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5:00:2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手套单价元毛巾单价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元和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元,3元可以写成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z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米=1个1/10米

  10厘米=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米、米、米,所以米=米=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和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也是3个1/10,所以和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从熟悉教室或类似的环境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层次,通过折纸的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材要求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再组织交流进一步明确各自特征。第三层次,把这两种图形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相互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感知并初步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抽象的图形认识往往空洞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想到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引导他们观察直观的图形及动态演示、操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

  师:老师拍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吗?

  2.揭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以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思维也随之活跃。)

  二、探索新知

  1.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交流说一说)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学生说,电脑演示)通过验证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确实相等

  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得出:

  4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演示,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亦能更轻松,自主地获取知识。)

  ⑷小结:我们把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认真验证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正方形的特征吗?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汇报。

  (学生掌握的不止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本领,小组学习探讨,解决新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填写实验报告表)

  4.教学长、宽及边长。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把它们称为边长。

  5.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与宽等长,或长方形的宽延伸到与长等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节课重点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材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通过学生亲手的“拼”、“剪”,将组合图形进行分解,计算出组合图形面积,从而掌握这类题的思考及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很难。学生已经系统的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渗透。对于方法的借鉴、交流、思考、创新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正确计算。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的思考方法。

  3、学会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以旧引新

  (课前)将一些教学用具的纸片发给学生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谜语。(①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 ②又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1)思考:谜语的谜底是什么?(①草莓 ②杨(羊)莓(没))设计意图: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给学生以启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觉得哪个谜语好猜?为什么?(第二个,因为第二个问题有了第一个问题做基础,所以容易些。)

  (3)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从而导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来明事理,从而导出新课。

  2、课件出示各种学过的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1)同桌交流、讨论。(小动)

  (2)代表回答。

  (3)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教师要求: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边做边思考,你拼的图形像什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小组讨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2)2人小组讨论并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小动)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进行分工、讨论,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

  2、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买了新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需要买多少瓷砖铺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交流。(有图例)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中组合图形的学具,与小组合作,先估一估,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巡视并作简单的提示和指导。(大动)

  (2)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沿虚线剪下,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或两个梯形或补一个小正方形等多种割补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3)根据学生的解法,教师进行分析、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手参与学习,通过拼剪与讨论,明白能将组合图形进行多种分割或割补后再计算其面积。

  (三)、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课本中多种组合图形,学生辨别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学生独立完成,代表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通过分解图形的面积相加或补成所学的平面图形再通过面积相减,都可以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形关系,推算出图中的隐藏条件,让学生明确解组合图形的面积方法不是唯一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教师再总结,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布置作业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分割、添补 基本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67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主要讨论x+a=b的方程的解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教学目标:

  1、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2、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理解和掌握形如x+a=b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正确“抵消”方程左边的常数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a+24=73 4 X =36+17 23÷>43

  yaX +84 3 X +4=8 48÷=9

  3、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a=b

  a+3=b+( ) a-( )=b-c a×d=b×( ) a÷( )=b÷10师:今天我们将利用等式的这个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大家有信心

  吗?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主题图导入(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板书:X+3=9)那么X是多少?

  (异口同声说6)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2、提出问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学习问题?

  什么叫解方程?怎样解方程?解方程应注意什么?

  三、结合天平探究x+a=b方程的解法

  1、出示概念:求方程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2、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怎样解方程呢?还是请天平来帮忙。(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说说他的意思吗?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方程的左边是X+3,方程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3、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

  什么?(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算出X的值,X的值就是X+3=9这个方程的解。

  出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做方程的解。齐读

  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师:利用等式的性质1,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平衡,为什么要同时去掉3个,同时去掉两个行吗?

  (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才能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结合图列出方程,再把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从两边各拿走3个皮球,天平仍然平衡,再引导学生将这一变换过程反映到方程上,明白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使学生的思维由图转化成式,再由式子转化成图,最后再由图转换成式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两次强调到解方程的目的,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

  师:利用等式的性质1,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保持

  平衡,那么这句话在方程里该怎么说?

  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

  师:方程的左边原来是X+3再减去3,方程的右边原来是9也减去3(板书:X+3-3 9-3)这个时候天平仍然平衡,说明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板书:=)方程的左边是X+3再减去一个3,就只剩下X,(板书:X)方程的右边是9再减去3就是6。(板书:6)这个时候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所以X=6(板书:=)6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画个方框)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所以在过程前面要写上(板书:解:)

  师:刚才我们求出X+3=9这个方程的的解是X=6这个答案正确吗?我们一

  起来验算一下

  师板书:检验: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一起回顾解方程x+a=b的步骤。(出示课件)

  1、先写解2、利用等式的性质写出过程3、检验

  4、解方程并检验:x+12=31 100+x=250

  5、质疑:请同学们打开书67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6、探究x-a=b方程的.解法

  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①出示方程:X-63=36,你能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变成只有x的形式吗?

