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6 16:02:0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大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

  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

  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

  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

  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 . 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 . 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 . 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 . 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数学教学设计2

  6.3.1实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的范围,从而总结出实数的分类,接着把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②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

  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②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无理数:

  利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3,,34795,,写成小数的形式,它们有什么特征? 58119

  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即:33.0,34791,50.5 0.6,5.875,0.858119

  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很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比如,5,等都是无理数。3.14159265也是无理数。

  二、实数及其分类:

  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的分类:

  按照定义分类如下:

  整数小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实数分数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

  按照正负分类如下:

  正有理数正实数负无理数实数零

  负有理数负实数负无理数

  3、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物理是合乎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吗?

  活动1: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其周长为π,把这个圆放在数轴上,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另一个点,这个点的坐标就是π,由此我们把无理数π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了出来。

  活动2:在数轴上,以一个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则其对角线的长度就是2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与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2,与负半轴的交点就是

  可以把每一个无理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数轴上有些点表示无理数。

  归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没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②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三、应用:

  例1、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有哪些? 2。事实上通过这种做法,我们

  2,2,3.14,,0,10.12112111211112,π,(4)2。 3,0.717

  解:无理数有:2,5,π

  2注:①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比如(4),它其实是有理数4;

  ②无限小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一定是无理数。

  比如10.12112111211112。

  例2、把无理数5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分析:类比2的表示方法,我们需要构造出长度为的线段,从而以它为半径画弧,与数轴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5。

  解:如图所示,OA2,AB1,

  由勾股定理可知:OB5,以原点O与数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则点C就表示5。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⑵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⑶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⑷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⑸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22, 3.1415926,7,8,2,0.6,0,,,0.313113111。 73

  3、比较下列各组实数的大小:(1)4,(2)π,3.1416 (3)32,

  五、课堂小结

  1、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及实数的分类. 2、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六、布置作业

  P57习题6.3第1、2、3题;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附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着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1

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141 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 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习:P1421,2.

  四总结、扩展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五、布置作业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六、板书设计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比较、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资料,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小结:刚才出现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应该怎样正确地读和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起点是三年级时对一位小数的直观认识和刻画,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点。通过找身边的小数,引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例1,初步感知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

  1.出示例1三幅图。图上这些数都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会读吗?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这些物品,该怎样付钱呢?

  生1:0.3元就付3角。

  师:很好,你会把元转化成角来考虑。那0.05元和0.48元呢?

  生2:0.05元就是5分。

  生3:0.48元就是4角8分。

  帅:对,也可以说成48分。

  2.师:把3角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是多少呢?

  生:3角=3/10元。(一元=10角,1角就是1/10元,3角里面有3个1/10,是3/10元)

  师:3角=3/10元,也可以写成0.3元,读作零点三元。(板书)

  师:5分、48分也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你们会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回答。

  生:5分=5/100元,48分=48/100元(1元=100分,每份是1/100元,5分有5个1/100,就是了5/100元;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元,48分就是48/100元(板书:5分=5/100元48分=48/100元)

  师:5/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05元,读作零点零五;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继续板书读写)

  小结:0.3、0.05、0.48都是小数,0.3的小数部分有位,是一位小数,0.05和0.48小数部分有两位,是两位小数,当然,还有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0.3元该怎么付?学生把元转化成角,进而追问3角钱以元为单位用分数表示?得出0.3元=3角3/10元,即0.3=3/10。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为下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得出分数之后,告诉学生3/10还可以写成像0.3这样的小数,再教给读法】

  三、教学例2,揭示意义

  1.师:刚才从1元:100分,我们想到了用分做单位的数都表示1元的百分之几,都能写成小数,在其他情境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瞧,(课件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我们截取了一部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那么,(出示)4厘米、9厘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尝试完成。

  师:请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4厘米=4/100米=0.04米

  9厘米=9/100米=0.09米

  师小结: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那前面对应的这排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师:对,他们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吗?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

  2.我们继续观察刚才那把米尺,把他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板书1厘米=1/1000米=0.001米)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板书:1毫米=1/1000面米=0.001米

  7毫米=7/1000米=0.007米

  9毫米=9/1000米=0.009米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总的观察:三位小数是由分母是1000的分数得到的,两位小数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得到的,那位小数0.3呢?{是由分母是10的分数得到的)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呢?

