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科学六上3.8《消失的恐龙》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科学六上3.8《消失的恐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消失的恐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的第一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动物,以及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因此对恐龙及它的灭绝有一定的了解。本课带领学生体验恐龙化石挖掘复原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化石和恐龙的关系,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描述恐龙化石,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为复原提供可能。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创建恐龙乐园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消失”引出化石对复原已灭绝恐龙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设置阅读及挖掘体验活动,从阅读中获取第一块恐龙化石挖掘的相关信息,从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分析、合作探究、在互动交流中尽可能完整描述骨骼化石,初步发现化石的作用。第三部分,为总结部分,在畅谈收获中回顾全课。第四部分,为衔接部分,总结复杂且细致的考古复原过程,体会考古学家的不易,衔接下节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的探究学习。经过之前的铺垫,已经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如何科学的观察描述已有所了解。此外学生对恐龙充满好奇心,且有一定了解,关于消失的恐龙,学生有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因此本课创设恐龙乐园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恐龙化石挖掘方面感兴趣的问题,以考古体验活动作为主线,让学生在挖掘、观察、描述过程中寻找想研究问题的答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趣且有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科学探究目标
1.体验恐龙化石的挖掘过程。
2.细致观察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3.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恐龙骨骼化石外形。
4.能基于前概念和观察结果等角度对化石所属恐龙提出针对性的假设。
科学态度目标
1.尊重证据,坚持正确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观点,不急于下结论,以事实为依据综合作出判断。
2.学会在合作中探寻答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从消失的恐龙中反思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教学难点】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各种恐龙模型、图片、视频,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25页的恐龙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图片上的恐龙。
2.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
没有人见过恐龙,为什么
能复原出它们的模样?
没有人能穿越时空,为什么
能找到人类的祖先?
……
答案
究竟藏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
去探寻
那些遥远的秘密!
3.学生认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中提出的问题。
4.全班交流。
为什么没有人见过恐龙,却能复原出它们的模样?
预设:是因为化石,人们根据恐龙的化石复原出了恐龙的模样。
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穿越时空,却能够找到人类的祖先?
预设:是因为化石,人们根据化石复原出了人类的祖先的模样。
5.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一起去探寻化石的奥秘。
6.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8课——消失的恐龙。
7.板书课题:消失的恐龙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举办“恐龙展”。
1.教师引导: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喜欢恐龙。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把我们各人拥有的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带到教室,来举办一个“恐龙展”。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
2.学生拿出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把模型分门别类的摆放在桌子上,将图片粘贴在周围的墙上,“恐龙展”就可以开始了。
3.学生在教室里面自由走动,观看恐龙展,观察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初步了解各种形态的恐龙。
4.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恐龙展中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这些恐龙千姿百态,大小不一。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模型图片中的恐龙形象是根据什么复原出来的呢?是设计师们凭空设计出来的吗?
预设:这些恐龙形象是人们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
5.过渡:原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恐龙都是人们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程。
活动二: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
1.出示课本27页“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
2.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
预设:1677年,一名英国牧师偶然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腿骨化石。这块化石后来被称为“巨人的遗骨”。
1823年,恐龙化石再度被发现,并辗转到了英国古生物学家威廉姆·巴克兰的手上,巴克兰对这块化石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有关巨齿龙的论文。于是,巨齿龙成为第一种被载入科学史的恐龙种类。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对恐龙的认识越来越多了。
3.出示有关巨齿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巨齿龙的外形特点。
4.科学家又是如何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恐龙化石的发掘和复原过程。
5.出示课本27页下面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
6.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科学家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步骤。
预设:
①科学家用刷子除去恐龙化石上的沙土。
②包装好化石,以免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
③科学家在实验室仔细清理恐龙化石。
④经过艰难的工作,一块块化石被还原成完整的恐龙骨架。
7.教师小结:研究化石的科学家被称为古生物学家,他们使用一些基本的挖掘工具,比如锤子、凿子等把化石挖出地表,刷子则用来除去化石上的沙土。
活动三:连接恐龙和相对应的恐龙化石模型。
1.教师引导:正是因为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我们才看到了今天各种各样的恐龙形象。
2.出示课本28页上面三角龙、似鸡龙、马门溪龙、霸王龙和剑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5种恐龙,分别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这5种恐龙的知识。
3.这些恐龙又是根据哪一种恐龙化石模型复原出来的呢?
4.出示课本28页下面的5种恐龙的化石模型,提出要求:找出与上面5种恐龙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并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5.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5种恐龙图片以及下面的5种恐龙化石模型,将恐龙与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连接起来,并且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6.教师引导:通过刚才比较的这5种恐龙,我们发现恐龙的形态差异真的很大。其实科学家们发现的恐龙远远不止这5种。
7.相机出示其他种类的恐龙,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恐龙,并且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8.教师出示相应的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恐龙,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之所以能够复原恐龙是因为化石的存在,人类对于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到1677年,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们对恐龙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化石在恐龙的研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以及恐龙化石的知识。
【科学六上3.8《消失的恐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消失的恐龙》教学设计10-21
关于《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10-07
六上比教学设计05-05
恐龙教学设计12-05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恐龙的灭绝教学反思10-03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10-07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03-15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05-10
六上比教学设计15篇05-06
《遥远的恐龙世界》教学设计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