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07:33:3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5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5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课,老师却想到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能背下来吗?(引导学生齐背)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2、师: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由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一道理,并将此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数学探究中来。)

  3、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在题卡上画一画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正面:课件演示(平移情况)

  上面、右面,(说说怎么想,怎么画的)

  (设计意图:由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下来。

  1、师:现在老师增加了难度,看看你还能画出来吗?

  2、先观察:难在哪了?

  A认识数量上增多了:(原来是几个,现在是几个?)

  师:大家数数是5个吗?(教师鼠标点)指指被谁挡住啦?

  (认识到有被遮挡的,课件显示)

  师:如果把遮挡的这些立体块变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挡的就能看见了,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到的立方块透明,感受被遮挡的立方块与其他立方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B、数量增多,为什么就难了?(教师演示)

  (数量上的增多,会引起(带来)形状上的更多变化,就难了)

  师:现在是5个,如果是6个,7个,或者摆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复杂了,这节课我们就只研究用5个小立方块来搭物体(揭示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3、师;现在难度增加了,还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摆来帮助我们),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发展,要以观察物体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时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过实物的摆来观察可以降低难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一手段、方法)

  4、汇报:

  师:你看见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怎么画的`,把它摆在黑板上。

  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形状。

  上面:师:谁看到了他在观察的时候和刚才那个同学有个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呢?

  师:A我们可以调整观察的角度,使你正对着要观察的面。

  B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转动这个物体,让要观察的面对着你。

  左面:学生先说,师:结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师:如果给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立体图形,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时候再看左面,,怎么办?

  师:看不见的,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靠头脑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摆,仔细观察,来帮助你丰富你的想象。看来摆也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

  5、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这三个面的形状,看谁摆的多?

  用手势告诉我,你们都摆了几种?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摆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头脑中会有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画的都对吗?

  6、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同桌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都做对的举手)

  7、师: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没有通过摆,直接画出来的,没摆怎么就能画出来?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摆帮助画出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摆加强印象,才能最终不用摆靠想象就能画出来。

  (设计意图:3个练习,各有侧重点,5是通过大量的摆、画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学生头脑中通过直观形成丰富的表象;6是对学生进行检验,同时强调了不仅要求画的多,还要画的准,也是进一步强化训练;7是逐步由直观—抽象,不通过摆而是通过想象,知道每个面的形状,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实物,调整你的观察位置或是转动实物来观察,不能转动的图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画出3个面的形状,也就只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那么给你立体图形3个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学生画的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汇报:(指名到前面边摆边说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做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他是从正面先摆的,有没有摆的方法和他不一样的。也就是先从哪个面入手摆出基本图形都可以,)

  (设计意图: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出示第2组,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

  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

  (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的就少,比较简单)

  这个呢,数量相同的,自己试试。

  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途径知道的吗?(你真了不起)

  先摆上面看见的,也就是底层肯定不动,只是在上面进行调整)

  (数量上相同的,先摆上面看见的)

  (设计意图:优化摆的方法,比较怎么摆简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师:给2个面,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尝试,汇报

  3、出示例题;判断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正面什么样的?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看来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发现新问题,结束全课。新课开始是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数学课堂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阵地。另外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本设计在教学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圆柱的表面积表象的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意识。

  2.在操作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把圆柱的侧面化曲为直的过程,体会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所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推理中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转化思想,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设计重视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情况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纸质圆柱形物体 剪刀 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疑导入

  1.说一说。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谁能和大家说一说?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想一想。

  课件出示情境图: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师:要制作这个圆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至少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是一个关于什么数学知识的问题?

  3.汇报。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

  4.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师: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也叫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初步感知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可以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会分步列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好吗?

  课件出示小猴摘桃的情境。小猴乐乐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小猴飞飞说:“我也摘了42个桃。”同时出示乐乐家和飞飞家的情境,乐乐说:“我吃了3天,每天吃9个。”飞飞说:“我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

  提问: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知道了什么?(乐乐摘了42个桃,吃了3天,每天吃9个;飞飞摘了42个桃,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

  再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乐乐还剩多少个桃?飞飞还剩多少个桃?……)

  谈话: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评析:创设学生喜欢的小猴乐乐和飞飞摘桃、吃桃的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处理、加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既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两个实际问题的联系,为进一步探索解题方法作必要的准备。]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小猴乐乐摘桃、吃桃的情境。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怎样求小猴乐乐还剩多少个桃呢?请小朋友在下面试一试,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解法有:

