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5:36:4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知道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能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推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道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时应结合具体情境。

  4、培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圆柱形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

  提问:(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六个面的面积之和)(2)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把六个面的面积加在一起)

  多媒体出示: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单位:厘米)

  教师: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也就是要计算什么?(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三个面的面积之和)

  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把三个面的面积加在一起)

  教师:圆柱的表面积就是它的三个面的面积之和,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只需

  把三个面的面积加在一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由长方体的表面积导入圆柱的表面积,知识的迁移自然,学生容易理解圆柱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你能试着计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教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只计算了两个底面的面积,还有一个侧面的面积呢?(设置难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能不能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学生猜想: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能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

  (一)圆柱的侧面展开

  1、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2、汇报质疑: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展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教师多媒体演示。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我竖直把圆柱的侧面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我斜着把圆柱的侧面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因为我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了一个圆柱。

  ④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因为我把圆柱滚动一周发现圆柱侧面走过的是一个长方形。

  (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方法多样,为推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打下基础。)(二)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1、教师:同学们做的真是太好了,那你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观察、讨论一下。(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汇报质疑: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展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

  ①圆柱的底面周长

  ②圆柱的高

  (三)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教师:你能根据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请同学们再观察、讨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汇报质疑:学生汇报展示,教师板书演示。

  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圆柱的底面周长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教师:如果我们用S侧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圆柱的底面周长,h表示圆柱的高,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S侧=Ch

  汇报交流,质疑问难,计算表面积。

  1、多媒体出示: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单位:厘米)

  30

  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这个圆柱的侧面积了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板演)

  S侧=Ch=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2、教师:那么现在你能计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汇报交流,总结算法,并请学生板演。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底面积:3.14×102=314(平方厘米)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3、教师:你能总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吗?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计算下列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你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计算下列圆柱的表面积吗?下面三个圆柱有什么不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比较图形的面积,

  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

  二是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基于上述学习内容,教学设计突出以下两点:

  1、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方格纸作为载体,呈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并在交流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2、安排人物的提示性对话,向学生渗透比较图形面积大小可以使用的几种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欲望。

  同时,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各种方法。这样开放式的.编排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思维的敏锐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各种硬纸板做的平面图形

  学生准备 附页2中的图形 方格纸 七巧板

  教学过程

  ⊙直奔主题,揭示新课

  出示两个用硬纸板做的平面图形。

  (1)说一说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2)提问:如果两个平面图形的形状不同,大小很难区分时,你有什么办法?

  (3)揭示课题:比较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课程的开始教师就抛出一个和教学重点有关的问题,并且直接进入主题:比较图形的面积,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9页方格纸中的图形。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剪下教材附页2中的图形仔细观察、比较,看谁的发现最多!

  (学生利用已经剪好的附页2中的图形拼一拼)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做好记录。

  3、解决问题一

  找出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师: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生1:图①和图③的面积相等,我是通过数方格得到的。

  生2:图①和图③的面积相等,我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生3:图②和图⑥的面积相等,我是用重叠的方法得到的。

  生4:图②和图⑤的面积相等,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生5:图⑧和图⑨的形状不同,但面积相等,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生6:图⑨和图⑩的形状也不同,但面积相等,我也是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

  师:我们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数方格、重叠)

  4、解决问题二 笑笑的发现你同意吗?

  师:笑笑发现了什么?请你们也照样子拼一拼,验证一下笑笑的发现是否正确。

  预设生:图⑤和图⑥合起来与图⑧的面积相等。

  与同桌合作动手拼一拼,得到答案:图⑤和图⑥合在一起与图⑧的面积相等,笑笑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预设生:图①和图③合起来与图⑦的面积相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联系

  1、谈话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指名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及计算法则。

  2、先找出下列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再口答结果。

  1/5-1/84/15+2/57/8-3/45/6+1/3

  1/4+3/102/5-1/62/7+1/32/3-1/2

  (1)先指名学生口答。

  (2)完成后点拨:你是怎样找出这些分母的公分母的?(找原来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二、练习引入,巩固法则

  1、先计算,同桌交流并要求验算并评改。

  4/5-1/31/6+5/9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有错请口头改正。

  (1)7/20+1/5=7/20+4/20=11/20.。.。.。.。.。.。.。.。.。()

  (2)7/30+11/12=7/60+11/60=18/60=3/10.。.。.。.。.()

  (3)2/7-1/35=2/35-1/35=1/35.。.。.。.。.。.。.。.。.。.。.()

  (4)1/2-5/14=14/48-10/48=4/48=1/7.。.。.。.。.。.。()

  3、进一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与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进行比较。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由于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可直接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由于分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两种类型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处理要求则是相同的。

  4、练习。

  先填空再说说方法,并注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同分的几种情况。

  1/9()3/16()

  1/4+5/9=()3/5-1/8=()

  1/3()5/8()

  教学过程

  备 注

  三、变式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15=13/20;5/12+()=11/24;7/9-()=1/6;

  ()-7/12=5/18;()-2/5=3/8;15/25-()=5/14

  (1)学生自练,同桌说说思考过程。

  (2)反馈。(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反馈)

  2、列式计算。

  (1)已知甲乙两数的和是5/12,甲数3/20,乙数是多少?

  (2)比5/7米多2/21米是多少?

  (学生自练,注意抓好反馈)

  3、根据算式编写应用题。

  1/2+2/3

  (1)学生尝试编题。

  (2)反馈:注意事情是否合理,题意是否合理,题意是否正确。

  特别注意:把分母1/2和2/3看作两个数量还是看作表示关系的两个数来编。

  四、课堂

  1、学生同桌互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反馈,师生共同。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通过练习看出,大部分学生已养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正确思维过程:“通分――相加减――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使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导学】

  课前激趣导入课题 板书:确定位置

  (一)自学课本例1、

  1.认识“列”和“行”

  你知道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用几个数据吗?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 着的一排是列,( )着的一排是行。

  2.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

  现在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一下小丽和小军的位置吗?

