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问渠哪得如许,为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画:
源头活水——方塘(清)。
书、实践——方寸之心、心智(清)。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1-02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05-24
《观舞记》教学设计04-19
观舞记教学设计06-24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04-21
观刈麦教学设计04-22
观书有感的教学反思12-07
观舞记教学设计[精品]07-27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2篇11-03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2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