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汇编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字词大意。
2、把握故事形象,理解寓意的内容。
3、理解“道”的内涵,探究作品对人的启示。
学习重点:
对课文古文言词的理解
学习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体会对人生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克己复礼;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是与儒家争锋相对,主张顺应自然、自由无为,脱离社会的消极避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的著名篇章——庖丁解牛。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庄子哲学的思想。
二、品读课文
1、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2、《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所谓“养生主”,即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
3、相关成语: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善刀而藏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yǐ踦、xū砉然、huō騞然、大窽kuǎn、綮qìng、大軱gū、硎xíng、怵chù然、謋huò
2、齐声朗读
3、文章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解牛的高妙。
第二部分(2—3):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4):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4、课文内容翻译
1、朗读课文
2、讲解重点字词
3、翻译文章大意
小结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掌握了庖丁解牛的.内容和文言知识。在下一次课我们将会着重学习庖丁解牛背后的寓意,请同学们巩固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一下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
布置作业
1、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抄写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庖丁解牛的文本内容,我们从文本中得知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接下来,我们再来深入地学习庖丁解牛的背后的寓意。
二、根据文本内容,回答问题,深化理解
A、第一段从什么角度描写庖丁解牛,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两个方面:
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声音:砉然、騞然、莫不中音(音乐化)
动作和声音的描写,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B、庖丁解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按照时间顺序,诠释了自己练就解牛之技,得“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过了不知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的三个阶段,探寻出应遵循的“道”,使自己的“解牛”日臻化境。
C、庖丁和族庖、良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庖丁——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技与道的区别
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视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则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视,只能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说在四之躯体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却径自运行。这种“神”的力量从何而来?“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奥秘、规律,即“道”。由此看来,“道”是超越“技”的。
目的:在与良庖、族庖的对比衬托中进一步凸显了庖丁解牛技艺之高妙。
D、这次寓言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如果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么牛身体相当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牛身上的骨骼筋骆缠结之处比喻世事的纷繁复杂,解牛的方法便是养生之道。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对、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所以讲究“解牛之法”,即“养生之道”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首先要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与社会的良性法则,同时要巧妙避过种种复杂障碍,遇到困难的事情时,要全身贯注,谨慎应付,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样才可全身养性。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把握庖丁的形象。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理解本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及庖丁的经验之谈,把握庖丁的形象。
2、难点: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生发对现实的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目标:一是把握庖丁的形象,二是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下面我们就走近庄子笔下的庖丁,一起领略庖丁的魅力。
二. 解读庖丁形象
1. 学生齐读课文(一读)
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请大家回答:本文有关庖丁其人的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预备,起!
老师评价:大家的声音很洪亮,很有节奏感!有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第一段
第一段: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或庖丁解牛的场面)。
第三段:写庖丁的经验之谈。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很准确。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这两段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庖丁形象,首先来学习第一段。
2.分析解牛场面
① 师:咱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段,在他读的过程当中,PPT1: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庖丁解牛的呢?可边听便圈出重点字词。
(此处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A.. 学: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PPT2:
B. 学:声音: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PPT2:
师:这位同学很有眼力,找的很准。作者一连用了4个动词:手“触”、肩“倚”、足“履”、膝“踦”,你是怎样理解这四个动作的?
触——用手接触,摁,抓,起固定作用,用哪个手?左手,因为右手拿刀;
倚——用肩膀压着,顶着,可以更好地用力。
履——用脚踩,一是固定,二是用力。
踦——用膝盖抵住牛
作者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
“砉”、“騞”,(什么样的动作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呢? 全身的动作迅速,有力度,干净,利落)
声音很有节奏感,和乎“桑林”舞曲和“经首”乐曲的节拍,高低相应,形象生动。可谓是动作“舞蹈化”,声音“音乐”话。(PPT)
师:全身各个部位都动起来了,手脚并用,配合的天衣无缝,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下面大家讨论一下,前后左右可以相互交流,等下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过渡)师:这位同学表演生动、形象,很好的再现了庖丁解牛的画面。
②师: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学:说明牛在毫无痛苦时就已经被解了,庖丁解牛的技术相当高超。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这是为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庖丁是在解牛,又不是在解牛,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美的享受。
(过渡)师: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不仅使文惠君也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三段。
3.高手是怎样炼成的,① 庖丁解牛生涯的三个境界
师:大家齐读第三段,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PPT3)庖丁解牛生涯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原文回答)
大家读的很流畅,很有感觉啊!上面我留给大家的问题有答案了吗?请举手示意。
学生:三个阶段
A.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 (一般人)
B.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高 人)
C.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 (神 人)
(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
② 师:老师还有一种更形象的说法,如果说刚开始时庖丁是一个“一般人”的话,第二个阶段就是“高人”,最后就可称得上“神人”了。
PPT:那同学们他究竟“神”在哪儿呢?或者说他跟别的厨师相比高在哪儿呢?可在文中找出依据作答。
学:A. 解牛方法很特别:运刀时依循着牛体的天然结构,游刃与骨节筋脉之空隙间,而不是硬砍。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依据第三段第三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头呢?