  3.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 )个数据。你能把“第二列第三行”换成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吗?( )

  现在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小丽和小军的.位置吗?(请表示出来)

  这两组数对的两个数字一样吗?它们的先后顺序相同吗?两个数的位置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

  4.确定第几列一般从( )往( )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 )往( )数。

  (二)学生独立完成例2

  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课中

  【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自学中出现错误的人在组内学会。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班级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质疑探究】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来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测评反馈】

  1.填空

  (1)竖排叫做( ),横排叫做( )。

  (2)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 ),第二个数表示( );两个数之间用( )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 )括起来。

  (3)小红坐在第3列第5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4)(1,3)表示第( )列第( )行;(3,1)表示第( )列第( )行。

  (5)在电影票上表示座位用( )和( )表示。

  2.选择

  (1)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般需要的数据是( )个。

  A.1 B.2 C.3 D.4

  2.判断。

  (1)点(3,2)与点(2,3)是 同一个点。( )

  (2)小明在班上的位置是(4,5),表示他坐在第4行第五列。( )

  (3)(4,5)和(5,4)位置上坐的是同一个人。( )

  【游戏升华课题】

  利用所学知识学生互送礼物。

  课后

  练习三第五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XX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略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有余数除法》学生对于除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关键: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等。

  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

  意,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

  (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

  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

  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

  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的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公倍数和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个数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的知识。

  (板书:)

  2.复习倍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公倍数、的意义。

  2、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

  3、质疑: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4、反馈练习。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是几。

  明确: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只有2个;如果扩展数的范围,也就是50以外6和8的公倍数则是无限的。

  (二)教学例2【演示课件】

  引入: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

  例2:求18和30的。

  1、用短除式分别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板书: 18=2×3×3

  30=2×3×5

  教师提问:1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18的倍数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

  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30的倍数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既要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2、观察集合图:18和30的应包含哪些质因数?

  教师明确:18和30的里,只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2×3×3×5=90,所以18和30的是90.

  3、小组讨论:如果少一个或多一个质因数行不行?

  教师明确:如果少一个质因数,就不能保证公倍数里包含18和30全部的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得到它们的;如果多一个质因数,虽是18和30的公倍数,但不能保证是。

  板书:

  18和30的是2×3×3×5=90

  4、反馈练习。

  (1)先把下面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

  30=( )×( )×( )

  42=( )×( )×( )

  30和42的是( )×( )×( )×( )=( )

  (2)A=2×2 B=2×2×3

  A和B的是( )×( )×( )=( )

  (3)用分解质因数法求24和18的时,小华得72,小林得144.谁做错了?

  可能错在哪里?

  5、求的一般书写格式。

  ①引导学生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

  板书:

  ②明确:综合短除式中所有除数和商与18和30的90所包含的所有质因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短除式中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18和30的。

  ③反馈练习:求30和45的。

  ④总结方法:求两个数的,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⑤反馈练习:求下面每组数的

  6和8 24和20 28和21 16和72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它是为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的,希望大家能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

  1.填空。

  (1)A=2×3×5 (2)A=2×2×5

  B=3×5×7 B=( )×5×( )

  A和B和是( ). A和B的.是2×2×5×7=140.

  2.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 )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

  12和15 30和40 36和54 22和33

  六、板书设计.

  例1 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M、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30、30、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 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例2 求18和30的。

  18和30的是 2×3×3×5=90.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活动题目

  有两个自然数,它们的是48,那么这两个自然数各是多少?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3、师生共同研究方法,理解求的几种情况。

  参考答案

  由题意可知,48是所求两个自然数的,那么所求两个自然数一定是48的约数,因此我们可以找出48的所有约数,然后进行两两组合,便可找出符合条件的数组。

  48的约数有:1、2、3、4、6、8、12、16、24、48经试验,符合条件的数组有:1和48,2和48,3和16,3和48,4和48,6和16,8和48,12和16,12和48,16和24,16和48,24和48,48和48.一共有14个数组。

  活动说明

  学生寻找符合条件的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有序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 手套 单价2.50元 毛巾 单价3.00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2.50元和3.00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z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0.1米=1个1/10米

  10厘米=0.10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0.100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0.1米、0.10米、0.100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0.3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0.30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 ;0.3也是3个1/10 ,所以0.30和0.3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0.30=0.3。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 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 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 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三、学生分组学习例3、例4

  师: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有是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第92页例3、例4,可以几人互相讨论,然后派代表把自学情况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只有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才能不变;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集体判断,对的打√,做错的用×表示。

  ⑴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

  ⑵ 在小数点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⑶ 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答: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呢?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及生活常识进行说明。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3~6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两只小蚂蚁是怎么画的?谁画的好?

  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

  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

  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

  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cm左右。

  4.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

  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四)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

  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

  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课本45页第3题)

  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

  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

  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

  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

  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

  (六)课后作业:

  量出红领巾的周长。

  板书: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xx、xx和xx。

  2、底面是xx形,它的面积=xx 。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xx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xx,宽等于圆柱的xx。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xx,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

  (3)侧面积的练习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 xx和xx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和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分析,理解题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个底面。

  列式计算:

  ①帽子的侧面积=

  ②帽顶的面积=

  ③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3、巩固练习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积。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复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1.教学中注重用迁移法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知识的有效重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从扇形和圆的关系入手,借助知识的迁移来了解扇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弧、扇形、圆心角的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动画演示讲解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注重课件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件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圆规、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分别叫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建立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学新课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个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

  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形。

  师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