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7 16:02:2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一、开门见山,

  1.教学例4,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学生观察场景图。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学生讨论。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验算,再交流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方程解答。

  四、拓展提高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先相互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

  五、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自己计算商品的现价或原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的复习,进一步体会消元的数学思想,以及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一般的圆周角的性质进行探索,圆周角性质在圆的有关说理、作图、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学习圆的后续知识的重要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圆周角性质也是说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灵活应用“代入法”和“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外,还应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体会消元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转化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消元思想,熟练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是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形结合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含有2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二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法,即把“二元”变成“一元”,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6.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为:一审,二找等量关系,三设未知数,四列二元一次方程组,五解,六答。

  (二)重点展现:

  例1:解下例方程组:

  (1)解:由①得,=1-③……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用另外一个未知数表示;

  将③代入②得,3+2(1-)=5……将变形后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

  解得,=3…………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

  把=3代入方程③得,=1-3=-2……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原方程组的解为

  (2)解:由①×2得,4+6=16③……变形方程,使得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由②-③得,11=22……消掉其中的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解得,=2……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

  把=2代入方程①得,=1……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原方程组的解为x

  (三)巩固应用:

  例1、已知以、为未知数的方程组的方程组与的解相同,试求、的值。

  解:解方程组,得

  把代入方程组,得,

  解得

  例2(xxxx年xx中考题)、某班将举行“庆祝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班长安排小明购买奖品,下面两图是小明买回奖品时与班长的对话情境:

  请根据上面的信息.试计算两种笔记本各买了多少本?

  解:设购买单价为5元的笔记本本,单价为8元的笔记本本,依题意,得:

  解得:

  经检验,符合题意。

  ∴购买单价为5元的笔记本25本,单价为8元的笔记本15本。

  (四)能力提升:

  例1、已知一次函数=+1与另一个一次函数=相交于点A,试求出点A的坐标。

  解:依题意,得

  解得:,

  ∴点A的坐标为(3,-2).

  例2.(20xx年xx中考模拟题)某旅游商品经销店欲购进A、B两种纪念品,若用380元购进A种纪念品7件,B种纪念品8件;也可以用380元购进A种纪念品10件,B种纪念品6件。

  (1)求A、B两种纪念品的进价分别为多少?

  (2)若该商店每销售1件A种纪念品可获利5元,每销售1件B种纪念品可获利7元,该商店准备用不超过900元购进A、B两种纪念品40件,且这两种纪念品全部售出候总获利不低于216元,问应该怎样进货,才能使总获利最大,最大为多少?

  解:(1)设A种纪念品的进价为元,B种纪念品的进价为元,依题意,得:

  解得:x,

  答:A、B两种纪念品的进价分别为20元、30元

  (2)设商店准备购进A种纪念品a件,则购进B种纪念品(40-a)件,依题意,得

  解得:

  ∵总获利是a的一次函数,且w随a的增大而减小

  ∴当a=30时,w最大,最大值w=-2×30+280=220.

  ∴40-a=10

  ∴应进A种纪念品30件,B种纪念品10件,才能使获得利润最大,最大值是220元.

  (五)课堂练习:

  1、解下例方程组:

  2、若方程组的解为,试求、的值。

  (六)家庭作业:

  1、必做题:指南第25页A组2(2)、(3),4

  2、选做题:指南第26页B组2,3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六第3-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熟悉乘法一步应用题的结构,会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的应用题。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的应用题。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1、师生对口令把口决说完整

  二五()四五()四四()三四()

  二三()五五()一五()三五()

  2、说说第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和用哪句乘法口决

  4×35×2

  3×42×5

  3、应用题

  (1)小明做数学题,每行做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提问:这道题求什么?2个5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2)小明做数学题,做了2行,每行做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3)比较上面两应用题。小结: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四、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九节的'乘法口决和乘法应用题的综合练习课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六8-12

  教学目标:

  知识:巩固1-5乘法口决

  能力:通过区分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口.决

  1、检查3名学生记乘法口决情况。

  2、对口令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二、乘法应用题的练习出示练习二十六的第9题

  提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指名读(2)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提问,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用学具摆出来。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列式。

