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实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曲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的第9自然段具体叙述了《月光曲》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展现给读者的。《月光曲》的旋律是变化着的:由舒缓——渐强——高昂。这一变化分别与第2---4句话相对应:“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
《月光曲》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课文的第2---8自然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平静);听到茅屋里的穷兄妹俩的'对话,对穷兄妹俩产生同情(内心情感有所波动);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并认出贝多芬,使贝多芬内心十分激动(心潮澎湃);风吹灭蜡烛后的特殊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从第2---8自然段中既可以找到《月光曲》创作的原因,又能看出贝多芬心理变化的轨迹,而贝多芬心理的变化正好与《月光曲》的旋律一致。也就是说,《月光曲》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心境变化是统一的,做到了意境与心境的统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教学重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设计理念: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月光曲》融音乐和语文于一体,教学这一课,必须将音乐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播放音乐,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同时,在理解《月光曲》内容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2、创设优美的音乐氛围。《月光曲》的旋律本身就很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多次播放了音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美妙的音乐,另一方面可以创设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
3、注重整体感悟。课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教学中不能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要强调整体,从整体开始,最后回归整体,学习某些段落也应如此。
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 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
二、 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 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 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 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 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 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 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月光曲教学设计3
一、直接入课,整体感知
1.(板书课文题目)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2.引发交流:《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你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发质疑: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尝试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设计意图: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准。这里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创作经过做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一)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
1.指名朗读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的部分,引发想象:根据故事的发展,莱茵河边上的小镇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还应该有什么?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2.小结: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可以说这儿的小路是“幽静的小路”。
3.说话训练: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你猜贝多芬走在这僻静的小镇上,听到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贝多芬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渡: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5.思考交流: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人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6.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并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1)对话练习:
一个男的( )地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指两名学生说。
7.教师相机采访扮演姑娘的同学:你的这句话真的是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你为什么说“随便说说”呢?
8.小结:“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体现出盲姑娘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体贴的人啊!
9.想象画面: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兄妹俩的生活境遇,再练习朗读。
10.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
(二)贝多芬弹奏第二首曲子。
1.引发交流: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2.继续交流: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弹出来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批注读书: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的?请你圈出有关语句,并批注你读课文后的感悟。
4.教师配乐诵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部分,学生闭目想象:月光是怎样的?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自己眼前出现的图画。
5.交流:月光是这样的清幽,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满”的意思。)这时的贝多芬是怎样弹琴的?(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着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是怎样的?
(3)第三幅画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境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7.交流: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象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过渡:《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至,悄然离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启发想象: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
3.(课件播放《月光曲》)总结引读: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这首曲子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吧。
4.布置作业:听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设计意图:想象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展开想象与交流,透过文字建立意象,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走进盲姑娘、走进皮鞋匠的内心世界,感受音乐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值得思考的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细化理解,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建立在剖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月光曲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八单元以“热爱艺术”为主题,其它三篇文章为《伯牙绝弦》、《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月光曲》一文,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的弹奏音乐并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本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写作语言精炼,刻画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展开想象,营造出如月光一样美丽的画面,令人深深陶醉和无限回味。
二、设计思路
围绕“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读、写、思、议的训练,感受文中人物人性上的善良之美,体会贝多芬与盲姑娘音乐上的共鸣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以读促思,读出感情,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2、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
3、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以读促思,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贝多芬有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艺术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瑰宝,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深深的感动,永恒的美丽和难以言状的幸福。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我们知道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这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品析重点段落,感受艺术的美妙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的8、9段。
2、出示8段:“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9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齐读。
(3)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这时的旋律是高昂激越的。
练读。板书: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4)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5)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7)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7、[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8、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9、小练习:用横线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语句。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0、教师运用动作记忆法,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学生当皮鞋匠,做侧耳倾听状)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双手打开做大海状),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合手做圆月亮微微升起状)。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双手向下轻摆,做微波状,双手突然打开,慢慢舒展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合手做圆月亮,往右上微微升起)。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双手大幅度摆动,做大风、巨浪状)。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用手做浪花朝前涌状)……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双手打开,做结束状)
三、运用想象,写出精彩片断
1、回顾第十一册中运用想象的课文片段,朗读。
片段一: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土与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山中访友》
片段二: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欣赏音乐《渔舟唱晚》片段,运用想象的方式写一段话。
3、当场点评,指出在运用“想象”的妙处。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贝多芬传》,到书店阅读与音乐家有关的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2、通过网络或音像制品,倾听《月光奏鸣曲》及其它世界名曲。
八、板书设计:
(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5
【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组合课文的,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学时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融合在一起,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的了解各种艺术。《月光曲》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第26课《月光曲》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4——10自然段内容。
2、了解贝多芬创作《渔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豁达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人物的情怀。
难点: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情景朗读视频。
【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主要通过课件展示月夜图片、文章重点句段,并播放《月光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2、以读促悟: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变成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的魅力。
【学生学法】朗读、感悟、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课件1: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小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畅所欲言)
2、是啊!兄妹俩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却那么喜欢音乐,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这种境界,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善解人意的姑娘,贝多芬走进了茅屋,为盲姑娘弹琴。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记忆,引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第一首乐曲的原因,激发他们继续研读文本,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细读创作源泉,找到灵感。
1、出示课文4、5、6小节,生齐读。【课件2】
2、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什么曲子?
