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11:32: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诗歌引入课题

  1、导入:

  课件1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呤》(唐)孟郊

  课件2出示: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唐)白居易

  课件3出示:

  乡愁(节选)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同学们,这些有关《母亲》的诗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同样地,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语言学家,他写下的《母亲》的文章,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走近这位国学大师,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母亲》!

  2、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中感悟。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他的母亲呢?(学生谈:他离开母亲时年龄仅仅六岁正是依恋母亲怀抱的时候;以后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奔丧;三是他的母亲死得早,只活了四十多岁。)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原来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个样,都是思念儿子,疼爱儿子的!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抒发情感。

  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2、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3、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原来,两个母亲,一种情感,两个母亲,一种敬意!这就是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在作者的心中是同样的高大。让我们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学生齐读)

  五、总结升华

  师: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请同学们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指导朗读时要注意“同样”要读重音)

  1.(播放课件)我们来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的一首小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了什么?

  小结:无论外国的景色多么美丽,季老思念的依然是旧邦祖国;无论自己走多远,季老日夜所想的依然是故乡!难怪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只有深爱祖国母亲的人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才会赢来这巨大的荣誉。对于祖国来说,季老就是一块“宝”,对于季老来说,祖国永远是--(学生齐声回答:母亲!)

  2、来看本文写作特色:

  1、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更突出了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2、引用说明:作者恰当地引用了自己的日记和散文中的两段话,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真切地说明自己在留学期间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浓浓深情。

  3、请你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写你热爱的母亲或祖国吧!

  (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

  (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

  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 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4、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

  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五、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 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 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 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 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 母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1、“我痛哭了几天 ,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

  1.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 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 天之恨” 交流

  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 )自责、愧疚之情。

  3、再读第二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听写词语。

  2、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 ”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 )中。

  [2]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 ”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

  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三)、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 读 文章 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2、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3、摘抄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部分背下来。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九、附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多媒体教学课)

  教学重点:积累一组词语

  学习一种方法

  理解语言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积累词语 (限时2分钟)

  进入正式学习之前,检查同学们的语言积累,请同学们认读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一起读起来,每个词语读两遍,注意红色的字的读音和字形。

  (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限时1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文章(齐读课题和作者):

  强调“母亲”,读——

  突出“怀念”,读——

  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对于本文的作者来说,真是字字千钧,那是肝肠寸断般的情愫。让我们一字一顿,缓缓而深情地读——

  本节课有三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板块1——听读,请你感受 (限时7分钟)

  过渡语:在20xx年中华经典诵读晚会上,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动情朗诵《怀念母亲》,向文章作者、20xx年离开人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致敬。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听读,感受“怀念”之情。

  (播放朗诵视频,学生合上课本,认真观摩5分钟)

  学生交流:欣赏这段朗诵的时候,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是不平静的。正如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朗诵者将作者的心思和情意真真切切地传达出来了,你能说说作者传达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教学板块2——略读,请你勾画 (限时7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当中去,用眼睛发现,用心灵倾听作者的心声。

  1.朗诵者传递给我们的这种情感,如果:

  ⑴用标题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⑵用第一段文字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是——(“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⑶用最后一段文字中的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将首尾联成一个整体,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情感来。读了之后,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

  课堂笔记:开首见山,奠定基调与首尾照应,反复渲染。

  2.默读第2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母亲逝世后,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

  3.默读第3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最能表现作者怀念之情的一个词语。(“频来入梦”)

  (五)教学板块3——品读,请你探究 (限时18分钟)

  1.探究日记一:说一说文中的“景”和“情”。

  探究话题:

  一个时间:“黄昏”(情境联想) 两个动词:“织”与“糊” 一处矛盾:“凄凉”与“甜蜜”

  设疑提示:

  ⑴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⑵ 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渔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在哪儿?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 “故乡”“故国”“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地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⑶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2.探究日记2:说一说文中的“事”和“心”。

  探究话题:一个画面丰富的标点:省略号 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设疑提示:

  ⑴想像训练: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地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⑵表达训练: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一谈对母亲的印象。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起早贪黑,一样的问寒问暖,一样的唠唠叨叨,一样的( ),一样的( )