  生: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屏搭上出示这句话)

  师:我们再从右往左看,0.3表示3/10,0.05表示5/100,0.48表示48/100,0.001表示1/1000,0.004表示4/1000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指着省略号):四位小数呢?(表示万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教师抓住展示和交流这一时机,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达成了对小数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四、练习拓展,巩固提升

  (一)说说做做这个练习分4个层次进行。

  师: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7/1033/1009/1000

  0.70.330.009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用小数米表示分别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2.师:阴影部分是0.7,淮能用小数表示出空白部分?它又表示什么意义?

  3.出示空白图形和0.9、0.07、0.52这三个分数,分别动手涂色表示出这三个小数。

  4.个人自由在空白图形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在新课结束后,书上安排了练一练,教材的目的在于巩固小数的意义,但如果这样,题目的价值就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将练一练进行适当处理,使书上分散的练习融为一个整体,由浅入深地对一道习题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应用,使题目增值。第一层次是对教材目标的基本达成;第二层次是对习题的进一步开发,渗透辩证统一思想;第三层次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第四个层次由个体智慧到合作交流,对习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升华:,采用了让学生画小数这种直观的操作活动,伴随着学生画前的思考和画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也就从画出来想出来说出来,逐渐明了】

  (二)快速抢答。练一练1、2和书上练习第4题。

  (三)我说你写。老帅报几个小数,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下来。

  0.390.60.1080.0080.80.80

  问座位互相检查一下,写的对不对?

  (此时有同学争论:0.8和0.80,是不是老师重复报了个?)

  师(故意):大家争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1:我认为0.8和0.80一样大,所以是重复写了;

  师:0.8表示什么:意义?0.80又表示什么意义?

  生2:0.8表示十分之八,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份,00.8表示一百分之八十,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0份。

  师指出:0.80很特别,末尾是0,虽然末尾是0,但它表示两位小数,这个。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以后再学习。(为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打下伏笔)

  (四)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擦皮8分直尺5角9分

  (五)开放题:把6毫米用小数表示出来,你有几种方法?

  (六)出示姚明照片:认识吗?准来介绍介绍他?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2米26。(板书2米26)

  师:2米26是口头话,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应该说成多少米?(2.26米)你的身高是多少米?猜猜老师的身高。(1.63米)这些数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还有点不同(整数部分不是0)。关于这些小数的知识,我们以后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所学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注意细节的处理,0.8和0.08的比较,6毫米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姚明身高2.26米的表述,既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学知识,又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数学教学设计6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理解工作总量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2、理解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怎样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以及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掌握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一条水渠长120米,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120÷5=24(米)。

  24表示什么?(工作效率)

  之几。它们都是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得到的。

  工作效率既可以是具体数量,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占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0。

  例10一段公路和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2、分析解答。

  (1)读题,思考,列式,解答,做在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30÷(30÷10+30÷15)

  根据什么列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30÷10求的是什么?30÷15求的是什么?

  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甲队和乙队的工效和。)

  再用3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的是什么?(合修所用的工作时间。)

  (3)板书解答过程:

  30÷(30÷10+30÷15)

  =30÷(3+2)

  =30÷5

  =6(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3、变换题中的条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千米改为40千米、45千米、500千米、10千米、2千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数据解答出来。

  (2)谁能说说你们组选择的'工作量是多少米?解答的结果是多少?

  每一组推选一名同学回答,结果都是6天。

  (3)既然工作总量发生变化而结果不变,那么我们去掉题中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这道题还能不能解答?

  4、改造例10:去掉具体的工作总量。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以讨论题为线索,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

  出示讨论题:

  ①这道题求哪个量?应已知哪些条件?

  ②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具体数量怎么办?(用“1”表示。)

  ③甲队的工作效率和乙队的工作效率怎样表示?甲队、乙队的工效

  (2)汇报讨论结果。(先说讨论题再说解答方法。)

  1表示什么?(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不是具体数量,我们把它看作单位“1”。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那么工作效率就要用每天完成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3)板书解答过程: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5、工作总量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工作时间不变呢?请你们每一组用刚才选择的数据,计算出甲队工作效率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乙队工作效率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甲乙两队的工效和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计算结果:

  6、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利用三量关系来解答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前者的工作总量给出了具体数量,因此工效也是具体数量;后者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效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后者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都是用“率”来表示的。)

  (三)巩固反馈

  1、出示“做一做”。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用20天,乙队单独做要用30天。如果两队合做,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做完?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提问反馈:第一问求什么?(工效和)

  怎么求甲乙两队的工效和?(甲工效+乙工效)甲乙的工效各是多

  第二问求什么?应根据什么列式?