3、听完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是怎么说的?
4、【课件3】出示: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句中的两个感叹号说明什么?
(2)盲姑娘为什么激动?
(3)“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什么?
(4)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会怎么想?他又是怎样做的?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盲姑娘说的话,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因素——就是找到了知音。
三、研读乐曲,感受美好意境。
1、听朗读视频。【课件4:文段7、8、9的朗读视频】
2、贝多芬第二次弹的是什么曲子?
3、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内容?你怎么知道?
4、出示第9小节,齐读。【课件5】
5、找出文段写实及联想的部分,你从哪里看出?
6、再读联想的部分。【课件6】听着优美的琴声,皮鞋匠兄妹俩好像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7、皮鞋匠联想的内容就是月光曲的'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
8指导欣赏月光曲,【课件7、8、9】并指导朗读。
9、再感情朗读第9小节。【课件10】
10、小节: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的高超的技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美丽的画面,欣赏美妙的乐曲,通过感情的朗读,感受乐曲的精妙,感受贝多芬丰富的联想和高超的技艺
四、回顾课文,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1、激发探究欲望:贝多芬弹得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也是他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是什么原因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再深入文本,认真思考。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当时的环境。找出描写环境的句段,欣赏。【课件11】
(2)除了环境的渲染,还要有什么?(情)什么情?
4、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
(1)兄妹俩虽然生活穷困,却对音乐孜孜不倦地追求,爱音乐,懂音乐,让贝多芬找到了什么?(知音)
(2)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入场券都非常贵,而他却免费为兄妹俩弹了一首又一首,这是什么感情?(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
5、小结:清幽的月光,找到知音的激情,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此情此景,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板书】
6、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课件12】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感受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体会贝多芬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五、欣赏月光曲,感受乐曲的高妙。【课件13】
六、布置作业:
穷兄妹俩以后的发展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爱艺术,爱生活的情感。
【板书设计】
景:月光清幽
贝多芬——月光曲创作灵感
情:同情热爱
找到知音
月光曲教学设计6
一、谈话导入
1、古往今来,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阿炳的《二泉映月》凄婉、绵长,而世界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表达了音乐家内心的独白,倾入了作者炽热的、真挚的情感,关于它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吗?那么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月光曲》,去聆听那美妙的乐章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读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隐藏在课文中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3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
(1)贝多芬是谁?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课文几次提到弹曲子?分别是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3、卡片出示: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等词语。并相机提问:纯熟、霎时、谱写、恬静的含义。
4、刚才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吗?谁来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5、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读到课题时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记住,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读课文之时,无论是看到了课题,还是读里面的内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解决它。你们的疑问全部都解决完了,那现在老师还几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课文中哪部分描写月光曲音乐的内容了呢?《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课件出示:
(1)课文的哪部分写了《月光曲》音乐的`内容?
(2)皮鞋匠兄妹看到了什么?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景象吗?
(3)《月光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
a舒缓—渐强—高昂b高昂—舒缓—较弱c较弱—舒缓—高昂
6、小组汇报,师让学生不看课文说他们看到的画面,相机出示图片。
7、穷鞋匠兄妹真的看到这些景象了吗?那是什么呢?对,是听到《月光曲》后穷鞋匠兄妹听后产生的联想。
8、 “月光曲”音乐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谁能结合板书中的图片说一说,什么时候它的旋律应该是舒缓的,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渐强,什么时候旋律应该是高昂?
