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0 07:08:1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科学方法。

  3、情感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2、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三.【实验器材】

  测量仪器:天平、量筒、量杯

  其它器材:量筒读数展板、烧杯、钩码、石块、蜡块、细线、水、酚酞、碱溶液

  教学

  过程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今天物理老师也做回魔术师。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呦。不要眨眼睛。

  (老师将无色透明的酚酞溶液倒到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为红色)

  是不是很神奇呢?现在我想知道这神秘的红色液体的密度。该怎样测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本节课题《测量物体的密度》)

  学生们好奇的注视讲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出新课题

  学生思考怎样去测密度

  活动一探讨方法

  1、我们已经学过密度的公式是

  (老师板书:ρ=m/V)

  m是

  V是

  我们知道只要测出物质的质量,再测出物质的体积,带入密度公式,就可以算出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也就是我们测物质密度的依据即原理。

  2、问题又来了。我们怎样测物质的质量呢?

  好的,天平可以测质量。那么,怎样测体积呢?

  不规则固体呢?液体呢?学生回答ρ=m/V

  质量

  体积

  用天平

  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

  用体积公式可以算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量筒

  学生回忆密度公式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但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下一步实验打好了基础。

  引入知识点“量筒”

  活动二:量筒的使用

  1、让学生认识量筒、量杯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毫升和立方厘米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

  (2)该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3)该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老师稍待片刻,请学生回答,确定量筒的标度单位、量程分度值,同时提醒学生拿到所有的测量仪器都要先确定这三点。)

  2、让学生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它的示数。

  待学生完成操作,老师用量筒读数展板展示学生的各种读法,并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正确读数。

  引导学生分析量筒的使用方法,教师讲解量筒在中考中的使用方法:

  A、手倾斜,沿筒壁倒入水

  B、水花不能四溅

  C、蹲下观察,不能手持

  D、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总结:拿到量筒,应先观察量筒的量程、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俯视——读数会偏大;仰视——读数会偏小。

  学生观察量筒。

  学生用量筒量取适量的水,并读数

  学生讨论并回答

  提问中下层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自主尝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小组测量内容分工不同,用时间换空间,增大学习容量

  利用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交流,激起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活动三: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目标

  导向

  原理:ρ=m/V

  同样的道理用天平测质量,怎样去测这个石块的体积呢?

  1、引导小组讨论: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得出测量小石块体积的实验步骤:

  测量石块的体积:

  (1)在量筒内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2)把小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水与物体的总体积为V2;

  (3)石块的体积V= V2—V1

  2、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怎样测小石块的密度呢?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

  确定方案,分组测量

  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点拨思路。

  学生阅读课本118页讨论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方法

  学生讨论两种测量次序的差异

  学生分工合作测量桌子上待测石块的密度

  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入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活动四:用天平、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我想知道这杯神秘液体的密度,请大家讨论一下,看哪个组先帮我提供一个方案?

  动动脑,想一想:其中的实验步骤的安排有如下三种

  方案一:

  A.将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V;

  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C.再将液体倒入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总质量m2;

  D.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

  方案二:

  A.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1;

  B.用烧杯取适量的被测液体称出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杯中,读出液体的体积V;

  D.用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

  方案三:

  A.在烧杯中盛被测液体,称出它的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的液体体积V;

  C.称出烧杯及杯中剩下液体的质量m2;

  D.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

  (1)三种方法中最恰当的是方案,其他不恰当的原因是

  (2)按最恰当的方法进行实验,试用实验步骤中给定的数据表示这种液体的密度值:

  进行测量并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2、老师根据三个方案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牛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3、评估交流,解答各小组出现的新问题

  教师引导:抛出四个问题

  思考一:测量固体密度时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

  思考二:怎样测量浮在水面上物体(例如小蜡块)的密度?

  思考三:用沙子和天平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思考四:有一种1角硬币,看上去好像是铝制的。它真是铝制的吗?

  1、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为小组测量内容分工不同,用时间换空间,增大学习容量做准备

  学生合作、讨论方案

  2、合作讨论: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小组之间就实验操作是否简便、方案是否可行等问题相互交流与评估,改进实验方案,确定整理测量步骤和设计记录表格。

  1、学生按自己组内设计的,经过调整后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3、小组代表展示每一实验步骤,并操作演示。

  学生思考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习的兴趣

  通过对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对比密度表分析,让学生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

  小组测量内容分工不同,用时间换空间,增大学习容量

  利用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交流,激起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并指导学生分工合作,纠正学生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的能力。

  小组展示,操作演示,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

  导结教师总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过程的表现,给予评价。

  评估与交流:

  回想实验过程,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或者你认为该实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回顾,总结测量固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快乐大闯关课堂巩固练习:

  1、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这块岩石的密度是_______kg/m3,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一小瓶的质量为78g,装满水时总质量178g,则这个小瓶的容积是_____cm3。一次测量中,先在这个空瓶中装入少许某固体颗粒,称得总质量为132g,再往瓶内注满水,称得总质量为212g,则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是______kg/m3,它可能是________。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学会了量筒的使用,并小组合作,顺利完成了密度的测量,学会了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物质,每个同学收获都很大。这节课除学到课本知识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课外拓展

  1)没有量筒,只有天平和水,烧杯及待测液体,请写实验步骤和结论

  2)有天平但没有砝码,水,烧杯、刻度尺及待测液体,请写实验步骤和结论

  3)有天平水,烧杯、及待测固体,请写实验步骤和结论(注意如图方法的不妥之处。

  板书

  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

  1、原理:

  2、器材:

  3、步骤:

  4、数据记录表格

  教学反思

  1、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1)学生的活动空间。实验器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本组情况完成多个实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实验改为开放性设计实验,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自主探究变得更有实际意义。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2、本节不足:

  时间有限,不能让学生体方法;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测密度的方法,把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从误差大小、操作难易等方面进行评估会更有说服力。对于实验能力较差的小组必要时给予中心小组长课前点拨思路,课堂上让小组长可以有更多时间指导本小组成员的实验探究,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信心。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01-25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06-18

《物体运动的测量》教学设计01-17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8篇[热]02-23

《密度》教学设计05-25

密度教学设计06-17

《密度》教学设计(优)02-16

密度教学设计[精华]10-02

质量与密度教学设计05-30

密度教学设计8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