列式。

  三、游戏:比比谁聪明

  (1)直接写出得数

  2+1=3+2=1+3=1+2=2+3=3+1=______

  (2)看图列式

  生独立列式,个别纠正

  (3)0+5=1+0=4+=4

  (4)说一说,算一算。

  (5)猜一猜,算一算

  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列出的算式多。

  四、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理解较好,所以加法交换率自然理解。对于说图意,学生理解较好,很少出错。

  第三课时

  设计思想: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减法是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并让学生能够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减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几种表达形式(动态飞走,静态划掉等)

  教学重点:

  减法的意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教学难点:

  找准原有的总数,即被减数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一)对暗号(数的组成)

  1、4的组成:师“我出2”生:我对2,2和2组成4

  师“我出3”生:我对1,3和1组成4

  2、5的组成

  (二)加法复习(海里有三条鱼,游来了一条鱼,求一共有多少条小鱼)

  1、说图意、列式。

  2、理解一部分+一部分=整体(与减法形成知识逆向迁移)

  二、创设情景:

  1、课件演示:让学生叙述情境(海里有四条鱼,游走了一条鱼)

  2、引导学生提问题:还剩几条鱼?

  3、解决问题

  问:该怎样列式?4—1

  学生答后电脑出示4-1,得几呢?你是怎样算的(学生说一说)

  4、引导:如果没有图,也没有学具你怎样算?(用组成)

  4可以分成1和3,4-1=3

  5、课件:小鸟图

  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说算法

  6、书中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划一划,算一算

  5-3=4-2=5-4=_____

  2、计算

  比一比,看谁计算最快

  3-2=4-3=5-4=2-1=5-2=4-2=_____

  3、抢答:

  4-1=5-2=_____

  4-3=5-3=____(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4、开放练习

  3-=14-=3-1=1-1=4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

  书中题54页

  板书设计:

  减法

  4-1=3

  课后反思:

  从加法的意义进行逆向迁移,学生里可能对比出,现在从整体中又走了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就用减法。进行说图意练习理解减法的意义,效果较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说明。

  1、教学时,我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作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信心上好吗?有信心的同学请高高举起你的手,你知道举起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们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汇报:我们常用右手吃饭、写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呢?(生自由汇报:用左手压本子、端碗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确认左手和右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

  (3)听口令,做动作。

  考验同学们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请举左手,放下,请举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师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练习,让学生熟练自身的左和右)

  (4)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搭档”,吃饭时,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写字时,左手压本子,右手拿笔。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5)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脚等。

  教师说明:同学们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们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设计意图:

  身体上的左、右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以此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加强对于左、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便于今后的记忆。

  2、动手操作,明确左、右的'位置。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离开身体这个参照点,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顺序摆放好。

  (2)谁来说一说,直尺的左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

  (3)选你喜欢的一件文具,说说它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身边的物品,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做左、右动作的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于左、右动作的小游戏。请听口令,看谁的反应快: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伸出你的左、右手,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4、课堂练习,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材13页“生活中的数学”。(课件出示上、下楼梯图)

  (1)在楼梯的上面有小朋友要下来,下面有小朋友要上去,他们会不会相撞呢?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吧!

  先找4名学生,两人两人分别在过道两边走,再返回。向学生说明: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方向改变的时候,左、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上、下楼梯,过马路都应该靠右侧通行。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上、下楼梯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发矛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综合运用,巩固拓展

  1、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看我们教室里的东西,用“左、右”来说出它们的位置。

  2、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左边,把老师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右边。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3页6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认识整时(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课件,学具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还有2根指针,又短又粗的──时针;又长又细的──分针;。 (4)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一指,并告诉同桌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数学用书》中说道:“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思路

  (1)教材首先通过“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此类问题题意,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用图示法、假设法、列方程法等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能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解法的巧妙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学习中进行尝试、比较、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

  4、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3—105页

  创设游戏,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三大数学趣味题之一,“鸡兔同笼”。下面,先让我们来玩个接龙游戏,我说动物的数量,你们对应说出他们的头的个数和脚的只数。如:

  师:一只鸡。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只脚。

  师:一只鸡和一只兔。

  生:一只鸡和一只兔,两个头,6只脚。

  ……

  师:那反过来如果有5个头,16只脚,该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出示问题,学习模式

  已知:鸡和兔共有5个头,16只脚。

  问题:鸡和兔各有几只?

  画图法:

  结合教材,生自主用画图法理解完成。

  列表法(枚举法):

  一一列举出鸡有0到5只及兔有5到0只时的脚数。

  文字说明:

  1.画图法:先画出5个头和16只脚,然后先给每个头配2只脚,剩下的脚再两只两只地加到每个头上,分配完后,4只脚的是兔,2只脚的是鸡。

  2.列表法:假设4只鸡,1只兔,那么共有12只脚,与题目条件不符;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4只脚,也不符合条件;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6只脚,刚好符合题目条件。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以画促思,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题讲解

  那现在我把数量增加一点点,你们再来算一下?(出示例1)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1.尝试与猜想(分小组合作,活动后汇报、交流)

  四人小组,仿照引例中的按照表格模式,探讨方法,并把讨论结果综合在表格里,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并推荐一位组员上台展示成果并分享方法。

  画图法:

  8个头,26只脚

  兔有( )只,鸡有( )只。

  列表法(枚举法):

  兔有( )只,鸡有( )只

  经过同学们的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你们善于观察和总结规律,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以上的方法属于一种猜测和推算的过程,这些方法在对于一些数字简单的题目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数字较大,以上两种方法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度了,我们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假设与探究

  假设全是鸡

  师:突然传来一阵鞭炮声,兔子们吓得全都用前面两只脚捂住耳朵,站立了起来。这时,兔子和鸡一样只有两只脚站在地上。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兔子都用2只前脚捂住耳朵,用2只后脚站了起来,这时每一个头就对应着有2只脚站在地上(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鸡头),此时站在地上的脚的个数是8×2=16只。

  师:算式里的8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结果的16只脚是什么的脚?