  小结:从这两道题可以看出,我们在做应用题时不能只看问题是求一共是多少就用乘法,或用加法,而应该认真分析题目,如果已知条件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才可以用乘法,如果已知的是不相同的加数和就只能用加法计算。

  三、达标测评

  做练习二十六10题、11题。

  编题练习

  四、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材第145页期末复习第13—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学过的应用题及其结构,加深理解对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比较熟练地分析推理并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的应用题的特点,更加熟练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要先算的中间问题,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解答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

  二、复习三步计算应用题

  1.整理思路。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三步计算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解答时可按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

  2.做期末复习第13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两题都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而第(2)题有一重复条件,所以也可以两步计算列式解答。

  3.做期末复习第14题。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1)题根据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条件又可以怎样想

  第(2)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小结:这两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但第(1)题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第(2)题的互换,所以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间问题:即6天装配电脑的台数要先求出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道题。

  山边林场栽槐树和杉树各12行,槐树每行24棵,杉树每行30棵。栽的槐树和杉树一共多少棵

  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怎样解答?(板书综合算式)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第二种方法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两种方法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

  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来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每一步算什么。在列式时,要根据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尽考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在本学期学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如果有一个条件是两个数量共同的条件,也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

  五、课堂作业

  1.期末复习第15题。要求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2.期末复习第16题。要求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应用文写作的概念、作用、分类知识。

  2、 掌握应用文的语言。

  二、 教学重点:

  掌握应用文各类固定词汇和句子。

  三、 教学难点:

  应用文写作中正确用词用句。

  四、 教学时数: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应用文的含义:

  1、概念:

  应用文是指人民群众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解决社会各种事务时,经常使用的、具有惯有格式的文体。它与人们的关系最为直接,使用频率也最高。

  2、应用文写作作用:

  由于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复杂精细的社会生产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要求人们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因此应用文体的种类也日益繁多,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文秘工作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而文秘工作的中心工作就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使信息尽快的产生社会效益,完成这项工作的工具当然要靠应用写作,所以应用写作将对人们的工作效率和信息传播的价值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就成为文秘人员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二)应用文的特点:

  1、实用性:有无实用价值是应用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明显特征。

  2、真实性:具有真实广泛的内容,是应用文的`生命。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3、对象明确:由于应用文中的每一个文种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所以对于确定的作者和读者来说是非写不可、非读不可的,否则将贻误工作。

  4、格式固定:其目的是为了清晰醒目,便于使用,便于即时处理,充分发挥应用文的社会功能。

  5、时效性:要求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快写、快办、快发,不允许任何拖延,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6、简明性:应用文要求简洁明了、干净利索,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必须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无误。所以应用文具有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三)应用文的作用: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2、加强联系和团结,组织社会生产和协调人际关系

  3、总结交流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4、积累和提供历史材料

  (五)应用文的语言:

  应用文中有一些固定的文言词汇和句子,体现其准确性、简明性。

  1、分类:

  称谓用语、经办用语、引叙用语、期请用语、表态用语、征询期复用语、综述过渡用语、结尾用语

  2、称谓用语:我、本、你、贵、该

  (1)自称:本、我、敝

  如“本厂”、“我校”、“敝公司”等。

  (2)称对方:你、贵

  如“你局”、“贵公司”等。

  (3)称他方:该

  如“该同学”、“该生”、“该同志”、“该厂”,其中“敝”是谦称,“贵”是尊称,其他上下

  级通用。

  3、经办用语:经,业经

  表示经办工作处理过程已结束,表明处理时间和经过情况。

  如:(1)经召集有关班委讨论,

  (2)上述各款,业经董事会批准

  4、引叙用语:前接、近接、顷接、悉、收悉,敬悉等。

  引叙来文时的用语:

  (1)近接贵公司来函

  (2)你厂关于××问题请示悉(收悉)

  (3)来函敬悉

  5、期请用语:表示期望、请求

  如:“即请照办。希即遵照、请、拟请、希望”等。

  例:(1)以上各点,即请查照。

  (2)现将《规定》发给你们,希即遵照(执行)

