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那一个个的液滴,被装容器中。而你是要流动的,旁边在阻碍你的流动。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三)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四)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
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四、今日感悟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开口塑料筒、橡皮膜、简易压强计、水、盐水、连通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水中的气泡越上升变的越大渔民们发现,带鱼刚从海里被捕捞到船上差不多已经死亡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上述情景中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产生老师演示实验: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①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②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说明: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③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水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
(二)、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教师讲述:测液体内部压强需要用压强计,结合课本介绍压强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3、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填写课本P70相应内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评估: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三)、引导学生分析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1)演示:
①把悬塑料片放入水中;
②悬线穿过玻璃管,把管竖直插入水中;
③拉起塑料片盖住管底;
④用红水把管中的液体柱染成红色,方便观察。
(先让学生思考右边的液体柱的体积、质量、和重力怎么样算出来)
(2)分析
①液柱的体积:v=Sh;
②液柱质量:m=ρv=ρSh
③液柱的重力:G=mg=ρShg;
④液柱对塑料片的压力:F=G=ρShg
⑤液柱对塑料征的'压强:p=F/S=ρShg/S=ρgh⑥推导结果:p=ρgh
(3)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①式中ρ是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
②g是取9.8N/kg;
③h是与空气接触的水面到液体中某点水平线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④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体积、质量、容器的形状无关。
(4)简单的计算
1、用一块塑料片挡住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下端,竖直地插入水中(如图1甲),塑料片为什么不下沉?向玻璃筒内缓慢倒水(如图1乙),筒内水面多高时塑料片下沉?说明原因。
2、长颈鹿是地球陆地上目前个子最高的动物,因此它的血压也是在动物中最高的。成年的长颈鹿平均身高可达4.3m,它的质量可达2t,长颈鹿一只脚掌的着地面积为250cm2。
求(1)长颈鹿站立时,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多大?(2)若长颈鹿的血液密度为1.05×103kg/m3,当它的心脏收缩时,需把血液压到比心脏高3m的头部,则长颈鹿心脏收缩时,需产生的压强至少是多大?(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强,计算时不考虑大气压,本题g取10N/kg)
(四)、连通器
1、教师讲述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实验演示连通器的特点:
演示:在连通器中倒入红水,让学生观察每个容器中的水面的高度。(相平)再把连通器慢慢倾斜一个角度,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相平(仍相平)
小结实验结果:连通器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
3、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由课本中图所示,设液片AB的面积为S,左、右两管内水深分别为h左和h右,由于水不流动,即液片AB左、右两面所受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同作用于液片AB上,则左、右两管中的水对液片AB的压强相等;因为两管中同是水(即液体密度相同),只有两管水深相等,压强才能相等。即h左=h右,所以左、右两管水面总保持相平。
4、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5、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先水流(水面相平),后船行)
出示船闸活动挂图,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只从上游经船闸航行到下游的过程(讲述时,请同学看清“闸门”和“阀门”的位置和它们的开闭情况,明确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
反馈练习(见电子白板)
教学小结一学生回答这节课学习后的体会和疑惑,教师给予解答。
布置作业课本P71-72“自我评价与作业”3、4、5。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3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Tags:2节,液体,压强,教学,活动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第一节《压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液体压强,它不仅是第十章《压强》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同时为学习大气压强和浮力打下基础。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压强的特点类比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根据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
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四、仪器材料:
大烧杯、一端带橡皮膜的玻璃管、气球、较长的输液软管、漏斗、铁架台等
五、教学过程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1)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
(2)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
(3)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橡皮膜凹
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压强怎么计算?
(4)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
(5)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
学生活动:
(1)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2)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4)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5)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教师活动:
(1)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 G水柱= ρ水gh水柱S。由受力分析得:P = F水柱/ S = ρ水gh水柱。
(2)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3)提示:加水时,水柱高度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1)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2)注意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教师活动:
(1)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 ρgh
(2)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
学生活动:
(1)理解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2)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教师活动:
1.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2.演示以下实验: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3.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
4.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
5.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
6.强调:(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学生活动:
1.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2.针对教师问题猜想:(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3.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4.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5.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六、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并补充、指正。学生活动:总结,提出问题及疑惑。
七、课堂练习:
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2)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自己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探究过程
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难点:实验探究过程中假设的建立及检验假设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
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法
学生亲身感受、讨论法、课件展示、实验探究教学法
四、教学用具
老师准备:水、盐水、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底部和侧壁带橡皮膜的容器、
大可乐瓶、塑料袋、水槽、形状不同的容器等。
学生自备: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水槽
五、师生互动,科学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
问:带鱼生活在深海里,请问同学们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生:没见过。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下面同学们继续再看大屏幕图片:
1、水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到不同深度时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学生答:跟液体压强有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探究液体的压强。(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多角度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
师:在同学们桌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水槽,同学们可以尝试着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具体感受一下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注意观察液体压强有哪些特点,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更多、更好,注意先讨论后实验。
(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
①:往塑料瓶中注入水,然后在侧壁不同高度用锥子扎上小孔,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证明水对侧壁有压强,而且我们还发现,下面的小孔比上面的喷得远,说明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
