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6 11:38:5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荐】《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精读课文,讲述了绿色的漓江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青山绿水,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全文共分四段,介绍了游览桂林的原因,介绍了山水的特点,最后概述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勾画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构想: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再反复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初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阅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描绘桂林山水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大胆发言,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准备:

  投影片、本地名胜的照片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们听说过桂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桂林旅游一番,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出示投影片,听录音,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

  2、找出有关评价的语句读一读。

  (1)“甲天下”为何意?

  (2)你们认为在我国还有哪些地方的风景也很美,为什么单说桂林山水美呢?

  四、我们来观赏桂林的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漓江水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

  2、画出漓江三个特点,想象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三个特点的?指名说说。

  3、读了最后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

  五、我们再来观赏漓江山。

  1、找出桂林山的特点,并大声地读一读。

  2、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感情朗读。

  六、你们喜欢桂林的山水吗?为什么?作者的感受怎样哪?

  1、联系课文内容,读一读作者的感受。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来。

  2、谈你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七、朗读训练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指名读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流动

  水清:可见江底沙石

  绿:无暇的翡翠

  1、桂林山水

  奇: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山秀:翠绿的屏障

  险:危峰兀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当小导游,指导背诵课文,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试背课文,教师表扬。

  4、思考: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是总说桂林山水的美丽,引起我们的`向往;后三段讲述了桂林水、山的特点,使我们对桂林的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之处。)

  5、全班朗读课文,想象一下桂林的美景。

  二、试着当小导游,把美景介绍给大家。

  1、分组试验,选出优秀的小导游。

  2、小导游带全班进行游览。

  3、自我推荐当导游。

  4、师生评价。

  三、指导背诵

  1、学生练习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

  3、让好学生感情背诵。

  4、学生听录音背诵。

  四、学习了本文,你喜欢桂林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吗?

  五、引申:我们美丽的青岛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你最喜欢家乡的哪处风景?抓住它的特点写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好吗?写小作文,可以模仿第二课的写法,也可自由写。

  作业设计:

  1、感情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3、抓住一处风景的特点写小作文。

  板书设计:

  1、桂林山水

  山

  总述 分述 总述

  水

  (甲天下) (画卷)

  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 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 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⑴ 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⑵ 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

  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第二自然段学法。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⑴ 填空:

  这段话先写( )的泰山和( )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 ) 、( )、( )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⑵ 思考: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⑴ 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⑵ 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6、运用:

  ⑴ 用像像写一句话。

  ⑵ 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四、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列出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五、知识拓展

  1、学生自由阅读。

  2、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

  3、再创造: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4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起伏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索: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老师组织集体读议沟通,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其次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其次句话,然后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淌”,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望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方,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其次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视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留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索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其次、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终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漂亮,大家都很喜爱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信任你肯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宠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爱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爱创建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掌握“啊”变音规律。

  2、能准确读出《桂林山水》一课中“啊”的读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语气词“啊”多次出现,而每一处的读音又不尽相同。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二、学习变音规律

  (1)前面音节末尾是a、o、e、i、ü时,“啊”读作“ya”,有时也写成“呀”。例如:这风真大呀?(dà y)差不多呀!(du y)多么壮观的景色呀!(sè y)是你呀!(n y)好大的雨呀!(y y)“真绿啊!”“真奇啊!”“真多啊!”

  (2)前面音节末尾是u或ao、iao时,“啊”读作“ua”,有时写成“哇”。例如:你们真是一见如故哇!(ù w)这么小哇!(xio w)怎么不走哇?(zu w)什么时候考哇?(ko w)“真秀啊!”“手真巧啊!”“他是个多面手啊!”

  (3)前面音节末尾是n时,“啊”读作“na”,有时直接写成“哪”。例如:天哪!(tin n)快来看哪!(kàn n)“真险啊!”“要小心啊!”“怎么办啊?”(4)前面音节末尾是ng时,“啊”读作“nga”。例如:你到底讲不讲啊?(jin n)怎么这么凶啊!(xin n)好猖狂啊!(kuán n)“真静啊!”“真清啊!”“一起唱啊!”

