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2 16:58:2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敕勒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敕勒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并试着去吟唱诗歌。

  2、展开想象,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吟唱来了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本,学习诗歌

  1、歌曲导入新课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导入新课。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还有成群的牛羊。那么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之韵味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诗,根据注释把字音读准,还有拿不准的字互相交流一下。

  ⑴读准字音。

  特别纠正“野”和“见”的读音。

  ⑵集体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读出节奏和韵味。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⑵“下”“野”

  “苍”“茫”“羊”

  3、交流体会,品味诗意

  二、吟唱诗歌,升华情感

  1、马背上的歌谣 (1)简介背景

  首领斛律金,能征善战,一位常胜将军,但这次打了败仗,战士们士气低落,斛律金便高歌一曲,为战士们鼓舞气势,重振威风!

  (2)身临其境,放声吟唱

  如果你是一位远征的大将军,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骑着雄壮的战马,身后是十万铁骑,北风吹过,战旗猎猎,你不由得高歌一曲:“敕勒川,阴山下……”

  (3)升华情感,用心吟唱

  请同学们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唱出《敕勒歌》。

  2、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三、走出文本,延伸拓展

  1、试着吟唱另一首诗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通过学习课文《敕勒歌》,延伸到了一系列马背上的歌谣,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三首诗都与骑马有关,三个骑马是不一样的。草原上骑马,战场上骑马,西湖边骑马,背景和节奏各不相同,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诗歌的韵味,何乐而不为呢

  3、把你学到的诗歌吟唱给家人听,分享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歌谣

  吟唱诗歌

  敕勒歌 破阵子 钱塘江春行

  教学反思:

  这首《敕勒歌》是模仿戴建荣老师的吟唱诗歌,当时听完课后,我内心非常震撼,竞不知诗歌有如此之魅力,吟唱起来也这么朗朗上口,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尝试着来,没想到孩子们兴趣浓厚,整节课大家都沉醉在诗歌魅力中……

敕勒歌教学设计2

  [预习积累]

  1.搜集、积累《乐府诗集》的有关知识。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正确抄写一遍。

  [相关课程标准]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勾勒诗中描绘的意象,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2.品析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合作探究,鉴赏古诗词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

  聆听欣赏“草原三剑客”之一的著名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视频歌曲《敕勒歌》。据传,《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斛律金作而吟唱的。

  导入《敕勒歌》学习。(板书:敕勒歌北朝民歌)

  检查预习和积累:

  1.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2.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3.展示“学习目标”。

  二、读:

  1.聆听课文朗读录音3遍,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听语气语调,二听节奏停顿,三听音韵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景色美:

  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勾勒草原的意象美、图画美。

  读准字音:敕勒chìlè穹庐qiónɡlú笼lǒnɡ见xiàn

  三、赏:

  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诗歌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壮美”。

  1.地阔之美——敕勒川,阴山下。

  开篇壮写敕勒川广阔的地理位置,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壮丽,平川与大山即平面与立体的整体勾勒,使一望无垠的天际、辽阔无边的草原给人以无限的广阔美感。

  2.天高之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牧民赖以生存的蒙古包为喻,形象地勾画出大草原天高地阔的特点。从天顶到四面八方,无遮无掩,一览无余,极目远眺,天地相接,浑然一体,天高远而有亲切感,地坦荡而有豪迈感,天地就像我的家,生动的比喻蕴含了草原牧民对自己生活居所、家园的热爱和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3.生机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互文现义,咏叹抒情,表现出敕勒人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吹”“低”“见”三个字,由静态勾勒转为动态的宏观描绘,展现出茫茫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牧人原野放歌,给人以色彩的美感,使人油然涌起欣喜感、生机感,恬静悠然的生活令人陶醉而流连忘返。整首诗都是从宏观着眼,对草原景物作总体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但诗歌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天空的苍茫、草原的壮阔、水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还有隐含在想象中的幸福自豪的草原牧民,共同绘就了一幅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图画。

  四、诵:

  配以“上扬单手→双手手心向下由合而分→双手手心向上由分而合再分”的表演动作,朗诵诗歌。也可以分小组、男女生等开展朗诵比赛。

  五、练:

  1.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4题。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3

  学时目标:

  1.认识《敕勒歌》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朗读、背诵《敕勒歌》。

  3.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认识《汉乐诗集》,读懂课题

  1.《敕勒歌》选自《汉乐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2.出示课题《敕勒歌》,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明确目标

  xx

  三、学习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

  (一)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

  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并用生字练习组词。

  (二)合作交流、教师出示古诗。

  1.互学: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读准,正音。

  2.共学:小组合作读准生字词,交流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

  1.学生展示读准生字新词。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学生展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展示读好古诗。注意“见”的读音和意思。

  四、学习板块二:熟读古诗

  1.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

  2.学生练读。

  3.上台展示。

  五、学习板块三(学习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词语,对照课文插图,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的画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一)自主学习:生读,圈,看插图,说意思。

  (二)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试着有感情的读

  (三)展示汇报:用读诗句,说景物,说诗句意思,朗读诗句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提示、点拨:

  1.先看图理解穹庐、四野.

  2.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

  拓展:白发苍苍、松树苍苍、 ()苍苍

  大海茫茫、云雾茫茫、()茫茫

  3.理解“见”

  (四)品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

  (五)背诵古诗,根据板书进行背诵

  六、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阴、似、苍、茫”,先整体观察。

  2、强调“阴、似”。左右结构,强调左窄右宽,注意撇的穿插。

  “苍、茫”。上下结构,“苍”撇捺要舒展,“茫”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书写。

  4.反馈评价

敕勒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

  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敕勒歌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先初读扫清语言障碍,再解释诗句,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危敢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老师配乐范读;

  学生试读;

  指名读;

  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指名配乐读;

  教师配乐范读;

  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资料包

  精彩片段

  【教学设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己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表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说课案

  《敕勒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本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设计思路,教法上我采取了激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对收集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重构,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扫清语言障碍,指导读通诗句,整体感知诗句。

  第三环节: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先读懂前4句,再读懂后3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全诗。

  第四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出示生字:似苍阴野茫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汒”是“茫”。

  (二)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六、说教学板书设计

  敕勒歌

  似庐笼苍茫

  草原的大、美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要既简洁,又美观。我撷取教学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进行板书。既有知识的概括,又有方法的提示。

  七、教学效果预测

  诗歌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携手进行的一次审美之旅。我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不断前行。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合理的运用,会在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本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练习:

  一、连一连。

  kǒng

  sì

  lú

  chén

  lǒng

  寺

  辰

  恐

  笼

  庐

  二、看拼音,写词语。

  tián

  yě

  cāng

  máng

  guāng

  yīn

  jīng

  xià

  bù

  gǎn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

  百尺:

  恐惊:

  草低:

  四野:

  四、课文整体梳理。

  .《夜宿山寺》的作者是唐朝(

  ),这首诗用(

  )的手法。把山寺的(

  )和夜晚的(

  )写得非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敕勒川》哪两句交代的是敕勒川的位置,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

  ),(

  )。

  五、重点段落品析。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敕勒歌是一首

  朝时的民歌。

  3.穹庐是指

  4.“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

  六、写一写。

  最高的楼,用诗句表示:

  答案

  一、略

  二、田野

  苍茫光阴

  惊吓

  不敢

  三、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恐惊:唯恐惊动。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四、1.李白

  夸张

  高

  静

  2.敕勒川

  川阴山天

  野

  风

  草牛羊

  五、1.笼盖四野

  天苍苍

  2.北

  3.蒙古包

  4.现

  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敕勒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理解草原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引入新课。(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成群的牛羊。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板书

  二、朗读课文

  导语: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下面同淡们的自由朗读,扫清诗中的文字障碍。

  1、学生自由读

  2、字词检测

  3、学生再读

  4、找两名学生读

  每名学生读完之后,由学生点评,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由点评的学生再读。

  5、指导朗读

  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要注意节奏(划出节奏)、重读的字(找出重读的字)以及音调的高低起伏(最后一句的读法)

  6、师范读

  7、生再读

  8、男女生PK

  9、师生齐读

  (过渡语:读这么多遍,你感受如何?很美,就像歌曲一样,在古代它就是一首歌)

  三、背景介绍

  《敕勒歌》是我国在南北朝时流传在敕勒族的民歌,主要反映北方人的尚武精神、人民疾苦、风光景色等,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各有所获,下面根据诗歌的内容思考

