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光曲》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在设计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大阅读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追寻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因素,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处理上,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切入第9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美的意境;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不为侵略者演奏》,通过对比阅读扩容阅读信息,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阅读再创作。
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
(3)想像这些画面,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拟定目标。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如此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回读全文,从文中的重要语句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
(3)交流。
(4)情境朗读
4、展阅读,进一步认识贝多芬。
(1)屏幕阅读不为侵略者演奏提示学生在屏幕阅读时注意速度,抓住要点。
(2)读了这个小故事这后,请你再联系课文中所描述的事,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写几句话。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写的话
(4)延伸研究专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3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4
1、学科名称
月光曲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灵活,学习积极性高,基础知识扎实。
3、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5、教学难点分析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6、教学课时
两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小组内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放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谈收集课外知识的感受。
通过课外的资料收集,帮助你理解课文的那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
《月光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学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二、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师:刚才我们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二、自学汇报
交流点拨
1、出示自学提纲:
(1)查阅课外资料,阅读主题丛书,了解贝多芬,再用精炼的文字加以介绍。(2)从课文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外资料和主题丛书展开分析。(3)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呢、
(4)仔细朗读第九自然段,想想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此引发的联想?配乐朗读,再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写下来。
(5)找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展开想象,把联想到的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
2、学生先回顾预习中的体会。想好了,在小组中研究讨论。
3、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1)、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地点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人物:穷兄妹俩和贝多芬。(2)、至于弹琴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贝多芬弹琴时的情境加以分析。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学习;第二次弹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动。谈得非常好,可以从穷兄妹俩听音乐时的神情、联想和听完后的表现看出来。(3)、对于穷兄妹俩的分析,抓住他们的对话和听音乐过程中的相同表现。穷兄妹俩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热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家。(4)、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实在的事物与联想。指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曲调及其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1、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播放《寂静的山林》生闭眼想象画面,交流汇报,写在作文本上。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莱茵河 、入场券 、微波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琴键、陶醉、幽静 、纯熟、断断续续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 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 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但是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设计意图】总结填空是全面总结学习收获,所以有内容层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层面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这应当是学生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一个起点,学生体味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应当更多的是在课外这个广阔的世界里。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月光曲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欣赏《月光曲》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之后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只要有了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做到吗?开始!
生:……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师:你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所以要再谈一首。
师:是的。贝多芬的演奏不单凭技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盲姑娘感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小镇上,一所茅屋里遇到了一个用音乐和自己进行感情交流的人,心情非常的(生:激动)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只想为她(生:再谈一首)。
师:还有谁愿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7: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9: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10: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11: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可要提了。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文中写月光曲了吗?月光曲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谁来读一读?其余的同学用波浪线勾出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句子。
生:……
师:听了之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突然,一阵风吹来,波涛汹涌。
师趁机板书:
海上升明月、月下海啸图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我觉得前面两句要读得轻而慢,后面要读得快而急。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趁机板书:
轻柔、舒缓;急促、剧烈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女同学读前面两句,男同学读后面一句,看谁读得好?
生:……
师范读。
生练习背诵。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兄妹俩都被贝多芬美妙的琴声(生:陶醉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总结全文
师: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月光曲》
(媒体播放。)
板书:
月光曲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探究任务:
1、通过整合课文,以“为何弹曲、为何再弹、遇到知音、得到灵感、读出命运、启迪人生、引导读书”这样的情感为线索达到课程的有效取舍,追求课堂的高效。本节课教学从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第二支曲子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出发,让大家读书,做到问题集中,以情感引导来推进课堂教学流程。
2、通过对文本的巧妙解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被人们忽略的那部分情感内涵。我让学生聚焦忙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读出贝多芬遇知音,为知音而弹曲子;让学生聚焦当晚的环境描写,体会贝多芬有了灵感而弹曲子;再让学生聚焦兄妹俩联想到的景象,感悟他们共同的人生命运。这样,就既解决了贝多芬为什么而弹和弹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的难点:《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兄妹俩联想的景象这部分内容怎么理解。
3、突破固有思维,引领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困苦。大部分教师上这一课时,都集中在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遇到知音这两个主题,而不懂得通过《月光曲》内容的深层解读,体会到兄妹俩与贝多芬“共命运”的内涵。我在本课教学中,在不断引领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情感内涵中,通过各种读书方式,让学生明白:命运要自己去把握,要自己去战胜苦难,通过奋斗去实现美好人生。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农村小学的学生。这班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预习效果比较好,有比较强的分析课文的能力。
2、学生对音乐和贝多芬本人非常感兴趣。
3、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领会课文描写的美妙。
2、读懂课文,体会《月光曲》的诞生过程及描写的内容。
3、感悟兄妹俩及贝多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及贝多芬高尚的人格,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品读感悟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体会贝多芬“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而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月光曲》创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月光曲》?要学生读懂《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及《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为何弹曲。
1、词语导入: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能联想起《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呢?(学生汇报)
2、出示课件:词语引读。
3、我想问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奏曲子?