  (1) 42-9-9-9=15(个);(2) 9×3=27(个),42-27=15(个)。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的?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出现第一种解法,则先交流这一解法,明确“因为每天吃9个,吃了3天,所以要从42里连续减去3个9”。再交流第二种解法,明确“要求还剩多少个,要先算3天一共吃了多少个”。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明确“从42里连续减去3个9,也就是先算3个9是多少”。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第一种解法,则直接交流第二种解法。

  [评析:放手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及时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小猴乐乐还剩——15个桃。(出示小猴飞飞摘桃、吃桃的情境)你能求出小猴飞飞还剩多少个桃吗?先独立解答,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1) 42-9=33(个),33-12=21(个);(2) 9+12=21(个),42-21=21(个)。

  反馈时,着重引导学生交流每一种解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通过比较理解每种解法的思考过程,体会解题方法的合理性。

  [评析: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有利于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感受综合和分析思路,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比较。

  谈话:请小朋友比较一下,例题和“试一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求还剩多少个桃,都要用两步计算解答。例题中3天吃桃的个数同样多,可以先用乘法算出吃了多少个,“试一试”中2天吃的个数不同,不能用乘法算出2天吃了多少个,可以先算吃了一天后还剩多少个,也可以先算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

  [评析:通过比较和交流,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谈话: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解法)。

  提问:如果给你100元,让你去这个商店买上衣或裤子。你想买些什么?能提出一个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一两个问题解答。

  [评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反馈。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你能说一说每张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组织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 总结反思,积淀经验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归纳意义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四、自测反馈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五、思维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六、现场调查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七、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数的意义和组成。

  教学难点: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20根小棒、2根橡皮筋、一台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看,是谁?机器猫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聪明,想和你们玩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1)、比4大,比6小的数是( )

  (2)、由7个一组成的数是( )

  (3)、10后面的一个数是( )

  2、机器猫请你摆出11根小棒,看谁摆的`又快又准。同学们,你们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老师一眼望去,看不出来是不是11根,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有多少根吗?拿出一根皮筋,借助它来试一试。(学生汇报捆法,说说捆的理由,选出最佳捆法)

  老师把十根捆成一捆的过程,给同学们呈现一下,这节课我们就用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11—20数(板书:捆小棒)

  二、认识及组成

  1、机器猫想知道哪位同学的反思速度最快,谁能快速读出小棒的数量。

  2、一捆小棒是1个十,10根小棒是10个一,一捆小棒里有10根小棒,1个十就是10个一。(板书)记一记,说给同桌听。

  3、为了更好的学习,老师今天还请来一位朋友,它是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11里面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一个珠,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拨一个珠,表示1个一。

  4、有人说个位上的“ 1” 和十位上的“ 1” 意义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对吗?不对(个位上的“ 1” 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 1” 表示1个十),谁能再把二个一所表示的不同的意义说给同学们听。

  5、出示小棒,这是多少根?该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数量?生说师拨。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小棒的个数吗?

  6、出示:19。接下来,开动灵巧双手,用捆一捆的方法摆出19根小棒,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么摆?怎么拨?

  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加法算式?

  7、19根小棒,再加一根,该怎样摆?几捆?能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由什么组成?加法算式?

  8、1——10是我们学过的数字,接下来,玩接力游戏,从10数到20。(指到谁,谁接着数,反复两次,分组数)增加难度(跳着数,反复两次)再增加难度(同桌倒着数,全班齐倒数)。

  三、巩固

  我们班的同学很出色,机器猫想和大家一起做练习:

  1、看图写数(指名)

  2、我说你拨(和机器猫玩,再同桌玩)

  3、看直尺回答问题

  四、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11—20各数?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找出本节课学到的数字。

  机器猫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节愉快的数学课,要和同学们说再见了!挥挥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找规律”第一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对教材“主题图”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鉴于此,本课以“六一联欢会”为主题展开教学,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设计思路: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更好的铺垫。]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涂”、“摆”、“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明晰活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不少却露出浮华,流于形式。让人感受到了热闹,却很少让人心动、记忆深刻。究其原因,许多课堂的活动仅为活跃气氛而设计,缺少深刻的挖掘,没有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利用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件、朴实的语言、朴实的评价演绎一堂堂让人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我更加深信朴实,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的真谛在于简而美,如何才能将朴实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体验,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如果让真、朴、诚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所谓的真就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简洁真实、朴指教学方法力求简朴实用,诚指教学评价中做到简明真诚。正是这三者可以支撑起朴实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学情境简洁真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牵强、盲目地应用教学情境效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的认识。同时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学习、交流活动中。为了实现简洁真实教学情景创设,需要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已有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是数学教学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已知是学生学习未知的基础。因此,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创设简单、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三张数字卡片:0、1、6,让学生自己任意摆一个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关注起点,让教学自然流畅。