  生:8表示“假设8个头都是鸡的头”,2表示“每只鸡有2只脚”,16只脚是站在地上的脚。而之前数有26只脚,少了26-16=10只脚,这10只脚是兔子捂耳朵的前脚,而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所以兔子的`只数是:10÷2=5只,鸡的个数是:8-5=3只。

  师:“10÷2=5”式中的1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生:10表示兔子抬起捂耳朵的前脚,2表示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

  10÷2表示兔子的数量。

  师板书:假设全是鸡:

  脚的总数:8×2=16(只脚)

  少了的脚数:26-16=10(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师:以上的方法就是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先算出脚的假设总数,然后对比实际总数,再用少了的脚数除以2(4-2=2)就可以算出兔子的数量了。

  假设全是兔

  师:鞭炮声停了,兔子们都把前脚放回到地上,这时所有的鸡看到兔子被鞭炮声吓倒,都笑得站不稳,用两只翅膀撑到地上,变成了鸡好像也有4只脚的样子。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2:我们是这样想的:鸡都把翅膀撑到地上当“脚”了(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兔头),这时地上的脚的总数是8×4=32只,但实际上只有26只脚,多出来的“脚”32-26=6只,多出来的这6只“脚”实际上是鸡的翅膀来的,每只鸡有2个翅膀,所以鸡的个数有6÷2=3(只),兔的个数有8-3=5(只)。

  师板书:假设全是兔:

  脚的总数:8×4=32(只脚)

  多了的脚数:32-26=6(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鸡:6÷2=3(只)

  兔子:8-3=5(只)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刚才的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假设法”——假设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经过这两道题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假设全是鸡,就会先求出兔的只数;假设全是兔,就会先求出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兴趣盎然。

  渗透文化,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回到1500年前。在一间学堂里,一位先生拿着一本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摇头晃脑地读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几种方法帮帮古代的学生们吗?谁来先翻译一下这个古代数学问题的意思?然后,请各位同学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并进行板书汇报、)

  师:对了,这道题的意思就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板书的两位同学做得更加精彩。

  试想:古代的人又是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同学们,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设计意图:渗透古代数学思想,适时适地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课堂数学文化氛围。

  畅谈收获

  师:今天的课堂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1:……

  生2:……

  ……

  师:今天,我们通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了用画图、列表和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时候的解法,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的小结梳理一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后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预想到了学生理解方面可能会存在偏差,同课室同事谈到往届学生对鸡兔同笼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很是模糊。我有意识细琢磨了一下课堂课堂会出现的情况。于是,课堂上先游戏引导,再通过画图、列表法的展示,学生们一下子眼界开阔,思路瞬间明朗化,直到后面的假设法的出现,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都不难理解了。假设法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给学生讲通讲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解决此类问题就足够的。本计划课堂上渗透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四年级学生未接触方程和课堂时间关系,未提及这一方法,希望学生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拓展更多的解决途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圆形实物、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

  我们学校最近正在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准备在校园一角开辟一块花圃,(出示花圃,为了让花圃更美丽,准备给它围上一圈白色的栅栏,你觉得应该围在哪里呢?指名2-3人说。(围在花圃的周围或者是边沿)

  请你上来指一指,好吗?你们同意吗?

  同学们的意思就是沿着花圃的边缘来围栅栏。边说边演示课件。(花圃的实物隐去,显示花圃的平面图形,同时显示红色轮廓线)

  我们就把边缘上的这条线叫做它的边线。这圈红线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边线。

  板书:边线。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

  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一周的边线吗?指名一个人指。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边说边摸),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数学本封面一周的边线吗?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自己的边线,请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边线,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谁先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2-3人边指边说。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圆,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四边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学生自己描,描好后请学生拿上台展示,(2人)请同学来评价。

  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个?说说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出边线是有曲有直的,有长有短的。)

  板书:曲,直,长,短

  揭示: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叫做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周长的知识。

  板书:周长。

  二.计算图形的周长。

  1.在刚才我们所描出的几个图形当中,你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吗?五边形呢?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学生自己独立测量计算,在练习纸上列式。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同学拿练习纸上台来说。

  提问: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

  那剩下的两个图形你们怎么没有选择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呢?请你们开动脑筋,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同座位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还可以用其它的软的材料代替绳子。

  2.在圆形物体上做上记号,然后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请你上台来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圆形的周长的。

  板书:(围,滚)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3.P62/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算周长,这里还有几个图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学生的算式)适当评价方法。

  4.P62/5刚才的几个图形已经直接告诉你边长,让你求周长的,同学们想得都很好,现在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直接告诉我它的周长吗?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人教版小学数学经典教学设计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