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精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共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3人,新转来两名学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较好的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多数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口普查》包括1、亿以内的读法。2、亿以内数的写法。 3、比较数的大小三个知识点。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亿以内数的写法而备的。《亿以内数的写法》是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材出示了四幅情景图,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同时补充了一些其他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3、找到数级,明确每一级各个数位上必须填满数字的原理。(一个数开头不能写0)
六、教学课时(人口普查的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1. 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课件)
a. 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78、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b. 练习:写出下列各数
五万、 六千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 含有万级和亿级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题目(课件)
a. 提问:三百零八万四千这个数有几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b.师生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八.课堂练习
写数(课件出示)
九、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1、 总结多位数的写法(课件出示)
2、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写数的。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3、教材第6页第2题 、教材第7页第2题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来自百度网站)
十一. 自我问答: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通过图形拼组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2、在图形拼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拼组图形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知道吗?用这些图形可以拼组出一些有趣的图形,同学们愿意来试一试吗?
学生:愿意。出示图1的帆船。
师:怎样拼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条帆船,如果让你用你手中的图形来自己拼一个帆船,想想你会用到哪些图形?为什么?
学生:我会用到三角形,因为帆船上的两页帆很像两个三角形。
师:老师注意到你说的话中用了两个字“很像”,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吗?
学生:我觉得帆船上一两页帆像三角形,但不是标准的三角形。
师:对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像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但都不是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所以我们在图形拼组时,要想象这些物体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似。同学们会想象吗?
学生:会。
师:继续想象。
学生:我会用到长方形,两页帆中间的桅杆就很像一个很小但是很长的长方形。
学生:我会用到长方形和三角形,在帆船的底部的中间就很像一个长方形,旁边就像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把它们拼在一起就像帆船的底部了。
师:(出示拼组好的.帆船图)书上已经拼组好的帆船图,你看看是不是和你们说的是一样的?都用到了哪些图形?
学生:用到了三角形和长方形。和我们分析的基本一样。
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析是正确的,帆船的两页帆本来不是三角形,可它很像三角形,所以我们在拼组帆船的时候,就把它看成三角形来进行拼组。所以我们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要抓住它像什么,再来进行相应的拼组,这样才能用我们手中的图形来完成我们有趣的拼组。
师:那是不是图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小东西都需要我们原封不动地拼组出来呢?
学生:不是,我们拼组的时候抓住的是比较大的东西进行拼组,那种很小的就没有必要了。
师:老师已经明白你们的意思了,你们是说抓住事物比较有特征性和代表性的东西来进行拼组,并不是每个小细节都要进行拼组。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进行拼组图形了,你们就照着这个图来拼组一个帆船,开始。
学生自由地进行拼组帆船,老师巡视指导拼组过程。师拿一个小组的拼组帆船来展示,作适当的表扬和建议。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棵树和一条鱼,你们来看看,它们的各个部分又像什么?你会用什么图形来进行拼组?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他们的看法。
师:同样看看书上已经拼组好的图形,看看和我们的分析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自己总结分析的图形和书上用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哪种更好,为什么?
师:知道了鱼和树怎么拼组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拼组这两个图最快并且最像,现在开始。
学生在两个图形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动手操作。
师:把你们拼组好的图形摆放在桌上,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谁拼得最好。
二、给图形取名字
师:同学们已经会拼组图形了,下面这些小朋友也拼组了一些图形,你会给这些拼组好的图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出示一些拼组好的图形,如太阳、小房子、小汽车等。
师:首先要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再给它取名字。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汇报。学生汇报时允许学生给同一幅图取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样是一幢房子,有的学生取名为小房子,有的学生取名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家,有的学生取名为温暖的小屋。然后师可以让学生评一评,看谁的名字取得最好。
三、拼图形讲故事
师:小朋友会讲故事吗?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抽一个学生讲故事。
师:小朋友讲的故事真好听,你能把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拼摆出来吗?比如龟兔赛跑这个故事里的小白兔怎样拼呢?小乌龟又该怎样拼呢?
师指导学生拼出小白兔和小乌龟。
师:这样看着小白兔和小乌龟你能给大家讲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学生看着拼图讲故事。
师:小朋友能不能像这样先拼摆图形再讲故事呢?下边小朋友自己想一个好听的故事,拼出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然后给其他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学生活动,师作必要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下边依靠我们集体的力量,全班同学来完成一个大的拼图。
学生拼图,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拼好以后,师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全班学生可以围着拼图跳一个舞,活动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结束。
课后反思:
长方形,三角形,想想你,正方形,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方法。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钟面
学生: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猜迷: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或:嘀答、嘀答,没腿它会走,没嘴它会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如学生不能猜出,则用第二个谜语作补充。)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钟表
1、逛钟表商店
课件出示各式钟表。
2、给这些钟表分分类,分成指针式和数字式。(如学生说出电子表也应肯定)
3、数字式钟表的认读,8:00和8时。
这两类钟表,你觉得那类看时间简单?(数字式钟表)7:00表示什么?你会读吗?