  (二)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两个瓶子,一个为矿泉水瓶,另一个为果汁瓶。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他们天天见的瓶子,但从未认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让学生看看两种饮料成分比例,并进行比一比。通过瓶子的标签认识,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用两个瓶子为百分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设置问题探索情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比如说,学习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创设这样的一个情节,首先需让学生明白商场促销打折的百分数含义,商场开展文具促销活动,购满30支笔打八五折,购满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学想买笔,请问如何购买最划算?这样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是喜欢的,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数学的应用探索。

  二、教学方法简朴实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这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适性,只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某堂具体课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数学的学科特性来说,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才真正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信手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一些简朴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多媒体课件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反对课件的使用,但反对夸大课件的作用。事实上,数学课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抓不清主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课件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用板书一步步的推演,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过程体验,这是多媒课件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往往比课件更具体,更有亲切感。数学课堂中,利用课件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别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学内容中。而朴实、有效的课堂却贯穿于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笔,一个推导,一句提问,就可将数学课堂演绎的十分精彩。

  (二)学具教具身边找越简单的学具和教具,学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试验和模仿,这对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数学的学具教具就在身边。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用到一张A4的打印纸,问学生这张纸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自然的想到长乘宽。当我用剪刀将打印纸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试问学生,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很容易联想和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长乘宽除以二。一张纸简单的演示,学生轻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语言力求精炼简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语言能规范、简洁和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防止含糊不清,通过精炼简约的语言传递数学思想。如,对于描述定理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这样就会出问题。又如,关于倍数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与倍数一起搭配使用时要严谨,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后总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入手,潜移默化,通过严谨的语言为学生规范的数学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简明真诚良好的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评价需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课堂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要吝啬,但也不要太多太滥,否则赞扬就会贬值,失去了激励功能。简明指出受表扬的行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从中挖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及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并真诚明确的点出来。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质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三个角之和的度数,大部分同学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但也有同学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同学将三个角按顺序分别描在一起。对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学生,需要表扬他们基础扎实;而对于撕下三角形的学生要赞扬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通过画画来求和的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能力与表现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表扬,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用简明、真诚的评价语言需要指向学生优秀的品质,落在课堂关键的地方,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焕发,精彩不断。综上所述,针对数学简而美的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简朴实用教学方法,以及真诚地实施教学评价,能让数学课堂实实在在,诚诚朴朴。朴实的课堂,不仅留个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为教师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总之,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喧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敷衍,朴实,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的读、写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利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悟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和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一)引入课题

  师:刚才在纸盒上看到的数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有所不同,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

  (二)认识小数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在哪见到过小数?

  师:看来小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师:仔细看,老师是怎么写的。有人说小数的模样很特别,一眼就能认出来,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数里有个小圆点。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像这样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别小瞧这个小数点,作用可不小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微课学习)

  (三)反馈微课学习内容

  你对小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理解小数

  (一)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数具体表示多少钱吗?

  师:有了这个经验,那1角用小数怎么表示呢?(板书:1角=0. 1元)1角除了用0. 1元表示外,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

  生:1角=1/10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等于10角,1角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是1/10元。

  师:1角等于1/10元,1角还可以写成0. 1元,那也就是说1/10元和0. 1元是什么关系?

  生:相等。(师板书:1角=1/10元=0. 1元)

  课件展示把1元平均分成10份,1角是其中的1份,是1/10元,也就是0. 1元。

  师:那么3角呢?写成分数和小数又是多少元呢?

  生:3角等于3/10元,等于0. 3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元平均分成10份,3角就是其中的3份,所以是3/10元,也就是0. 3元。

  师:7角呢?学生汇报,课件展示。

  (二)探究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如果老师把它变成一条长1米的线段,怎样找到1分米、 4/10米、 0. 8米呢?先独立思考完成探究单,并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生:这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分米。

  生:1分米可以写作 1/10米,还可以写成0. 1米。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米等于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分米就是其中的1份,可以写成1/10米,也就是0. 1米。

  师:4/10米呢?0. 8米呢?学生汇报展示。

  三、 总结概括,引申提升

  (一)归纳概括,领悟一位小数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和分数有一定的关系,谁能找到这种关系,并试着说一说吗?(板书: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二)引申提升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都是小于1的小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于1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亮亮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的话是多少米呢?