  (5)前面音节是zhi、chi、shi、ri或zi、ci、si时,“啊”读作“ra”或“za”。例如:哪儿弄来的纸啊?(zh r)真是一件大好事啊!(shì r)多好的.孩子啊!(zi z)“快吃啊!” “这东西真次啊!” 。

  三、课内句子,巩固练习

  1、漓江的水真静啊(nga),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ya),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桂林的山真奇啊(ya),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wa),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na),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四、课外句子,巩固练习

  1、这里的条件真好啊!(wa)

  2、这是谁啊?(ya)3、好大的雨啊!(ya)

  4、快,吃西瓜啊!(wa)

  5、大家一起学啊!(ya)

  6、身上这么多土啊!(wa)

  7、这是一件大事啊!(ya)

  8、何必如此啊!(za)

  9、大家加油干啊!(na)

  10、她的歌声多好听啊!(nga)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啊”的变音规则,原来它的读音会受前面音节末尾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多度摸索到一些规律后,自然就会读好的!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

  2、积累本课的优美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 自然段。

  4、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 2、 3 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 2、 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重难点分析: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 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 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 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 预设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 )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预设 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 预设 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 …… 预设 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 自然段

  1、学生读文。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 自然段?生读。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 生:漓江水的特点。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静、清、绿。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 不同。师:(播放画面4 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生。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师:大海什么样? 预设 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 生:水平如镜。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静、清、绿。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师:(播放画面5 。)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生读。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生。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指生读。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 生:小鱼、浮萍。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生读。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生。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 生:排比和比喻。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生读。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 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 自然段

  1、学生自学。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 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生。师适时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 )谁来读文?生读。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 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峰峦雄伟。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 生:红叶似火。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 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师:(播放画面7 )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生:想。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 (师点击超链接— 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 (师点击超链接— 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翠绿。师:竹笋呢? 预设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 生:艳丽。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 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生。师:怪石嶙峋呢?生。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 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 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师:(播放画面9 )风景美吗?生。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生读文。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生再读。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 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 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 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师:(播放画面10 )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生说。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 生:遥相呼应。师:(播放画面11 )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 生:第1 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 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 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 生:总— 分— 总的写法。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生答。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生齐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 ― 两洞的资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无瑕的翡翠,奇峰罗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根据本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方式使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展现美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赏了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那里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所以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

  二、合作探究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出示小组学习题目。

  (一)依据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

  1、找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词或句子勾画下来。找出第三小节中心句勾画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山的特点?

  2、品读边读边体会这么写的好处。段中哪个词用的好?哪个句子写得好?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想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赏读融情入景,读出感情

  (二)全班交流。

  山的特点。

  奇:抓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展示图片,展开联想,有的像体会“形态万千”“奇峰罗列”。

  秀:图片展示新生的竹笋,翠绿的屏障。

  险:出示图片体会“危峰兀立”

  桂林的山集这三个特点于一身,所以才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赏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体会写作方法和作用。

  (三)总结写法。

  作者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让我们欣赏到了桂林山水其美,你在文中还发现了什么美。仿照真静啊,静得说句子

  三、拓展阅读

  读《黄山云雾》指导写作,写一处景物。

  四、作业自助餐

  1、画一幅你心中的桂林山水图。

  2、美美的读课文。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8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一课。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八课。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骆、驼、峰、嶙、峋、翡、翠”七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羽”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羽”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能用“骆驼”、“翡翠”、“嶙峋” 在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4学生已经认识“马”、“山”、二个偏旁。

  5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电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PPT课件、桂林山水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是我国秀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那桂林山水的美到底美在哪儿,作者是怎样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美”描绘出来的呢?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随作者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

  二感知课文

  课件播放桂林风光,听2、3自然段录音。

  观赏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你能告诉老师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学习课文2、3段

  四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识字: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3)形声字:认识形声字,初步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

  (4)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

  (5)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桂林山水相关文章

  八、帮助和总结

  《桂林山水》这一方案,符合学生学情,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很高,凸显了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阅读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收集了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等。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查找资料能力、利用网络能力、筛选整理资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因为学生们上网学习偏少,对桂林山水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合作性较差,探究能力不强,今后需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1、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2、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⑴ 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⑵ 静:

  ① 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③ 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⑶ 清:

  ①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②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

  (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

  ③ 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⑤ 齐背。

  ⑷ 绿:

  ① “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② 演示:

  “半边渡”。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⑸ 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⑹ 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⑵ 奇:

  ① 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② 指导朗读。

  ⑶ 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⑷ 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3、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就是广西桂林。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老师去年有幸去桂林游玩,拍了一些照片,你们想看看吗?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诗讲解: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2、刚才看了这些照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真的是非常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请把课本翻到80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一遍,不知同学们对字词掌握怎么样?(出示字词)我找同学读一下,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就齐读一遍,如果读错了,大家帮他纠正过来。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同学们字词掌握的很好,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出示课件)