板书8:00和8时,指名读,齐读。
认读5时、11时和1时。
4、指针式钟表的表盘认识。
(1)、数字式钟表的秘密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那么指针式钟表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有什么秘密,好吗?
(2)仔细观察你们手头的钟表,在表面上你可以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呆会儿老师有问题要考大家。
问题1:你的钟表上有几个数字?看看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齐数)
问题2:你的钟表上有几根指针?这些指针是怎么转动的?
(3)、对,指针都是从小到大走过去的,这是按顺时针的方向走动。时间不会倒流,我们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今天了,小朋友过了5岁,也就不会再有5岁了。
(二)、认识整时
1、观察研究。
(1)、指名认1时,4时,6时。
(2)、你们能认出这些时间,那一定是有什么方法的,先说给同学听听,再告诉老师,好吗?
(3)、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间就是几时。这些整时的钟面,分针总是指着12。
2、认识整时。(课件出示钟表王国,认读11时、7时、1时、6时、2时、12时。)
3、拨时间:3时,7时、12时、9时。(教师说学生拨,学生说学生拨。)
三、反馈深化练习
1、小军的一天
小朋友们会认会说也会拨时间了,真了不起!那能不能写下时间呢?我们去看看小军吧。小军也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一天的都在做些什么呢?咱们去看看。
课件出示:早上7时洗刷,上午8时读书,上午10时做课件操,12时吃午饭,晚上6时看电视,晚上9时睡觉。学生作业纸上完成填写。
2、过几时是几时
(1)老师中午12时吃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几时午休的吗?
(2)老师晚上7时吃饭,过三个小时要睡觉,你知道老师什么时候睡觉的吗?
3、一天中两个10时。为什么同是10时,一幅图是在上课,而另一幅图却是在睡觉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很多的钟表知识呢,小朋友课后向爸爸妈妈等再学更多的钟表知识,好吗?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份你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这节课以概念教学为主,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用学生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从复习倍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展示各自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通过直接引入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本课教学重点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练习也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倍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3的倍数和2的倍数?
预设生1:3的倍数有3,6,9,12,15,…
生2:2的倍数有2,4,6,8,10,…
质疑: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省略号)
2.在表中标出倍数。
课件出示教材81页数表,提问:在这张数表中有多少个数?(50个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表中用“○”标出4的倍数,用“△”标出6的倍数。(学生操作,展示结果)
师:观察标出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1.观察表格,找出4和6的倍数。
(1)4的倍数有4,8,12,16,…,48。
(2)6的倍数有6,12,18,24,30,…,48。
2.明确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1)认识公倍数。
师:在标4和6的倍数时,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能举例说明吗?(如12,24,36,48,这些数既标有“○”,又标有“△”,所以它们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在数学上把这些数叫作4和6的公倍数。总结一下什么是公倍数。
(公倍数就是几个数相同的倍数)
(2)认识最小公倍数。
总结:12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质疑: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呢?为什么?(没有,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根据数表完成下面的填空。
4和6的公倍数有( )。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 )。
3.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公倍数的?(列举法)
4.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呢?
(1)课件出示集合图。
(2)让学生独立填写,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学生独立填写,在汇报时,教师应重点强调填法)
展示答案:
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表示4和6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独立填写空白集合,加深学生对公倍数意义的理解。
⊙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1.完成教材82页“练一练”3题。
(学生独立思考,明确题意,求出最小公倍数,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完成教材82页“练一练”4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内化、反思和巩固。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2页“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4和6相同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可以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会分步列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好吗?