  1、《敕勒歌》都写了.......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的图画,抒发了敕勒人的感情。

  2、想象《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画面描绘下来。

  五、语言赏析

  过渡语:诗歌虽短,描绘的画面却如此丰富,情感如此真挚,可见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赏析方法: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句子包含的.意境、句式等方面分析。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赏析: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草原的天高地阔、一望无际、浩瀚无边的特点,表达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

  2、天苍苍,野茫茫

  此句运用叠字,“苍苍”“茫茫”把草原的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形象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旷远迷茫的感觉。

  3、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句写出了草原的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特点,看到这样的景色,人们不免生出一种喜悦感、生机感、悠闲自得感。

  过渡:我还有一个问题,“诗中为何选择穹庐?诗中见到人了吗?为什么不写人?”

  介绍敕勒族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答案:用此比喻,更能表现出草原人对家园的热爱;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草原辽阔极目远眺,天地混一,目之所及的天地相接处,天空好像垂下来,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高又亲近,充满着对草原的赞美。

  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为了突出大草原辽阔无边、浩瀚自然的特点。

  六、写作特色

  1、句子短小,语言简练

  2、运用比喻的修辞,亲切自然

  3、动静结合,由远及近.

  4、寓情寓景,借景抒情

  5、画面开阔,色彩鲜明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诗歌选自,是xx时期的一首民歌。

  2、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非常鲜明,请根据课文内容在每种景物前面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

  天空

  草原

  牛羊

  家乡

  八、拓展提升

  导语:谁不热爱自己的家园,用你的眼睛发现家乡的美,激起你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欣赏家乡的优美风景

  九、布置作业

  选取家乡的一两处景点,写一篇赞美家乡的文章。

  十、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敕勒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

  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

  教学过程:

  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

  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

  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

  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

  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

  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

  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吟诵古诗,感悟诗情:

  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谈吟诵了朗读的区别,教学生初步了解吟诵,认识吟诵符合和一些基本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吟诵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师: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的吟诵,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南北朝时期的孩子们一起吟诵——(生齐读——敕勒川)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9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吟诵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孩子们,让吟诵回归语文。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

  凝练的语言:苍茫、笼盖、低优美的意境:一望无际、悠闲动人的声韵:吟诵丰富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书写类:积累与草原有关的古诗句。

  观看类:观看《诗歌咏流传》

敕勒歌教学设计8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够侧重难点,突出重点。

  2.能够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注重体现诗歌朗读教学,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不足:

  评价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且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

敕勒歌教学设计9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哪里看到的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苍苍

  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 (生:茫茫

  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茂盛

  牛羊怎么样

  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 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敕勒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课件

  2一、使用教材人教语文第五册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诗句,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3、背诵、默写全诗。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背诵李白的诗(板书:李白)请学生背一背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等。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全班背诵。

  4、理解诗句,感受诗境

  (1)学生听教师背诵全诗,说说能感受到什么,再说说有哪些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第一联)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楼很高,你看这楼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板书第二联)说一说:“惊”和“恐”字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讲了天上住着仙人。李白不敢大声讲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说明李白跟这些仙人的距离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请你想象一下。

  (3)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楼很高,还可以感受到这山寺的夜晚很静。在这样的夜里,你可以一个人面对星空,尽情的想象。

  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范读全诗)现在你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

  (4)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5、布置作业

  把你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敕勒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罩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绝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敕勒歌教学设计12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茂盛 牛羊怎么样? 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敕勒歌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敕勒歌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

  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

  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发情感。

  八、教学准备

  ppt课件。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忆我们一年级积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出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察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设计意图]指导识字写字,交流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四)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生看课本插图,听师朗读。你听后知道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借助图片,分行理解。(阴山、穹庐、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引导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体会感情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回忆背诵《祖国多么广大》。

  2.课外积累其他关于祖国风景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鼓励积累更多优秀古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敕勒歌》教学设计10-07

《敕勒歌》教学反思04-23

敕勒歌的教学反思04-21

敕勒歌教学反思10-24

敕勒歌教案13篇09-13

敕勒歌教案15篇12-18

敕勒歌教案(15篇)01-23

《敕勒歌》教案(通用15篇)02-27

敕勒川博物馆作文10-07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