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9 11:30:2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做读书卡片和分组研讨方式,层层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特点运用适当说明程序、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用计算机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近苏州园林,欣赏苏州的美景,品味园林的佳趣吧!

  (请欣赏大屏幕)

  景点很美吧,让同学们带着美景的余味,读一读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感受那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二、感知课文,把握要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做一张读书卡。

  从我们制作的图书卡中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顺序是由总到分。在分写部分中,前四段是详细说明,又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⑶~⑹自然段分别照应第二自然段那几句?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在⑶~⑷段中作者进行重点说明,现在就四人一组进行研读,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段落,合作学习,就黑板上提示进行探讨,对优秀合作小组是有奖励的哟。

  研读段落:____________

  本段中心句: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事物____________特征。

  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手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的同学可自己填写。优秀者或小组奖励旅游苏州园林景点。

  答案:

  ⑶研读段落

  ③本段中心句:无(亭台轩榭布局)。

  说明亭台轩榭不讲对称的图画美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问题: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

  ⑷研读段落

  ④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说明假山

  (讲究艺术)与池沼

  (讲究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特点。

  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雷同――不该相同的'相同

  艺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⑸研读段落:

  ⑤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也着眼于画意特点。

  说明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说明方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无。

  ⑹研读段落:

  ⑥本段中心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说明花墙和廊子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特点

  问题: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看上去是被花墙和廊子把景分开了,但因为墙是一段空的廊子是无所依靠,景致又如象没有隔开使景致不是一览无余的展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有层次性。

  刚才同学们已研读重点段⑶~⑹段。下面简单看一看⑺~⑼段,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抓住景物特点。最后一段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多媒体配合)

  四、回味课文,拓展创新

  经过刚才同学们学习,我们已对苏州园林有了很多了解。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就书上提供内容,老师提供参考画面,尝试做一次导游,要求看大屏幕。

  要求:1、注意导游对象,导游方式;2、抓事物特征,讲究层次性;3、就课文内容,要求有一定创新。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导游小姐或先生,小组内讨论,写一份提纲,可拿提纲上台。

  今天我们一起愉悦地游览了苏州园林,通过这次旅游,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想呢?请课外写一篇随笔。

  愿我们下次旅游更快乐!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又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勾画出一幅幅画面:具有自然之趣的亭台轩谢,重峦叠蟑的假山,“入画”的池塘等。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一.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三.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点:

  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上注重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视频的欣赏、配乐朗读、画面描述等等,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轻松的学习说明文。整堂课就如同一次游览,由清除路障、快乐旅途、放眼四望、收获盘点等几个环节构成。在每个环节中,又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搜集作者叶圣陶的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中国古典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见苏州园林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有幸追随叶圣陶来一次苏州园林之旅。

  旅途中的风景是美丽的,但旅途却可能是艰辛的,不过乐趣往往就在这艰辛的过程中。好了,先进行第一步——整理行囊。〈多媒体显示〉

  【整理行囊】

  课文中的这些字并不难,只是我们平时用得少,再有一些字的读音和我们平时读音不相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生读)

  1.点击生字

  轩榭重峦叠嶂邱壑斟酌盘曲嶙峋镂空

  2.理解词语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3.会晤作者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信息,教师多媒体显示叶圣陶的相关材料)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无力升学,后自学成材成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介绍作者轶事:“文坛伯乐”)

  4.说明文知识回顾

  1)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

  2)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快乐旅途】

  好了,背起行囊,让我们进入快乐旅途。快乐旅途的第一站是——

  (一)身临其境,走进园林

  1.美美地看,静静地赏〈视频播放〉

  提示思考:苏州园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苏州园林?)

  (学生自由交流欣赏视频后的感受)

  师: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让我们领略了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世界,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评价的?

  2.进入文章,理解内容

  1)指名读1、2段。

  提示思考:

  苏州园林留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找一个词语概括)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找一个句子概括)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抓住“标本”“鉴赏”“图画”来理解。

  2)赏读3—9段

  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园林的图画美的?让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去读文了解。

  指名读文(七个学生接龙式朗读,配乐),学生听读。

  提示思考:

  每个段落从哪个方面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友情提示:可关注每段中的中心词语或中心句)

  提示:①注意读音;②语调注意轻重缓急;③感情(喜悦)表达要恰当。

  学生从以上几方面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概括各段内容,教师板书。质疑:四个方面能调换顺序吗?