课件出示小猴摘桃的情境。小猴乐乐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小猴飞飞说:“我也摘了42个桃。”同时出示乐乐家和飞飞家的情境,乐乐说:“我吃了3天,每天吃9个。”飞飞说:“我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
提问: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知道了什么?(乐乐摘了42个桃,吃了3天,每天吃9个;飞飞摘了42个桃,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
再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乐乐还剩多少个桃?飞飞还剩多少个桃?……)
谈话: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评析:创设学生喜欢的小猴乐乐和飞飞摘桃、吃桃的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处理、加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既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两个实际问题的联系,为进一步探索解题方法作必要的准备。]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小猴乐乐摘桃、吃桃的情境。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怎样求小猴乐乐还剩多少个桃呢?请小朋友在下面试一试,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解法有:
(1) 42-9-9-9=15(个);(2) 9×3=27(个),42-27=15(个)。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的?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出现第一种解法,则先交流这一解法,明确“因为每天吃9个,吃了3天,所以要从42里连续减去3个9”。再交流第二种解法,明确“要求还剩多少个,要先算3天一共吃了多少个”。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明确“从42里连续减去3个9,也就是先算3个9是多少”。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第一种解法,则直接交流第二种解法。
[评析:放手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及时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小猴乐乐还剩——15个桃。(出示小猴飞飞摘桃、吃桃的情境)你能求出小猴飞飞还剩多少个桃吗?先独立解答,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1) 42-9=33(个),33-12=21(个);(2) 9+12=21(个),42-21=21(个)。
反馈时,着重引导学生交流每一种解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通过比较理解每种解法的思考过程,体会解题方法的合理性。
[评析: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有利于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感受综合和分析思路,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比较。
谈话:请小朋友比较一下,例题和“试一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求还剩多少个桃,都要用两步计算解答。例题中3天吃桃的个数同样多,可以先用乘法算出吃了多少个,“试一试”中2天吃的个数不同,不能用乘法算出2天吃了多少个,可以先算吃了一天后还剩多少个,也可以先算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
[评析:通过比较和交流,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谈话: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解法)。
提问:如果给你100元,让你去这个商店买上衣或裤子。你想买些什么?能提出一个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一两个问题解答。
[评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反馈。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你能说一说每张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组织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 总结反思,积淀经验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将较大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用1格代表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存在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动态数据的统计过程。
通过统计一个路口几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使数学贴进生活,让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使学生知道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预测20分钟后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段时间内一个路口车辆过往的情境,让学生自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
(学生自主记录,并汇报记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引入新课,更是激发矛盾,学生在没有分工合作的.情况下,独自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表现出手足无措,因为记住了这种车又记不住另一种车,于是学生自己提出遇到的困难。这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同时记录各种车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方法。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上面的统计表。
(1)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有几种车。
(2)学生分组讨论是否可以把这个统计表用“1格代表2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各组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4)说说在绘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用1格代表2辆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
(5)讨论:如何解决上面遇到的难题。
(6)小组汇报。
生1:可以用1格代表3辆车。
生2:可以用1格代表4辆车。
生3:可以用1格代表5辆车。
……
(7)教师引导学生用1格代表5辆车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并在组内展示作品)
(8)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各组的代表作品。
2、分析数据,合理预测。
(1)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
①什么情况下用1格代表5个数据比较合适?
②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两种车相差多少辆?
③猜一猜,20分钟后,这个路口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为什么?最不可能开来的是哪种车?为什么?
(2)各组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全班交流。
3、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下面的统计表,学生观察,思考:每格代表几个数据合适?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1、把三个同样的礼品盒包装在一起。
师:不用计算,三个同样的礼品盒包装在一起,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
2、学生通过摆一摆,议一议。
3、汇报交流,展示成果。(课件出示)
4、师:怎样尽可能使所包装的物品表面积最小,最节约包装纸?5、生:把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最节约包装纸。
【设计意图:首先探究有多少种包装方案,在总结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接着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再次体会重叠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约包装纸。】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请你做个小小设计师,帮小明设计包装4盒磁带的方案。
1、将4盒磁带包成一包,有几种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2、小组合作,摆一摆。
3、归纳整理包装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渗透感恩教育。
同学们,小明为了感谢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爱,母亲节送礼物给妈妈,你想送礼物给妈妈吗?其实我们感恩妈妈,不一定要送贵重的礼物,送一份好的学习成绩,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声问候,亲手制作的一张卡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都能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的胸怀定会更宽广。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好。
【设计意图:渗透感恩教育,同时与前面所创设的情境形成呼应,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做的各种努力和想法不会白白地付出。】
六、欣赏生活中的包装。
观察这些包装形式,你认为合理吗?如果合理,合理在什么地方?如果不合理,那请你替厂家设计一种合理的包装形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七、课堂总结。
1、老师介绍:同学们,我们包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方便携带、保护、创意、美观等。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八、课外延伸。
收集4个250毫升的牛奶盒摆一摆,想一想,还是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最节约包装纸吗?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引向深入。数学知识的探究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课后仍然要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九、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6时三个时间)(生回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投影出示第三个时间,校正答案。
2.再同时出示一个时间(2时5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个时间,谁会看?(不认识也可让学生猜猜看,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多叫几名学生说)
师引:怎样才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出示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时针、分针、秒针、点、数字等)
2.认识时针的运行。
师引:钟面上12个数,我们把相邻的两个数之间叫一大格,请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师:时针走一大格,就是过了()小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一共有多少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两只小蚂蚁是怎么画的?谁画的好?