B. 他的刀也很特别:别人的刀一年甚至一个月就要换一次,而庖丁的.刀十九年了,“刀刃若新发于硎”——刀刃还像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依据第三段第五行: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
通过三类解牛者刀的对比,(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良庖族庖硬割硬砍,使刀口钝折,而庖丁的刀十九年了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C.他的态度很特别:遇到困难所在,认真谨慎,从不掉以轻心。成功后不骄傲大意,收敛身心 。
依据1:“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译文: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依据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擦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师:大家的见解很深刻啊!正是由于这些与众不同,庖丁才能高人一筹,拥有了一身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艺,称他是“神厨”一点也不为过吧?
二.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哲理
(过渡)师:庄子善用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深刻的哲理。可谓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比如我们刚学过不久的《逍遥游》,就是借大鹏,蜩,和学鸠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境界。我们本课也不例外,庄子其实就是想借庖丁的经验之谈来说明一个道理。文中说文惠君听完庖丁的经验之谈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PPT: 那他到底得到了什么“养生之道”呢?学生:庄子用比喻将其连接了起来.以刀喻人,以牛喻社会,以解牛之道喻养生之道。
第一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才能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时。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第二层:文惠君是一国之君,看问题会站在国家社会的高度,他认为社会如牛体般复杂,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把握了社会的肌理,顺应自然,才能让国家社会安定,黎民百姓才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这就是文惠君的养生之道。
(过渡)庄子透过庖丁解牛此一寓言,阐明养生处世之道。而一般“道不可言”的困境,在庄子巧妙的笔下,以具体生动的解牛经验呈现,令读者“目击而道存”,很容易的将深奥难懂哲理转化为对寻常人生的真实体悟。
三.拓展延伸
小寓言大智慧,这个故事对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自由发言,以下是几种可能答案
1、 庖丁不断进取的精神
2、庖丁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
3、庖丁按规律办事
4. 社会上存在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如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工厂将有毒的废气废水随意排放等等。这些行为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我们要警惕。
四.课堂小结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五.作业
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庖丁解牛》写一篇感言,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哲理散文)
庄子
一个场面描写:
解、触、倚、履、 踦 (动词)
砉、騞 (拟声词)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比喻)
三个部分段落大意:
1、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2、记叙文惠君与庖丁对话,表现庖丁的三个境界
三个境界展示:
第一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三年内)
第二境界:耒尝见全牛也。 (三年后)
第三境界:神遇—目视;官知—神欲。 (十九年后)
3、引出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学会通过对语言和语境的分析,把握形象,理解寓意。
领略庄子的思想之美。
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中蕴含的处世之道,并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从刚才大家的声音里,我听到了今日之中国少年的朝气和锐气,这是强大起来的祖国带给大家的底气和自信,我不由想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某种意义上,今天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的确,强起来的祖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今天,中国红成为全世界最耀眼的色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以及中国速度等等,都让我们感动而自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民族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学习《庖丁解牛》,一方面学会如何保持少年的锐气,另一方面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庖丁解牛》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作品,下面让我们进入庄子的语言世界,领略道家思想的魅力。
(二)初品语言,炼词语立形象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朗读第一段,请画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引导其紧紧围绕塑造庖丁形象这一目的来)
分析词语
主要鉴赏动词“触”“倚”“履”“踦”“奏”和拟声词“砉”“騞”。
重点鉴赏“奏”的妙处:表现庖丁技术娴熟、有韵律,与下文呼应。
朗读第二段,思考问题:除了“奏”字,文中还用哪些字来表现庖丁用刀?有什么效果?