  (1)课文中的哪句话评价了桂林的山和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一会儿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文章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的什么?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板书:山,水)

  (3)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漓江的水:

  1、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2、我找同学读一下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板书: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写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我找同学读一读。(课件)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课件)大家看这三个句子是什么句?(感叹句)第2自然段是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赞赏—描述)

  (为什么“啊”的后面不是感叹号?第一,因为该句中的感叹句并不是结束句。该句中“啊”后面使用逗号,主要是为了引出句子后进一步描述的形容分句,如引出“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第二,该句是由几个连续的感叹句组成的排比句。排比句中间一般使用分号表示几个并列的句子。因此这里如果插入表示结束的感叹号是非常不适合的。)

  4、如此美丽的漓江水,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透过清澈的漓江水,你还看到了些什么呢?(小鱼、山的倒影、水草等等)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_。(课件)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大家知道翡翠是什么?(课件)(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a)!真清啊(na)!真绿啊(y)!)(课件)

  6、下面我找同学分别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课件)(指名读)

  下面男女生分着读:女生读感叹句概括的,男生读具体描述的。(生读)

  7、作者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二)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请同学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想一想:第3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奇,秀,险,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写)同时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课件)

  2、同学们登过什么山呢?这座山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桂林的山,好像从地里拔出来高高地挺立着,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拔地而起)而且一座座山有连在一起吗?(没有)这个就叫做(各不相连)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课件)

  3、桂林的山真是形态各异,老师去桂林也拍到几座奇特的山,看看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山吗?(课件)

  4、大家能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想一想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呢?(课件)(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5、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课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这一特点?(奇)这个奇是奇怪吗?(奇特,样子很少见)的确,这样的山,在别处很少见,所以说是(奇峰罗列)。读出奇特的感觉来。(自由读指名读)(课件)

  6、除了奇峰之外在桂林还耸立着又高又陡的山峰,我们称之为(危峰兀立),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的怪石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叠的?(怪石嶙峋)

  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险)谁来读读这种山势险峻的感觉?(课件)(生读,齐读)

  7、除了奇、险之外,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秀)“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秀丽、秀美)由此可见,“秀”就是指“美”,如此美妙的景色,带着赞叹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吧。

  8、相信一幅幅的美景,早已烙在你们的脑海中,你能来称赞一番这迷人的山水吗?桂林山水!

  四、拓展研读,加深感悟

  1、作者乘着木舟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课件)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生说)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下面我们就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的!(课件)

  大家快速浏览这篇文章,想一想: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作者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了哪处景物?(课件)这就是老师拍下的九马画山,大家找到九匹马了吗?(课件)

  在这高悬于青山上的大画布上面,保留着一幅气势雄伟的九马奔腾图,这九匹马栩栩如生,谁见了都叫绝!难怪不少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课件)宋代诗人邹浩比作天公醉时的杰作:“应时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课件)清代诗人徐弓也曾赋诗一首:“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生齐读)自古以来山峦都是如画一般的美丽,而诗人眼前出现如此真实的山,山上呈现出九匹马,连诗人都感叹到,真是人间一件奇事!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节课我们共同游览了桂林山水,真是让人陶醉。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最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课后读一读这册书“选读课文”第6课《秦兵马俑》,感受一下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游客们惊叹不已。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甲天下

  赞赏——描述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语言与多媒体辅助,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朗读传达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2、3两节的排比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突破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 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画面。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1)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住静、清、绿的特点)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1)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

  (2)西湖的水真( ),( )。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推荐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板书设计】

  37、桂林山水

  总起 分述 总结

  水---静、清、绿

  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教案设计说明:

  《桂林山水》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渗透爱国思想,如:看了录像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朗读训练时,也设法激起学生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围绕文本欣赏这个能力目标,因为培养学生欣赏语言之美的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有时语文教学的难点。前几个单元,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句中词语的正确性,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本单元开始要让学生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我把重点放在心上水的句子上。欣赏时我设计了几个坡度,先是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再让学生议,说说作者是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然后让学生想,用自己的话吧水的特点说具体。最后,通过看媒体,体会比喻句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对描写水的句子好在哪里有所感悟。欣赏描写山的句子,采用把语言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目的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形态、色彩产生表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句中雨题的作用,提高学生欣赏句子的能力。

  教学反思:

  入境入情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桂林山的奇特、秀丽、险峻和漓江水的平静、清澈、碧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好范文。如何挖掘文章中的美,让学生深刻地感爱美呢?