  3)旅途小憩,知识归整

  你发现文章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分析。

  归纳本文的说明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旅途的第二站

  (二)请你描述—诗情画意

  请学生选择文章中的一个方面,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给大家介绍苏州园林,力求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那就是图画美。

  友情提示:1)你可以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2)你在介绍时还可以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总之,聪明的你应该让自己的描述精彩而有新意!

  (1)学生欣赏图片准备展示表达。

  (2)学生交流。

  教师可出示示例:

  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放眼四望】

  一路走来,边赏边谈,至此,我们已便览了苏州园林的众多景点,我们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称再到花墙廊子的层次,以至于苏州园林的各个细小的地方,都领略到其独具匠心的图画美。

  我想到这样一句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妨让我们开拓视野,放眼四望。〈多媒体〉

  1.学科链接: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所依据的原理进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2.请你设计(任选一项):

  ①某公园聘请你为园林设计师,你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如何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②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要求从房屋、花树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选一个方面来表现,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收获盘点】

  在今天的旅途即将结束之时,我们回顾此行,真是收获颇丰,谁能谈谈你的收获?

  (生交流)

  【质疑交流】

  生交流疑问

  【课后延伸】

  的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典雅的苏州园林图,优美的画面让我们这些游览者流连忘返,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篇文章的美呢?

  我们说,当然这是苏州园林本身的设计与布局体现了图画美,就文章本身来说,除了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和有代表性的画面说明外,说明文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语言、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下节课再重点研讨。课下读文预习。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研讨

  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

  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1)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2)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1)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3)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

  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4)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2)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1)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2)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4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微软中国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 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中国2] ,如

  轩(xuān)榭(xie)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 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一、分析段落[微软中国5] 。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和提问,我相信大家对苏州园林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段(1)总领全文,引出要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为什么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划为第一段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这一段中有个标志性的词。

  第二段(2—3)拿苏州园林跟古代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找找看。

  第三段(4—9)详细地对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墙廊、角落、门窗和彩绘进行了对比,从细微的地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强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如此详细的进行说明呢?这样会不会显得很累赘?同时作者是从怎样的一个结构进行说明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假山:重峦叠嶂或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中心;树:高低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墙廊:层次多;角落:图画美;门窗:别具匠心;彩绘:不刺眼的。

  第四段(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研讨与练习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微软中国6]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后作业

  结合本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园林或公园,字数不限。[微软中国7]

  亮点:首先,本教案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为了避免说明文讲解过程中过于枯燥,在开始的导入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切入,先引起学生一些感性的感受,为接下来的讲解和深入学习埋下伏笔;再次,课堂的讲解和重复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个符合了人的遗忘规律;最后,在正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

  不足:提问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出现混乱,给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提问是很关键的。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从几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课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作文吧会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从几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课前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江苏有这样一句俗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究竟有多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苏州园林》,了解苏州园林的美。说到园林,你们应该都不知道吧,我来告诉大家:园林,就是利用并改造天然的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玩或居住的环境。你们想像一下你心中的园林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近美丽的苏州,真实的感受一下苏州园林之美。

  请大家欣赏苏州园林图片资料。苏州城历史悠久,苏州有的园林距今2600多年,经过历代修建,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1997年12月,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字词处理

  1、生字

  2、生词

  四、朗读欣赏并纠正字词读音。

  1、学生朗读展示一下他们的自学情况。同时为了让他们的阅读不枯燥乏味。老师给他们配了一首很好听的古筝曲,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读。别的同学仔细看书看他们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哪些地方值得学习。(读后师生共同点评)

  2、接着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读。按照“抓特征—理结构—找方法—品语言”的步骤朗读。

  五、课文讲解

  (一)段落层次划分

  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你们来概括下每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段(第1、2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第二段(第3——9节),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其中,第3—6节是第一层,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第7——9节是第二层,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第三段(第10节),总说苏州园林该说的.还有许多。

  六、从说明顺序和用词方面归结本文写作特点。

  讨论明确:

  1、本文具有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的第2节提出了说明中心,从第3节开始,按照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加以说明。在组织材料加以说明时,大致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的。

  2、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1)文中第7段说明苏州园林在第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几个动词。紧扣“注意图画美”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2)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3)又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其“一切”、“决不”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作业

  写一处你到过的地方。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点】

  ⑴难点⑵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预习】

  查阅工具书,正音熟悉字形;解释词语。

  补充解词: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下面让我们伴着风流儒雅的昆曲,先来看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觉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看图片后的感觉