4、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抱同情(穷苦)
二、默读质疑──为何再弹。按照今天的出场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支曲子最少值10万元,可是,贝多芬居然还给她们兄妹俩弹了第二支曲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两个自然段。
三、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出示句子读第六、七自然段。请一位女同学读盲姑娘的话,一位男同学读贝多芬的话,老师读旁白。读完师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学生自由回答)
(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你发现盲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熟不熟悉?(“纯熟”表明非常熟悉)不但熟悉,而且连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都听出来了(从“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怎么才能算是知音?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能读懂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知音!你喜欢周杰伦的《青花瓷》,你是他的知音吗?(不是)你生活中有知音吗?
(3)理解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能亲自听贝多芬弹曲子。)其实,盲姑娘早就知道贝多芬的大名,用一个词表示就叫?(久仰大名)从上节课我们知道,盲姑娘做梦都想听一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用一个词表示就叫?(梦寐以求)现在盲姑娘终于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用一个词表示就叫?(如愿以偿)。
(4)教师引读、男女同学合作读。同学们,贝多芬就在眼前,你们激动吗?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先是全体女同学读一遍,接着全体男同学读一遍,最后全班读一遍。久仰大名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女同学):“弹得──”;梦寐以求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男同学):“弹得──”;盲姑娘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激动地说(全班):“弹得──”
2、聚焦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如果盲姑娘听不懂贝多芬的曲子,他会再弹吗?(不会,再弹就是对牛弹琴。)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改一下:“曲遇知音不嫌多。”(出示句子)因此,我们说贝多芬再弹一曲,是为谁什么而弹?(为知音而弹)板书:遇知音
四、聚焦环境──得到灵感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启发引出环境。这第二首曲子贝多芬原来弹过没有?(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放一架钢琴,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第8自然段)
(2)出示句子,谁来读这一段?
(3)质疑清幽环境之作用。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清幽的月夜。可是老师觉得,这段环境描写完全可以不要啊,跟《月光曲》关系不大?你认为呢?(可以同桌交流下:抓住“清幽”:清新、清亮、幽静、幽美,安宁,纯洁,月夜很美,代表纯洁和安宁、和谐)
(4)总结得灵感:哦,老师明白了,也就是说,清幽的月夜给了贝多芬很美的感受,那皎洁的月光仿佛是盲姑娘那纯洁的心灵。贝多芬从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得到了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不是?从哪个字看出贝多芬从清幽的月夜中得到了灵感?(借)。什么是灵感?
(5)引申灵感:月亮还给了我们古代许多诗人以创作的灵感,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板书:得灵感
(6)全班读: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清幽的月夜作为灵感借给贝多芬先生吧!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
五、聚焦景象──读出命运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吗?请大声朗读第9自然段,拿起笔把你认为描写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再看看你能不能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描写了些什么?
1、看看你圈了哪些词语:几位学生汇报词语,请一位学生读这一段,注意把词语读好。
2、景象的层次:
(1)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一段是在写什么?(这是盲姑娘和哥哥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段景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月出海边图(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穿微云图(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月映巨浪图(刮起大风,波涛汹涌)(出示课件)全班朗读。
(3)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3、弹奏时节奏的变化:
(1)分节奏:那么你觉得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具体的节奏会怎么变化呢?请做选择题。舒缓—渐强—激昂。
(2)男女同学分别按节奏读:谁愿意试试按照乐曲的节奏来朗读这段呢?盲姑娘是女的,女同学应该更能体会盲姑娘的心,请女同学来读;贝多芬是男的,请男同学来做贝多芬,你自己弹的曲子,应该怎么读?