  一、设境激趣,触发美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课始,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并适时配上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情景:“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波浪滚滚的辽阔大海,—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而我国南方有以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尤其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学生沉醉其间,为桂林山水的奇秀之所动、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驻神往,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潜心品读,体验美

  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教师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例如: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图,引导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感染到大海喧闹的动态美;在读“水平如镜”这词时,则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让他们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教师采用接力读法,形成—浪高—浪的感觉,特别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

  三、抒情表达,深化美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学时,教师以图像为主来展示形象美,欣赏景美。例,教师在讲解中根据课文描述演示录像,如,有的山形像一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像大象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甘甜的江水;有的像一只高大的骆驼眺望远方;还有的像初生的新笋充满生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让学生头脑中构成—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引人入情入景。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赞一赞眼前的桂林山水,学生激情高涨:“桂林山水,人间仙境!”“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般。”……语言训练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冗立、连绵不断”等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排比句,体会比喻句、对比手法的好处。注意分号的用法。

  4、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摹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摹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桂林的资料,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因果关系说第一段内容,了解引号作用。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1、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说出全文的内容和各自然段的内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2)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笔下的.漓江水是怎样的?学生交流,体会排比句式和比喻句的作用。指导朗读排比句,渗透“啊”读音的变化。

  (“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比喻、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前字韵母“啊”的发音举例

  a、o、e、i、üya真绿啊、真奇啊

  u、ao、ouwa真秀啊

  nna真险啊

  ngnga真静啊、真清啊

  2、作者除了用排比、比喻句式,还用了什么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指导朗读

  3、引读,尝试背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方法同上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色彩明丽——山色;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

  二、略读第四自然段

  1、师引读,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想象“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体会作者整体描述的方法——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

  3、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作用。

  ⒋背诵。

  三、总结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文

  四、完成课后练习

  1、仿写排比句式。

  2、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流动

  水清:看见江底沙石

  绿:无暇翡翠

  借景--山水

  桂林山水抒情--热爱

  奇:形态万千

  山秀:色彩明艳

  险:危峰兀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渗透导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习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习: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我们学习了漓江水,接下来,让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学习桂林山的美。不过在学习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学习方法及步骤:

  ⑴ 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

  ⑵ 想想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林山美的。找出有关句子,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⑶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方法?

  ⑷ 写大海与西湖,对漓江水来说有什么作用?

  四、迁移运用,自学新知

  1、出示: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⑵ 找出句子,说明桂林山的特点。

  ⑶ 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 写泰山与香山,又是为了什么?

  2、检查学习结果。

  五、整合山水,学习背诵

  1、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样的语句构成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在这里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有顺序,空中──山间──江上。句子对称。)

  6、试背诵课文。

  六、拓展知识,学习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出示资料: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3、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4、指名导游。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静、清、绿

  山绕水, 水映山。

  桂林山: 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节课的生字词,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本文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句子的优美。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会本文的修辞手法以及培养审美情操。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展示图片);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并配上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大家看一下ppt上展示的图片,大家猜一猜这是哪里?对,就是美丽的广西桂林。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美丽的大自然就像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走进我们的今天的课文《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文,带任务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点勾画生字词,进行教学生字。

  2.老师范读,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明确:桂林山水甲天下。

  3.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写,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问:文章语句优美,从山和水向我们展示了桂林的.美,用手中的笔圈划出桂林水的特点。

  明确:“静”“清”“绿”。(板书:水、静清绿)

  学生自由朗读相关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指名读,赛读,学生进行朗读这句话,老师做出指导。

  明确:在读“静”的时候读出柔和静谧之感,可放低声音;“清”读出惊喜意料之外之感;“绿”像翡翠,读出喜爱和称赞之情。

  3.这句话写得很美,用到了一种修辞,说出并谈谈作用。(小组讨论,指定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比喻。漓江水比作“无瑕的翡翠”。作用: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板书:比喻)

  4.多媒体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概括说出桂林山的特点。

  明确:“奇”“秀”“险”。(板书:山、奇秀险)

  5.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奇、秀、险,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泰山和香山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明确: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桂林山独特的美。(板书:对比)

  6.听配乐朗读,文中有一句话写得特别美,写出了桂林山水像一幅画的特点,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谈自己所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本文通过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清水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甚至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2.仿照本文的第二、三段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1-26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4-06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4-15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12-27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推荐)12-26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10-07

(热)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2-03

名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2-2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优秀02-24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