  (3)请(希)即按有关规定办理。

  6、表态用语:

  有“照办、同意、不同意、可行、不可”等。

  例:“对××问题,同意按来文意见办理。”

  7、征询、期复用语:

  征询用语:当否,妥否,是否可行,可否等。

  期复用语:请批示,请核示,请回复,请指示等。

  例:“上述报告,如无不当,请批示。”“上述处理意见,如无不当,请批转执行。”

  8、综述过渡用语:有“为此对此、综上所述”等

  一般用在前文末或后文开头,起过渡作用。

  例:(1)“对此,特提出下列意见”

  (2)“为此,必须重申”

  (3)“综上所述,要求””

  9、结尾用语:

  指一般函件或公文的结尾处用语,如:“为要,为盼,为何、特此通知(通报)”等。

  例:(1)“望给予接待为何(为惑)”

  (2)“请拨冗函复为盼”

  (3)“务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执行为要”

  (六)应用文的句式:

  1、句中介词结构较多。

  如:“有关问题”、“关于通知”、“根据文件”、“为了,特制定本计划”

  2、句式多为叙述句和祈使句,不同感叹句和反问句。

  3、修辞方法几乎不用。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气体摩尔体积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二、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 —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 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55页——第56页的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比的意义,通过计算解决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旧知的迁移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探索知识、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获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时间安排:复习2分钟,导入3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5分钟,小结3分钟,练习7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4、女生比男生少(或20%)。

  5、男生比女生多(或25%)。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答案不是唯一的。)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老师要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我这儿有一筐橘子打算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分合理?(出示课件)

  同学发言。

  小结:平均分不太合理,按两个班的人数比分才公平合理。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实际分一分,并记录分的过程。

  师:分好了吗?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吗?学生交流分的方法。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1:1进行分配的。 小结:不管我们怎么分,我们都是按3:2的比来分的,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得是3:2。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如果我现在给你们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1、师巡视辅导。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交流汇报。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板书:3﹢2=5大班:140×3/5=84(个)小班:140×2/5=56(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表示什么?(引导明确:因为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板书:140÷(3+2)=28大班:28×3=84(个)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

  方法一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方法二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请同学们看书第55页的内容,书中还有哪些刚才我们没有探讨到的方法?(画图法、画表格法)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跟我们探讨的这两种方法比较,我们两种方法更方便。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比的应用。(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幼儿园阿姨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说明书上介绍了其中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你能帮阿姨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用多少克奶和多少克巧克力吗?”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2、师:非常棒,但一直做同类型的题目没意思。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有谁大家被考倒。请看题,师读题:“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怎么样,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把你们的解法写出来。预设方法如下:

  (1)60÷3×2=40(本)(2)60÷ × 2=40(本)(3)60× =40(本)(4)60÷ =40(本)

  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题目)

  1、一座水库按2:3放养鲢鱼和鲤鱼,一共可以放养鱼苗25000尾。其中鲢鱼和鲤鱼的鱼苗各应放养多少尾?

  2、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也是自己最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自由发言)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七、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6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3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小学《数学》第六册P71的例4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学生第一次碰到这种结构的连乘应用题。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连乘应用题”这堂课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

  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例4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3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

  吴老师买来3盒圆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3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

  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被乘数不易找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容易搞错,因此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

  我在“基本训练”中出了两道练习题:

  ⑴出示“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

  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

  ⑵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

  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

  2、在新授时突出寻找对应关系。

  在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后,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2”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与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每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我装作疑惑不解地问:题目初看有两个每份数,你们为什么都选“2”作被乘数而不选“10”呢?学生抢着告诉老师因为“2”才是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故作被乘数。

  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三、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

  1、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半扶着走,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准确率100%)→只列式不计算(独立走、准确率100%)→选择题、判断题(准确率98%)。

  2、对比练习

  为了消除思维定势,防止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我出了以下两道练习题:(只列式)

  ⑴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每一辆汽车一次能运5吨,12辆汽车7次能运多少吨?