  ②同桌互相讨论,将计算过程补充完整。

  ③汇报交流,并板书。

  ④引导比较方程X+3=9与X-63=36,共同总结:原题中是加就用减来抵消,原题中是减就用加来抵消

  7、解方程并检验X-3.2=5.8 X-1.8=4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

  2、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五、拓展连接,迁移应用

  完成课堂达标检测

  1、我是小法官,不对的请改正

  A:x+1.2=5.7 B:x-1.8=4

  x+1.2-1.2=5.7-1.2解:x-1.8+1.8=4+4

  x=4.5 x=8

  2、解方程,并检验

  x+2.1=5.1 x-3.2=6.4

  3、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4、拓展

  X -0.5=3+1.9

  《解方程》教学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一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含义——方程是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实物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尝试解答X在减号、除号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先把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或先把等号二边同时乘上X,再左右换位置,这样有点麻烦。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成功之处: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

  不足之处:对解方程的格式和检验的格式强调不够。

  再教设计:课堂中一定要注意细节化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资源应用:直观的演示,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等式和方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索然无味:乏味,形容没有兴趣的样子。文中指提不起兴趣。

  清沁肺腑:文中指清新气息渗入了人的内心。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白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乞灵:指请求神佛帮助。文中指请求书本及词藻典故的帮助。含贬义。

  二、速读课文,问题思考,讨论交流。

  1、你能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吗

  第一部分指出: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情感上的“推敲”。

  后一部分指出:用字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运用文字联想意义,“惟陈言之务去”。

  全文主旨: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

  2、你会对下面几个例子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吗

  例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例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诗的推敲。

  例四:《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两句的内涵剖析。

  【这个思考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自主思维】

  第一例:句式有所变换,随着句式变动,感情色彩也有极大的变动,特别是“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不能认为这样改动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现强烈感情,反而会造出一句病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并不能成为句子。

  第二例:【除了作者的分析外,实际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王若虚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则事例也告诉我们换一字、一句都会改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至于简笔还是繁笔,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三例【应该联系诗歌背景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但探究质疑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的】

  作者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推”好还是“敲”好正如作者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四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的三四句.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是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混之中有蕴藉。

  3、理解“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咬文嚼字”是炼字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加工和锤炼,选择那些既表达意思又体现思想情感的语言。

  其次.“咬文嚼字”是阅读或写作的一种严谨态度,表面上它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其三,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其四,既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联想意义,又要防止“套板反应”,本着运用文字所应用的严谨精神,推陈出新,创造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三、迁移运用,试比较下列来自生活中的例子

  ☆你这混蛋--你是混蛋--你是个混蛋--你真是混蛋

  ☆你真是的--你这个人真是的--你这人真是的

  ☆你客气什么--你这么客气干什么--你不用这么客气

  ☆我要来去石狮吃桌子--我到石狮给朋友请吃饭--我到石狮赴宴

  ☆我白白米养了你这蹲窝鸡--我用尽心血养你真没用--我含辛茹苦养了你这不肖子

  ☆我快要死了,你怎么这样没用--我老了,你怎么总是长不大--我已是风烛残年了,你怎么这么不成器

  ☆网络语言:我靠-我晕-我被打败了--老大爷:我犯糊涂了--俗语:我如坠五里雾中--书面语:这简直不可思议

  四、拓展思维

  范题引路

  请同学们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在下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①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②。

  从电话费的帐单中.最能体会出“③”的`道理。

  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④”。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白留”。

  大学生只有当月未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⑤”。

  白手起家的富翁,有的是从“⑥”干起的。

  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

  答案①招婿②病是假的③言多必失④游客⑤抵万金⑥黑手

  五、作业

  完成《导学》“能力训练“

  预习《读《伊索寓言《

  【教学反思】

  本文是文论,针对性强,观点集中明确,学生不难自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子都为主,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抓住重点语段与关键词,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归纳。

  对语言的运用,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咀嚼品味语词的不同用法与作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词,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本课努力把文本提供的实例与生活情境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情感体验,学生较为吸取,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还未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让他们在课后互相合作,通过报刊阅读或生活语的采集,做进一步的比较提炼与提高。也可以提供平时习作片段,大家都来“咬文嚼字”,互挑毛病,互相促进。

  惜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掌握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算理,正确计算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教材是利用吃西瓜的情景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采用这一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根据课件表示分数,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故事导入:

  ①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功夫熊猫吗?他们的功夫非常厉害,但是他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②师:五侠今天练功十分卖力,师傅就决定奖励小虎和仙鹤一个西瓜。师傅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八块,小虎吃了2块,仙鹤吃了1块,正准备接着吃,突然被师傅给拦住了,师傅说:“要想接着吃就必须回答我的一个问题:这可把他俩难住了,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师傅问:“你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③师: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好吗?

  ④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就得学好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知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课题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等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教学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年历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看日历(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看日历)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观察教材附页1,把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

  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

  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20(5))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20(5)×3)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11(2)×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8(3)×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教学难点: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师: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我们一起游乐园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高空缆车、碰碰车、摩天轮、旋转木马)

  师: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用手势比划比划。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讲授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课件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将图形进行平移。

  1、移一移。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出示下图:问:在方格纸上的“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小房子”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三、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3、独立完成练习十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由教育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北碚区的每个直属学校和镇教育中心均参加了此次大赛,并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踊跃参与,共收到181份教学设计。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评出了一等奖35名,二等

  将42名,三等奖59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轻松、快活。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体现了人文取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几点:

  1、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标准分析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不少内容,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请小组合作,讨论整理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三)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只有加、减法混合的运算,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第二:只有乘、除法混合的运算,也是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第三:加、减、乘、除法混合的运算,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

  第四:算式中有括号的,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五)整理总结

  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混合运算,我反问一句,四则混合运算指的是什么呢?

  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四则混合运算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没有括号的,一种是有括号的。没有括号的算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有加减混合或只有乘除混合,这样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六)巩固练习

  1、P12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的结果,评议订正。

  2、P12做一做第2题。

  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P14第四题。

  下面各题,看谁做得都对。

  75+360÷20-572-4×6÷3

  75+360÷(20-5)(72-4)×6÷3

  (75+360)÷(20-5)(72-4)×(6÷3)

  教师巡视纠正。

  4、课堂作业

  (七)课堂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