②:把塑料袋中注入水,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同样说明水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③:同样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这时就会感觉到塑料袋紧贴在手上,这说明水的内部有压强,这个压强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这个实验不但利用了视觉,而且同时还调动了感觉,这一点很好,值得大家学习,他们又得出了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④:利用瓶子,在瓶子周围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发现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同样也证明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演示部分实验
师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课件展示)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那么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位稍作讨论,然后回答。
媒体展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由于有重力,所以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由于有流动性,所以对容器侧壁和内部都有压强。
(由于液体压强比较抽象,学生对液体压强感受较少,首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感受、证明液体压强的存在,并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上述几个实验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颇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学生的深入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述实验,学生可能想不到这么多,但二三种方法还是可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如果学生想不到上面的实验,老师就演示①、②两个实验。不管他们能否想到,这都是一个让他们感受液体压强的好方法。)
(三)科学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和同学们的实验,那么,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能否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今天的实验,提出你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
提出猜想:
1、与深度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
2、与重力、体积、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想刚才的实验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装一点水,塑料袋鼓得更出来。
3、与容器形状有关: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观察它们什么不
同,猜想液体压强是否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4、与液体密度有关:由于实验桌上摆有三种标有不同标签的液体,学生容易想到,如
果可以他们观察桌上。
5、与压强方向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U型管压强计来进一步验证。
师: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用视频头对U型管压强计实物进行放大展示)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加油站。
然后演示: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型管中液面情况,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从科学的仪器中进一步验证刚才的结论。
设计实验:
师: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同组间进行):应怎样控制变量(保证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讨论后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进行实验:
老师先通过演示否定猜想2、3,这样可以扫清探究中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后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这样做更方便,快捷。探究后由学生派代表发言,说实验现象和结论:液体压强与所在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四)分析论证。
师:介绍方法(课件演示图片)重点介绍液柱模型的建立。
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h,底面积为S,水的密度为ρ
学生推导:(由于学生独立推导有难度,所以有如下设计)
V=—————————————————
m=—————————————————
F=G=mg=———————————————————————
P=F/S=————————————————————
师: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ρgh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出一个顺口溜:
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g与ρ h值。
师:强调公式P=ρgh:
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
2、公式p=ρgh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
3、公式中单位统一用国际主单位。
(五)课堂小结:师生一起总结液体压强的规律:(课件展示)学生完成课本的填空内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越大。
(六)思考与练习:(目的在于将学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强化液体压强的规律)
1、解释课件中演示的现象:水坝为什么下宽上窄?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2、阅读教材上P150页的信息窗。
3、典型例题:(课件展示)
典型例题(1)
某小组同学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数据如下(ρ甲<ρ乙):
甲乙
(1)比较1与4;2与5;3与6的实验序号,可得出:。
(2)比较1、2、3的实验序号,可得出:。
典型例题(2)
如图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并且液面相平,则两杯底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关系怎样?
A B
师:有关液体压强的应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谢谢!
(七)作业:课后P152页第1题、第3题
六、教学反思:
液体压强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受很少,在教学时教师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实验演示就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变成学生强记老师说什么是什么了。因此,本人在上这节课时,大胆地用一些简单方便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并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从中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然后再来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显得容易的多了。整节课的效果收到了良好效果:
1、将U型管压强计用视频头来展示放大,增强了可视性,促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
2、学生用塑料袋套在手上来感受液体的内部压强,不仅利用了视觉,同时还调动了感觉,这点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想。
3、课件的颜色配置有待进一步改进。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平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本节课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本节安排了 “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本节课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第二课时,连通器的原理,船闸。
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2)难点:公式P=ρgh的理论推导的理解。
难点的突破,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已不再陌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首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当把小桶拉高时,我们看到与小桶连通的小瓶瓶底的橡皮膜被涨破了。
思考:小桶拉高时为什么小瓶瓶底的橡皮膜会涨破?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
思考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1)准备多样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如塑料手套、两侧和底部都扎有橡皮膜的PVC管、空饮料瓶、锥子、盛水的水槽等。
(2)设计完毕,个别组展示设计方案。
(3)想一想
a. 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b.液体内部压强有哪些特点? 动手实验
思考并回答
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三)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想。
为了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
实验①.将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竖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体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内凹陷。
实验②.将两侧扎孔,分别装有红色的盐水和水的两个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松开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见红色的盐水从小孔喷出,而红色的水没有喷出。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接着让学生说出其它猜想因素和猜想依据,老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重力有关;
猜想4: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
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我确定液体深度、密度和方向三个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1.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而不是胡猜、瞎猜。
2.让学生掌握“科学猜想”的方法。
3.设计实验
3.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等。
(2)教师出示U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3)学生说出设计实验思路,师生共同讨论寻找最佳的实验方案:
探究一: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下一定深度,改变橡皮膜的朝向,分别记录橡皮朝上、下和侧面时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改变金属盒在水下的深度再做两次。
探究二: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时,分别记录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探究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保持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把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记录U形管高度差,改变深度再做两次。
(四)、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
1. 教师演示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实验。
2. 启发学生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教材图中截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重力公式推导液体压强公式。
3.让学生自己做课本例题,感受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
5.举出几例让学生理解公式中“h”的含义。
观察
推导公式
练习 1.物理模型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生疏的方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以及“h”含义,突破难点。
五、应用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新课引入中的三个情景问题: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的?