4、试听《月光曲》:大家想听一听《月光曲》吗?请闭上眼睛,看你在听的时候,能不能也像兄妹俩那样联想到月出海边图、月穿微云图、月映巨浪图。注意,老师也不是一下子听懂的,学校早上广播在第九周星期一放过一次,我听了很激动。它不像周杰伦的《青花瓷》,也不像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哼几句。不用心听是不会想象到那么美妙的境界的。
5、听完感觉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弹琵琶的四位同学来谈一谈,你们是学过音乐的,应该会更有感受。大家也不用不懂装懂,《月光曲》不是一下子听得懂的。
6、读出盲姑娘的家庭及坎坷的命运。
(1)启发《月光曲》与人的情感的联系。大家想一想,难道兄妹俩只是联想到了奇妙的景象吗?还可能从《月光曲》中想到什么?请回到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一位男同学读哥哥的话:“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一位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还可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贝多芬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倾诉,是人生命运的写照。”
(2)启发联想的景象的三个层次与兄妹俩人生命运的对应阶段。如果老师把兄妹俩的人生经历划分出童年、青年、中年三个时期,看看哪一段是写童年、那一段是写青年、哪一段是写中年呢?这样的童年有什么特点?(幸福美好)这样的青年有什么特点?(艰难曲折)这样的中年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师引全班读:月出海边图象征着兄妹俩幸福美好的童年,读—;月穿微云图象征着兄妹俩坎坷曲折的青年,读—;月映巨浪图象征着兄妹俩波澜壮阔的中年,读—。
7、师总结兄妹俩的联想:贝多芬高超而深情的演奏,不但让盲姑娘和皮鞋匠联想到了别样的风景,而且也仿佛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命运。
8、读出贝多芬的命运:老师出示一段贝多芬的个人简历。请一位同学来读。你认为这首曲子是为谁写的?生:贝多芬自己的。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贝多芬的人生命运,是吗?板书:共命运引读:同学们,《月光曲》既是为兄妹俩创作的,同时也是为贝多芬自己而创作的。这是贝多芬幸福美好的童年,读──;然而,28岁那年,他在音乐方面越来越享有声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听力的障碍,欢乐与痛苦同时交织在他的青年时代,读──;不过,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不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叩响人类灵魂的交响曲,演绎了他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读──。
六、引读升华──启迪人生
1、师总结并启发兄妹俩的“陶醉”:就是这样,盲姑娘与贝多芬有着相类似的命运,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耳朵(失聪),贝多芬也曾经生活艰难,但同时都喜欢(音乐),就这样,贝多芬思潮翻涌,创作出了被誉为旷世绝响、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月光曲》。同学们,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曲子,陶醉了吗?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吧!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2、启发人生:同学们,你们陶醉了吗?现在该醒醒啦!从盲姑娘或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遇到挫折,要坚强,对生活充满信心,要有同情心。)(出示雷怡秋、徐毓、刘芷妮等同学预习时批注上的体会,进行阅读鼓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贝多芬的这句话,并把它用来勉励自己,好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痛苦能够毁灭人,……(德国贝多芬)请同学们把划红线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下来作为你的座右铭好吗?你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吗?为什么?(学生在预习本上抄写,老师在黑板上书写)
七、总结课文──引导读书。
同学们,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在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其实,这首曲子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课外的资料中还有别的说法,你们想知道吗?总之,他的音乐给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人们心灵的震感,带给了全世界的人民最美的享受和最深刻的人生启迪,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的书,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吗?请大家课后阅读《贝多芬传》,出示书籍。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抱同情
遇知音
得灵感
共命运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同时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想象,表达的训练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不仅是我要与各位同学共同渡过这40分钟,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相信你一定听说过,而且还会有所了解。(放课件,贝多芬图片)认识他吗?对他你有什么了解?
2.师简介贝多芬并出示他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3.学生谈感受,引出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理解“传说|。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呢?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记叙了月光曲的诞生过程。现在就请大家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直至结尾段,找一找《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
3.生汇报。此时贝多芬正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本来正在悠闲地散步的贝多芬,又是什么吸引了他,让他创作出这著名的月光曲呢?