  (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叶圣陶素朴的文字《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跟你们有没有同感呢。

  三、要求

  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整体把握课文,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四、同学讨论明确中心句

  师问: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叶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句)

  说明:可通过语言品味明确语段的意思。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在画图中”。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切是说不仅止于此,而是处处讲究图画美。这一句是开启7至9段。

  明确文段关系,以简约的文字形成板书。

  〖板书〗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置

  叶圣陶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地位价值:标本,不该错过近景远景的层次不止这些

  特点 :如在画图中角落的图画美

  四个讲究,一个一切)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和谐美

  总分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

  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六、教学过程

  (备注: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提出问题;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习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习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信息资源提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字词、课文内容、行文思路)——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协作探究—拓展迁移——总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总结;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目的。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掌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语言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找出总说和分说的段落;把多次出现又体现着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一个词找出来,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是字词。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分说部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联系预习题)

  (三)快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品味“据说”“到过”“要我说说”“我觉得”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阅读第2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3分析“图画”一词有什么作用。(联系预习题)

  4画出强调本段中心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有关的语句有──

  (1)可是……有个共同点……一致追求

  (2)务必……无论……总是……

  (3)总之,一切都……决不容许……

  (4)……唯愿……

  (5)……没有一个不……

  5反复熟读,在读中体悟,堂上基本背诵下来。

  (五)阅读第3自然段。

  1概括大意(本段的中心)。

  2分析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借以突出苏州园林布局方面讲究“自然之趣”(美术画)而“不讲究对称”(图案画)。

  3画出强调本段大意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4朗读,体悟。

  第二课时

  (一)参照阅读第3自然段的方式,自读第4至6自然段。要求:分别归纳中心(大意),分析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可以把全班分为三组,每组侧重研读一段,尔后交流、讨论。

  提示:

  1分析过程当中,应注意分说与总说的内中联系,时时顾及本文的“文眼”(图画之美)。

  2各段中,强调中心的词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绝对肯定的,话讲得不留余地,如“那是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二是述其大概,讲带有倾向性的.特色,但话讲得留有余地,不排除特例,如“大多引用活水”。

  3要提醒学生多读。语言方面的妙处,往往不读是体会不深的。

  (二)略读第7至9自然段。一方面,联系第2自然段的总说的内容,辨明它们与全文中心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与第3至6自然段相比较,辨明它们在全文中的位置,从而理解先写主要内容、后写次要内容的说明顺序。

  (三)小结。

  1深入理解总说与分说的一致性,从而把握本篇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特点。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紧扣中心、强调和突出中心。

  3在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写形容景物,以简短的议论分析原理,结合多种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特征说得明确突出,又生动形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语言通俗但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都很高的说明文。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苏州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再现它的画意美,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

  2、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具体的感观,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五、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先让学生们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为学习本单元的说明文作铺垫。)

  七、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做积累字词知识的读书摘录卡。

  ②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或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获得直观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园林”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我国江苏的苏州以“园林城市”的美称闻名天下,曾有人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有谁去过苏州园林吗?(让同学们说)记得03年老师去苏州开会,游览了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展现在老师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幽深,常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真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我深深地赞叹古代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这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之后请说说,从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多媒体显示,学生看完后谈看到的景物和感受: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镂窗廊子等。)

  (老师点拨)是啊,屏幕上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美的世界。今天,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欣赏叶圣陶先生是如何用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美的成因。

  (简介作者)《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有谁知道什么叫“序文”?(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先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大门”,激其情,引其思,使课堂充满语文课特有的情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借助工具书查阅不懂的生字词,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词语圈点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举手。

  (1)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你自己掌握了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提出,师生之间共同解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屏幕显示生字词)(注意“壑”的书写、“嶂”—“障”。)

  (2)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指导学生圈点划线)

  (3)那么,在这一幅图画中,都有哪些内容呢?请依据课文(3—9段)找出来,最好每一个内容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按自然段找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点题 总 分 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标本)(一幅完美的图画)

  (4)除了2—9段,那么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如此来读,就把长读“短”了,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一篇,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思路很清楚,先说苏州园林的地位,再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以“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让人感到意犹未尽。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要到次要,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使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具体感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过渡)历年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或从建筑学的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而叶圣陶先生是从鉴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也就是“无论从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苏州园林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我们也以一个鉴赏者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请同学们再度课文,说说你认为哪幅画写得最美,为什么?(也就是你认为哪段文字写得最美,为什么?)(请学生们交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镜头:二、精读课文:鉴赏品味)