  生:1. 4米。

  师:这里的1. 4米是如何得到的?下面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把这1米4分米变成1. 4米。小组讨论,现在开始。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填空

  1元2角=()元7元8角=()元

  4米7分米=()米10米3分米=()米

  (二)在数轴上找到下列各数的位置

  (三)小数点的故事—感悟道理

  通过小数点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在学习上要细心、不可马虎,在做事方面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15=,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37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用整数乘以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教学反思:

  设计,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简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这些内容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好了知识铺垫。同时,本节课中掌握的知识以及形成的学习方法,将为进一步学习乘数数位更多的笔算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精心设计了与牛奶有关的生活场景,呈现了不同算法交流的场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策略去探索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问题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接着教学用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构通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技能,并在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沟通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生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的顺序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引导作业如下:

  1.用竖式计算282,说说怎么算的?2810你怎么算?

  2.思考2812,你有什么方法能得出答案?那2331你有什么方法能得出答案?

  3.认真阅读课本P30内容。

  4.试着用竖式计算2812和2331,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二、预习交流

  (一)理解算理:

  1.出示情境图1:

  提问:订一份牛奶2个月要花多少钱,怎么列式?(板书:282)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说一说怎么算?

  2.将图中的问题改为订一份牛奶10个月要花多少钱?:

  提问:怎么列式?(板书:2810)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前一课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么口算?

  【设计说明: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是本节课知识的基础,课始安排这两道题,让学生感受由旧知识向新问题的生长过程,也便于学生对后面2812的算理的迁移与理解。】

  3.把图中的问题改为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1)提问:现在怎么列式?(板书:2812)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有什么不同?(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2)设问:虽然没学过,但你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得出答案?同组交流一下。谁来介绍你的想法?

  交流:方法一286=168先算订半年要花多少钱?

  1682=336再算订一年要花多少钱?

  方法二283=84先算订一个季度要花多少钱?

  844=336再算订一年要花多少钱?

  方法三282=56先算订2个月要花多少钱?

  2810=280再算订10个月要花多少钱?

  56+280=336最后合起来就是一年要花多少钱。

  (3)比较:有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真厉害!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前两种方法是把12拆成两个一位数的积,用28连乘;第三种方法是把12拆成两个数的和,用28分别去乘,最后再把两部分种加起来)

  指出:这几种方法都是把新问题转化成学过的旧知识解决。

  【设计说明:在具体情境的支撑下,学生能较为容易地理解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感受到新的问题能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去解决,并通过三种方法的对比渗透结合律与分配律的不同。】

  3.(1)出示情境图2:

  设问:怎么列式?(板书:2331)这也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呢?

  ①交流:同组先交流一下,谁来介绍你的想法?

  231=23先算买1张票要花的钱;

  2330=690再算买30张票要花的钱;

  23+690=713最后合起来就是一共要花的钱。

  ②比较:比较一下,跟前一题的哪种方法是一样的?(方法三)能象前一题方法一和方法二那样拆吗?为什么?(31不好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2)把图中的31张儿童票改为13张成人票:

  设问:现在我们看一道预习题里没有的题目,会列式吗?(板书5213)

  ①交流:这一题你有什么办法算出得数?

  523=156先算买3张票要花的钱;

  5210=520再算买10张票要花的钱;

  156+520=676最后合起来就是一共要花的钱。

  ②谈话:看来这一种分步算的方法真不错,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方法好是好,就是写的时候太怎么样?(麻烦)怎么办呢?(列竖式)对,可以把这个计算过程简化成竖式。

  【设计说明:2331和5213这两道题的特点是乘数是个质数,学生无法象上一题那样把它拆成两个一位数连续乘,被逼着只能拆成两部分分别乘最后再把两部分积加起来,这种分步计算的方法才是竖式计算的算理,当然这种算法还是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否则就显得太抽象了。当学生得出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通用的算法后,引导学生感受横式分步计算方法的繁琐,产生简化为竖式计算的需要,体现用竖式计算的价值。】

  (二)构建算法:

  1.谈话:预习时,前两题已经试着列过竖式了吧?咱们来交流一下!

  (1)板演:指名两位同学板演竖式,其他学生和同桌交流乘的顺序和每步算的是什么。如果不会的看看黑板上的同学是怎么列式的?