  ⑵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先来了4辆汽车,后又来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运5吨,一共能运多少吨?

  通过以上两道练习,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就盲目用连乘法,从而从比较中进一步掌握了例4的本质特征。

  3、发展练习

  在这一部分练习中,让学生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结构,升华认识,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⑴出示“我们三(3)班有56人,为扶助失学儿童如果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可捐款多少元?” 要求将“56人”改成间接条件,改完口头列式,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学生改成“三(3)班有8个小组,每组7人”和“三(3)班有男生27人,女生29人”等)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渗透了思想教育。⑵出示实物3包练习本(每包50本)和2包卫生纸(每包10卷),请学生编出例4结构的连乘应用题。

  ⑶在最后一分钟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意义的连乘应用题,进一步把数学学习和解答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时,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热烈讨论抢着编题。我又鼓励大家课后进行调查研究,编出更有意义的题。一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一)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计算25/36÷30

  3.用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鸡的只数是鸭的3/4

  女生是男生的一半

  梨重量的3/5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二)学一学

  出示学习提示:

  1.找出例1的条件和问题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思考

  问题: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4/5=28

  (三)做一做

  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你会吗?试一试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四)议一议

  爸爸的体重在哪一个关系式里?写出这个关系式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如果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完成 后,让组长检查后汇报)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填充教材。

  (五)练一练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科书第100页例1及相应的内容。

  学情分析:

  1、在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要理解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单位“1”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从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这一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小棒。

  教学过程:

  师:你想到的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平均分、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的意义。师选择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多个”

  (1)、用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的例1右侧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师:涂色部分是四个正方形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六个苹果,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个苹果)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吗?(说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顾建模。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总

  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

  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均匀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

  请你也来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拿出答题纸,分一分。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问:“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预设: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创新地画”。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总数不同,每份数也不同。

  四、闯关游戏,加深理解。

  第一关:“准确地拿”。

  第二关:“独具慧眼”。

  五、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1、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师给与评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小学教学第二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练习九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道) 2、看图比多少?(2道)

  二、新课

  (一)教学例2

  (1)出示投影片()

  (2)哪个多些,哪个少些?找出同样多的部分。

  (3)指出△比○多几?

  (4)看33页例2,△和○图,再填空。

  2、完成33页“做一做”题目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白兔和黑兔)找了谁多谁少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减法计算

  (4)对照图讲述

  2、完成34页“做一做”

  A、读题

  B、讨论分析

  C、列式解答

  三、做课中课(拍手游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九的第一题

  2、练习九的第二、三题

  3、夺红旗游戏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要先想: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来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面三刀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数同样多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个数多的。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3页例2;练一练第1~6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会了求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已知圆的半径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应用题有一种害怕心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能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熟练运用公式求圆面积。

  教学难点

  求出需要的条件,即圆的半径。

  教学准备

  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计算公式(不求计算结果)

  二、学生活动:

  要求两人一小组,到室外找一个圆形物体的平面,计算出它的'面积。

  运用学生事先准备的工具(细绳、直尺等)

  三、汇报交流

  小组把作业纸上交,交流心得

  姓名

  准备工具

  物体名称周长

  半径

  面积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6题。

  《作业本》p73。

  板书设计:

  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R=d÷2

  R=c÷π÷2

  S=πr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我设计的一本书》属于设计应用课。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计绘画制作一本书,这本书要有封面、封底、内业设计等。来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绘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书籍的设计却了解很少。由此在设计本课时,我认为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还是有必要的。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看书,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从这一点切入主题,来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接着出示一本书,引导学生观察书的封面设计有哪几部组成。讲解设计过程,让学生了解书的设计规律及方法。如:封面、插图可以绘画,也可以剪贴等等。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设计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鼓励学生今后为自己的日记或周记来配插图。

  本课学生能发挥个性思维,来具体创作设计,但配图与内容的搭配还不是很恰当。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2-07

比应用教学设计05-08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1-0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最新09-10

比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06-1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09-16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07-07

比应用教学设计(推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