本任务指向性明确,紧紧扣住动作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来鉴赏人物。同时,领略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板书:奏刀—游刀—动刀—提刀—释刀—缮刀—藏刀,勾勒出一把刀的形状。
教师连接语:全文三百多字,用刀的动词就用了七个。我们领略了庄子这位语言魔术师的魅力:准确、丰富、生动、形象。很难找出一个词语修饰庖丁所用的刀,淡化刀的特征是为了突出庖丁的技术,体现庄子惜字如金。不仅没有用来修饰刀的词,庖丁的外在形象也毫无着墨。庖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再品语言入语境,析形象
1.根据原文对庖丁形象的描绘,你认为下面哪一幅图画得好?请说明理由。(图略。所展示两幅图的内容都是庖丁解牛的场景,第一偏写实,第二幅偏写意。)
教师总结:第一幅偏重写实,动作细致、到位;第二幅偏重写意,突出人物的神态。原文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很难用画作来表现,这正是语言高于其它表现形式的魅力所在。说庖丁“解”牛,而不说庖丁“杀”牛,一字之差,差了不同的情怀和境界,没有了血腥屠杀的场景,而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人很享受,刀很“享受”,好像牛也很“享受”。所谓“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也就是说庖丁的操作已与音乐舞蹈相融合了。庖丁把技术活提升到艺术境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2.齐读第二段。小组讨论:庖丁在用“道”解牛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素质?让我们来探究庖丁的“解牛心法”。
学生探讨庖丁的外在形象后,过渡到内在品质的探讨。用电影《功夫》售卖“如来神掌”的乞丐和背景音乐《小刀会序曲》,拟增添本课的趣味性。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要遵循两个基本
原则:一是紧扣文本找依据,不空想;二是围绕人物作分析,不离题。
预设:(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寻找规律,不蛮干
(2)臣以神遇不以目视用心体会,不盲目
(3)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符合道理
(4)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5)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6)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7)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不张扬
教师总结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庖丁的“解牛心法”,按照庖丁所讲的道理,我们可以出一本厨师手册来培训厨师了。
难道庄子仅仅是为了说这个道理吗?显然不是。文惠君的出现,把我们从解牛的语境中剥离出来,进入养生的语境。引导学生探讨庖丁的形象,仅仅是基础。而引导学生思考庄子塑造庖丁形象的目的,才是关键,这样,自然就过渡到了探讨“养生”的环节。
(四)三品语言出语境,探语意
庖丁通过解牛之道“养刀”,根据这一思路,文惠君将怎样“养生”?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从庖丁解牛过渡到文惠君养生,体现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把“养刀”和“养生”概念并举,有助于学生完成思维的跨越。文本中的“养生”与生活中的“养生”是有区别的。对于“养生”概念的辨析,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这里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避免学生偏离题意、无效思考。
教师引导语:首先明晰“养生”的概念,生就是生命,分物质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这里的养生侧重的是精神的生命。庖丁养刀的重点放在解牛上,养生的重点也应该放在生命面临的问题上。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养生之道,也就是解人生难题之道。庄子在杀生场景中暗藏养生之道,说明这里的养生与世俗观念不同,更侧重于呵护心灵,而养生之法就是像庖丁解牛一样,去解构心灵之外的世界,解决人生面临的难题,让心灵不受伤,保持锐度。开头所说的少年朝气和锐气怎样才能得到保养呢?谁来说说。(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语:通过以上思考,我们明白了,“养生”要把关注点放在解决人生遇到的问题上。文章到这儿,已经完成了思维的超越,似乎该结束了,但是庄子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结束。既然我们可以从庖丁的语境中剥离出来进入文惠君的语境,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文惠君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呢?文章作者庄子才是语言的`实际操控者。显然,庄子想要说的不只是解牛和养生,他想表达的是他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他不能直接说,因此才创设情境来说,又怕我们陷入语境,不断让我们剥离出来。顺着庄子的思路进一步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庄子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呢?从“养刀”到“养生”,完成思维跨越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展,创造性地加入“养国”的概念,一方面进行立德树人的植入,一方面在更高层次对庄子思想进行体认。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庖丁解牛》从根本上讲是一篇讲“道”的文章,“庖丁解牛”和“文惠君养生”只是具体语境,超越语境直达本质才是庄子的本意。
(五)总结
展示幻灯片:庖丁的语境文惠君的语境庄子的语境时代的语境道的语境庄子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境都是有局限的,用有局限的语言来讲没有局限的道,确实很难。因此,要超越语言的局限,直达道的本质,“得月而忘指,得兔而忘蹄,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忘就是不断剥离语境的过程。庄子没有告诉我们道是什么,却给了我们悟道的台阶,我们顺着台阶,就可以一步步不断接近道的本质。
板书:“道”字
教师总结语:从道这个字的造型看,一点一撇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养刀”就是“解牛”,“养生”就是解决人生问题,“养国”就是解决国家面对的问题。一横是说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总有一个不变的唯一法则,那就是“道”。下面的“自”,是说要想得到这个法则,需要从自己出发加强修炼和提高悟性。还有个“目”字,就是目无全牛,张开眼睛看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字是说要提高思维层次,“走”字底是说思维不僵化、不凝滞。到这里,本课的核心就出来了,“刀”者,“道”也,用刀,就是用道。但是,这个“道”是庄子要讲的那个“道”吗?按照庄子的逻辑,又不是。从“道”这个字看,并没有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是指出一条通向“大道”的“康庄大道”。这节课我们从语言出发,又回到了语言,但是,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语言的超越。沿着庄子指给我们的方向,接近了“道”的边缘。有人认为,道家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是消极思想。通过这篇文章,你还这么认为吗?这个问题我们留为作业,在课下思考。
(六)课下作业