9、大家到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去读一读,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再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10、谁来读一读?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应用平静、舒缓、柔和的语气去读)大家试着读一读,声音要轻,语速要慢。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渐强,语稍速快一些)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激昂,语速要快)
11、月光曲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盲姑娘兄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大家想不想听听?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播放音乐)
12、听完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13、同学们,关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疑惑?
15、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要为她弹奏两首曲子呢?弹奏每一首曲子的原因都是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6、从贝多芬在清幽的小路上散步到走进茅屋为盲娘兄妹弹奏一曲,再到弹奏一曲之后盲姑娘懂他的音乐,贝多芬即兴又创作一曲,你认为贝多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板书:平静——同情——激动)
16、请大家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16、由此可见,乐曲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是统一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17、贝多芬胸中的情感,犹如大海的波涛,他用音符把他这些情感献给了这对特殊的知音,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送给这对贫苦却热爱生活的兄妹。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0、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而创作,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做到这一点了吗?此时,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盲姑娘及穷鞋匠说些什么?
11、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被贝多芬及盲姑娘兄妹深深地感动着。被皮鞋匠虽然想满足妹妹愿望但因生活贫穷而无法实现的无奈感动,被他们兄妹之间浓浓的手足之情感动,被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痴迷与执著感动,更被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他对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那么同学们,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你想怎么做?
12、《月光曲》的谱成是一个传说。有人说,传说是假的,不是真的,但也有人说,传说也许不真实,但传说是美的,它让那么多人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又让那么多人从此留下了这一页,但无论是穷苦的鞋匠兄妹,还是大音乐家贝多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相信一点,真正的音乐是献给那些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就像海面上的月光,它也许会被乌云笼罩,但它最终会走向光明。
作业: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传说吧!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其它音乐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写下自己听后感受。
月光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资源】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⑸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记的是什么曲子?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但是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设计意图】总结填空是全面总结学习收获,所以有内容层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层面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这应当是学生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一个起点,学生体味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应当更多的是在课外这个广阔的世界里。
月光曲教学设计9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 指名读。
⑵ 接读:
女→男→全班。
⑶ 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与积累“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情景,并能加以背诵。
3、在学习中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仔细阅读,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简介贝多芬,,揭示课题。
1、板书:贝多芬
(1)预习反馈:大家回去都找过贝多芬的资料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贝多芬的了解呢?
(2)对,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简介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就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了解一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视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
②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àn tán)朝着(cháo zhāo)
说明:
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3、讨论分清层次,学会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4、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说明:
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这篇课文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经过作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那贝多芬一共弹了几首曲子呢?(两首)
(一)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一首曲子。
1、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说明: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词义,这就需要教师创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如“幽静”这个词语的理解,不要将它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样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说话训练: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4、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①“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②“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指导:“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
③“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说话练习:男的( )地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了。 ”
一个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指名两人说。
5、“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
这个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是呀,“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划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说明: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里的几个环节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善良。
10、是的,(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说明:
这个说话练习既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反馈。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
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
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2、“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师: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
理解“清幽”的意思。
5、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出示图片,学生自由准备讲话。)
6、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却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遍”的意思。),你们想这时的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3)第三幅画: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8、皮鞋匠所联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那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是呀,(出示句子: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谁能读好这一句?(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谁再来读一读?