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
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
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
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cm左右。
4.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
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四)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
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
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课本45页第3题)
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
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
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
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
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
(六)课后作业:
量出红领巾的周长。
板书: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剪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币,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4)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书: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让学生知道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面,面积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不错,已经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师:(出示长方体盒子。)大家看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
生:红色的面比绿色的面大。
生:绿色的面比黄色的面大。
生:老师,我发现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大家看这个面是什么形啊?(长方形。)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线段。)
师:(出示正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啊?
生:6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师:那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师把其中的一个面也画到黑板上。(师画。)它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条。)大家看像正方形、长方形,这样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板书。)
师:我们还认识哪些这样的封闭图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生:圆、平行四边形。
师:(出示几个不是封闭图形的图片。)这几个图形是封闭图形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学第13—14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第8—14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看图提问(展示课件图),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
列式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列式:
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三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线段图的复习,也为学生作了学习方法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
开学了,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一共有224本书)。
(2)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什么忙呢。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224÷8=28(本)
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师:好,谁能完整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
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中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学生说不出,则用假设法帮他解释,并请他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算理,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有准备的捕捉到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从方法多样化走向方法优化)
我们来看看番茄宝宝和青椒宝宝,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它们也用了两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恰到好处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而且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机会,线段图方法的运用,也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直观支撑)
4、讨论比较:
这两种解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1、第一步求的问题不一样。
第一种方法求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第二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2、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3、单位名称也有不同。第一种解法两步单位名称一样,都是“本”,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的单位名称是“层”。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的最后都是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帮图书馆的白菜老师解决了问题,白菜老师要表扬大家呢。
(课件音响:谢谢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告别白菜老师,我们一起到科技馆去参观。
5、“练一练”。
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
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四年级168人分成4队,每队3组,每组有多少人。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豆荚老师请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
出示练习三第10题。
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2、出示练习三第11题
小萍和小明去买乒乓球拍,请观察图上的信息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
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一些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似但题材各不相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闯关游戏
第一关,快速连线(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4层教学楼,每层6个教室,一共放了120盆月季花
①平均每层楼放多少盆。
4×6
②平均每层楼每个教室放多少盆。120÷4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20÷4÷6
第二关,火眼金睛(选择正确答案序号)
(1)拍8元,小红和小军每人买了一副,一共多少元。
A、 8×2×2?B、 8÷2÷2
(2)小红浇了左边接3排小树,妈妈浇了右边的3排小树,一共浇了192棵,平均每排小树有多少棵。
A、192÷(3×2)B、192÷3÷3
第三关,真刀实枪(解答下面应用题)
(1)一盒羽毛球有8个,6盒装一箱,一共卖96元,平均每个羽毛球多少元。
(2)学校有288名同学参加运动会,4个方阵表演,每个方阵站6排,平均每排多少人。
(3)2只青蛙3天吃掉害虫486只,平均每只青蛙每天吃掉害虫多少只。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解题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认识。)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解答学生疑问)
5、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8、9、12—14题。
第七课时连除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90页例1、91页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组拍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女生队拍的多。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男生感到不公平,该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数是
一个什么样的数,怎么求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
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
(1)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小红比小兰多1个,小明比小亮多2个)
(2)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移多补少)
(3)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请试着解答。(总个数)
(5)你觉得怎样求平均数?(列式计算)
思考:在例1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4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
2、 练习:
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3、 学习例2:观看两队的`身高记录
(1)先看欢乐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
(2)观看开心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4)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 练习:(选择)
(1)三(1)班学生植树,第一组种18棵,第二组种20棵,第三组种25棵。平均每组种几棵?
A、20棵 B、21棵 C、19棵
(2)玩具店卖玩具车,第一天卖54辆,第二天上午卖23辆,下午卖25辆。平均每天卖多少辆?正确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实践应用
下图是一个平均水深是100厘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厘米,小明在里面游泳有危险吗? 天气越来越热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里去游泳。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数学书练习十一的内容。
板 书:
平 均 数
小红 小兰 小亮 小明——移多补少
( 14 + 12 + 11 + 15 )÷4 = 13(个)
↓ ↓ ↓
总 数 总人数 平均数
好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一)宝塔山下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小组讨论)、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