有人认为,道家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是消极思想。请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
1.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2.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3.不少于500字。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选取诸子学说及古代史籍的著名篇目,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庖丁解牛》从选修课文变为必修课文,且提前至高一年级,体现出新课标对中华文化重要思想及理念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庖丁解牛》是庄子寓言杰作之一,虽然删改后篇幅不长,注释详尽,但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道家思想,感受庄子散文之美,并体味其中蕴含的深邃哲意,依然存在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庄子的《逍遥游》和《秋水》节选,对庄子善用寓言说理有所了解,再加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这为《庖丁解牛》的学习提供了理解能力上的支撑。但《庖丁解牛》生字词较多、哲理内涵较复杂,部分学生可能对这类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课文缺乏学习热情,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学中首先仍应该解决课文的理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本内涵的探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设计思路]
《庖丁解牛》是一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的小故事。虽然是两个人的对话交流,但主要是庖丁在说,文惠君只讲了两句非常简短的`话。可以将文惠君之言作为教学切入点,先围绕文惠君之“惑”进行探究,再围绕文惠君之“得”深入拓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见解,甚至辩驳交锋,使课堂不仅存在师生交流,更有活跃的生生互动,重视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感受庄子散文特色及语言之美。
2、通过诵读体悟、合作探究,增强学生思辨能力,领会含蓄深远的寓意。
3、体会“养生之道”的内涵,初步了解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并思考其启示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了解庄子散文特色及课文寓意。
难点:理解“养生之道”的内涵,能够结合实际思考社会、感悟人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援引旧知,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逍遥游》和《秋水》中的部分名句,请一两名同学结合课前预习所得,简单谈谈自己对庄子或其作品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明确: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其文想象丰富瑰丽,语言优美灵动,常常把艰涩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易懂。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引出对庄子寓言杰作之一《庖丁解牛》的学习。
(设计意图:联系之前所学庄子名篇,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和知识点切入,尽可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排斥心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梳理字词,整体感知
1、一个小组齐声诵读,结束后其他学生发言纠正。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总结并强调重要字词的正确读音及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识课文,积累文言文新知,把握教学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之间产生交流,帮助进行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2、全体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结合课本注释,思考问题:文章讲了什么故事?故事中出现两个人对话,两人交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文惠君见到庖丁解牛,询问如何做到技艺如此高超。
(设计意图:既是巩固学生正确诵读,又是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三、探究:任务驱动,合作探讨
幻灯片展示: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一)技艺高超的表现
文惠君对庖丁发出了“(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的疑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思考以下问题:(要求尽量用原文回答)
1、文中是如何描绘庖丁的解牛场景的?
2、解牛的真实场景必定十分血腥污秽,为何不描绘解牛的实况呢?
3、为何称“解牛”,而不是“宰牛”或者“杀牛”呢?
明确:
1、动作美:触、倚、履、踦;音乐美:砉、騞;整体美: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对实况避而不谈,是为强调解牛过程之流畅优美,从而突出庖丁技艺之出神入化。
3、“宰”与“杀”是血腥和残忍;“解”是技法,是艺术,是情怀,是境界。“解”牛的庖丁可以视为艺术家,携高超技艺登大雅之堂。
(设计意图:感受庄子的散文特色及语言之美;抓住教学重点,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意;学生分组探讨,追问思索,不断靠近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技艺高超的原因
请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庖丁解牛的技艺是怎样变得如此高超的?
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也”,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的解牛技艺经历了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不仅需要自身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更是一个追求“道”的过程,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讲究“依乎天理”和“因其固然”,方能达到解牛时“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境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为后面的“拓展”环节奠定基础;关注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之间互相补充,生生互动。)
四、拓展:挖掘文本,关注内涵
幻灯片展示: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学生齐声诵读全文,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请小组推选代表发言陈述)
1、文惠君为何会感叹“得养生焉”?庖丁之言仅仅是解牛的经验吗?“刀”和“牛”分别比喻了什么?