  2、只列式不计算。(小组讨论完成,每组再选一名同学分析。)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12天完成,丙队单独做需18天完成。

  ①乙丙两队1天完成几分之几?5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若甲乙两队合做2天,还剩几分之几?

  ③甲、乙、丙队合作几天能完成全部工程?

  3、选择正确的列式。

  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快车5小时走完,慢车10小时走完。两车同时相对开出几小时相遇?

  A、500÷(500÷5+500÷10)

数学教学设计8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数学教学设计9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设计10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5分钟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

  2、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看一看(二)”是北师大版新世纪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二课。本节要求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会找出表示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或者上面形状的图形。通过搭正方体积木的活动,体验不同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或者上面)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以某一图形为正面(侧面或者上面)形状的物体不是唯一的。这是学生将来进一步认识“三视图”必须具备的基础。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少部分来自于农村。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地操作或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来认识和把握与空间观念有关的内容;他们具有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特别愿意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并为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而激动。他们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方法不明确,观察比较笼统,观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已经学会从两个、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还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

  生:积木、毽子等。

  师:今天我们来玩积木,好吗?

  师: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积木)谁能说出它的正面、侧面及上面的形状?同桌互相指着说一说。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今天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朋友智慧老人要过生日,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笑笑、淘气已经去了,我们快点走吧。

  (电脑演示:智慧老人的家,笑笑、淘气、机灵狗把三个正方体积木一字摆在桌子上。)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敢和笑笑他们比比,看谁摆得更好吗?

  (学生开始摆物体)

  师:看,我们摆得也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与笑笑他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由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

  活动1:看一看,连一连。

  师:请认真观察自己搭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体。

  师:你们能指着说出自己搭的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吗?

  生:长方体的正面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侧面是一个小正方形;上面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师:针对观察到的形状,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从正面和上面看都是由三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师:观察得很仔细!想一想,笑笑、淘气、机灵狗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呢?请试着连一连。

  (电脑验证结果)

  活动2:搭一搭、看一看。

  师:同学们搭得好,看得细,下面请你用3个小正方体搭一个你喜欢的物体,看一看所搭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请在小组内交流,比比看,哪一组动作最迅速,搭的形状最多,观察得最准确。

  (全班汇报,用实物投影演示各种搭法。)

  (三)巩固新知,创新发展

  师:(电脑出示,教材28页练一练第1题)笑笑也搭了2个物体。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请同学们试着连一连。(集体汇报)

  师:(出示28页练一练第2题)这是淘气搭的,你能回答淘气的问题吗?

  师:看看所搭物体,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告诉你的同桌。

  师:(出示29页练一练第3题)智慧老人也搭了很多形状的物体。(语音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辨认一下吧!)

  师:同学们好眼力!老师为你们的表现感到骄傲!看智慧老人还有什么要求。(语音出示:小朋友们,你们能用正方体搭一搭、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A?什么样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B?)

  生: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A,可以这样搭:(图略)

  生: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B,可以这样搭:(图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五)思维拓展

  用自己的画笔把这个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分别画下来,送给今天的老寿星――智慧老人,感谢他帮我们学会了知识,增长了智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智慧老人过生日这一主题情境,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的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2、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把自己放在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想一想、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拼搭、观察、感知,使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在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

  本节课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地搭、摆积木中,完成对本课的学习。但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小组汇报时,学生有时所说的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想,被我忽略,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存在着被教案束缚,放不开的情形,这说明: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巩固新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反思,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力争把课改实验工作做得更好。

数学教学设计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不少却露出浮华,流于形式。让人感受到了热闹,却很少让人心动、记忆深刻。究其原因,许多课堂的活动仅为活跃气氛而设计,缺少深刻的挖掘,没有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利用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件、朴实的语言、朴实的评价演绎一堂堂让人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我更加深信朴实,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的真谛在于简而美,如何才能将朴实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体验,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如果让真、朴、诚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所谓的真就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简洁真实、朴指教学方法力求简朴实用,诚指教学评价中做到简明真诚。正是这三者可以支撑起朴实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学情境简洁真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牵强、盲目地应用教学情境效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的认识。同时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学习、交流活动中。为了实现简洁真实教学情景创设,需要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已有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是数学教学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已知是学生学习未知的基础。因此,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创设简单、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三张数字卡片:0、1、6,让学生自己任意摆一个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关注起点,让教学自然流畅。