回答 1.首尾呼应
2.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应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p=ρgh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
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
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0
压强和浮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都属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与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单元内容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单元知识结构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的比照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压力和压强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压强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不要求计算侧面压力,不讨论静液佯谬)连通器知道连通器的原理大气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抽水机和水泵选学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选学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机翼的升力选学
三、教学目标解读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通过观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实验,不能做实验可通过看vcd,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和事实,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大小的由来,并记住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通过实例计算和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使学生感悟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大小,并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实验,还可以结合生理卫生课列举人的呼吸运动,联系胸腔、肺气压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知识的内容综合性较高、能力要求也高。在教学中,要注意复习力、二力平衡、密度及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认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能力。(1)浮力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地学习。(2)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综合所学力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说出在它们当中为实现漂浮、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了解它们的构造特点。除课堂内、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浮力知识的资料(如: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长江三峡、深水打捞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体会物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作用。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要求计算繁难的综合题,突出用最基本的原理来分析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这对学生理解、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对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关于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不要在认识浮力概念的时候学习,而应放在得出液体的阿基米德原理后再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保证了气体浮力知识的完整、思路连续。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要求是最低的,即“初步了解”。要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选取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示物理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道理的兴趣,使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宜追求理论上的完备,应通过生动、鲜活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分析、归纳,概括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要点。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课,来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等,或开展简便易行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分析1.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初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性质重力地球木块总是竖直向下mg引力压力木块斜面垂直于斜面小于mg弹力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时,不但要总结一般规律,还要找出它们的特性,简化分析和计算过程。
2.浮力这一知识牵连的概念多,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认识浮力是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学生有不少生活经验干扰学习正确的知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注意纠正那些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如容易混淆的概念:“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悬浮”和“漂浮”的区别。对于“浮力”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要运用二力平衡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可利用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抽象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1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主要表现为:
(1)较难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液体能产生向上的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等。
(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讨论处受压面的选取较为抽象。
(3)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深度的认识(深度的起点选取)。
(4)液体压强与液体在总重力、液体的体积、容器形状等无关。
为了能解决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以实验为先导,从实验、理论及实践入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让学生观察:盛水的塑料袋向外鼓起,用针在侧壁上扎孔后,水会从小孔中流出。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实验探究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课本实验12-2;12-3;12-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实验探究2: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课本实验12-5。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将课本上的12-5改成学生实验,器材由侧壁上开有小孔的饮料瓶改成(在饮料瓶的侧壁上不同位置戳上几个孔,得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液体对容器的底和侧壁对压强的规律。
2、液体内部的压强的探究。
学生实验:将一个底部和侧壁开有小孔的塑料瓶压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水会流入瓶子内。
讨论后得出:液体的内部存在压强。
引导学生讨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用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实验:用U型管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 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用手压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让学生看到U形管的两边高度发生变化,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的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也就是压强是通过U形管的两边的液面的高度差表现出来的)。然后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使学生看到同样的变化。即可用压强计来观察水对容器侧壁及容器底的压强。
在讲清怎样使用U型管压强计测液体压强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使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方案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通过实验归纳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帕斯卡水桶实验。(器材:底部开有小孔的饮料瓶、橡胶管、漏斗等)
要求学生应用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分析并解释:帕斯卡水桶实验。
3、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计算
从压强的定义,推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 (注意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受压面的选取)。
教材中是通过特殊例题进行压强计算而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的,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但由于一部分学生想象能力较差,用隔离液柱的的方法有困难,即对水柱不易理解,可用铜丝做成一个长方体并在底部附有橡皮膜,讲例题时,先将此长方体小框架放入水中,使学生看到在水中有一个“水柱”,以达到帮助学生想象,变“看不见”的液柱为“看得见”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整个解题过程了。
最后得出:密度为ρ的液体,在深度h处的压强大小为p=ρgh。并且强调液体的深度是指液体内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学生在液体压强实验中已经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也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在此基础上讲清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单位。
为了加深学生对液体压强规律的理解,安排下列实验和问题的讨论:
实验1:
(1)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不同大小的容器底部,容器内盛有同一种液体,且液体的深度相同,但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都不同,比较压强计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2)若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内液体的深度不同,但质量相同,比较压强计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3)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两个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内的液体不同,但液体的深度相同,比较压强计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实验2:
(1)将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筒浸入水中,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2)向玻璃筒内倒入水,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3)当筒内外水面相平时,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4)在筒内倒入硫酸铜溶液,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观察橡皮膜的情况,并由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1:由以上的实验可得到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讨论2:拦河坝为什么筑成上窄下宽?
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对液体的压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总之对于液体压强知识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验为基础,利用实验的优势,尽可能使学生多获得感性知识,同时也应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06-12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1-28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03-11
[荐]液体压强教学设计12-23
[优秀]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04-12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4-03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10-06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4-03
液体教学设计05-11
压强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