2、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
1、庖丁一席话让文惠君领悟了“养生”之道,可见“解牛”与“养生”存在内在联系。牛比喻社会,刀比喻人。解牛离不开刀,如果像“良庖”“族庖”那样去“割”和“折”,不按牛的天然结构解牛,刀就无法长久保全,需要“岁更”和“月更”。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之久,“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因为他掌握了牛体的构造,谨慎对待会有损刀刃的筋骨交错聚结之处。正如人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里安身立足,就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尊重和遵循规律,避开矛盾之处。
2、注重实践,勤于练习,甘耐寂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社会才能秩序井然。
(设计意图:关注本课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养生之道”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思考社会和人生;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五、反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课堂总结:
教师在学生自主总结、提问之后补充、答疑。
2、课后作业:
有人说,庄子的“养生之道”是消极避世的,是在主张自保,逃避责任,没有多少学习借鉴的价值。结合今天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对此言论谈谈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设计意图:打开思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查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合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3、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一)关于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做过漆园吏,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①、批判现实社会,主张“天道无为”。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②、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③、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三)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四)、关于题目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
二、指导自读。
1.正音正形。朗读课文,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
2、应掌握的虚词用法———————为 乎 然 于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前 是动词:解;后为介词:因为、为了) 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技盍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 (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 (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 (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砉然向然 (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 (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 (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
3、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
介词结构后置。
4、精彩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5、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2、欣赏“解牛之美”——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近于艺术化、舞蹈化,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3、归纳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全牛————————(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曾见全牛、—————(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运用规律)
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
4、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5、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6、它山之石 感悟事理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学习是个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反复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
(2)、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4)、反复就是最好的老师。多次反复就能生巧,就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5)、学习要踏实,要循序才能渐进。
7、庄子文章特色:
(1)、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2)、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 对比
良庖岁更刀—————割也
无道 族庖月更刀————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 有道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四、作业:熟读课文。
五、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把握庖丁解牛的形象把握全文要阐述的事理。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设计(1-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又叫《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作,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丰富,善用寓言。
3、庄子精神
A以道为本(道是世界的根源,世界的普遍规律。道是超越物我、是非与好恶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人生的一种体悟,达到这种境界,便可获得最大的精神快乐。)
B安命无为(安命无为的生活方式,又不完全是悲观无望的生活,而是一种乐观悠闲的生活。)
C万物一体(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之间都有共同性,否认了事物的差别,认为贵贱、贫富荣辱、是非、名利、得失乃至生死都是一体的。)
D逍遥而游(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种心灵的遨游说穿了就是一种超越于喜、怒、哀、乐之感情的起伏与利害得失之价值的牵涉及是非真假之意识的冲突,达到一种无心无情,无思无虑,不动心的状态。)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丁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课堂练习检测(见课件)
2、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②进乎技矣(介词,用法同“于”,相当于“比”)
③依乎天理(介词,用法同“于”,可不译)④而况大軱乎!(表反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3、实词、成语及难句归纳(见课件)
目无全牛——形容技术达到极纯熟的境界。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4、欣赏“解牛之美”
(1)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5、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6、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避开矛盾是非,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傷害的。
客观喻理: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7、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8、延伸拓展: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写100字左右的启示。
1、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2、硬碰硬撞,只会两败俱伤。3、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得心应手。4、做事要循序渐进。5、做事,或者做人,抓关键。把要点的地方解开了,枝节的地方自然迎刃而解。6、疱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是每次解牛的时候,他总是小心谨慎。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露锋芒,随即把刀揩干净收藏起来。这心里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便是自处之道。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7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名利,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逍遥游》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内容。
2.总结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莫、盖、道、因、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意思。
2、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3、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板书题目。庖,厨师。丁是他的名字。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的读音,以及疑难的字词。
认读生字。
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初步把握寓言的内容。
问: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教师: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一起朗读一、二段。
(三)欣赏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
学生朗读1、2段。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教师引导: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动作、声音)
幻灯展示
庄子评价:庖丁解牛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和谐,他的动作就象《桑林》的舞蹈一样优美,他的声音又和《经首》一样有节奏,看他表演真是一种享受啊。
梁惠王:善哉!技盖至此乎?——可见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啊!
