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6 09:44:3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预设: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word/media/image1_1.png

  2、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word/media/image2_1.png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清高孤傲

  痴痴景苍茫清冷

  痴心思念故国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设计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实现知识的积累、内容的赏析、情操的培养,而朗读背诵则是是最有效的手段。

  就本课的内容来说,篇幅较短,文言知识相对浅显,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进一步的赏析文本,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是很不易做到的,也是这样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所以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遗世情怀。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能够了。使用白描手法是本文写景的特点,这个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同时,借助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5.把握文章使用的白描手法。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使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反思与评点

 一、导语:

  吟诵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古人的脚步,走近西湖,走进的张岱《湖心亭看雪》,去欣赏西河那独特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示读,规范读音。

  2.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3.提出质疑,共同解疑。

  三、课文赏析

  1.叙事初探张岱情

  请同学们归纳本文记叙的要素:(板书:记叙)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写人。

  2.西湖冬雪之景

  (1)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充足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奇在何处。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思考问题1:上句中的“一”和此句中的“一”有何不同?此四种景物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何特色?

  (2)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

  (3)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是雕琢。

  (4)简介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实行描写的方法。

  3、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4、品读课文再梳理

  (1)教师对本文内容作小结并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有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总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美丽西湖。

  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古人的脚步,走近西湖,走进的张岱《湖心亭看雪》,去欣赏西湖那独特的美景。

  生:好。

  (板书课题)

  师板书:毳衣沆砀雾凇更定

  师:下面老师找两名同学读这两篇课文,其他同学在读音、停顿上如有不同读法,之后能够举手提出。

  生:崇祯……

  师:你读的真不错。大家能说说这篇叙事散文写了怎样的事情吗?我们学过概述内容的方式是何人在何时干什么后来怎样。(给学生时间思考之后,请学生回答。)

  生: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写人

  师:你概括的很好。由此可知文章中写了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散文中的人事活动往往表现的是作者的情趣。那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雪景呢?请大家找出写雪景的句子。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大家找的很好,能用一个形容词性质的字来概括一下吗?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来分析。

  生3:静,人鸟声俱绝。我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句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的诗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而本文是从听觉来写的。角度不一般。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但是下文中还写了船行,定会有声音,把下面的内容也考虑进来能够吗?

  生1:我觉得奇字好,连鸟都不敢出声了,让人感到森然寒意。还有雾凇,这种景观在南方极少见,我在电视中看到一个与雾凇相关的专题片,在东北的冬天能够看到。张岱身为南方人对这样的佳景怕也不大见到的吧。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体验也能从作者生活的地域环境入手来分析很好啊!

  生2:我也补充两句,三个与字和一个一白的一字把天地混沌一片的壮阔之景写了出来。还有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里的数量词由大到小让人感到置身其中如同沧海一粟。

  师:大家推选一个有才情的同学用散文的语言把这幅雪景描绘出来怎样?(给片刻时间。)

  生: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一叶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

  师:大家的分析十分入微,你的描绘更是添色,你们觉得这样写景的笔法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相近?

  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师:还记得那是什么描写手法吗?

  生:是白描。

  师:对。是白描。这样的手法能够写景也可写人还可写事。语言精练而且传神,不加任何的渲染和烘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着这样的奇景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大家应该还记得情怀的寄寓必须得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背景。能够给大家一个提示:张岱是一个人去的吗?仅仅是为了赏景吗?

  生:不是一个人,从舟中人两三粒和文章结尾舟子喃喃曰可知。

  师:你说的没错,不过作者说自己是独往啊,这不是矛盾吗?

  生:舟子不是作者的知己,他们在心灵上是没有共同语言的,舟子是俗人一个,作者说独往,这反映了他文人的孤傲。

  生:尤其是他去的时间是在晚上,这说明他是不想看到别人也不想被别人看到的,这又说明了他是孤独的避世的。

  生3:在世俗中是孤独的,所以他寄情于山水,他的精神和自然是相通的,苏轼在《记承天寺》中也寄情于溶溶月光,我以为这是知识分子的共性。

  师(小结):你们的发言很是精彩,学习能够融会贯通,这实在是难得。是的,雪景给作者以精神的解脱,这远胜于人世的喧嚷。它旷远,远胜于人世的促狭。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大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大家纷纷举手。

  生:老师你如此之问显示出你是个地道的俗人,而张岱注重的不是世俗问题,而是与朋友心灵的沟通。这还反映出他的心情由喜转悲了。(同学点头。)

  师:作者问客姓氏客当回答姓氏,不过作者却只说客是金陵人,客此。金陵不是姓而是一个地名指的是南京。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我们以前说过经典散文中的任何一个物的出现必是关乎着作者情感的。

  生:客是金陵人,作者会想到自己是绍兴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人生的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啊!

  生:他还会想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故国。

  (大家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文很是入微,瞻前顾后,推理缜密。那么大家对张岱这样性情的人有怎样的看法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他有世俗外的雅兴,这是可贵的。

  生:他对祖国的情感是真挚的。但是他的避世未免有些消极,就像陶渊明的归隐一样,对社会的发展无功可言了。如果他能入世又能出世最好,像周敦颐那样。

  师:我们品读张岱,会发现他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有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不过上完课后发现还有很大的漏洞。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前边大家可能看到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使用。显然,练习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能够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能够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2、对实际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能够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能够,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仅仅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

  3、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升。

  4.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能够补充。比如能够加入一些画面,音乐,能够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使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教后反思:

  为准备《湖心亭看雪》这堂课,我对教学的相关内容实行了调节,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因为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不过上完课后发现还有很大的漏洞。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三语,语速不能过快,导语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再说导语时就有些快,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过度语,是引领学生很好地从这个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个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误就是结语,竟然忘记了,为什么会忘呢?紧张,因为结语是背出来的,已紧张很容易忘。结语,它是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很好地总结,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把握把他总结出来,而不应该是背出来,背,很容易忘。也给人一生硬的感觉。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前边大家可能看到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使用。显然,练习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能够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能够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实际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能够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能够,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仅仅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因为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有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升。

  5.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升。

  6.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能够补充。比如能够加入一些画面,音乐,能够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使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我在教学上的点滴理解和些许经验,还不成熟,请大家斧正。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2-15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5篇)04-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8篇05-2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2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10-06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通用20篇)11-2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通用15篇)05-22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10-05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集合15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