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7-05 10:44:0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

  【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

  【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②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③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并归纳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3、通过多媒体动画分析原电池中微观粒子的移动,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处理实验结果,由具体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渐形成抽象概括;

  2、认识到科学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有辩证看待事物的眼光;

  3、认识到个体与群体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形成“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本节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 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有较好的认识。并掌握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的联系。这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掌握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原电池正负极与电极得失电子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授的是《化学-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在高中化学中关于原电池的`内容有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以及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本节课作为必修内容中的一部分,在知识的深度上偏低,要符合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广度上要有一定的拓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有一个较为开阔的学习视野;而在学习知识上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框架,为部分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你们看这是什么?(展示手电筒、手机、MP3等电器)

  电筒、手机、MP3。

  这些电器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源?从哪里获得?

  电能,电池。

  那么电池如何能产生电能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那么电能可以由什么能量转化来,你们了解哪些发电方式吧?

  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

  阅读教材40页图2-7、2-8及第二段了解我国发电方式和发电总量构成,以及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我国发电总量构成说明什么问题?火力发电过程中涉及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分析火力发电的缺点?

  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就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成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水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即存在化学能 → 热能 → 机械能 → 电能 几种能量的转化。

  缺点包括

  1、煤是不可再生能源

  2、煤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大

  3、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多,能量损耗多能量利用率低。

  从上面讨论可知火力发电事实上将化学能最终转化为了电能,只不过所需的能量转化过程多,能量利用率低。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呢?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化学能 → 热能 → 机械能 → 电能

  大家觉得这一系列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哪一步?为什么?

  化石燃料的燃烧即 化学能 → 热能 因为只有将化学能以热能形式释放出去后才可能实现后续过程中的能量形式转化。

  非常正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火力发电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 那么谁能告诉我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

  对!因此电子转移的结果是引起物质化学键重新组合,同时将化学能以热能释放。那么如果我们能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直接以电能形式释放,是否就可以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探究实验,并讨论完成相关实验报告。

  实验一 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Zn片逐渐溶解,Z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烧杯外壁有一定温度。

  结论:Zn与稀H2SO4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几个问题:

  ①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②反应过程中有无电子转移,如果有,分析谁得电子,谁失电子?

  ③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如何?

  pH值增大即说明溶液中的c(H+)减小,H+

  数目减少,有气泡产生。因此反应为:

  Zn+H2SO4 === Zn SO4 + H2↑

  Zn 2e- === Zn2+ 发生氧化反应

  2H+ 2e=== H2↑ 发生还原反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二 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 + - Zn 稀H2SO4 Cu 稀H2SO4

  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无明显现象,溶液的pH不变,烧杯外壁无温度变化。此过程中未发生反应,实验三 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

  同实验一 Zn片逐渐溶解,Z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烧杯外壁有一定温度。Cu片无明显现象。

  结论:Zn与稀H2SO4发生了化学反应

  Cu与稀H2SO4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四 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并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Zn片逐渐溶解,Cu片不溶解,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这里出现了两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其一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其二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请同学们结合实验一的现象和结论分析为什么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并思考该过程中得、失电子的物质是什么?写出相关化学反应。

  1、Zn片逐渐溶解,Cu片不溶解,说明失电子的还是Zn片,Cu片并未失电子。

  2、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说明该气泡仍然是H2,只不过氢Zn Cu 稀H2SO4离子是在铜片上获得电子,而不是在锌片上获得电子。

  3、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是Zn+H2SO4 === ZnSO4 + H2↑

  4、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该过程获得了电流,即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确定了在实验四中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实验一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同一个化学反应经过不同的实验装置设计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热能、电能)。这种实验装置的设计有什么特殊之处?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失去电子的是Zn片,而不是Cu片?

  ②对比实验一和实验四得失电子的位置差别?

  ③Cu片并未失电子,而氢离子是在铜片上获得电子,那么Cu片上的电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1、Zn和Cu的金属活泼性不一样,Zn比Cu的失电子能力强。

  2、实验一中得失电子的位置均在Zn片表面,而实验四中失电子的位置在Zn片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得电子的位置在Cu片(发生还原反应)。

  3、Cu片上的电子来自于Zn片,电子经导线从Zn片流向Cu片从而获得电流。

  从同学们的讨论可知,只要具有类似实验四这种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之在不同区域进行,并通过导线传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移电子的实验装置就能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此我们把这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另外,根据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电流(正电荷)由正极流向负极,那么电子(负电荷)就应该从负极流向正极,因此我们可以规定实验四中的锌片作为负极,铜片作为正极。它们发生的反应称为电极反应。

  现在我给大家一些材料,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原电池,然后汇报设计结果与心得。

  (材料:导线、炭棒、铁片若干、铜片若干、烧杯、稀硫酸、检流计、蔗糖溶液、硫酸铜溶液 )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蒸汽发电机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

  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比Cu活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 H2 ↑锌片上Zn-2e-= Zn+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归纳小结】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板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实验一: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铜片上:2H++2e-= H2 ↑锌片上Zn-2e-= Zn+

  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化学故事将学生引入奥妙无穷的化学世界。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整堂课中,学生兴趣浓厚,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大胆举手发言。师生间互动,情感交流融洽。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4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

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

  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在Cu上:2H++2e—= H2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 蒸汽 发电机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Zn片上有气泡(H2), 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一分钟

  教师: 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 比Cu活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 ( 播放Flash动画)

  铜片上:2H++2e- = H2 ↑ 锌片上Zn-2e- = Zn2+

  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 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 形成闭合回路

  ④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原电池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原电池教学反思10-06

原电池教案03-21

优秀的教学设计06-16

优秀教学设计12-31

景阳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2

《山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14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13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14

亡羊补牢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