4.学生汇报,预设:
对话一: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呀!……说说罢了。”
(1)生汇报,师:他找的是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正巧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出示句子)
(2)透过盲姑娘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她在想什么吗?(生:想听贝多芬弹琴,喜爱音乐等)
(3)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盲姑娘的'这句话,看看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自由读)
(4)同学们,贝多芬不但是一个音乐家,他更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又会从姑娘的这番话中,他能听出什么呢?(渴望)
(5)是呀,贝多芬除了听出盲姑姑内心的渴望,还听出了什么?(喜欢音乐)
(6)何止是喜欢,也许她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除此之外,在这句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家穷)
(7)从哪些细节中让你能感受到姑娘家很穷呢?(生汇报:找本段中的话,或文中的相关描写)
(8)生汇报,再次指导朗读本次对话。
对话二: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生汇报,出示句子。
(2)大家看,此时盲姑娘已经十分激动,因为她猜出了这个人就是贝多芬,但贝多芬听了盲姑姑的话,有什么反应?(没有回答)
(3)盲姑娘她看不见,可为什么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4)看来,这位盲姑娘真是对音乐真是太痴迷了,难怪她听了一曲之后,就猜到了这人就是贝多芬。的确有这样出名的音乐大师亲自为她弹奏,你想,她怎能不激动呢?来,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此刻的心情。(生自读)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痴迷于贝多芬音乐的盲姑娘,老师相信,能见到贝多芬的你们也一定会激动万分,所以你们也会激动地说:(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
(6)而此时的贝多芬虽然没有回答姑娘的话,但他此时的心情已经难以平静,已由原来的感动变成了万分的激动。于是,他决定再弹奏一曲,将这份真挚的感情送给兄妹二人,将这份爱心倾泻在了他的指间中……
四、感受《月光曲》意境
1.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这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指名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生欣赏。
3.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兄妹二人看到了什么?(大海)是真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联想)
4.透过兄妹二人的想象,你能看到哪些不同的画面?
5.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
6.既然大家已经从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不同的意境,那现在谁能将整段文字再给大家读一读,(指名配乐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这音乐和语言相融合的无穷魅力。
7.读文就要熟读成诵,语文学习也重在积累。这段文字作者描写得那样生动细腻,你们能将它记在心里吗?来,自己先练一练。(生练习后,出示填空,师生齐背)
8.同学们,其实画面的变化也代表着贝多芬内心情感在不断地变化着。猜猜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正当兄妹二人还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呢?
2.此刻,贝多芬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的心中完全是创作的激情,在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中,即兴创作出了这首曲、意、境都非常美妙的乐曲——(课题)月光曲。
3.整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月光曲》的诞生过程为主线,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副线,构思巧妙,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呀?相信大家以后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4.(出示贝多芬的图及音乐直到结尾)也许,大家还不曾了解,贝多芬的内心除了饱含着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外,更多的还是对音乐的那份痴迷。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进贝多芬那不平凡的一生吧。(放课件,师介绍)
5.听了这段介绍,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生汇报)
6.有人说,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会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老师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闲暇之余,再去欣赏一下贝多芬其它的作品,用你的心去热爱音乐,去感受蕴含于每首乐曲中的那份情和意。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有序教学、惯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旨在紧扣课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思想。 3.、了解贝多芬是一位才华卓越并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本课的相关字词。 5.、聆听《月光曲》,合理展开联想,感受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指导(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①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称其为“乐圣”。
②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
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认字7个,写字7个,词语盘点9个。
2、字词检测(读一读,写一写)①读一读
gāng
bà
chún
tāo
bó
y?ng
táo
钢琴、
罢工、
纯熟、
波涛、
薄云、
汹涌、
陶醉②写一写
贝多fēn
jī动
ju?n起
wū云
f?ng fú
安xiáng
芬
激
卷
乌
仿佛
详
3、句段解析(想一想)
①《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②贝多芬是怎样将《月光曲》创作出来的?③贝多芬的《月光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篇章拓展(做一做)【初显身手】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学过本篇课文之后,相信同学们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那么,就让我们(选一首喜欢的曲子,填词,作为班歌,唱一唱。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歌词和最佳演唱者。)附:
清平乐·五小之歌
(一)大块五小,亲爱的母校。每天投入你怀抱,幸福真的不少。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快乐游戏。今天为你骄傲,明日为我自豪。
(二)我的母校忘也忘不了。即使有天我离开,梦里把你找到。
童年的梦最真,儿时伙伴最好。老师不再年青,青春不再年少。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板书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贝多芬图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3、过渡: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让学生聆听这首乐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梳理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注意的事项。
要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指导书写。
(2)出示词语表中词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谱写钢琴幽静断断续续茅屋烛光失明纯熟清幽琴键景象陶醉
(3)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然后与同学交流质疑,同学能解决的,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随机正音:“纯”是翘舌音,读chún,不读cún;“缕”读lǚ,不读liǔ。
(2)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
(3)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4)梳理学生的质疑,将有价值、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显示在大屏幕上。
3、学生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再次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作好批注。高年级阅读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虽为第三学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在自学中,通过初读感知,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演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2、布置作业:请利用网络查找《月光曲》,闭目倾听,说一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使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课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10-07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10-06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07-16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10-07
月光曲教学设计04-24
月光曲教学设计【热】06-10
人教版月光曲教学设计12-05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