(四)编写传记,走进庖丁
1、发挥想象,编写传记。
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封他为“一代名庖”应是当之无愧。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三段,发挥想象,编写一个人物传记:《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注意尽量多的'使用课文的材料,可以从庖丁的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去叙述成长历程。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教师注意总结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发现其有待补充的情节,请其他学生帮助。
师引导:这位同学叙述了庖丁的三个成长阶段的奋斗历史,这十几年的苦练他都在探索什么?这是一个不懈实践,探索规律的艰辛的奋斗史、十几年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还有那些补充?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引导: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促使庖丁成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求道”的远大目标,不畏艰难,目标高远。句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解释该句。
板书——道(自然规律)
引导:解牛更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躲避矛盾,寻找部位。
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传记简短总结。
教师总结思路: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正是因为庖丁10几年艰苦的奋斗,才有了他如此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代“名庖”。
(3)下面欣赏请欣赏《游刃有余》,重温《庖丁解牛》的故事。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五)透过故事,探讨人生。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1、文惠君悟道:
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板书——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2、学生悟道: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3、教师小结: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这则寓言的寓意还有很多解读,留待我们同学日后在生活中逐步领悟。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知人论世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手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三、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
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四、阅读文本,积累知识
1、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
2、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归纳一词多义。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动词:①解;②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都是介词:因为)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都是介词:因为)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到)
然:
①砉然向然(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②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③因其固然(……的样子)
④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⑤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
乎: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语气词,表疑问兼感叹语气)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介词,用法同“于”,相当于“比”)
④依乎天理。(介词,用法同“于”,这里无需译出)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地”)
4、词类活用字词。
5、注意几个重要句式。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④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⑤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6、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批郤导窾:比喻处理问题善于抓住关键,因势利导。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新硎初试:比喻初次显示本领。亦作“发硎新试”。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五、探究文本
1、欣赏“解牛之美”。
(1)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2、探讨解牛经过——生读第三段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明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思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和不懂规律固执蛮干的人。
3、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
六、拓展提高
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七、作业
1、背诵且翻译课文第三段。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①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②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知识,方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学习重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过:"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载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的,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学生回忆并介绍庄子后多媒体显示: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补充: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①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②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
2、听读正音
多媒体播放经典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学生自由读: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理会文意。
3、把握内容
播放"庖丁解牛成语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三、知识积累
1、字音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中音技盖至此乎
批大郤导大窾肯綮更刀大軱新发于硎謋然
2、一词多义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教案《《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
①奏刀騞然(拟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今: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依乎天理(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族,古:(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行为迟(古:动作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表现的活动)
3、通假字
砉然向然(响)
技盖至此乎(盍)
批大郤(隙)
善刀而藏之(缮)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5、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6、翻译句子
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③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③怵然为(之)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四、合作探究
1、欣赏"解牛之美"。
①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教师提示: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2、探讨解牛经
学生读第三段,思考: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②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目有全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目无全牛)→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③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教师提示: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
3、知识拓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教师提示: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4、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5、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过庄周梦蝶吗?谁能概述一下这个故事呢?话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被庄周称之为物我合一。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是跟庄周有关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庄子出生在先秦时代,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教授新课
1、揭示主题
我们今日学习的主题是《庖丁解牛》。谁能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去研究。
2、翻译原文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老师带领学生边看原文边进行翻译。)
3、联想成语
同学们,课文的大大意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那么,从本文大意中,你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学生若答不出,教师可适时引导,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过渡:所以一篇小小的文章竟然隐含了这么多成语啊。
3、文言知识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中的重点词句。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3、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
4、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二)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2、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三)一词多义
族
(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
然
(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
(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四)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五)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六)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七)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三、深度解读
1、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本文,本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2、我们再回到课本中去,第一段详细写“解牛”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3、第二段文惠君叹息有什么作用?
答: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4、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为什么?
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5、“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12字有何妙处?
答: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6、文惠君的养生之道与庖丁的解牛之道有怎样的关联?