那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说话练习:听着那的乐曲,她仿佛看见了。
9、教师引导学生串读课文8、9小节。
说明: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像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了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特别是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则是在说话练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
因为《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德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段。)
2、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
请将你想像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自己写的话。
说明:
想像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相信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能够围绕贝多芬的人格与弹奏的乐曲写出自己的感悟了。对于在写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而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时加以鼓励。
3、(播放乐曲《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资源】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⑸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记的是什么曲子?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5、欣赏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6、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教学难点: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找贝多芬的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同学们,他是谁?(贝多芬)
2、课前查找资料,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学生简单交流贝多芬资料)
3、贝多芬一生坎坷,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个关于贝多芬的传说故事,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
(板书课题:26月光曲)
文:[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明确单元训练重点,感知文章
学习目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
操作要领: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读书。作为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要充分。上课时主要请同学们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今天所执教的《月光曲》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注重了学生的自我建构,满足了学生求知欲,请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二)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看来通过预习,大家已经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那你在预习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主要抓两个问题: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
(2)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4、同学们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词:[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分类理解词组,积累词汇
学习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进行分类积累。
操作要领:在《月光曲》教学中,根据词语的描写情景,分三组三个层次进行学习积累。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同时进行了词语填空训练,注重了词语的积累运用,扩大词汇量。这一训练环节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
学习方法:词语联想填空运用
(三)分组学习词语,积累词汇。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检查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出示第一组词语:
蜡烛盲姑娘陶醉苏醒
(1)指名读。
(2)读这几个词语与谁有关?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在一个点着蜡烛的小屋里,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琴声陶醉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3、出示第二组词语
纯熟琴键飞奔记录谱写
(1)指名读
(2)这一组词语与谁有关?是描写什么的?(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4、出示第三组词语
幽静清幽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1)指名读
(2)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景色)
(3)词语填空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
一天夜晚,他在()的小路上散步。
()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句:[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抓住中心语句
学习目标:理清本课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中心。
操作要领:由于高年级课文篇幅长,在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必须有适当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第三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语句。《月光曲》这篇课文,就是巧妙设疑,抓住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只奔课文主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人物对话的深入理解上,着力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方法展开对这个“点”的教学。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学习方法:交流感悟揣摩内心角色体验想象体味情景对话前后联系品味词句
(四)抓住中心语句,领悟品读情感。
1、刚才同学们提出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2、学生交流:
(1)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爱感动了。(板书:爱音乐)
抓两个重点:一是姑娘双目失明还学习弹钢琴;二是从她说的话中体会。
感受内心:贝多芬此时是怎么想的?
(2)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所感动。
出示第3自然段,交流体会;分角色朗读。
3、同学们很会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就这样学习,我们继续交流,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1)出示盲姑娘的语言
(2)体会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听出了纯熟和情感,贝多芬就像遇到知音,非常激动;再想到盲姑娘这么爱音乐,却因为买不起入场券被挡在了音乐殿堂之外,心情更加不平静,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你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感情朗读)
(4)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学生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5)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你体会出什么?
(感受贝多芬关爱穷人,博大的情怀。)
(6)教师描述: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此时贝多芬想。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情:[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领悟品读情感
学习目标:体会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操作要领: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这节《月光曲》正是通过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层次递增、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品读,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领悟了文中的情感体验——那就是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俩的手足之情、以及通过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体会月光和月光下的海面的变化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的博大情怀。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使学生体会到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更为学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品读升华以感促悟借助此料品评表达层次递增朗读情景再现。
(五)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这首《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乐曲呢?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2、出示第9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是如何描写的?你看到了几幅画面?感受到这是一曲怎样的乐曲?
3、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4)再引导感受: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平静、舒缓——音调升高、节奏加快——节奏更快、音乐激昂
(5)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月光曲》,那请同学们也边听边展开联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6)感情朗读:把你看到的情景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演奏《月光曲》。(师生配合朗读,分层次递增朗读,为什么这样读?)
写:[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提炼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应用能力,实现读写相结合。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是前四个阶段潜在的载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尤其是高段教学,解读文本一定要走进运用写作方法的层面。这节《月光曲》,在理解完课文之后,指导学生提炼本课事物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老师抓住艺术的魅力这一单元专题,借助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巧妙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象,并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能够让自己内心真实自然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
学习方法:音乐想象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六)提练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1、在读这一段时,你有什么发现?(现实联想)
2、提炼写作方法:写文章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也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3、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牧童短笛》片段)请同学们听音乐,写联想,把你对音乐的感受,你所看到的画面,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
4、放音乐,学生小练笔。
5、交流。
6、总结:音乐的确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一首首乐曲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的情思,给我们以美的陶冶,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激活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心随音乐一起飞翔!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2、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
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月光曲)。《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丨幽);“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是传说?
(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
(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
(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文。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小结:“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她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进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布置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
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像”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像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用幻灯揭示图画②)(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③)(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弹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去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小结: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像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像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等。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象等。
5、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概括段意: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听到听到
走近→走进→再弹→飞奔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10-06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10-07
月光曲教学设计10-07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04-24
月光曲教学设计【热】06-10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03-21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10-30
人教版月光曲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