  (二)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两个瓶子,一个为矿泉水瓶,另一个为果汁瓶。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他们天天见的瓶子,但从未认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让学生看看两种饮料成分比例,并进行比一比。通过瓶子的标签认识,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用两个瓶子为百分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设置问题探索情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比如说,学习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创设这样的一个情节,首先需让学生明白商场促销打折的百分数含义,商场开展文具促销活动,购满30支笔打八五折,购满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学想买笔,请问如何购买最划算?这样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是喜欢的,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数学的应用探索。

  二、教学方法简朴实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这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适性,只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某堂具体课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数学的学科特性来说,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才真正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信手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一些简朴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多媒体课件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反对课件的使用,但反对夸大课件的作用。事实上,数学课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抓不清主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课件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用板书一步步的推演,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过程体验,这是多媒课件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往往比课件更具体,更有亲切感。数学课堂中,利用课件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别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学内容中。而朴实、有效的课堂却贯穿于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笔,一个推导,一句提问,就可将数学课堂演绎的十分精彩。

  (二)学具教具身边找越简单的学具和教具,学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试验和模仿,这对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数学的学具教具就在身边。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用到一张A4的打印纸,问学生这张纸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自然的想到长乘宽。当我用剪刀将打印纸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试问学生,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很容易联想和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长乘宽除以二。一张纸简单的演示,学生轻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语言力求精炼简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语言能规范、简洁和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防止含糊不清,通过精炼简约的语言传递数学思想。如,对于描述定理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这样就会出问题。又如,关于倍数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与倍数一起搭配使用时要严谨,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后总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入手,潜移默化,通过严谨的语言为学生规范的数学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简明真诚良好的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评价需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课堂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要吝啬,但也不要太多太滥,否则赞扬就会贬值,失去了激励功能。简明指出受表扬的行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从中挖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及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并真诚明确的点出来。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质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三个角之和的度数,大部分同学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但也有同学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同学将三个角按顺序分别描在一起。对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学生,需要表扬他们基础扎实;而对于撕下三角形的学生要赞扬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通过画画来求和的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能力与表现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表扬,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用简明、真诚的评价语言需要指向学生优秀的品质,落在课堂关键的地方,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焕发,精彩不断。综上所述,针对数学简而美的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简朴实用教学方法,以及真诚地实施教学评价,能让数学课堂实实在在,诚诚朴朴。朴实的课堂,不仅留个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为教师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总之,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喧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敷衍,朴实,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说明。

  1、教学时,我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作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信心上好吗?有信心的同学请高高举起你的手,你知道举起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们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汇报:我们常用右手吃饭、写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呢?(生自由汇报:用左手压本子、端碗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确认左手和右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

  (3)听口令,做动作。

  考验同学们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请举左手,放下,请举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师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练习,让学生熟练自身的左和右)

  (4)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搭档”,吃饭时,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写字时,左手压本子,右手拿笔。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5)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脚等。

  教师说明:同学们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们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设计意图:

  身体上的左、右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以此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加强对于左、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便于今后的记忆。

  2、动手操作,明确左、右的位置。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离开身体这个参照点,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顺序摆放好。

  (2)谁来说一说,直尺的左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

  (3)选你喜欢的一件文具,说说它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身边的物品,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做左、右动作的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于左、右动作的'小游戏。请听口令,看谁的反应快: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伸出你的左、右手,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4、课堂练习,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材13页“生活中的数学”。(课件出示上、下楼梯图)

  (1)在楼梯的上面有小朋友要下来,下面有小朋友要上去,他们会不会相撞呢?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吧!

  先找4名学生,两人两人分别在过道两边走,再返回。向学生说明: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方向改变的时候,左、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上、下楼梯,过马路都应该靠右侧通行。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上、下楼梯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发矛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综合运用,巩固拓展

  1、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看我们教室里的东西,用“左、右”来说出它们的位置。

  2、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左边,把老师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右边。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3页6题。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通过回忆了解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观察生活中父母的操劳,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的父母辛劳,懂得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父母的爱,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3.学会利用多种渠道查找有关感恩父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1、学会利用书籍和上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深刻认识“爱”的内涵,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3、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回忆父母爱你的故事。

  2.搜集古今孝敬父母的故事及父母爱孩子的故事。

  3、多媒体课件。

  4、学唱《感恩的心》

  五、教学流程:

  (一)活动导入:

  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是他们让我们健康地成长,是他们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爱。是的,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恩我们最伟大的——(齐喊)爸爸、妈妈!