  (2)交流: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介绍时,教师相机用不同颜色的笔框出每一步,如图:

  【设计说明:学生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对于竖式计算的过程可能会从形式上去进行模仿,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计算的形式上也是一次飞跃,对于每一个数是如何乘来的以及乘的具体顺序,可能有些学生还并不是非常清楚,在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讨论每一步的计算顺序与过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3)启发:大家看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的?

  师生共同讨论:

  ①为什么第二步的8和9都和十位对齐?

  ②28和69是怎么得到的?(28乘十位上的1,23乘十位上的3)分别表示什么?(28个十,69个十)

  ③是否可以在个位加一个0?0可以省去吗?但要注意什么?

  ④这三步实际上分别是刚才横式算法中的哪一步?教师将横式与竖式的每一步用箭头对应:

  2 8 2 3

  1 2 3 1

  5 6 282=56 2 3 231=23

  2 8 2810=280 6 9 2330=690

  3 3 6 56+280=336 7 1 3 23+690=713

  【设计说明:学生知道了形式,更要理解形式后面的道理,所以此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重点交流讨论部分积的书写位置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更与前面讨论的横式算法相联系,用算理指导算法,用算法验证算理,深刻理解掌握计算法则。】

  2.设问:黑板上的第三道题5213,你们会列竖式计算吗?

  (1)学生在草稿本上练习,一名学生板演。

  (2)介绍一下每一步各是什么意思?

  (3)让学生把开始时说的横式与每一步用箭头对应。

  3.设问:算完后怎么样验算自己做的对不对呢?

  (1)粗略验算:可以大致地估一估。

  ①你有什么办法估出2812的得数大约是多少?(28接近30,12接近10,得数大约应该在300左右)

  ②用这样的方法估一估黑板上另两题的得数。

  (2)精确验算:交换乘数位置再算一遍。

  ①请在黑板上任选一题在草稿本上验算。(指名三位学生板演)

  ②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在计算之后进行反思和验算,应该也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里教育学生,每次算完后要习惯于粗略地估计得数,用估计的得数与计算结果相比对,感受估算的价值;通过精确验算再次进行竖式计算的练习。】

  4.小结:咱们做了好几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了,谁能总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怎么列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最后再把两部分积相加)要注意什么?(第二步时,积的首位要和十位对齐)

  【设计说明: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计算法则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深刻理解的过程。】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1)每组一题,三名学生板演。

  (2)说说计算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判断错在哪里并改正;

  (2)讨论交流,指出两种常见的错误:①数位对齐错误;②计算顺序错误。

  3.在右面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说说题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2)尝试填写,同桌交流;

  (3)集体讨论。

  【设计说明:练习注重层次性,第1题是基础练习,重在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反馈时主要从正面示范;第2题是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能去判断计算的正误;第3题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在深刻理解把握各部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填空,通过这三题练习巩固所学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四、沟通古今:

  1.谈话: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非常的简洁,在古代人们是怎么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介绍:(课件介绍铺地锦的计算方法)

  2.谈话:这种铺地锦的计算方法看起来好像挺复杂的,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竖式计算道理上是相通的。(课件展示:把竖式计算的两个部分积分解为四个部分,并用不同色条标出三种算法的联系之处,如图)

  3.比较:这三种算法哪一种更加地简洁?

  【设计说明:铺地锦是教材后面你知道吗?介绍的内容,这种方法与竖式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设计此环节一方面是让学生对古代人们对数学的研究有一些了解,感受古人奇妙的算法,另一方面通过与古人算法的对比,更加深刻地理解算理,感受竖式算法的简洁。】

  五、全课总结。

  [资料链接]

  《算法统宗》是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的著作。在《算法统宗》中谈到了写算,也就是铺地锦。这是一种在事先画好的格子上进行笔算的方法。这种方法曾在印度、阿拉伯和欧洲广为流行,大约在15世纪传入我国。因为写算的结果,数字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犹如锦缎,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作铺地锦。

  程大位喜欢用歌诀的形式表述算法。写算歌是这样的:

  写算铺地锦为奇,不用算盘数可知。

  法实相呼小九数,格行写数莫差池。

  记零十进于前位,逐位数数亦如之。

  照式画图代乘法,厘毫丝忽不须疑。

  下面对这首歌诀逐句作一点解释:

  写算铺地锦为奇,不用算盘数可知写算(铺地锦)的方法很奇妙,不用算盘就能得出结果。

  法实相呼小九数,格行写数莫差池法指一个因数,实指另一个因数。相呼指写因数的时候,一个横写一个竖写相互呼应。小九数指乘法口诀。差池就是错误。全句的意思是:把两个因数一个横写一个竖写相互呼应,一位一位地按照乘法口诀把积写在相应的格子里,积的十位数写在左上方的三角格子里,个位数写在右下方的三角格子里,不要写错。