答: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7、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答: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8、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小结:初解牛时,目见全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方今之时,游刃有余。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四、拓展阅读
1、宁做自由鬼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2
《庖丁解牛》教案
江西省永丰中学邹安艺
电子信箱:88zay@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2、理解庖丁的“养生之道”及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的联系;
3、文中关键词语及文言知识。
教法、学法指导:讲析法,朗读、背诵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三、导入:
奥斯托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我们该怎样度过呢?”对生命的理解和方式,不同的人各有不同,有的追求轰轰烈烈,有的只求恬淡自然,而不论怎样的方式,都必然会有各种矛盾,如何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呢?庄子的《庖丁解牛》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四、作者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1、作家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是我国古代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文学家,几千年来在思想的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2、背景资料补充
本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要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注意一些字词的字音和字形——(多媒体展示)
踦(yǐ)砉(huā)
騞(huō)郤(xì)窾(kuǎn)綮(qǐng)硎(xing)謋(huò)
六、学生齐读课文,参照注释,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多媒体展示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足之所履(踩)(2)莫不中音(合乎)(3)进乎技矣(超过)(4)以神遇不以目视(接触、会合)(5)批大郤(击;空隙),(6)导大款(顺着;空处)(7)族庖(众、一般的)(8)以无厚入有间(厚度)(9)如土委地(卸落),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砉然向然(响)(2)技盖至此乎(何)
(3)善刀而藏之(缮)
3、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4、解释本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目无全牛——形容技术达到极纯熟的境界。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七、学生默读课文,翻译句子,理解大意:
阅读指导——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二)(多媒体展示)
艺术形象在不同的艺术样式和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散文而言,不同的文章其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表现方式也有不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物象、情境、情绪等等。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阅读时我们就应通过庖丁解牛时形象化的'描写揣摩其解牛时所达到的境界,进而体会出形象中所包含的养生的道理。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明确】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砍肉。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明确】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③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明确】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明确】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
(二)文意概括
1、本文共四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各层大意【明确】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2、本文有几个一直传诵的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结合课文描写,揣摩各是一种怎样样的情境?
【明确】“目无全牛”描写的情境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游刃有余”描写的情境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踌躇满志”描写的情境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八、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问:(多媒体展示)
1、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时,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描写庖丁的技术高超的?【明确】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2、庖丁与梁惠王的对话可以分几个层次,说说它们是如何阐述庖丁的“经验之谈”。
【明确】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九、探究交流
(一)重点难点探究
1、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思路点拨:注意体会庖丁的经验之谈。)
【明确】(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二)拓展探究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思路点拨:注意理解解牛之道及其比喻含义。)
【明确】《庖丁解牛》是节选。以厨丁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避开矛盾是非,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傷害的。
客观喻理: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十、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3
我曾上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课,从《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课外自读篇目的教学法,课后反映较好。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有关问题。
一、教学设计:
1、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庖丁解牛》,必须做到: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达到可以较流畅的诵读要求;勾出“自读提示”及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主旨、好句好段等内容;记下疑难问题。
2、通过课堂(45分钟)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并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为:
①诵读正音。指定一个大组听其他三个大组诵读课文,指出错误,教师同时也给予诵读指导,然后再读。
②教师提问抽查自读勾书的情况,对认识混淆、理解错误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发动全班学生讨论,从中寻找正确答案。
③质疑辨析。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记下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同学思考讨论,尽量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寻求其中的联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总结。
④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以“‘道’与‘技’”为正标题,对副标题“谈……”进行补充,设计议论文的开头。
二、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进行文言文教学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也习惯于依赖老师,不敢也不能够自己阅读文言文,教材所编配的文言自读篇目常常不能发挥“自读”的作用。因此,在接到公开课任务后,我选择了课外自读篇目《庖丁解牛》,力图体现出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在布置自读任务时没有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书面作业等,只要求他们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同时适当地勾画,记下问题。与读懂大意比较起来,“达到较流畅的诵读”这个要求可能相应要高一些,因为读一遍二遍是绝对不行的。提出这个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领略其神韵。我始终相信适当的勾画圈点和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
学生课外自读老师是看不见的,要掌握学生自读的情况,解决其疑难问题,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既然是检查自读,当然就必须体现自读,不能搞成“讲读”,因此我采取了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你很难预测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的确把“自读”二字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自读的一般方法。
三、这堂课的特点:
1、活而不乱。这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于任务明确、程序清楚、引导恰当,一直进行得活跃而有序,虽然有37人次发言(有关领导统计),但一点也不凌乱。
2、时有高潮。由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始终主动参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例如,“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与同一个单元《荷⒄扇恕分小暗乐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样吗?这些问题激起更多的学生参与争论,气氛热烈,不时形成高潮。
3、真实自然。这堂课事先没有“排练”,也没有限制学生的发言,因此既展示了学生自学的真实情况,也暴露了教师个别不足之处。
4、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训练,但由于引导了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道”(事物的客观规律)与“技”(技术、技巧)的关系,使整堂课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重要文言现象。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故事形象,理解寓言寓意。
3、正确评析作者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把握文章故事形象,理解寓言寓意。
导:
一、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在他们的哲学里也谈及个人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生主”、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2、背景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3、关于养生主
A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B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C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4.解题
《庖丁解牛》,就是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阐述庄周的“养生之道”,而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出庄周写这个寓言的.主观意图。
二、预习
1、字音
庖páo履lǚ騞huō砉xū郤xì窾kuǎn
綮qìng軱gū硎xíng怵chù謋huò
2、成语积累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
⑥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二.文言知识梳理
1、解释文中括号前的词。
庖丁为(给)文惠君解(宰杀)牛。手之所触(接触),肩之所倚(倚靠),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然向(同“响”)然,奏(进)刀騞然,莫(没有)不中(合乎)音。合(合乎)于《桑林》之(的)舞,乃(又)中《经首》之会(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同“盍”,何不)至此乎?”