  (1)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假山和池沼这幅画写得最美(也就是课文的第4段),为什么呢?因为:(镜头显示)

  结构美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又起到示范的作用。)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们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对第一句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第二,从多角度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副副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中”。

  (2)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我们再回头看这段文字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的美都表现出来。

  (3)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屏幕显示:鱼戏莲叶间)

  语言美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艺术”指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顽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到了这篇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画意。我想这与的内容是相吻合的。(当然,语言之美还不只这两点,还表现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如“重峦叠嶂”,说明……)

  三、准确严密。如大多使用活水的“大多”。(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4)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注意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有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学生齐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5)接下来,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从这两个角度来作鉴赏。(指导学生写出来,而后说,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学生鉴赏一段,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而后指导朗读。)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读: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而第二步是再读课文,也就是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是这样读的。

  三、拓展训练:

  1、下面我们来进行说话训练:我当小导游。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有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尽量用课文的原话介绍这张图片所体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指导学生看封面插图说话,按总——分的顺序)

  ①面对全班说,师生给予评价。

  ②布置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

  2、质疑: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解疑——学贵有疑。(学生质疑)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堂课上同学们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初步掌握了从结构美和语言美两方面鉴赏课文的方法,可以说这堂课我们不仅赏美景,而且品美文,感受到有“优秀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这种美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学习与借鉴。(提出各自的疑问,初步掌握了质疑的方法)下课之后,大家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思考,使阅读更深入一步。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今天的作业是以我们的学校为说明对象,写一则短文。要求是:抓住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的共同点,先总说,后分说;字数为200字左右。(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本文优美的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中国园林的图画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爱国思想,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1、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地说明。

  2、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二、教学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xuānxièqiūhèlínxún

  轩榭丘壑嶙峋

  xiānglòuqiángwēi

  相间镂空蔷薇

  zhēnzhuóchóngluándiézhàng

  斟酌重峦叠嶂

  (2)解词:

  自出新裁胸中有邱壑嶙峋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2、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的特点分别对应了后文的哪些段落?

  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具体表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依次对应:3、4、5、6段。

  (3)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4)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门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这是细部次要介绍属非重点,所以放在后面,写得简略。

  (5)读第10段,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引人回味。

  (6)给课文划分结构脉络,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①:突出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②—⑨: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②: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③—⑥: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四个“讲究”所体现出的图画美。

  第三层⑦—⑨:从角落、门窗、色彩等方面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⑩: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不止于此,留有余地,引人回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感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了解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深入去探究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感受其优美严谨的语言。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

  2、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有关说明文的资料(如小学六年级课本、初中语文课本或者上网搜索),看看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顺序有哪些?

  3、精读课文,去领略中国园林的图画美,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感受叶圣陶大师写作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顺序,掌握相关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后第一题:

  总说分说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园林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园林局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窗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建筑物颜色与花草搭配和谐

  二、观察表格,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补充介绍: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

  从主要到次要、从次要到主要、

  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

  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

  从概括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

  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

  三、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补充介绍: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列数字(列图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

  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具体,有助于理解

  打比方——形象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引资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概括(总说)——具体(分说)

  内容特征说明方法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③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

  无论站在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④主要(整体)举例子、引资料

  哪个点上,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⑤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眼前总是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⑥举例子

  一幅完美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享受⑦举例子

  的图画②门窗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图案美⑧次要(局部)

  建筑物颜色与花草搭配和谐——安静闲适⑨作比较、举例子

  四、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用多媒体显示:

  (一)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加横线的词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绝”字突出数量之多,更显出苏州园林的独特。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仅”字说明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也是一项艺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极”字突出数量之少,但也不是一点儿没有,避免绝对化。

  (二)分析下面句子在语言上的特点: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以上句子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分析下面句子在语言上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简明。)

  (四)分析下面句子在语言上的特点: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这体现了本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又生动,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我们在领略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同时,了解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感受到了叶圣陶大师写作的语言美。今后我们可以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优美严谨的语言,力求学以致用。

  六、作业

  完成学法练习题。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点: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学法指导:

  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勺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

  2.苏州园林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步骤: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板书课题)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明确目标

  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3、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明确: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略)

  4、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5、读准字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

  6、理解词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7、新课讲授

  (一)欣赏领略

  1、通过用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来激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看完图片说说个人的感受。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

  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

  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3~9)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或者)

  本文的结构层次也可以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这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提问: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8、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9、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我们的校园环境的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及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一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

  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文体(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风光)

  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集大自然秀丽风光之精华于一地,也许你们还听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吧,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苏州园林,则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精心创造出的杰出的艺术品,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浏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着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正字正音

  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斟酌阑干(学生注音、朗读)

  2.解释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败笔嶙峋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胸中有丘壑

  (教师补充,强调语境义)

  3.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总的特征是什么?