  3.探究“寻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寻梦之旅”。

  探究话题:感受“寻”之苦 理解“梦”之幻 探求“梦”之源

  设疑提示: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断二。

  即使看不清楚,季羡林还是要苦苦的去寻找。分男生、女生朗读片断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断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六)课后链接——走近大师,升华情感 (限时5分钟)

  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5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谷利新

  年级:六年级时间:12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会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礼堂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

  敬意爱慕

  恨糊哭寻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所写得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没有大段的抒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多变的修辞,作者近乎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文字写着自己对生母、对祖国的怀念,同时还在中间插入了日记,就在这种朴实地书写中,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了他情感的真挚与浓烈。

  设计理念:

  教学目的: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有关母亲主题的配乐图画,揭示课题。

  1、欣赏配乐图画(配乐《母亲》)。这些画面,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答:母亲)。两个了不起的字眼,古今中外,有许多画家、诗人等名人,都用手中的笔尽情描绘它,赞颂它。让我们怀着祟敬齐声把它呼喊出来。(板书:母亲)

  2、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 ( 板书 : 生母 祖国)

  二、品读句子,感悟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对两位母亲思念之情的句子画记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表达对亲身母亲怀念之情的句子用上横线,表达对祖国母亲怀念之情的句子

  用上波浪线。)

  (二)汇报交流。品读句子,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1、随机出示句子,交流对亲身母亲的怀念之情。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① 如果老师让你们把这厚厚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再读读,看看哪个字,跳到你眼前。(悔、痛、泪、恨)

  ② 作者为什么如此伤心痛苦,联系上下文并借助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作者几岁离开母亲的?(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此时,剩下了什么?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悔和恨),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走进这对母子的心中。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 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资料补充: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

  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② 小练笔。出示: 联系上下文分组开展小练笔,两组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另两组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③ 汇报交流。

  ④ 教师小结并引读句子。(读吧,幕幕触景生情,思念如水,一次次漫过作者苦楚的心怀-----)

  2、随机出示句子,交流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介绍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情况。(作者24岁那年,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求学,然而遥远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 ② 想想哪个词体现了作者非常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频

  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③ 作者除了时常梦见母亲,还经常梦见谁?你能说说祖国母亲

  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④ 那谁能用你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呢?指名朗读。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

  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请大家在小组里自由地读这段话,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感觉这凄凉是甜蜜的? 教师小结:是啊,当我们因寂寞、孤独而倍感凄凉时,想起曾经的欢乐、曾经的美好,凄凉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变得格外甜蜜。

  ② 理解“糊”字。

  师引:是的,点点滴滴那些有关故乡的往事,不断地索绕在季老心头。这些深切的思念,纷至沓来,酸酸的,甜甜的,浓浓的,说不出味道的,终凝成了一个字——生答:糊! 请同学们找一个字代替“糊”。(粘、包裹、涂)是的,粘着,包裹着,涂着,最后都“糊”在一起,魂牵梦绕,频频入梦啊。回扣: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频入梦吗?(因为爱国,因为强烈的思念。)

  ③齐读句子,读出怀念之情。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当作者惆怅地望着天空,在泪光里,出现了什么幻觉? ②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会是怎样的?

  ③ 作者仅仅是在寻找、怀念亲生母亲吗?其实他还在寻找怀念什么?

  (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三、总结升华、呼应开头:

  1、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自然段,你们发现这两段有什么联系?强调了什么感情?

  2、男女学生有感情地赛读这两段。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他仿佛在向我们深情述说他的中国心。下面请大家欣赏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我的中国心》的歌声中体会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声吧!

  2、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了,此时此刻你最想送给祖国妈妈几句什么温馨祝福的话语呢?小组讨论,指名说说。制作生日贺卡送给祖国妈妈。

  3、推荐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赋得永久的悔》等文章。

  五、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生母——怀念——祖国 ∣ 频来入梦 ∣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策略

  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读、读中感悟和读后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品读,升华学生情感,受到思想教育,使其学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1)理解“寝不安席”“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再读整段话。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有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有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学生交流写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2、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畅谈

  板书设计:

  亲生母亲 —— 悔恨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 —— 热爱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8

  知识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目标:

  感同身受,增强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怀念母亲资料合集

  一、 导入

  1、(师)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想念妈妈? 学生回答

  2、(师)妈妈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当我们伤心、难过、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来;当妈妈出差、远离我们时,我们也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6怀念母亲)

  二、预习反馈

  1、(师)看到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A、作者简介

  B、作者只怀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吗?从课文哪段得知的?