  记零十进于前位,逐位数数亦如之零零头。十进满十进位。亦如之也像这样。全句的意思是:右下方的小三角格子里的数就是积的个位数。把它左上方几个三角格里的数相加,就是积的十位数,加的时候满十要进位。一位一位这样做下去,就得到积的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等等。

  照式画图代乘法,厘毫丝忽不须疑厘毫丝忽都是计数单位。1厘=10毫,1毫=10丝,1丝=10忽。全句的意思是:按照这种方法用画图代替乘法,得数非常准确不必怀疑。

  看来,铺地锦的确有它的独特之处。优点是,乘的时候只须专心致志按照乘法口诀填写表格,不必考虑进位的问题,把进位的问题留到最后写积时再集中注意力一并考虑,符合一心不可二用的规律,比较不容易出现错误。缺点是事先要画好格子,填写过程也稍嫌复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设计吨的认识

  宁江区新城小学肖冬雪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以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生答(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海洋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

  2.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吨的认识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认识“吨”

  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逐渐点击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拖拉机的车身重量、轮船载重量、火车载重量等)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二)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2、3

  (1)出示:4吨=()千克

  5000千克=()吨

  5、动物过桥(教材主题图)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相约到河对岸去玩耍,它们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瞧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⑴指出:小动物要过桥,看见限重1吨的牌子“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就是说这座桥最多只能承受1吨的货物,超过1吨,这座桥就会发生危险。师:现在大家想一想,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为什么呢?(体重加起来不超过1000千克的',就能一起通过,超过了1000千克,也就是1吨,就不能同时过桥。)那么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三、课堂练习

  1.继续播放课件(练一练、比较大小)

  2.(课件出示)用2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四、拓展题:

  四、拓展题:小明在学完吨的认识后,写了一篇可笑的数学日记我们一起看看吧(内容略)找到可笑后,希望你们回家也写篇数学日记,用上所学的重量单位,好吗?

  五、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克。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一吨= 1000千克1t= 1000kg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作肯定和否定的分类。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有10个戴着不同款式的绒布男女娃娃,他们身上贴着各种不同的贴绒服装。我用一块绒布做成了这些娃娃的衣服,还给每个娃娃标记了图案,共有数张标记图。每位幼儿都拥有一支水彩笔,可以使用来作画。我还准备了10个小塑料篮子,里面装满了各种颜色的积木。此外,还有6只蚂蚁头饰可供幼儿们选用。他们还可以使用我准备的书和笔进行写字练习。

  活动过程:

  一、老师拿出了10个可爱的贴绒娃娃,引导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外表的'特点,并且学习将它们进行分类。

  1.这些娃娃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娃娃穿着漂亮的红色衣服,而有的则没有;还有一些娃娃戴着可爱的帽子,但也有一些娃娃没有帽子。

  2.思考一下,如何将这些玩偶分为两组:一组是满足特定特征的(即穿着红衣服),另一组则不具备该特征(如未穿红衣服)。让我们看看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个任务。1. 按照颜色进行分组:将所有红衣服的玩偶放在一组,其他颜色的玩偶放在另一组。2. 按照穿戴情况进行分组:将所有穿着红衣服的玩偶放在一组,而未穿着红衣服的玩偶放在另一组。3. 按照材质进行分组:将所有由红色材质制成的玩偶放在一组,其他材质制成的玩偶放在另一组。4. 按照大小进行分组:将所有大号红衣服的玩偶放在一组,其他尺寸的玩偶放在另一组。5. 按照款式进行分组:将所有设计独特的红衣服玩偶放在一组,其他款式的玩偶放在另一组。以上是五种可能的分组方法。希望这些想法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3.请个别幼儿按不同标准分类后,在黑板上演示,然后教师贴上标记图。

  二、使用幼儿用书第14~15页,给物体分类。

  三、《蚂蚁搬粮》。

  1.教师扮演蚂蚁妈妈,请5名幼儿扮演小蚂蚁,小蚂蚁按蚂蚁妈妈的要求去搬水果。例如:请小蚂蚁把红色水果(苹果)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是红色的水果放在另一个篮子里。教师改变要求,幼儿不断改变分类方法。

  2.幼儿轮流扮演小蚂蚁,比一比哪个小蚂蚁搬粮食又对又快。

  3.小结蚂蚁搬粮食的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