  三、引导讨论、分析

  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2.讨论:作者怎样抓住中心安排全文的结构?

  第1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

  3.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讨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讨论: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

  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

  讨论: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6.末段结尾有何特点?

  讨论: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四、梳理课文核心部分结构提纲

  1.投影显示

  2.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

  从全文看:整体——局部

  从部分看:主——次大——小

  总说(图画美)——分说

  五、探究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提出问题: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必定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讨论、归纳:课文中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略作分析。

  2.抄写字词。

  3.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

  (投影仪打出训练题:注音、写字、释义、组词)

  二、检查预习说明方法的情况

  由学生举例说明,举例子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打比方:如第3段“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形象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

  2.举例子,如第5段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归纳: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多样性的特点。

  三、重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用词准确、精当、周密

  (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1.以第5段为例分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发言、归纳:

  第l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相映成趣的情态,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

  第4句是议论,阐明了这样栽种的理由及艺术效果。

  第5句描写了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蔓,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提示学生再举出课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进行分析。

  如第l段中的议论、第7段中的描写等,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2.课文语言准确、精当、严密,请学生举例分析说明。

  (1)准确运用副词、动词、数词及附加语: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不因其“多”或“少”而忽略例外的情况,哪怕这个例外是个别的,也要在文字中表现出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因为要求得“完美”,所以用了“务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总”“一切”等准确的词语;因为要构成“完美”的图画,所以“绝不容许”“伤美”“欠美”。这样准确说明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

  (2)用词严密,紧扣中心,前后呼应:

  第7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接着用“阶砌旁边”“墙上”“墙壁”紧扣“每个角落”,用“栽”“蔓延”“补”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匠师们心机之巧,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又紧扣“图画美”的中心,突出了苏州园林处处是画,美不胜收的特征。

  (3)用词精当,概括性强:

  第l段中“标本”一词,准确地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第2段中“务必使完美的图画”一句在内容上高度概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结构上又充分体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

  3.提示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作用。

  归纳: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正是因为作者在说明中运用了形象的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油然而生“眷念”之情。

  小结:本文的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从而可以看出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是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1.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画面、解说)配乐欣赏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与美感。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3)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指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说明事物是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就抓住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4)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5)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求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7)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而说明文要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8)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9)(略)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3.生字词。(采取形式是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另找一名学生叫写,看谁写得对,写得规范)

  如:轩榭 丘壑 嶙峋 镂空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

  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

  (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局方面有何特点?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方面有何特征?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如何理解?

  (6)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引导学生明确回答如下:

  (1)作者评价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等七个方面,有条不紊的加以说明。

  (3)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艺术美。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而苏州园林的池沼的特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中隔是指有墙壁隔着,不隔是指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界是指有廊子界着,不界是指廊子两边无所依傍。这样就使园林层次多了,景致深了。

  (6)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四)总结、扩展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进

  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评出本节课获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同学给予表扬。)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第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5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五教具:可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六布置预习: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七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正音正字,补充解词,分段,讲析。

  第一段,指导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从钅,娄声,不读。嶂不读。

  2。补充解词:①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②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③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④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⑤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⑥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⑦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⑧闲适:闲静舒适。⑨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①“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②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③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①齐读第2自然段。

  ②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面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注意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景物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见练习五),略加点拨。

  ②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作解释。

  2。划分第二段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3。初步完成“理解·分析”一,并填表,为下一课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二、三段,进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略)

  2。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一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一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1。齐读第二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也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3。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思想: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思考讨论: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明确: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课堂练习:回答“练习”二、三、四题。

  七布置课外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05-22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03-15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05-23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模板04-26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30

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通用02-10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5篇03-30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5篇)03-30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5篇05-26

课文《苏州园林》优秀教学设计10-07