  C、齐读第一段

  (板书)开篇点题:两个母亲 同样的崇高和爱慕

  D、写作指导: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2、字、词反馈

  A、多音字:奔 丧 夹 趟

  B、易读错字:崇 仍

  C、字形易错:挚 寝 频 凄 斑-班

  三、理解感悟对生母的怀念

  1、(师)作者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怀念两个母亲,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感受。

  2、学生感悟反馈,教师适时点拔

  3、(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这样几段描写,相信同学们看了之后,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失去母亲是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了。

  4、(电子书出示3段资料)学生感悟交流:联系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6、指导朗读

  四、理解感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师引读第三自然段)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学生读)我的祖国母亲,……(学生读)

  2、提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和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3、指导写作:引用说明法

  4、自读引用部分,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交流反馈

  6、重点指导:

  A、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B、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7、齐读结尾段

  8、小结

  五、情感拓展

  1、学生谈学习文章的感受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作了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孩子们都表达了感恩之情。同时在习作的天地里都有了新的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⑴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⑶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⑴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⑵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⑶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⑴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⑵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⑵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⑶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⑵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⑶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⑷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si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两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

  课时二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t1:课文写了谁在怀念母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句,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1、品味“我”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1)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重点词概括段意。(弃养、终天之恨)

  (2)结合课文理解“终天之恨”的“恨”。(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是指作者因为失去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3)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遗恨”,体会作者“以恨写爱”的表达方法。

  t:你还从这段话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遗恨?(读出这些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品味“我”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1)提问过渡

  t: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祖国母亲”的?

  (2)学生默读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日记”,边读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段品味。

  3、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五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呢?

  (2)学习《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追寻的梦是一个什么梦?

  (3)介绍“季羡林”先生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留德十年》这本书。

  (4)教师朗读《赋得永久的悔》,学生读《我的中国心》

  三、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彩色的翅膀》

  3、比一比,组词

  挚( )频( )凄( )斑( )篇( )

  掣( )濒( )萋( )班( )翩( )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同样)

  生我的母亲 =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本设计用了近三课时才完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至于让学生“读文入境,批文入情”,我觉得这届毕业班的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训练路要走。

  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六篇课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点,我似乎还未找到。这段时间的教学里,我总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总总问题。想想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可他们这种语文能力的状态,我又能带他们跨多远呢?我心甚忧。(9月25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字、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母亲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在学习时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手段

  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5.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季羡林和课文内容的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2、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如,题目的双重含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引导学生体会季羡林的生活背景和他对母亲那种特殊的爱和失去母亲后那永久的悔恨。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和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读课文。

  三、抓课文主线——怀念生母、怀念祖国母亲。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 ,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朗读句子。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亲生母亲 ———————— 悔恨

  祖国母亲 ———————— 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读思念两位母亲的句子。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思母之情。

  1、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3、交流、指导朗读: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感情朗读。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二)品读怀念“祖国母亲”之情

  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2、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 “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有感情朗读。

  (2)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该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有感情朗读。

  三、体会表达特点,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课下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遗憾 悔恨 自责 愧疚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祖国母亲 热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季羡林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阅读课文,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同时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怀念生身母亲”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了季羡林怀念母亲所写的《永久的悔》中的片段,结合重点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来展开教学。一开始,在介绍季羡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我深情地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当时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之中;而后在理解“弃养”一词之后,我质疑学生: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到他的叔父家了,在自己母亲身边只待了没几天,为什么在母亲弃养的时候,会这么悲痛欲绝呢?在学生粗粗交流之后,再出示补充相关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再通过朗读重点句时,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0-10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选】04-22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4-14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2-20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4-01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品01-23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06-19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必备15篇)06-04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2篇【热】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