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也;进(超过)乎技矣。始(起初)臣之(主谓之间,取独)解牛之(的)时,所见无非(没有不是)牛者;三年之后,未尝(未曾)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用)神(精神)遇(相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感觉器官的作用)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自然结构),批(击入)大郤(缝隙),导(引导)大窾,因(顺着)其固然(本来的样子),技(支脉)经肯綮之未尝(尝试),而况大軱(大骨)乎!良(技术好的)庖岁(每年)更(更换)刀,割也;族(技术一般的)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的)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但)刀刃若(像)新(刚刚)发(磨)于(从)硎。彼(那)节者有间(缝隙),而刀刃者无厚(厚度);以(用)无厚入有间,恢恢(宽绰)乎(……的样子)其于(对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虽然这样),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吾见其难为(下刀),怵然(戒惧的样子)为戒,视为(因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地。提刀而(表修饰)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表顺承)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3、疑难句子翻译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三、研习文本
1、根据文意分析庖丁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学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不熟悉牛的生理结构,解牛时只见到牛的整体外在形态。这时候的庖丁是一个“族庖”,可以想见,其解牛的时候也一定是经常用刀去砍劈骨头,每月也要换刀一次。(不懂规律——目有全牛)
第二阶段:三年后“未尝见全牛”,对牛的自然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庖丁成了一个技术良好的厨子,但解牛时仍要时常用刀去割筋肉,结果仍需每年换一次刀。(认识规律——目无全牛)
第三阶段:庖丁彻底掌握了解牛之道,解牛时能以心神去领会而不以目视,依循自然纹理,刀锋切入空隙处,避实就虚,得心应手,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像刚刚磨过一样。(运用规律+谨慎小心——游刃有余)
2、文惠君称赞庖丁技艺高超,庖丁却说自己所好的是“道”。如何理解“技”与“道”?二者有什么区别?
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视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则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视,只能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说在四之躯体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却径自运行。这种“神”的力量从何而来?“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奥秘、规律,即“道”。由此看来,“道”是超越“技”的。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和“养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即养护身体,给养心灵的关键。原文开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这段其实是庄子所想表达内容的综述,想告诉人们唯有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老庄所说的“道”,就可以终享天年。
如果把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么牛身体相当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牛身上的骨骼筋肉缠结之处比喻世事的纷繁复杂,解牛的方法便是养生之道。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对、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所以讲究“解牛之法”即“养生之道”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与社会的良性法则,同时要巧妙地避过种种障碍;遇到困难的事情时,要全神贯注,谨慎应付,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样才可全身养性,尽享天年。
4、《庖丁解牛》中所体现的庄子的处世观与孔、孟的处世观相比有何异同?庄子的观点对于当今的社会是否有借鉴意义?
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钝折之处一样,躲避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进取、舍我其谁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强行、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虽然儒、道两家观点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论孔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的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实现的路径有所不同罢了。
和其他许多寓言一样,“庖丁解牛”给我们你的启示已经超出了寓言讲述者最初的命意范畴: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敬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
议(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展(提出自己的疑问)
评(强调重要及特殊的关键点)
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为”,介词,替,给。
A项,“为”,介词,替,给。
B项,“为”,动词,做。
C项,“为”,介词,因为。
D项,“为”,动词,叫作,称为。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B.善哉!技盖至此乎
C.批大郤,导大窾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项,“向”同“响”,声音。
B项,“盖”同“盍”,何、怎么。
C项,“郤”同“隙”,空隙。
D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会:音节、节奏
B.批大郤,导大窾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族:一般
D.如土委地委:散落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导”,顺着、循着,这里指引刀而人。
故选B。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05-31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03-28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10-16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范文10-24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大全[3篇]03-04
《庖丁解牛》教案03-08
庖丁解牛教案01-06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庖丁解牛教案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