  (二)说故事——感受父母的伟大

  1、无论你身在何方,有一个人,她永远把你惦记,从她成为你的母亲到她老去,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种爱,就叫“母爱”。请听一个来自《亲情故事》的《永远的'惦念》。(生讲故事)

  2、是的,我们是妈妈一生的牵挂。还有一个人他是你的一片天,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是你内心的支柱,是他,让我们在风雨中无惧,一路走好……是他,让我们在任何困难学会不退宿,他的名字叫——父亲。请听《地震中的父与子》。

  3、主持人:说起地震,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那次5.12汶川了级大地震…… 一生讲汶川大地震感人故事。 主持人:现在大家有什么想说吗?

  (三)话说自己父母的爱,心存感恩

  1、主持人:为了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操碎了心。确实,爸爸妈妈把我们抚养大,为了从不让我们受一点委屈,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下面让我们来夸夸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吧!让每个同学都了解爸爸妈妈是怎么爱我们的。

  (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或小故事进行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2、主持人:听完同学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

  3、主持人:是啊,父母的爱是安逸的小舟,载着我们驶向温馨的港湾;父母的爱是一把小伞,给了我们一方无雨的晴空;父母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们一片灿烂的前程。 请听诗歌朗诵:《那个夏天》

  那个夏天

  好怀念那个夏天

  我们被雷雨吓得狂叫过大街

  不管在别人眼里有多么疯癫

  有多么不体面

  那几乎变成生命最珍贵的画面

  多可爱的昨天

  曾为了电影结局哭了好几天

  你为大家做了很丑的鬼脸

  都映在那一个夏天

  但愿能永远看到你的微笑

  因为——

  那么甜,那么灿烂!

  (四)、拿出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1、小品导入:

  主持人:爸爸妈妈不仅要上班赚钱,还要做家务照顾我,太不容易了! 请听相声:《我不再是小皇帝了》

  2、主持人:是啊,父母的爱孕育了我们的生命,父母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的历程,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此时此刻,我们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们爱您。

  主持人: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齐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主持人:妈妈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爸爸教我们学会走路、做人,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脚印都有爸爸妈妈的汗水和眼泪,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去爱你的爸爸和妈妈呢?(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组汇报活动展示:

  主持人:在大家回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时,很多小组同学都想有自己的方式来感谢自己的父母。

  (1)请听第一小队的“父母我来夸”: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关爱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2)第二小队小品:《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

  一名同学扮演爸爸,一名同学扮演妈妈,下班回家时,做到椅子上,很累,孩子帮助爸爸妈妈把拖鞋准备好,让爸爸妈妈换上,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做的对吗?我们还可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盛饭、为父母过生日、节假日送上祝福语……)

  (3)第三小队:手抄报展示

  (4)第四小队:感恩卡展示

  (5)第五小队: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朗读自己写的话)

  (五)、听父母心声 ,升华感恩

  主持人: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中,我们大家都成长了,进步了,为此,我们的父母感到特别的欣慰!在这次的活动中,很多家长也看到了我们的进步,请听家长的话!(录音播放) 主持人:听了我们爸爸妈妈的话,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学生各抒己见)

  (六)、总结感恩,传递感恩

  师:正是因为他们给我的爱,给我们的帮助,才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让我们带着这颗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我们不仅要感恩自己的父母,还要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感恩大自然!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齐唱《感恩的心》)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课题: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2.7对数》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都应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显得自然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价值。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对数的概念及其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它属于函数领域的知识。而对数的概念是对数函数部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数的学习,可以解决数学中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以及对数函数的相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数和指数可以求幂值,那么知道底数和幂值如何求求指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学习指数的基础上学习对数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数定义,难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八、教学流程:

  问题情景(复习引入)——实例分析、形成概念(导入新课)——深刻认识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变式分析、深化认识(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介绍自然对数及常用对数)——练习小结、形成反思(例题,小结)

  八、教学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内容的处理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本教学设计,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2-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